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耶穌千古妖人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6:44
耶穌生平事蹟考
在教會描述下的耶穌,這個公元一世紀的宗教狂熱者,一直被戴上神聖的光環,即使在非信徒眼中,耶穌也是最偉大的人格象徵,然而若從純歷史的角度考察耶穌,並排除一切宗教因素,則耶穌這個宗教性人物是什麼模樣呢?本篇短文的工作正是要將耶穌還原為本來的耶穌,揭開宗教上的神聖掩飾,讓人認識歷史上真真實實原原本本的耶穌。
從史料看,耶穌的歷史記載是十分缺乏的,歷史學家約瑟福斯與耶穌同時代,他的歷史著作並沒有提到耶穌,他在《猶太古事紀》曾提到耶穌,但也被證偽為基督徒虛構的;而無論是當時的羅馬史學家塔西陀、蘇維托尼烏、學者小普林尼等人的文字紀錄,也無一準確記述了耶穌的事跡(1)。
而且,耶穌生活的年代是動盪的社會,造反者為數不少,而名字稱為“耶穌”,或是造反事敗被捕者數之不盡,耶穌即使縱有其人,充其量只是當時的眾多的宗教領袖之一,因言行危害了當權者的統治而被處死。作為神人的耶穌,死後甚至復活,竟無一明確的歷史紀載,他的宗教事蹟豈能讓人信服?在缺乏歷史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僅能依靠《新約聖經》的記述來認識他,耶穌的描述主要見諸新約四福音書,《啟示錄》是新約最早的經典(60年代末),但只是把他描繪成天神形,可見當時的耶穌故事尚未編出。
鑑於《聖經》僅為宗教經典而非確實的歷史文獻,我們嘗試結合《聖經》及當時的歷史背景,對四福音書的耶穌形象作合理描繪。
耶穌生活的年代
耶穌身處的年代,正是猶太人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面對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受羅馬政府統治的猶太人,傳統的猶太教也分化為最主要的四個宗派,它們有由祭司,貴族和富商組成的撒都該派,他們屈從於羅馬的統治;也有由文士,律法師組成的法利賽派,強調死守成文或口傳的律法;也有狂熱的奮銳黨人,由下層反抗份子組成,具有武力傾向;亦有主張隱修的艾賽尼派,奉行共產的公社制,嚴守教規,等待彌賽亞的到來。在這樣的社會矛盾,階級衝突激烈的宗派分裂的宗教土壤上,正蘊釀著新興宗教的形成以滿足人們的宗教需要,這本是宗教形成的一般規律。而基督教正是當時的新興宗教,此正如佛教正是古印度沙門思潮興起,種姓矛盾十分激烈時,釋迦牟尼一方面繼承了婆羅門教的思想,再加上自己的領會,創立了佛教。
耶穌出身在低微的木匠之家,幼年時生活在下層社會,可能太多兄妹及家中太窮,耶穌直到30歲也沒結婚,在耶穌早期思想中,厭惡法利賽人的死守律法、統治者的作惡、富人的橫行,通通孕育了早期耶穌可愛的人性思想,也表現出受壓迫的苦難猶太人的心聲,例如厭惡富貴人,認為他們比駱駝穿針孔還難,同情窮苦皆層,主張“愛”,認為人類是上帝的子女,世人受上帝之愛,世人也應互相愛等。環境的促使,加上他在宗教境界上的渴求,成就了他一生的宗教事業。
耶穌的身世
耶穌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呢?基督徒會認為耶穌是上帝耶和華的獨生子,由童貞女馬利亞受上帝聖靈在伯利恆出生的,可是四福音書記載的耶穌身世卻是互相矛盾的,如此一來,耶穌作為上帝之子,受聖靈感孕而生的說法就大受質疑了。
《馬太》及《路加》對於耶穌的出生的年代及地方也互不一致,而耶穌復活升天一事,乃基督教的絕大事件,但《馬太》及《約翰》卻閉口不言,好像沒有這回事似的。
根據《馬太》第二章所載,耶穌的出生時正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時代,希律王死於公元前4年,如此一來,耶穌應該是生於公元前4年的時間了,可是根據《路加》二章一節,耶穌出身時正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時進行人口調查的時候,根據歷史,這次人口調查發生在公元6-7年,這離希律王逝世的時間已經超過十年了,如此一來,《馬太》與《路加》所載耶穌出身的年代便有出入了。
