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3:22
2007/05/09 14:35
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
中文摘要
婚姻嫁娶是人成年之后最重要的事,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个人和个人所处的社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以对广西自治区全州县传统婚俗的流变为调查背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全州婚俗进行一定意义的社会文化分析。文章对全州县具有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传统婚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流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笔者对于这种流变现象的看法。通过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考察,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乡土人情,更能从中透视全州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全州传统婚俗还会不断流变,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全州传统风俗、民族特质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另外,由于全州传统婚俗在全州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逐渐淡出,本文对于全州传统婚俗的详细纪录也有助于年轻一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传统风俗和文化。
导      言. 1
一、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分析. 2
(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2
1、恋爱. 2
2、定亲. 2
3、婚礼前的准备. 3
4、婚礼过程. 4
5、婚后. 6
(二)全州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特征. 6
二、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分析. 8
三、关于全州婚俗流变的思考. 10
结      论. 11
导      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①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严整,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本文将以全州婚俗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全州县婚俗文化作浅显分析。
全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北端。东南、西南、西北分别有都庞岭、海洋山、越城岭山脉环绕,一条湘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全州不仅依山临水,而且湘桂铁路和322国道呈平行状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由于地势环境与交通环境的得天独厚,全州历史悠久,秦置零陵县,汉置洮阳县、并置零陵郡,隋改为湘源县,五代后晋置全州,元代升为路,明初改为府,旋降为州,直至清末。民国2年改称为全县,1959年10月改为今称。全州文物、山水,承荆、楚之文运,兼潇、湘之灵秀。千年湘山古寺,昔称“楚南第一禅林”。汉洮阳城遗址,古迹犹存。炎井河谷,二十里一线江天,仰观蔽天古木,俯听奔流击石。炎井温泉,入浴称身快意。天湖水库,浩淼烟波,高处不胜寒。600年前,全州尚属湖广,接受楚文化较早。教育事业,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科名亦盛,自宋至清,全州进士及第者共143人,举人1570人。昔时全州,明有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蒋冕,辅佐世宗,广施仁政,遣散宫中宫役、妇女等14万余人;清御史谢济世,弹劾宠臣,充军塞外,不改初衷。湘山寺画僧石涛,开一代画风,又“寸纸尺璧”之誉;清史学家蒋良骐所纂《东华录》,一向为史学家推崇。到如今,解放后至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县副教授级以上的专家学者共600余人。(《全州县志》) ②
由此可知,全州不仅风景秀丽,且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也较为浓厚,由于大力推广教育,再加上曾分属湖广及广西,接受了两地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方面,也较之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一、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分析
全州县虽然存在瑶、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但汉族还是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传统婚俗指的就是全州县汉族人民一直所沿用的婚俗礼仪。
(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全州传统婚俗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大致相同,但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显示着全州地方民俗特色。下面笔者将详细叙述全州传统婚俗流程。
1、恋爱
在传统的全州婚俗中,与中国汉族传统婚俗一样,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旧时男女之间连基本的接触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恋爱。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统治时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开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间的感情确立,而是完全由媒人连线,凭媒妁之言打下结婚基础。在全州,农村议婚中有一个重要程序,叫“看旦”,又名看家门、查家。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期间由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看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2、定亲
