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1-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1:50
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热2贾春宝 14小时前
——再度呼唤中国职业政客的机制
关键词:鸠山辞职  克勒辞职  职业政客  政治车轮战  人走茶凉
三天之内,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宣布辞职。
5月31日,德国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宣布辞职;克勒辞职的直接原因是他在一段关于联邦军队出兵阿富汗访谈中的下列言辞:“考虑到德国领土的大小、外贸倾向以及外贸依赖性,德国必须知道,必要时须用军事实力来保证我们的利益,比如畅通的贸易通道,又或遏制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的区域不稳定,从而通过贸易来保证我们的就业和收入。”此次访谈本是围绕联邦军队出兵阿富汗的举动,克勒的“发挥”不知是另有深意还是联想出错,又或是道出现实政治的真谛。
克勒在接受水均益的采访的时候曾经说,德国联邦总统是德国国家元首,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及人民的第一代表。他的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出访各国,会见元首等,德国总统签署法令,这样法令才可生效,他应使国家团结一致,代表德国人民说话。而联邦总理是行政职能,在议院里代表联合政府,是我们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者。
6月2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2日突然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当日,日元兑主要货币汇率在消息宣布后全线下挫。
辞职之前的民调显示,日本的鸠山内阁支持率跌至20%以下,民主党内要求鸠山辞职的呼声日益高涨。鸠山自去年9月的政权更迭之后仅在任8个多月便宣告下台,他也将成为日本连续第四位上任一年内下台的领导人。分析人士认为,动荡的政治局势将助燃投资者对日本经济前景的忧虑,削弱日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吸引力。
由此,我们不禁把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
在三个月之前的专文之后,本人再度呼吁,中国缺乏职业政客的环境。
那不仅是指中国官员在为了得到官位而向上爬的过程,而且包括为了保住官位而呈现出的泯然众人,结党营私之举;在卸任之后,只要不是因为犯原则错误,不被色诱与利益蒙蔽双眼,不做出滔天罪行,成为人民公敌的官员,即使离开那个位子之后,都会得到善终的,甚至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善待,退休之后,依然享受退休之前的级别待遇;即使已经离任,在出行的时候,难免不会以高规格的公款招待。直到去世都会得到党旗覆盖,得到一个体面的葬礼。
当然,在葬礼之前与之后,相信都不需要花自己家里人的钱。花的自然是国民的钱,虽然不是从我们每个百姓的口袋里直接拿去,但花的都是国库里的钱,国库里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是无需多说的!
所以严格意义而言,中国的政治制度依然没有摆脱终身制的阴影。
在西方国家,政客往往是职业化而非终身制的,不管是被迫辞职,还是被弹劾,或者是如期干到任期满之后的正常交接,都不是终身制的。
比如美国总统还算是比较稳定,两个主要政党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四年一届,最多蝉联两届,也就有八年在权利顶峰的时光,唯一的例外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罗斯福,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干了12年,三届之后照样离开白宫走人。
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这种“皇帝轮流坐”的制度,更多的是那些政客们在就职之前在做什么,离任之后又做了什么?
就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就任之前要经过艰苦的选举,不管是拉票还是贿选,甚至有政治献金之类的交易,都把政治当成实现某个自己所代表的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利益最终体现,而把利用职权之便中饱私囊,甚至卖国求荣的可能性降到最小。虽然或许某些时候民调让他们很尴尬,即使有49%的反对,都是以压倒多数得到支持。假如选民看他们的表现不满意,完全可以随时用脚投票,把他们推下去;在野党的影子内阁也随时会给予致命一击。
不管是他们由于什么原因,是欣然下野还是被迫辞职,貌似心态都比较平和,上台之前干什么,下台之后还干什么,或者是做教授,或者是做演讲家、或者是著书立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给继任政府添麻烦,也没有什么依恋,更不会对继任者有什么打击报复之说。
记得我在驳斥中国人不讲信用的论调的时候,曾经在2009年1月6日的文章《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的心灵何以得到慰籍》中说过:
“如果美国人讲信用,就不会赖掉那么多外债了;如果法国人讲信用,就不会在对待北京奥运会与达赖问题方面的态度朝令夕改了,法国的萨科齐不过是跳梁小丑,对这些态度的改变无疑是在不停地否定自己的立场;日本的首相变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坚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两年的。一个国家更换自己的领导人比企业换CEO还频繁。怎么能够说是讲信用呢?”