《路加》二章一節說耶穌出身時,約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移到大衛的城伯利恆,並在那裏生下了耶穌,這裏面有明顯的破綻,第一,羅馬帝國進行人口調查的目的是為了抽稅,故此斷無可能如《路加》所載約瑟要到遠祖的地方(伯利恆)去進行登記,這樣只會造成混亂,無益於抽稅;第二,即使約瑟的遠祖是大衛,那己經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了,一個政府斷無理由要人民到千年前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去進行登記,更何況這次人口調查的範圍並不包括拿撒勒地方。由此可見,《路加》的作者為了要刻意強調耶穌是大衛的後人,塑造他是彌賽亞的角色,虛構了約瑟到伯利恆進行人口登記,並讓耶穌在此出世的故事(2)。
至於耶穌受上帝感孕的神話故事又該怎樣解釋呢?原來在《舊約》中的《以賽亞書》7 章14節有這麼一句:“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這個“童女”在希伯來的舊約聖經的解釋只是“適婚年齡的少女”而己,只是到了七十子的希臘翻譯本中才用到了“童女”這個字,結果《馬太》與《路加》的作者根據這個七十子譯本,再融合東方流行著的神秘宗教例如埃及流傳著的奧西里斯聖母哺育聖子的形像,便編出了聖靈感孕的神話來(3)。
《馬太》與《路加》都有耶穌的家譜,但兩者之間卻差之千里,從大衛王到基督,《馬太》只算出28代,《路加》竟多到43代,這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福音書作者為了附會《舊約》預言及把耶穌塑造成《舊約》的彌賽亞,任意為耶穌安插家譜,任意蔑造故事。
福音書中有很多耶穌言行及言語(例如鼓吹鬥爭、仇視家人、咀咒無法果樹等等)令我們很難信服這是一個聖者所為,故此我們嘗試作另一推測,在猶太教的律法經典《塔木德》中拉比們在公元一、二世紀的語錄,透露出耶穌是羅馬士兵潘特的私生子,並運用邪術,妖言惑眾,最終被羅馬當局處死(4)。對照福音書中耶穌的言語性格,這個提示對我們理解耶穌的思想言行有莫大幫助。
James D.Tabor分析,耶穌雖然與約瑟並無血緣關係,但也從母親馬利亞那裏繼承了大衛王後裔的身份,而馬利亞的祖先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的弟弟拿單,這是從《路加》3章23-38節的家譜可知的(5)。耶穌既有大衛的血統,在成長期間必定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包含彌塞亞的含意,亦因此成為他日後以大衛王後裔彌賽亞身份而自居的契機。
若照神學解釋,耶穌是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而生的,但若從另一角度去推斷,再結合福音書的蛛絲馬跡,我們更相信耶穌是馬利亞與當時某某不明漢子所生下的私生子,試看看以下經文:
“你們是行你們父所行的事?他們說,我們不是從淫亂生的?我們只有一位父就是 神? ”(約翰8:41)
這一句是耶穌的猶太人對手在爭辯時攻擊耶穌所說的,這個攻擊背後意思好像就是:你是從淫亂所生的!再看看以下經文:
“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麼?”(可6:41-42)
試體會猶太人說這句話的口吻「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麼?」,對耶穌是私生子的身份所作出的指控,豈不是十分明顯麼?