在流传已久的全州传统婚俗中,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媒人的双方奔走之下,如果男女双方父母都满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在父母的许可之下定亲。定亲在全州被称为“下定”,而对于女子而言也称为“放旦”,即放定在某个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话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亲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过,看是否有相克的情况,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合八字在旧时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夫妇的幸福,而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据说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结婚后丈夫就难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结婚后妻子也难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扫把星”,结婚后便会使丈夫家里不断发生乱子。由于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全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合八字”的谚语,如:
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见一旦休。
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
猪猴相见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
蛇配虎、男克女。
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
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
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相流。
又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命长寿。
黑鼠黄牛两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
龙鸡更久长。
按照这些谚语的说法,如果生肖相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则被认为是美满姻缘。旧时的全州人,无论贫富都对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
下定时男方需准备好担子,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猪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来到女方家宴请女方的近亲,定下婚姻关系。
然后,是报日子。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人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在媒人的说服下,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这门亲也算是最终确定了。
3、婚礼前的准备
定亲之后就要开始做婚礼的准备工作了。由于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
在婚礼前的日子里男女各自为婚礼而筹备,男方主要是在物质方面要做足准备,而女方除了要准备好嫁妆以外,还要努力做鞋,要赶在出嫁前做出很多双鞋,用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媒公媒婆,未来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从出嫁前的一个月开始,女子便开始“哭嫁”,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场,哭诉的内容大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边的愧疚、对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亲通常都会陪哭,哭的内容主要是教诲女儿出嫁要从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记家里等等。
4、婚礼过程
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非常隆重,前后要办上三天。头一天男方家里便开始搭灶、杀猪、打酒,准备酒席。还要请鼓乐班子(一班七人,有钱的人家往往请两班),请到后,要一连吹打三通,以便通知左邻右舍,将喜事宣扬出去,壮大声势。
第二天,男方要赶猪赶羊、送酒、大饼、果盘和鸡鸭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里宴请宾客,同时,还要送去为新娘准备好的嫁衣头饰,这是确保翌日顺利迎娶新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全州历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双猪双羊换架梁床,四鸡六鹅换床被窝(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贴有红纸的柏子青,喻四季长青。而这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出阁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亲戚都请来喝喜酒,还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这一天的晚餐期间还要由两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间,双膝跪地,向客人们拜请“压笼钱”(因拜得的钱要压在箱底而得名,实际是女子出嫁后的私房钱),全州话中还有一种说法称为“拜姐钱”。