“即使是已经朝市场化经济转型的中国,由于独特的“一党制”与传统的信用形象,都不会如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那样朝令夕改,赖皮般地翻脸不认人了。”
在2010年3月9日的文章《简论中国式会议与职业政客》中,本人提到“中国的这些政客绝大部分都是“兼职”的,中国缺少职业政客的社会制度与环境,职业政客不需要有额外的工作,需要有些职业精神,更需要对得起选民的信任与委托”。
现在看来,职业政客更需要在下野之后就不再享受在任的时候所享受的待遇。
在网络之间流传的一个笑谈是,不管是鸠山还是克勒,在宣布辞职之前不久,都曾经与我们的温总理有过会晤,虽然网民把会晤与辞职嫁接起来,难免有牵强与调侃的因素,但刚刚受到中国总理会见的国家元首级别的政治家,怎么可以说辞职就辞职,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那么假如中方由于政党与政治家的继续当政而使得一切承诺有效的话,那么外方在彼时会晤的时候对中方作出的承诺,是否依然有效?——万一如中国民间所说的,外国政客在彼国的政坛,也是“人走茶凉”,那岂不是对中国太不够意思了!
难道是我们的总理没有先见之明,被戏耍了?
还是人家明知道自己扛不过去,在政治的“弥留之际”向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示好一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示好我们肯定有所表示,有清一朝为了彰显国威,对那些上贡称臣的番邦与外族,从来都是礼节有加的,人家拿来土特产,我们为了表示大国风范,总是要三倍甚至更多的赏赐给他们的。
如此外国使节就乐得每年来朝贡,虽然是态度谦恭了一些,或者下跪,或者干脆仅仅是鞠躬,但至少得到公费旅游,并且换回了三倍的实物,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大清得到的是面子,外族得到的是里子,两情相悦各取所需。貌似谁都不亏,但实际上亏的是中国,亏的是中国的亿万百姓。
虽然满清早就寿终正寝了,但谁能肯定在国际社会的捧杀与棒杀之下,中国所承诺的开放,中国为了吸引外资所给出的政策,就不是“赔本赚吆喝”之举呢!
中国还习惯于“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些已经卸任的外国元首甚至仅仅是部级官员,即使曾经是州长什么的国家中层干部,只要曾经向中国示好,或者曾经与中国交恶,到下野之后幡然悔悟,与中国不发生原则与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就会被我们认为是朋友,中国的领导人出去访问,往往不会忘记会晤寒暄一番,或者是被我们请到国内,成为座上嘉宾,不仅差旅费报销,甚至可以拿到不菲的出场费。
这些钱,最终算到谁的头上呢?
我自认是不善于经营的人,但对于那些运作这样项目的,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机构,运营费用都是暂时垫付上去的,迟早会有企业赞助买单的,那么企业赞助的那点费用,又会被数倍于成本地加在产品上,由最终的消费者买单,即使没有任何消费者乐意买单,稍微多收一些税,怎么样都不会亏的。
再看那些活动,不管是隆重的酝酿阶段还是在高规格的接待方面,动辄动用行政手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让百姓默默地做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付出的难以计数的成本。
最后说一句:
说这些并非本人妄言政治,甚至惟恐天下不乱地诋毁中国的政治稳定,而是切实地从百姓的切身利益角度,说一些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让每个习惯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人稍微清醒一下,不要被外国的政治“车轮战”赚去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百姓的血汗钱!更不要让我们的利益付诸东流!
贾春宝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bekings@yahoo.cn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1-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1-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对克勒与鸠山辞职事件的思索(6月2日) -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重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原创) -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心流... 学术研究、传媒运营与平台搭建(10月5日) - 京报讲堂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房价泡沫刚被挤压,大米却开始“膨化”了 - 京报观察家 - 新京报官方俱乐部 - 话题 -... 西丰事件:舆论监督的“立此存照”/新京报 毕舸:“西丰事件”:舆论监督的“立此存照”(新京报 2008-2-6) 新京报:是什么导致了邓玉娇的悲剧2009年06月18日 新京报:对“黄禹锡事件”的另一种解读(2005-12-27) 舒圣祥:魏文林能否延伸对黑窑事件的追问(新京报 2007-8-14) 魏文林能否延伸对黑窑事件的追问(新京报 2007-8-14) 贺军:应正视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新京报 2008-2-1) 清华博士就强拆事件接受《新京报》采访的说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瓮安事件警示:确立科学的“稳定观”---《新京报》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新京报:宿州眼球事件12人受处(2006-1-11) 新京报:“黄禹锡事件”的处理表明韩国文化心理的成熟(2006-1-14) 张鸣:黑窑事件背后的地方政府不作为(新京报 2007-6-19) 张培元:“华南虎事件”的公信力成本(新京报 2008-6-30) 社论:“实属必然”:瓮安事件沉甸甸的警示(新京报 2008-7-6) 新京报:黄禹锡事件产生的四大挑战(2006-1-3) 人民币国际化目的是争夺定价权(文见于《新京报》6月19日))-财经一家言—史晨昱-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