耶穌之父既然是這麼不明不白,其實耶穌生活的時代,流傳了很多哲人為神祗所生的概念,包括柏拉圖、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奧古斯都等,耶穌死後的追隨者從這些思想中附會耶穌乃神靈所生,是十分可能的。
正經之外的《多馬福音》接近篇末的105則中,有如下的一句:
“一個知道自己父親與自己母親的人將被呼為 妓女的兒子。”
耶穌畢身背負著一個心理包袱,就是自己的確是私生子。(6)
耶穌宗教思想的孕育
耶穌作為私生子,他自少失去父母之愛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對家庭產生異於常人的仇恨心態,亦是理所當然的。從福音書的看,他的家庭關係並不太好,而且冷酷而無情: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可3:31-35)
在這個家庭環境及身世背景下,耶穌對家庭失去溫暖,以至對社會及身邊的人充滿怨恨,終身把精神寄託在當時的宗教信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從四福音書中,耶穌是在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傳道,那麼耶穌童年至成年這段日子做了什麼呢?不得而知,有學者曾透過古代經卷推測他在東方生活了若干年,並吸收了古代東方的宗教思想(7)。而James D.Tabor指出,耶穌是在貧窮的家境中長大,福音書甚少提及耶穌之父,他極可能在耶穌十多歲時就去世了,他死後,耶穌便是家庭中的支撐人了,他需耍獨力維持家中生計,若問耶穌的職業是什麼,大概都會說他是「木匠」的了,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希臘文中的tekton意指「築造者」,在當時的加利利是指石匠,房子的主要材料是石塊而非木材,耶穌及其父應是從事某種鑿石造房生計的,耶穌在艱苦的環境下長大,背負著私生子的屈辱,在三十歲的傳道工作前,一邊受著鄉人的指指點點,一邊艱苦地進行石匠工作維持生計。
在耶穌時代,希律曾經動用大量勞工進行西弗里斯首都的建築計劃,在這個動用民脂民膏大興土木的工程下,耶穌及其父約瑟曾投入過這項工程亦是不無可能的,我們可以想像到,耶穌在為希律的工程鑿石的時候,心中一定湧現出難以抑制的國仇家恨,促使他終身對希律王持敵視態度外,亦為他後來的宗教思想埋下伏筆,耶穌作為加利利猶太人,依律法書,每年的踰越節、五旬節及住棚節到耶路撒冷,可以想見,耶穌每次在這裡親眼見,是希律統治下氣勢宏大的王宮、劇院、雄偉的聖殿等,這一切在耶穌眼中儘是污穢的「賊窩」,以先知自居的耶穌,心中激起上帝降臨審判的景象(8)。
《聖經》曾描繪耶穌有一段40天祈禱及齋戒的精神考驗,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的艾賽尼派的社團生活的資料,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所記載,在死海西部生活的艾賽尼教徒,他們奉行嚴格的公社制度,不娶不婚,與世隔絕,相信末日的到來,等待彌賽亞的來臨,耶穌當屬第一世紀時末日思想濃烈的彌賽亞運動信仰者,其實該門派並非始於耶穌,耶穌之前的約翰亦已屬之,耶穌曾形容約翰「不吃不喝」,可知他過著嚴格的素食生活,這些清規苦行,對比起希律酒食終日的宴樂生活,那種強烈對比給耶穌帶來的震撼,相信是無比巨大的。
耶穌在福音書受到魔鬼試探的情節極有可能便是這段經歷的反映,耶穌在離庫姆蘭修道院不遠的地方進行獨自的精神修煉時,他那憂鬱修神色引起修道院的宗教首領的注意,修道院的信徒極力想把耶穌拉入社團,那些修道士來勸說耶穌把思想公之於眾,以換取人間最大的權利,這是因為該社團夢寐以求的正是從法利賽和撒都該的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控制權,修道院的人正是以這些東西引誘耶穌,然而耶穌追求的並不是這些,於是予以斷然拒絕。以上情境,戲劇性地反映在《聖經》所敘述耶穌拒絕來自荒野的魔鬼情節。
總結耶穌的早年思想性格及行為,他極可能有自閉傾向,而且對精神境界十分執著,內心隱伏著憤世嫉俗的情緒。
當他接觸到表兄約翰在約旦河施洗的行蹟,對耶穌來說可算是新奇,施洗者約翰在當時末世思想盛行的年代,鼓吹天國將臨,世人應該悔改,耶穌作為基督教的創始者,必有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及才能,而且耶穌的親民也使他在群眾中有影響力,故此當耶穌要求受洗,施洗者約翰還不太願意,並說“我當受你的洗”(9)。
然而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耶穌的宣講很多都是繼承自約翰的,施洗者約翰宣稱“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太:3,7)這些宣講與耶穌何其相似!只是約翰的聲音較多帶著來自荒原恐懼的呼喊。不難想像,耶穌在約翰的影響下形塑了他心目中上帝的形象,約翰所信仰的上帝狀似《舊約》的上帝,祂威嚴憤怒、冷酷寡恩,然而耶穌經歷過拿撒勒小村那苦不堪言的生活,他目睹過病人的慘狀,內心深處他直覺意識到人們需要的是仁慈溫和的上帝,而不是殘暴的上帝形象。耶穌擁有大衛王後裔血統,並從約翰那裡意識到將會擔當大使命後,便畢生投入了下去,發展到後來以先知彌賽亞自居。