另外, 全州县还流行一种叫“坐堂红”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的前一天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结婚的“正日子”。所谓“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为以下几大类:
迎亲。这日一早,在新郎的带领下,迎亲队伍便前往新娘家迎亲。迎亲队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几位亲友、媒婆、陪花姑娘、鼓乐队、还有轿夫组成。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女方的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拦轿”习俗是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残留,最初的涵义是为了保护自家女子不被异族部落抢去,但经过久远流传,在全州已经演变成新娘家人对女婿的一种磨练以及对新娘的不舍了。进门后,新郎先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女方祖宗、拜亲家。然后在新娘家吃过午饭,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临走前先由自己的兄弟背着拜过祖宗,才能上轿。上轿前还需“哭嫁”一番,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时的哭嫁更为热烈,全州俗称“哭新娘”,哭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婆和接亲之人,也有的表达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愤怒等,词意恳切,曲调委婉。
在全州,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为人笑其忘本。这时母亲往往也陪着一起哭,母女俩难分难舍,新娘迟迟不肯上轿。上轿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继续号号啕大哭,以示依恋,通常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会被人嘲笑成“一口粑粑一口糖,有了丈夫不想娘”。为了赶上吉时,男方带来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劝新娘上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要强拉上轿。上轿以后,女方还要派出两位小孩来“压轿”,一般是一男一女,喻为“金童玉女”。“压轿”也是表示女方家长和亲友对新娘的不舍,因此,压轿的小孩一路上都会吵着轿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亲队伍走出约一里路时,新郎就会掏出红包给压轿的小孩,让其下轿,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小轿,新郎就需再添打赏钱,直到小孩满意下轿为止。在来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轿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轿,媒婆则坐四抬小轿。
接亲。
在估计迎亲队伍快到家时,男方这边便派出接亲的队伍在家门口接亲。接亲的主要任务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说会道的“接亲婆”来完成。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福禄双全的女人来做“接亲婆”,主要是因为旧时婚礼常常忌讳命途多舛的人参加,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命好的妇女,图的是个吉利,是希望新娘将来也能像“接亲婆”一样大福大贵。当花轿在家门口落定时,陪花姑娘将新娘扶出,这时,“接亲婆”便端着一个米筛上前在新娘的头上转几圈,再抓一把米扬手撒在新娘的头顶,意为替新娘压惊辟邪。
另外,米筛里除了米以外还装着一把尺、一盏灯、一块黑布。一把尺,喻为让新娘在进夫家门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后言行要自重恭谦;一盏灯,预示着新娘来到夫家人生路将越走越亮;一块黑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来与新娘会面(之所以不是婆婆亲自出来迎接,而是用一块衣布来代替,是因为这样既行了见面礼,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给了媳妇一个下马威),此外,还有四朵贴有红纸的柏树青,新娘见到柏树青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同样贴着红纸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树青中间,意为与新郎会合。
新娘进屋。
新娘在进洞房前,必须先解开事先系在房门上的两个红绸结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由接亲婆代为新郎解开,喻示新娘新郎都愿意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日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新娘才能进新房,进新房后坐在床上,这时家婆才亲自出来,用梳子象征性地为新娘梳梳头,表示对新娘的关爱,而新娘则需行磕头礼,表示感谢。家婆走后,有一个小孩(一般为女童)会端出一盆清水来到新娘跟前,请新娘洗手,意为替新娘接风洗尘,新娘洗毕,会丢九个铜钱(解放后铜钱渐少,便用硬币代替)到盆里,表示对小孩的打赏和感谢。接着,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请新娘喝,新娘喝过以后日子就会甜甜蜜蜜。礼毕,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过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着,千万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常卧病在床了。
