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6:59
《鲁迅日记》1934年5月30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即1934年鲁迅先生书赠日本友人的《无题》诗。
29年前,一部为天安门事件所写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在那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口,如同惊雷,震撼全国。
1978年11月16日,报上刊登了关于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要为受“四人帮”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的重要消息。
当晚,话剧《于无声处》在北京举行首场演出。

话剧《于无声处》剧照

话剧《于无声处》剧照
1976年爆发了天安门事件。
那一年的4月5日,清明节,天安门广场上,首都和全国几百万人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鲜花、挽联、诗歌、声讨“四人帮”的檄文,汇成一片海洋。
四·五运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

1976_四五运动 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四五”运动 1976   著名的“小平头”  王立平 摄

“四五”运动 1976 吴鹏 摄
31岁的上海热处理厂的热处理工宗福先从父亲的不幸遭遇,从亲友同学家庭被“四人帮”迫害的悲剧中,从流传的天安门诗抄和揭露“四人帮”罪行的大字报中,不断收集资料,终于在1978年5月写出了话剧《于无声处》的初稿。写好以后,他又拿到厂里给二十多位知心伙伴传阅,并一起讨论。在宗福先看来,写这个剧本,只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是平常人用平常心在创作。他感受到周围群众的不平、愤怒和愿望,想用他的笔写出万千群众共同的心声。但是,出乎他的预料,剧本投入排练并在文汇报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震撼。
文汇报记者周玉明访问《于无声处》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写出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长篇通讯,于1978年10月12日在文汇报刊出,向读者介绍话剧《于无声处》。10月27日,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由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首演。来看话剧的大多是工人,也有老干部、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开始,场内交头接耳,有些嘈杂,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展开,全场一片静悄悄,不时还听到妇女的抽泣声和观众的议论声,当台上演员说出全剧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台下观众纷纷起立,为演出热烈鼓掌,久久不肯离去。
10月28日,文汇报在第一版以突出的地位,用鲜明的标题刊发了新闻。同时,从当天起连续三天用三个整版全文发表《于无声处》的剧本,并由史中兴执笔,写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语,用黑体字排出。
按语说:“这个剧本的特色,在于它坚持了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实际生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勇敢地冲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横扫了‘三突出’之类的帮腔帮调,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76年天安门广场前发生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历史性事件,用文艺形式把‘四人帮’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说了亿万人民心里要说的话,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情。”
连续三天用三个版面刊载一个话剧剧本,在文汇报是史无前例的。剧本发表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打电话给文汇报社总编,详细询问了剧本的作者、演出后的反应等等情况。剧本发表后,文汇报社还收到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千封读者来信来稿,表示热烈的支持和赞扬。一周以后,中央电视台又在全国直播了上海演出话剧《于无声处》的实况,这也是没有先例的。 当时我还在大一,同学们挤在系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面看了这台话剧的直播。
剧本发表后,全国各话剧院团曾普遍上演,受到广泛欢迎。同年,话剧《于无声处》的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1月10日,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预备会议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幕。
12日,陈云同志在西北组小组会上发言,尖锐地提出,对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问题,彭德怀问题,彭、罗、陆、杨问题,天安门事件等等重大冤假错案,要及早彻底平反。他在发言中还指出:“关于天安门事件,现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来了,而且还出了个话剧《于无声处》……”
16日,经中央批准,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革命行动。
天安门事件终于彻底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