跟隨約翰,傳道施洗
自從耶穌加入了約翰的運動後,我們需要探索下當時這兩位宗教領導人所思所想是什麼的。據“Q”資料,耶穌是繼承約翰的,在耶穌心中約翰才是自己的老師。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社會充滿著末日、彌塞亞降臨的思想,但從死海古卷所透露,當時宣佈上的的國降臨的有兩位彌塞亞,分別是大衛世系以及利末派亞倫系的後裔,更甚的是,根據公元二世紀<十二族長遺訓>所透露,利末派興起的祭司彌塞亞,其地位更高於大衛王系的君王彌塞亞。
死海古卷<馬拉基書>有這麼一段:“所以我要差遺我的使者,他將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他們必忽然進入他的殿,你們所尋求的主和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仰慕的...但他們來的時候誰能當得起他們呢?”(10)
約翰是利末支派的祭司,耶穌是猶大支派的大衛後裔,想必他們已經分別確認了自己的身份與使命,重要的是,據死海古卷的<社會法則>看來,愛色尼人構想的祭司彌塞亞是居於「彌塞亞筵席」的首位的,在死海古卷<利末遺訓>中就有這樣一段愛色尼人盼望即將來臨的祭司彌塞亞的文字:
「他要為他的世代贖罪,他將被派遣至他的人民之子。他的話像天上降下的道,他的教訓是遵照上帝旨意。他的永恆太陽要照耀,他的火要傳遍地球上所有角落。黑暗便會從地上消失,深的黑暗從乾地消失。」
故此耶穌之推崇約翰,以他為尊是可想而知的,耶穌事實上把約翰當作老師,他的言行,特別是那些聲嘶力竭的呼喊,其實也是學自約翰的,這種師徒關係在福音書找不到,但從“Q”資料可以得到印證(11)。
公元27年是耶穌與約翰攜手推進的一年,特別是這一年是七年一度的「安息年」,作為一個天啟末日的猶太信徒,耶穌說了很多末日將臨的話(12),其實他們是按照先知預言而發出這些宣告的,按《但以理書》,就已有「七十個七年」的異象預言的日程,James D.Tabor推測,按庫姆蘭社群的愛色尼人計算,他們把「七十個七年」總共的490年分為一段十個的禧年,每個禧年為時49年,每個禧年再分為七個七年,從公元前457年先知以斯拉重回耶路撒冷猶太人的重建算起,公元27年,只差一個「七」就成為了預言中的490年這個數目了,耶穌便在這個想法下說出了“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太24,34)這樣的宣言(13)。可想而知,這樣的一年是多麼敏感的一年,耶穌與約翰必定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亦在預期兩位彌賽亞出現的廣大民眾當中激發出無窮的希望,他們結成聯盟,耶穌在南、約翰在北積極地傳播著上帝之國的訊息,並為人施洗。
繼承約翰,廣招門徒
可是這種施洗運動在公元28年就中斷了,因為希律王已經逮捕並處死了約翰,約翰之死,耶穌當然十分悲痛,但這也是耶穌的一個契機,耶穌成為了眾人的精神領袖,而耶穌亦已意識到耶路撒冷的反對派已開始對付自己,所以他的行動亦只得轉入地下,在公元28年春,耶穌冷戰地思考了下一步的行動方案,他要繞過耶路撒冷、耶利哥等地,因為這是約翰被捕的地方,於是他決定穿越撒瑪利亞的崎嶇高山地帶,直接往北走。
約翰被捕殺後,耶穌向群眾不斷發出「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的訴息,按當時耶穌身處的年代,猶太人深信著古代先知的預言,但以理說過在夢中看見四個大「獸」掌握全世界,在耶穌時代,這四國分別代表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若羅馬勢力一旦進入地中海,「第四國」時代就興起了,再加上但以理十個禧年的倒數計時,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泛起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自己身處「末世」,上帝的國這一新時代即將來臨。耶穌自少便熟悉這種天啟觀,成年後他從透過現實環境的經歷以及希伯來的經卷不斷內化、孕育,逐漸認知到自己就是彌塞亞,而古經文的說話,一直驅策著耶穌的言行舉止,他感到先知的預言己經應驗在自己身上,現在時候已到了,他要履行這一神聖使命了(14)。
從公元28-29年的短短兩年,耶穌的傳教運動席捲大地,耶穌作為一個政治革命家,他是反對希律、彼拉多的羅馬集團的,但他並不突出地表現直接的軍事對抗,他透過趕鬼治病來「捆綁撒旦」毀滅撒旦的國,與此同事,耶穌的地位不斷上升,在他身邊的人也逐漸多起來,正如《聖經》所說“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加利利四方”(可:1,28),耶穌開始著手組織臨時政府了,他受了死海古卷「十二人內部會議」的模式啟發,選出了以十二使徒組成的「代表團」,耶穌構思每人主管以色列的一個支派(路:22,30),而回應耶利米書16:14-15等章節,耶穌展望未來號召離散在各地的以色列人重回以色列地(15)。與此同事,耶穌己意識到樹立的敵人愈來愈多了,他也開始謹慎起來了,他內心害怕步約翰後塵,所以當他被問及是否該向羅馬皇帝納稅的時候,他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反映他是多麼的滑頭!