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黄昏时段。在拜堂前,全州还流传着一种叫“讨钥匙”的风俗。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新郎请新娘出来拜堂,先拜祖宗、高堂、再拜亲友,从至亲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个亲友时,哪个亲友便出来在新郎新娘面前丢个红包做礼钱,并说些祝福的话。礼钱不论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毕后,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间,因旧时妇女羞于见客,所以只由新郎出来向前来道贺的乡亲故友敬酒道谢。
闹洞房。
在全州,闹洞房另有别称,称为“喝抬茶”、“吵茶”或者称为“吵房”。这是因为全州人民有着特殊的闹洞房的方式。全州人闹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热闹喜庆。吃完晚饭,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自己准备好的一锅菜和四个盘子(即四盘瓜子花生等小吃)来吵茶了。先是轮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带来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诗的形式讲一句“彩话”,也称为“呓诗”,呓不出来的,或者呓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喝抬茶”。“喝抬茶”的意思就是要新郎新娘两人合抬一杯茶,轮流敬给在场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并不会轻易就喝下这杯茶,而是要出尽难题先把新郎新娘戏弄一番,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难题应有尽有,完全不顾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点鞭炮往新郎新娘脚下丢,直到他们乖乖照做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没有办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将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两个小时。
翌日,新娘还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长辈亲戚们起床,并为他们端上洗脸水,以示尊敬。早饭过后,新娘还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开,一一向亲友展示自己的嫁妆、衣物和有多少“压笼钱”。然后亲友们便相继离开。整个婚礼也算完满结束。
5、婚后
在全州,新娘在婚后的三天是绝对不能洗碗的,因为全州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新娘如果在新婚还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后就会败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听家婆吩咐。婚礼过后七天,新娘娘家会来一个兄弟接新娘“回门”,即回娘家住。新娘临行前,由家婆做好担子,作为礼物带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后,再由其兄弟送回,回来时带回娘家做的担子,表示回礼。
(二)全州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特征
以上,便是全州传统婚俗的整个流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人完婚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大致流程与中国传统的“六礼”一致,但有很多独特的细节,却显示着全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全州传统婚礼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装饰性。从新娘上轿到拜堂,至入洞房,每个程序都以象征性、装饰性的甚至较为夸张的动作、语言,求其义或取其谐音。满堂结彩,贴红对联,接亲礼、闹洞房,戏新郎等,其中都包含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希望,过程极其讲究和繁琐。
第二、全州传统婚礼的宗教性。一对青年男女的婚事,从提亲、合婚,到婚礼日期的确定,乃至婚礼大典的程序、形式,渗透着对命运、天意的信奉,神秘而不可理喻。像青年男女能否成婚,往往取决于偶然的因素,诸如生辰年、月、日、时、属相等;再则婚礼过程中,有诸多的禁忌戒律,它所宣示的是当事人对自己幸福的无法把握和主宰的情势;同时,也是对生命起源、人自身生存状况的无知。
第三、传统婚礼对人际关系的整合性。一般传统的婚礼都是要“开筵受贺”,大宴宾客,是每个家庭联络人情,扩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契机、手段;使建立于血缘、家庭、宗法的自然关系网络更巩固。在婚礼过程中,当事人只是家长导演的人际整合大戏中的一个角色,任其摆布。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
第四,全州自古重视教育事业,在婚俗方面也受到教育事业的影响。全州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在封建时期就科名亦盛,因此,全州深受封建思想和汉文化的熏陶。在婚俗方面主要表现婚礼过程中很多礼节和用品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封建色彩,尤其是“呓诗”和贴对联,全州人闹洞房对“呓诗”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生动形象又需颇有文采,而婚礼中所贴的对联也非常讲究,要由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的人来写,而且对于“头婚”和“续弦”等不同的婚礼,对联的内容也要求不一样。
第五,全州传统婚俗中,相当注重体现出女子要三从四德,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子,一定要以公婆为尊,顺从丈夫,要有好脾气,好品德,否则便会丢娘家人的脸,为人所不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婚礼过程中多出细节看出,如哭嫁时母亲的教诲、接亲时家婆不肯亲自出来见面的傲慢等。
第六、全州传统婚礼的功利性。传统婚礼的缔结,其实是变相的买卖关系,所谓纳八字、送聘礼,换言之,男方只有送聘礼,才能娶到妻子。而其过程中不时发生卖女纳财的悲剧;同时婚礼大典,大宴宾客,耗资甚巨,对中、下层老百姓家不胜重负,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全州开庭受贺的风俗十分盛行,男女双方的家中都大宴宾客,其场面十分铺张。
