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兴化地名探源(三、四) - 人文|历史|风情 - 兴化400生活网 兴化400,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6:58
[转贴]兴化地名探源(三、四)
三、长安村与长安寺
兴化北去湖荡连绵,古人称为“珠湖迥挹”,中堡镇就座落于大纵湖和吴公湖之间。自中堡镇往东1公里处有一座水村,村名长安。长安村四周相邻的又有北长安、西长安、南长安,俱包围在纵横交错的水网之中。一条宽阔的大溪河自长安村北穿过,由东往西,从南北两湖间窜向子婴河,再向西便入宝应境与大运河相连。清代以前,这里水路交通发达,南来北往的商旅舟楫络绎不绝,加上漕运和盐运的需要,在长安村间便出现了一座繁华的集镇——长安镇。今中长安村便是昔年古镇的中心。长安镇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仅明朝《一统志》中有记载,明嘉靖县志卷一《镇》中亦记兴化有“芙蓉、安丰、陵亭、长安”四镇。“长安”镇下有小字注为“县北三十五里”,证明明代已经存在。如果从长安镇中的一座千年古寺分析,则古镇在唐宋年间便已出现。到了清代,由于海运出现,河运萎缩,加之中堡庄(镇)的兴起,集镇西移,长安镇没落下来。在清代《一统志》中仅剩“芙蓉、安丰、陵亭”三大集镇,一个偌大的长安镇便化成了四个较大的自然村庄。
那座唐代古寺俗称长安寺,名为“敕建乾明禅寺”。根据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的《乾明寺置田燃灯记》所述:“长安去邑四十里,为昭阳名地。有古刹焉,号曰乾明寺,首创自唐,由来不啻数千里祀矣”,该寺初建于唐代。原为道观,名玄(真)武庙。
按古代五行学说,北方星象为玄武,五行为水。玄武庙的位置应该是唐宋古长安镇镇中心的北郊。五代割海陵建兴化县后,这里又恰巧是兴化县(衙)的正北,且近巨湖,天人合一。
根据震华佛教通志记载,到了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羽士散去,便由名僧牧庵改建成佛寺,寺名乾明,一名长安,为中国佛教禅宗道场。
元末张士诚起义,十万义军分驻大纵、得胜两湖。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元相脱脱倾全国之精锐进剿高邮、泰州、兴化。时枢密院判官董搏宵血战两湖,处于大纵湖南的长安寺惨遭兵火,毁之殆尽。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僧正俊于原址复建,万历间(公元1573—1619年)请得御制大藏经全部,因建藏经楼。其时寺庙规制建全,自山门起,中轴为天王殿、大雄殿、三圣殿、藏经楼和玄(真)经殿,两厢长廊四护,布有钟鼓亭、斋堂、禅堂等一应设施。玄(真)武殿后隔红墙有一川飞漱,隔川北岸为一座葱绿的垛岛,岛上建有方丈院、库房、塔院。岛下及山门石阶上皆有扁舟往返。
古寺主体部分座落在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孤岛上,四围环水,与周遭六河相连,分别注入大溪河和吴公、大纵两湖。岛上林荫蔽日、花木扶疏。碑记赞“淡淡水光,恍半天之花窟;依回云影,疑无路之琳琮”,当为真实的写照。
清朝康熙年间,住持瑑公和尚多次请旨,终奉敕命,改乾明(长安)寺为“敕建乾明禅寺”,增建成台殿等设施。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郑板桥的方外好友、后来被册封赐紫的诗僧莲峰(超源)大和尚卓锡到此,留下了一首《宿长安村乾明寺》:
湖村开晚霁,绀殿露秋林。
鼓棹沧波远,到门黄叶深。
茶烟禅榻静,松月客堂荫。
一宿乾明寺,空诸万劫心。
清代道光(公元1821—1850年)间,兴化上方寺七传圣传和尚以国师玉琳嫡系的临济磬山派身份来主是寺,自此改为法派丛林,成兴化在乡四大丛林之首。下院寺庵分布于中堡、孤山各处,香火鼎盛。每逢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大藏曝经仪式,天下高僧云集,善男信女聚会,河湖港汊泊满香船,商旅闻声而至。寺中经幡飘动,梵呗悠长,整个长安村和中堡镇便热闹起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天。
乾明寺的鼎盛到了民国廿一年嘎然而止。是年腊月初五,盘踞在芦家坝的况明恺土匪武装“天下第一军”夜袭古寺,索财不遂,乃纵火焚烧集国宝和镇山之宝为一室的藏经楼。震华在佛教通志中沉痛地记为:“所有经典法物一概被毁”。1937年一位叫圆辂的僧人专门到此,写过一篇《游乾明寺记》,记载这次焚楼的后果,“所有明本大藏及重要法物皆付一炬”,“文献毁失,一无足征”。
民国廿四年僧静斋复建藏经楼,并请高僧晴章法师到寺讲法弥陀。可到了1940年冬,巍峨庄严的千年古在劫难逃了。黄桥战役以后,韩德勤以为新四军必攻兴化,“积极构筑工事,无所取材,于是遍拆庙宇。其实公用者不及一二,余皆为下级军官变价入已。且有登门索贿等同敲诈情事,僧尼一日数惊,不堪其扰”(震华《兴化佛教通志》)。是年腊月,韩德勤驻军包围古刹,强行拆毁天王、大雄、三圣、真武诸殿及两厢禅、斋各堂,刚刚复建的藏经楼亦被夷为平地。所拆木料等被装满数十大船疾驶而去,不知去向。时全国宗教界哗然,遂派“佛门汉学家”、上海玉佛寺住寺震华大和尚往兴化调查交涉。省主席韩德勤亦派驻军师长刘漫天虚与委蛇,答之停止拆庙。谁知震华刚走,又以军事需要为名,于1941年2月将方丈室、塔院及库房焚之一炬。从此萧寺败落、雄风不再。