耶穌之繼承約翰,亦因此成了大眾的希望,耶穌傳道初期招收了十二個門徒,這些人幾乎都是些極端民族主義者(16),他們實際是在尋找一個帶領反抗羅馬政府的人,有的甚至希望耶穌把異教徒朱迪亞驅逐出去,收復失地,他們把這種宗派主義寄託在耶穌身上。但是正如陳鼓應先生在《耶穌新畫像》一書所說,耶穌是一個“溫柔的夢想家”,結果後來追隨耶穌的人逐漸失望,在這裡其實已經埋下了猶大背叛耶穌的伏筆了。
所以當耶穌在逾越節後的山上垂訓,他那滔滔不絕而又乏味的言論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傳開了,結果令人失望了,那些民族主義者並不是要得到這些,從此以後擁戴他的人逐漸減少,甚至正如(約6:66)音所說:“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穌轉過身來,傷心地對門徒說:“你們要離開我嗎?”,朋友的泠漠,使耶穌感到:“狐狸有洞,又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
在四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常行神跡,在今天看來,耶穌的趕鬼冶病的行徑:手按病人、口念咒語,其實無疑於巫醫所為,至於經上記載耶穌的“神跡”,其實通通只是福音書作者根據《舊約》改寫而來的,如五餅二魚的故事便是《列王紀下》四章二十個大餅供一百人吃飽的翻版並誇大。事實上耶穌傳道的過程,靠的是招搖撞騙,活像流氓行徑。
除了耶穌身邊的追隨者對耶穌愈來愈失望和不滿外,他家鄉的人,由於對耶穌的底牌也早已摸得一清二楚,故此對他這個人間救世主也是不屑一顧的,對耶穌的江湖鬼把戲更完全不受:
“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那裡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這不是木匠的兒子麼?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麼?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麼?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麼?這人從那裡有這一切的事呢?他們就厭棄他?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太13:54-58)
本章經文到此?然而止,暗示出耶穌一直是靠著所謂的“異能”騙人的,身為所謂的救世主,並不能以理服人,反而不斷把玩巫醫巫術,活像江湖騙子,又不能令人信服,豈不讓人嘖嘖稱奇?