第七,全州传统婚礼非常重视媒人。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条非常重要的线便是那时的媒人。旧时,一桩美满的婚姻,靠的全是媒人不辞辛苦的两头抹油嘴,因此,男女双方都非常重视媒人。新娘在未嫁之前便开始做鞋,用以谢媒人;接亲时,媒人也享受着“坐轿子”的独特待遇;另外,在新人完婚后第二天,还要特地准备好五品(鸡、猪头、鱼、猪肉、鸭)和布料鞋子等谢媒。
第八,在全州的传统婚俗中,与中原汉族传统婚姻类似,当地有严格的同姓不婚的习俗。虽然现在这种习俗已不再具有权威性,同姓之间有通婚者,但仍有五服的严格限制。所谓五服,对一个人来说,上溯到高祖的直系亲属,下溯到曾孙的直系亲属,兄弟及其下溯到第三代的男性后裔,伯叔及其子孙,伯叔祖及其儿子,曾伯叔祖及其曾孙,以及所有这些人的姐妹。在全州,五服之内是不准通婚的,但是“亲上加亲”的平表婚和交表婚仍然存在。
总之,全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且在封建统治时期就人才辈出,科名亦盛的古老郡县,自然深受封建思想和统治的影响,因而传统的婚俗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同时也反映出全州人民勤劳质朴的本性。
二、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分析
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全州的传统婚俗是在长期的封建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但是随着封建体制的瓦解和新中国的成立,在近几十年来,全州的传统婚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八十年代以来,全州男女开始自由恋爱,虽然这时还存在“介绍人”,但介绍人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远不如先前的媒人重要,婚姻关系能否最终建立,完全是看男女双方的意愿,父母也很少加以干涉,男女关系逐渐开放。到九十年代,连介绍人也不需要了,男女之间完全是自由恋爱,全州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立起了婚恋新风尚。另外,男女之间订婚也不再受八字的限制,除了少数农村人还信八字外,一般都不再“合婚”。
第二,解放以来,全州人结婚送礼逐渐变得淡泊,男方不再需要丰厚的聘礼,女方也不再需要丰盛的嫁妆。前来庆贺的客人的贺礼也少了许多,尤其是解放初期,全州很多男女的婚礼非常简单,只是简单地请几个要好的亲友吃顿饭,有的甚至直接搬到一起住就算成婚了。但是,八九十年代以来,又开始大兴盛宴和送礼,很多有钱的人兴起了新式婚礼,宴请宾客要去酒店宾馆,排场日益奢侈,亲友送礼也只送红包,而且红包日益加厚,奢靡之风日盛。即使是在农村,那些在自己家中操办婚事的,程序也远不如传统婚俗那么繁琐讲究,省去了很多程序,如旧时非常重视的“喝抬茶”,现在基本不再有,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闹一下,热闹的程度大部如从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能得多少“彩礼”。
第三、全州传统婚姻关系中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在传统婚姻关系中的男尊女卑、婆尊媳卑的家庭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州的女子在家庭生活中不用再唯命是从,更不用再事事听从家婆的安排,受家婆的压迫和管制。但这样也出现了很多婆媳不合的现象,以前纵然是家婆严厉,但因为媳妇懂得尊重和孝敬,因此家庭生活也总算和睦,但现在由于有些女子缺乏对婆婆的孝心和包容之心,反而致使家庭矛盾加剧。
第四、“花轿”的演变。在全州传统婚俗中,每个待嫁闺中的女子都向往着能坐上八抬大轿,对于女子来说,那便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荣耀。但解放以后,轿子作为一种封建残余,也随着封建体制的崩溃而消失了,于是,女子出嫁便只能靠步行。到1965年左右几年,流行复古,全州的轿子又出现了一段时间,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全州的经济也出现了腾飞,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开始出现“以车代轿”,富裕一点的人坐面包车、轿车、而在农村,家境差一点的则坐拖拉机,总之,车成为了现代的“花轿”。
第五、全州婚俗城乡差异拉大。传统的全州婚俗无论是在全州县城还是在乡下农村,过程内容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贫富差距在排场上有大小之分而已,但由于全州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因此,在封建时期,富人并不都在县城,往往乡下更是卧虎藏龙。然而,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县城的人逐渐富有了,而农村却依然落后,因此,在婚姻大事上,县城的人更加有资本加以重视,婚礼较之农村要隆重得多,花费也大得多。据了解,现在全州县城的男青年在新婚之夜还兴起了一种新的闹婚方式,那就是在晚宴过后邀上几个好哥们一起上街,朋友们帮着敲锣打鼓,自己则高声喊:“我结婚了!”,以此来表示庆贺。而相比之下,农村的闹洞房则显得冷清多了。
第六、全州人的结亲范围扩大。在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女子一般都不远嫁,而且受到同姓不通婚的限制,但是解放以后,这些限制都不存在了,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左右,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全州农村有很多女青年都开始外出打工,在外面与外地的男子相恋,便嫁在了外地,多是福建、四川等地。到现在,由于全州县人民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很多“鲤鱼跳农门”的全州子弟,外出读书以后都在外成家立业了。但是在全州农村,还是受到五服的严格限制,未出五服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