改革开放以后,为落实宗教政策,经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在原址复建,并架建西、南两座桥梁。如今的乾明寺一期工程已建成天王、大雄两殿及东西两庑,古寺唯一的遗物——清康熙间的石额“敕建乾明禅寺”再次重光。
长安(乾明)寺作为人文历史的载体,向人们传递了一座千年古镇的历史变迁。
四、仲家寨
仲家寨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曾经分为仲一、仲二、仲三、仲四等四个行政村。位于兴化城西北约20公里处,今属兴化市周奋乡。
兴化西北部湖荡河汊密如蛛网。郭真湖、花粉荡、子婴河以及它们的众多支流环绕着仲家寨,一条古老的凤凰河从庄畔潺潺流过。明代文学家陆西星曾赞叹这里:“沧海远环于东,珠湖迥挹于西”,“桥枕凤凰,沟盘龙虎,皆一邑之大观也。”
另一位明代诗人、曾经官任武岡知州的王暄也来过这里。他经常泛舟凤凰河上,一次舟从凤凰桥下经过,兴之所致,吟出了一首《过凤凰桥》:风动湖埂浪拍舟,迤逦行过古沟头。烟花漠漠孤村晚,芦叶萧萧两岸秋。龙虎迷迹诗尚在,凤凰桥断水空流。悠然野寺深林里,曾记当年访旧游。
被王暄称为“古沟头”的那条凤凰河以及当年的那座凤凰桥得名于五代后周。兴化现存最早的方志《胡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卷一、形胜”中记载为“凤凰桥在县北三十五里,以仲氏两舍人世掌丝纶,故以凤凰名其河,又名其桥。”
仲氏为春秋时孔子高徒子路的后裔。子路(前542-前480)名仲由,其性率直,一生重视礼乐。他的后人多出掌管礼乐的官吏,即所谓“世掌丝纶”。兴化仲氏两舍人,为昆仲二人,五代时被后周聘为“舍人”乃古代官职名称,唐宋时期“舍人”一职名目繁多,顏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中注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因而,兴化仲氏昆仲在后周很得到世宗柴荣和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的亲近和器重。
仲氏昆仲曾以掌管礼乐的身份参加过柴荣、赵匡胤发动的攻掠南唐的战争。因其精通音律,军中便以“琴瑟凤凰”之意戏称二仲为仲凤、仲凰。
南唐国为五代时十国之一,建于公元937年。时任吴国丞相的徐知诰以逼宫“禅让”的手段夺取了杨吴的政权。徐知诰复姓为李,取名昪,以唐朝李姓后代的身份立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拥有江淮、江南的大片沃土, 昇元元年(公元937年)李昪升海陵县为泰州,兴化县隶属之。自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快速南移,泰州、兴化所属的江淮流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南唐时出现了“旷土尽辟、桑柘满野”(《资治通鉴》卷270)的繁荣景象。由于比岁丰稔,南唐兵食有余,宫中积聚“兵器缗  帛七百余万”(史虚白《钓矶立谈》)。这就引起了另一个割据政权后周国的垂涎和觊觎。
后周为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最后一代,为浑号“郭雀儿”的郭威创立。郭威无子,故江淮民间有“郭雀儿登基——有一天算一天”的歇后语。郭威死后便由其内侄柴荣接位,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此人雄才大略,南征北讨,开疆拓土,为结束分裂局面以及日后的北京一统奠定了基础。
自公元955年冬到公元958年春,柴荣、赵匡胤发动了对南唐的三年战争。柴荣三次亲征,与赵匡胤兵分两路,攻伐江淮。三年间,泰州、扬州一带都曾发生过重大战争。公元957年,赵匡胤在夺得泰州、扬州等沿州县后,整军北上,与柴荣合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役中遭到驻守清水口的南唐节度使陈承诏的顽强对抗,南北间反复拉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赵匡胤的中军部队被冲散,随军的仲氏两舍人被乱军杀害,兴化方志记为“仲氏死于乱军中”。
攻占楚州,后周取得攻伐江淮的完全胜利,取得了原属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逼迫南唐李璟递表称藩。
对仲氏二舍人的惨死,赵匡胤十分悲痛,又遍索二仲首级不得,于是“宋太祖以银裹首葬之”,为防盗掘,又“为疑冢十余处”(皆引自明代嘉靖《兴化县志》卷一“古迹”)。冢畔有河,命名凤凰,遣仲姓后裔守护祭祀,遂有人烟,渐成村落。村名原为“仲二舍人墓”,因江淮方言中“舍”与“寨”音近,渐为“仲家塞”。另有“仲二舍人宅”,清代方志记为“县西北十五里,仲家河”,即今之仲家村,属兴化市缸顾乡。
明、清两代,仲家寨处多为名胜,方志载有“凤凰桥”、“凤凰河”、“仲二舍人墓”、“仲二舍人宅”、“凤凰疑冢”等若干条目。历代名人亦多有诗文,流传至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