由於宗教事業的不順利,不斷遭人白眼,耶穌的性格由初期的柔和可親,變得愈來愈急躁,脾氣愈來愈壞,甚至動植物都成為了他出氣的對象,經文曾經記載著耶穌的奇言奇行,著實令很多基督徒難以理解:
“早晨回城的時候,他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太21:18-19)
彌塞亞思想的發展
我們可以將施洗者約翰之死視為耶穌由人性步入魔性的分界線,約翰死後,耶穌是十分悲痛及震撼的,因為約翰是他的師傳,約翰一死,令他對上帝之國的信念產生衝擊,但是耶穌很快便從古經卷中找到了約翰之死的解釋:
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擊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撒迦利亞書13:7)
我們可以想像耶穌讀到這段經文後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主的牧人將被劍擊打,這不是他的師傳約翰又會是誰呢?而根據撒迦利亞書12章,更提到「大衛家」的人要受傷或被「扎」,而經文中提到的「拿單家」及另一群人「利未家」,簡直就是直指耶穌,因為他的母親就是拿單一支傳下的大衛後裔,並擁有利未血統!而正如(可9:13)所說,耶穌一直是按照「經上所指著他的話」解讀施洗約翰之死的,故此,撒迦利亞書中「擊打牧人,羊就分散」的話在耶穌心靈得到巨大的迴盪,與此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終將面臨同樣的遭遇,耶穌很大可能曾經向門徒說過自己將受到試煉的話,到馬可在耶穌死後編寫福音書的時候,便馬後炮地描述耶穌向門徒預示即將被定罪、受到吐唾液及鞭打的對待,三天後復活的情節(17)。
對於自己是神子,初期的耶穌也從沒有過這些觀念,但經過瘋狂的幻想,尤其是得到他的門徒西門彼得的附會,使耶穌甚至乎誤以為自己當真是神的兒子,這在心理學上可視之為妄想症,從此他便以神子自居,甚至乎不知不覺地代入這個身份,確認自己為彌塞亞身份後,他的性格亦漸漸變得自負,初期可愛的富有人性,充滿同情心的性格因而消失,耶穌的魔性盡顯除了表現得非常狂妄外,更加含有強烈的復仇慾: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18)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太10:34-37)
(耶穌身為私生子,本身欠缺家庭觀念及人倫道德,故此為求達到傳教目的及滿足其急遽膨脹的宗教統治慾,他刻意破壞人的倫常道德,要人們六親不認地跟從他。)
“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10:14-15)
“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23:9)
“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12:30) 甚至乎
“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罷?”(路19:27)
實在是駭人聽聞!耶穌至此,巳到了變態失控的地步!此刻的他,內心充滿著狂熱的宗教情緒,他敵對世界、憎恨家庭、仇視人類,激烈的自我膨脹,以真理自居,凡與他相左的他一概不能接受。
初期未變質之前的耶穌,尚會溫柔地說:“你們祈求,就給你”,魔性發作後耶穌竟然以童女打燈比喻天國,童女叩求,但主人卻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見太25:1-12)
耶穌自私、狠毒之心立見!。
耶穌報復心理,其實是源於他在猶太省傳道事業受挫而激發的,學者陳鼓應先生分析基督教的起源時指出基督教是源於憎恨心理,故此耶穌所構想的地獄是烈火永不止熄,毒蟲永不死亡(19):
簡直是令人髮指的復仇心態!
學者馬小軍、羅林平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耶穌這時期激烈的思想所隱藏的精神狀態,由於耶穌是私生子的緣固,他從童年到成年內心一直懷著對自己母親的蔑視及對世俗的憤恨,這種精神狀態長期處於力比多(libido)而不能發洩,導致他誇大了社會秩序的不滿,產生激烈的反抗情緒,極度的自我中心及激烈情緒使他渴望對立者得到無限的懲罪(20)。
而且耶穌的話語很多是模仿《舊約》的,例如耶穌講述末日景象,從中也反映出耶穌本人受猶太教宗教思想影響之深刻,他的仇恨精神,全部傾注在《舊約》中殘暴的耶和華形象及恐佈的末日。“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24:29)明顯是模仿先知約珥的: “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珥2:31)
在《聖經》中,我們常常看到燔祭犧牲的事,如亞伯拉罕以兒子作為神的燔祭,《士師記》中士師耶弗他以獨生女向耶和華生祭,這些都是古民野蠻的習俗,這些觀念亦啟發了日後耶穌自以為全人類贖罪的聯想,這亦導致他後來以犧牲者自居的心態,當後來環境對他愈危險,他便愈盼望有人對他下手,從而成全他是神之子的幻想心理。
耶穌的死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9)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太25:41-46)
耶穌最終死了,而且被背叛他的門徒出賣了,在此我們必須回答為什麼作為耶穌門徒的團體會繼續存在並擴大下去,並且把耶穌神化,最終發展成一個世界性宗教。或者我們可以這樣問,耶穌的門徒是怎樣認識到耶穌的神性的呢?他們是怎樣從起初耶穌被捕時“全都離開他,逃跑了”到最後成為大無畏的傳道者呢?