第七、自从1950年国家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后,全州人的婚事逐渐走向合法化、正规化。首先,表现在婚龄上,在旧社会,全州男女的成婚年龄一般是在十五六岁左右,而解放以后,婚龄则逐渐上升,逐渐合法化,但是在全州农村,七十年代以前,婚龄仍在十六到二十岁之间,与婚姻法的规定相悖。七十年代以后则多在二十岁以后成婚了,近些年,更出现了很多晚婚晚育的现象。其次,是婚姻开始有了法律保障。在旧社会,男女成婚不需要登记,举行一场婚礼便成为“合法”夫妻,其婚姻即得到社会的承认,没有一纸婚书可以证明,这样双方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任由丈夫处置,这种情况在解放以后得到了很大改善,离婚不再是男子的专权,妇女也有权参与和抉择,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政府并不强迫登记,因此,在农村,很多夫妇都未曾打结婚证,又很多都是后来去补办的。八十年代以后,婚姻得到普遍宣传,全州男女结婚都会自觉进行婚姻登记了。
总的说来,解放以来,全州婚俗逐渐破除了传统婚俗中的一些封建做法,简化了婚俗礼仪,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尤其是解放了广大女性,女子做新娘再也不用受哭嫁、做鞋、吵茶之苦了。但是,新的婚俗做法,也丢弃了传统婚俗中一些值得传承的东西,少了许多婚礼的乐趣,尤其是近年来的婚礼奢侈而且重收红包,少了许多人情味。
三、关于全州婚俗流变的思考
全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传统婚俗在维护社会伦理关系,保护全州人民的婚姻家庭关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由婚俗维系社会秩序的旧社会,全州婚姻家庭关系是协调和睦的和有序的,几乎每家每户都过着男耕女织、父慈子孝的生活,离婚率低,纠纷少。村里人彼此之间熟悉得不能再熟了,每个人对其他人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甚至性格特征都有了全面掌握,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对别人明天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发生纠纷,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来解决。在那时的全州农村,一切都好像调整好了的,虽然没有看得见的规则。因此在旧社会的全州,虽然缺少婚姻法的约束,但社会秩序依然井井有条。
社会学家认为:熟人社会以情感为纽带,不需要法律,需要法律的地方只是在陌生人之间。经济学家则解释道:利益在熟人社会被情感冲淡到看不见的地步,没有利益的诉求,何谈有权利的主张和权利观,没有权利也就无所谓法律了。(《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③。他们都从自身立场给出了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解释,但却不能成为为婚姻法开脱责任的理由,因为婚姻本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法不能忽略人们之间的情感。也许有人会指责旧社会落后,封闭,经济不发达,并辩解说,随着社会走向开放,现代化,水平提高,这种状况会改变的。确实,当整个全州还处在封建专制社会时,人们不得不接受经济落后、文化不开放的现实。于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州人民力图改变这一切,他们的努力使得农村走向城市化,农业走向工业化,经济走向市场化,高楼取代了平房茅屋,公路取代了乡村小路,乡土社会悄悄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随着全州经济的日益发达,许多外来的婚俗开始慢慢地渗透在全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全州人民变得现代了、时尚了,但与此同时,传统婚俗被抛弃,乡土秩序被打破,现如今的全州青年再也无法感受传统婚礼的热闹与隆重,也无法感受到旧时大家庭的融洽与和睦,难以体会到那种浓浓的乡土人情了。
也正如有人预言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传统习惯婚俗惨遭破坏,被遗弃在历史的车轮下,乡土秩序土崩瓦解,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起来,离婚率居高不下。于是,很多全州当地人、尤其是当地农村里的人们困惑了,当他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安逸生活时,却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之路是一条不归路。尤其是出生在50年代以前的老人们,更是无法理解生活富足的今天,人情何以变得如此淡泊。
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普天之下人民的福份,新法制、新风尚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笔者认为,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也不可全盘抛弃,全州传统婚俗纵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毕竟,传统婚俗展现着全州特有的地方文化与风土人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确的做法。
结      论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婚俗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全州传统婚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已经很少能见到那样繁琐而隆重的婚礼了,笔者通过对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全州老人进行多方走访、调查才能详细了解到全州传统婚俗的细枝末节,并作详细纪录,这应当也有助于现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过去,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扬长避短,建设好全州的未来。
另外,通过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考察,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乡土人情,更能从中透视全州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全州传统婚俗还会不断流变,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全州传统、民族特质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转自《全州家园》素心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