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说 瑜 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8:07
瑜伽渊源于印度,是印度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人们从印度河畔挖掘出的土器中,即见有瑜伽师澄念观想的浮雕;以后它经由恒河流域流传到喜马拉雅的深山峡谷,由修行者师徒传授,绵延不衰。瑜伽发展至今,已产生了种种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瑜伽(Yoga)一词,为“梵文”用语,是宗教哲学派别之一。其意义是依据佛教教义去实行,即“修行”和“结合”(智育与体育结合)的意思。另一方面,许多古书和有些宗教、哲学派别也采用了瑜伽的观点或方法(比如:瑜伽整套锻炼身心的实践方法,印度各派哲学家和宗教家均有所运用)。所以说,“瑜伽”一词使用范围很广。
瑜伽其训练方法主要是瑜伽姿势功法、瑜伽呼吸功法和瑜伽冥想,通过坚持练功可以保持身心健康。瑜伽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身心能力的训练方法,又称印度气功。
瑜伽教你时刻保持身心的和谐平静,热爱生活,永远乐观;瑜伽能使你的各器官功能完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且为协调,它能使你体态健美,你会变得体格匀称,姿态优美,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而准确;瑜伽还能让你对自身的力量有坚定的信心,使你既善于劳动,又善于休息;瑜伽能教你顺乎自然,从而得享天年。总之,瑜伽就是使你健康。不仅可以帮助你康复,而且可以使你更健壮。
瑜伽反对将不能接受的事情强加于人,它主张未经检验的东西,不可轻信,这也包括瑜伽术。瑜伽术究竟有多大效用?还是请你自愿地来试一试吧!选上几段功法,通过几个月的实践之后,再由你自己对瑜伽做出判断和评价。
瑜伽亦有不同流派,根据摩诃婆罗多史诗(公元前500年),在这部史诗中所包括的哲学和史诗著作:《布哈格瓦德?基塔》中记载,共有18个流派。有注重行为的“业瑜伽”(Karma  Yoga),有注重知识的“吉大瑜伽”(Gita  Yoga),有以唤醒体内一种特殊的“蛇力”而著称的“拉雅瑜伽”(Laya  Yoga),有以背诵咒语而见长的“曼他瑜伽”(Mantia  Yoga);“巴克蒂瑜伽”(Bhakti yoga)重在祈祷和伦理方面,“哈塔瑜伽”(H-atha Yoga)则重在个人修炼中的姿势和呼吸,等等。在所有瑜伽类型中,最正统的形式是“王瑜伽”(Raja  Yoga ),它主张在沉思默想中使心境完全脱离感官的干扰,与宇宙灵魂合为一体,进入绝对平静、安宁的状态,达到所谓的解脱。
瑜伽虽有各种流派,但主要区分为有德和无德两种。有德即有形,它注重呼吸的调节,以现在最流行的哈塔瑜伽(亦译作柯陀瑜伽的)为代表。哈(ha) 代表人体内的阳气,塔(Tha)代表阴气,瑜伽表示结合,哈塔瑜伽即表示使体内的阴阳元气处于平衡和谐。各种瑜伽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其内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瑜伽的正统经典是巴檀阇黎的《瑜伽经》,其成书年代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5~6世纪之间。全书共4卷,第1卷《三味品》,介绍瑜伽的性质和目的;第2卷《方法品》,介绍达到瑜伽目的的方法;第3卷《神通品》,介绍瑜伽所达到的神通境界;第4卷《独存品》,介绍如何通过瑜伽获得解脱。
在《方法品》中描述了瑜伽修炼的8个步骤,又称为“八支行法”,即:
1、夜摩:意为禁止,是否定方面的道德律令。有不杀,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等5个方面。
2、夜尼摩:意为劝勉,是肯定方面的道德律令。有清净、清安、苦行、读诵、敬自在天等5个方面。
【按】瑜伽非常重视道德上的准备,如心意不正,贪欲不除,是无法达到瑜伽修行的目的。
3、坐法:即练功的姿势,此为瑜伽的基础。坐法泛指一切坐姿,如莲花坐、勇士坐、贤士坐、吉祥坐、狮子坐、鱼坐、鸡坐、背龟坐、孔雀坐、自在坐等。坐法对身体极有益处,现在风行于世界的大多数即指这类近似体操的方法。