耶穌死後,那些為保身家性命的人心中自必然出現一種恥辱感和內疚,我們也可假設耶穌死後,必發生著一個強烈事件深深刺激著穌的門徒,導致他們的思緒產生極大的轉變。在缺少歷史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在此只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
《馬可》和《馬太》一樣,在此處使用的語言十分強硬,使用了很多文字來敘述彼得不承認,發誓說:「我根本不認識此人。」
彼得作為門徒的代表,自必然也受到了最高參議院的審判,所以得要當著大祭司和議員的面“賭咒發誓”否認耶穌。結果耶穌的門徒既沒有受到牽連及迫害,一切的過錯全都落在了耶穌一人身上,成為了替罪羔羊,難怪彼得在事後哀傷地痛哭:“主轉過身來,注目看彼得,彼得記起主說過的話......。彼得出來,禁不住痛哭起來。”(路加福音22:60)
門徒為了自保,與最高參議會進行了交易,群眾的“不要耶穌要巴拉巴”暗示了最高參議會己經作出了答允,只要殺了耶穌,門徒們就可得饒。第二日耶穌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經過眾人的嘲諷後,釘上了十字架,耶穌是被門徒出賣的,在臨刑前,本應是懷著仇恨的心,但是他的門徒聽到耶穌竟然說:
「天父啊!曉了他們吧,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
這時的耶穌狂熱的宗教情緒被滿足了,但在十架上的他,內心不免有被遺棄的感覺。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
聖嚴法師指耶穌後期思想變得愈來愈暴戾,已經失卻了前期作為宗教改革家的可愛之處,他的早逝,使他的暴變思想尚不致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故此他死時,他前期表現出那些可敬可親的人格尚存留在門徒腦中,懷念不已,耶穌的死,他的門徒在神思恍惚之際幻覺耶穌重現,也未可知。倘使耶穌的死再推遲二三十年,他那急遽自我膨脹並以救世主自居的心態必然使人紛紛揚棄(事實上,耶穌末期身邊的人已出現這個趨勢,耶穌之被釘,亦是性格使然)(21)。
耶穌的寬宏使門徒對耶穌有一個新的認識,耶穌雖死,但他的音容想必在門徒的腦海,在他們的思想中,耶穌更是沒有死,仍然在對他們說話,正因為那種悔恨和依戀之情使門徒們克服艱難困苦,把有生之年貢獻在福音傳播上。換句話說,基督教的早期傳播是基於門徒的神秘幻像和精神錯覺驅使的。
耶穌死亡之時,正是猶太人吃逾越節筵席之時,大祭司讓羅馬兵丁打斷受刑者的腿,免得屍首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當士兵扎破了耶穌肋旁,耶穌並無反應,他已然死去了。
耶穌死後,他的隨從們立即要面對如何處理他的屍首問題,當時已是黃昏,逾越節筵席將要開始,若耶穌之屍首留過夜,無疑是全家人之恥,故事發展下去便是基督教的核心部分,耶穌從死裡復活,向門徒顯現並升天,並引起一連串的猜測,而更有人推測耶穌在十字架上根本並沒有死,但事實上是否如此呢?我們嘗試根據錯綜複雜的資料作出合理的揣測。
《馬可》是成書最早的福音書,但根據《馬可》的原始版本的最後一節(16:8)(22):
「她們(兩位瑪利亞與撒羅米)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這裡透露了耶穌死後復活的天機,若然耶穌死後復活,作為成書最早的《馬可》怎麼可能會漏掉這一極重要的情節呢?其實有關耶穌顯現最早的記述並不在四福音書,而是在使徒保羅於公元五四年前後寫成的《哥林多前書》中,這已經不禁令人懷疑復活之事是源出於保羅的所謂「異象」。
其實正如前述,耶穌死時正值星期四晚逾越節筵席到來之時,耶穌的隨從必須立即處理耶穌之屍首,他被急忙地暫時安葬在一個墓裡,到星期日那天抹大拉的瑪利亞於清早獨自到墓時,屍首已經不見了,最合理的可能性應該是有人把耶穌遺體移走並重新安葬,所以耶穌的墓空了縱然是事實,也未必能使耶穌復活升天之說成立,因為這是神學信念,並非歷史事實,換句話說,耶穌死後本是被暫時安葬,那麼他的墓空了本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James D.Tabor推測,耶穌暫時安葬後,很可能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他的妹妹撒羅米及一眾跟隨的婦女幫忙搬走了遺體,據《馬可》(16:1),她們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據猶太人習俗,人死後必須於二十四小時之內安葬,她們根據猶太傳統以香膏為耶穌潔淨遺體,正是摯愛的表現,而照《約翰》所記,當時抹大瑪利亞顯然沒有在場。
復活觀念的來源
耶穌的復活觀念,在歷史的發展也是其來有漸的,古巴比倫宗教有一種現象,就是經過相當時間後,要把部落酋長殺掉,目的是趁他精力尚未衰竭時入土,以後演變為以犯人冒名酋長替死,這種宗教習俗逐步成為了神話,稱人民吃的谷物是神聖酋長的肉,飲的葡萄酒是他的血,以後到了希臘神話中又產生了奧西里斯被殺復活、阿多尼斯被殺又復甦、阿提斯死亡後三日復活的傳說,到了公元來臨之際,猶太人接受各民族的復活觀念的影響,必然認為上帝所派遣拯救他們的彌賽亞也和古代的復活神話一樣,先被殺而後復活拯救人類,後來耶穌的被釘及復活正是這種神話的套用(23)。
耶穌會再來嗎?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馬太16:28)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 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馬可9:1)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 神的國?”(路加9:27)
“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啟示錄1:3)
“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啟示錄22:7)
基督教至今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事實證明耶穌基督重臨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耶穌實實在在地說“站在這裡”世代的人必“看見神的國”,但二千年來一直沒有實現。

(1)李雅明:《我看基督教 -- 一個智識份子的省思》,台灣桂冠圖書,2006年,第50-57頁。
(2)同上書,第44-46頁。
(3)關於聖靈生子的神話,可詳參李雅明:《我看基督教 -- 一個智識份子的省思》第47-48頁、T.L.Miethe,editor,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 the resurreection debate, Harper and Row, 1987年,第9頁、C.D.McKinsey,Th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Errancy,Prometheus Books, 第117-120頁, 及 H.Shanks, ed. The Search for Jesus, Modern scholarship looks at the Gosels,Biblical Archaeology Society 等書。
(4)馬小軍、羅林平譚:《神跡?智慧?箴言 --- 耶穌言行錄》,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5頁。
(5)James D.Tabor:《耶穌的真實王朝》,大塊文化,2008年,第74-77頁。
(6)同上書,第83-89頁。
(7)可參閱《耶穌行縱成謎的歲月》一書。
(8)James D.Tabor:《耶穌的真實王朝》,大塊文化,2008年,第117-127,146-147頁。
(9)約翰給耶穌施洗時,神的靈降在耶穌身上,並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但他在給耶穌施洗後,反而對耶穌的身份表現懷疑:“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馬太11:3),這是福音書的一大矛盾,究竟是約翰不相信當時的異象,還是這異象是渲染出來的呢?
(10)轉引自James D.Tabor:《耶穌的真實王朝》,第188頁,原文出自吉卜森《施洗約翰之岩洞》(The Cave of John the Baptist;New York:Doubleday,2004)
(11)James D.Tabor:《耶穌的真實王朝》,大塊文化,2008年,第186-190頁。
(12)見(路加3:9)、(路加12:56)、(馬可13:30)、(馬可9:1)、(路加22:30)等等。
(13)同上書,第184-186頁。
(14)同上書,第199-203
(15)同上書,第208-209
(16)民初朱執信曾根據日本學者幸德秋水《基督抹煞論》一書的說法,指出耶穌招收十二門徒的數目乃是上應天的十二宮,而這種傳說自古已在小亞細亞流傳。
(17)同上書,第223-230
(18)據英文本的版本,不論是詹姆士王欽定本,,修訂標準本,耶路撒冷本,原文是:“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現代教會為了淡化耶穌大逆不道的這句說話,不惜肆意把“恨”字隱藏了。
(19)陳鼓應:《耶穌新畫像》,中華書局,1991年,第147-150頁。
(20)馬小平、羅林平譚:《神跡?智慧?箴言 --- 耶穌言行錄》,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10-11頁。
(21)釋聖嚴:《比較宗教學》,臺灣中華書局,2002年,第284-287頁。
(22)公元四世紀的虔誠抄經人續補了第十六章九至二十節,但這是原始本所沒有的,已且時間上已晚了三百年。
(23)陳曦文:《精粹世界史--基督教與中世紀西歐社會》,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