4、调息:这是瑜伽的中心内容。“息”有二个含义:一为呼吸,即调治出息入息,有“一吸二呼三贮胸腹”之次序,即所谓初满相、次虚相、三瓶相;二为五风之息,调息即调伏诸风。五风即指人体中五知根(耳、皮、眼、舌、鼻)和五作根(舌、手、足、男女、大遗)所共同发生的生理状态。因为气不仅指呼吸之气,还包括身体中的一切气,它是生理、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5、制感:即抑制感觉器官使之不与外界事物接触。因为意识活动的产生在于对外界的感知,而瑜伽的目的恰恰是停止意识活动。最初可以注意体内或外界的少量目标,如注视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想象某一物等,继以专注一处,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6、执持:即保持制感,使意念专注一处的状态,如此则使心不外驰。
7、静虑:亦指禅那,即在长时间心注一处的前提下,主观与所注的客观合二为一,主客融合,能所泯灭。
8、等持:亦称三味、三摩地。为八支法中正支,此为瑜伽较高之境界,即使认识的主客体,也就是能知与所知完全融合为一体。
以上八支法前五支为外支,后三支为内支。前者是后者的入门和准备,后三支店为修行的主要内容,关系极密,几不可分。三内支专注于一事时,统称为总御,行总御于一物时则可发生神通。但修行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必须在达到三味之后继续修行,直到精神完全独立,从物质世界的束缚中得到彻底解脱。
瑜伽虽是古哲学派别之一,但性质上与其他哲学不同。其他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特物质的关系问题,而瑜伽则着重为调息、静坐、修行等方法。瑜伽的修习者,不仅用默念,而且还通过实践来体验功法,即通过思考使用自己与实际体验融会贯通。五、六千年以来,许多事实证明,不管什么人,只要认真练习,并掌握要领,就一定能够练出真功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训练来了解的,这就要求掌握瑜伽功法。
瑜伽还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自己违背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使得发病因素乘虚而入。如果起居有节,则百病不生。可见,健康或生病,成功或失败,一切责任在于自己。从自身找原因,这是瑜伽哲学的根本观点,也是瑜伽与众不同之处。
那么,有人会问,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呢?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锻炼,努力工作,不娇不惰。常言道:“力用不完”,“人累不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瑜伽重视学习,重视行动的方法和效果。瑜伽认为,任何事情在做之前都应经过慎密的思考,精心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这就叫做智育与体育的统一,行动与效果的统一。故瑜伽派具有与其他哲学派别不同的一些特点。比如,提倡体操运动,注意饮依和营养,提倡饮食有节,强调呼吸法和静坐的作用等。对瑜伽派不了解的人,总认为它仅是一种体操运动,或是一种呼吸法等。瑜伽认为,人是高等动物,人类应该是健康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会有不健康呢?主要因为:
1、人类的生活包括文化生活,而文化生活很容易影响自然生活,甚至使之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嗜好;
2、剩余的能量会损害身心健康,招致病邪侵入机体;
3、依赖药物治疗疾病容易改变人类原来的生活习性,使机体的抗病潜力得不到发挥而日趋削减,身体便愈益衰弱而招致病邪。
所以,瑜伽主张活动,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尽量将剩余的能量用掉,以保证身心健康,这是瑜伽的基本观点。
瑜伽传入中国,是和佛教密切结合的,并融会渗透在中国佛、道、儒、医的气功实践中。瑜伽不可思议的功夫,在我国古籍中不乏记载,如《旧唐书》云:唐睿宗(元元710年)时,受过瑜伽训练的婆罗门来中国表演乐舞,舞人可以倒行,或以足舞于锋刃之上,又把刀竖立背下,人卧其中,终亦无伤。瑜伽这种强身和调节生理、心理状态的实践活动,必有其物质基础和科学道理,是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