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奋西江月号子(上) - 兴化400生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8:08:26
周奋西江月号子(上)
作者:無花果,发布时间:2009-2-20 04:15,查看次数:354 ,回复次数:2
西江月(又名西凉月),是兴化民歌中的一种唱腔曲牌。在兴化民歌中,周奋西江月号子是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一支。它起源于周奋乡时堡、仲家寨一带,流行于苏北里下河地区。因其词句典雅而通俗、曲调优美而动听,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地处“兴化西北乡”的周奋乡,西依大运河,北枕大纵湖、郭真湖、花粉荡,境内河沟密布,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既饱蘸大运河千里文化丰韵,又积淀厚重湖泽文化底蕴,清澈的湖荡河水,浓郁的文化氛围,滋润了西江月号子这株艺术奇葩。
周奋西江月号子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相传,隋炀帝杨广任扬州总管时,长期住在江都,曾派人到里下河地区广收民谣。他即帝位后,又曾三下江南,积极推进阻碍“南人”成为隋室臣民的政治、文化战略活动。第三次南下时,他特地征用了时堡、仲家寨一带喉咙清脆的男女“御脚”3000人拉“龙舟”,唱民谣。纤夫们为了取悦隋炀帝,敞开嗓门,尽情高歌:
“牵动绒绳龙舟行,粉蝶恋花哥念姻,妹妹说古人,哥哥要答准,自盘古,天地分,几皇几帝立乾坤……”
“牵动绒绳浑身劲,小妹你要细听真,自盘古,天地分,三皇五帝立乾坤……”(《西江月·答对》,李登玉等唱)
……
起止彼伏的号子声汇合着涛涛运河的流水声,悠扬绵长,别具一番韵味,让素爱民谣的隋炀帝大为高兴,随即令乐师将这些音乐记录下来,并钦定其中的一段为《西江月》。从此,“西江月”唱腔曲调不胫而走,流传四方。
传说归传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一向珍视同一文化遗产的开化帝王诗人,他好作“吴语”,三下江都时写有《春江花月夜》、《夏日临江》等;他善裁“吴音”,“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隋书·音乐志》),曾根据里下河一带流行的民谣“竹枝歌”作过“柳枝词”。从其个人偏好、一贯政治主张来分析,周奋“西江月”得名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一个地方主流乡歌俗曲的流传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氛围,如果没有当地文人或聪明歌手掺进的再创作,是不会枝荣叶盛,芳馨四溢的。精通音律、“世掌丝纶”得到后周世宗柴荣和殿前都检点赵匡胤亲近器重的仲家寨“仲氏昆仲两舍人”的后裔,以及兴化“开科第一人”时堡古镇时大有、时梦珙的后人是否参与了家乡民歌号子的再创作,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周奋乡西江月号子唱词的结构形态,曲牌的韵律特点而言,我们还是可以隐隐绰绰地看到这一传世作品中有这些无名“匠人”加工粉饰过痕迹的。
“我锣鼓打得么闹吵吵,先生叫奴唱前朝,要唱大曲嘎,又怕不合工板调,欲唱小曲嘎,又怕不合丝弦调,欲落板来又怕被我先生笑,我要唱欲不唱,我水漫兰桥,这才是我的好先生。哎,咳——哎!倒不晓得叫奴怎干好。”(《西江月·栽秧号子》,邢湘婉唱,张仲樵、易人记谱)
这首上世纪80年代入选《兴化民歌选》,去年曾获泰州市民歌大赛一等奖的西江月栽秧号子没有《西江月》(答对)那么广为流传,但其匠气十足、亦雅亦俗的唱词与节律,确似陈年佳酿,馨香醉人,不失为民歌精品,在市内外颇有知名度,有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片田圩一片歌。繁华昌盛的经济地位是周奋西江月号子得以广为流传的又一重要因素。相关史料的记载表明,宋代,这里是时姓、仲姓等旺族的聚居地,人口稠密,炊烟袅升;明代,“时堡巡检司”设此后,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华;清代,“银时堡”的美名更是享誉大江南北。古时的时堡、仲家寨,犹如今日之小县城,民间赛歌会、庙会、集市会等掐指可期,蔚为壮观,繁闹异常。各地戏班纷至献演,诸种声腔无不留下踪迹。文人骚客,来往匆匆,多会此间。北宋词人秦观,明代文学家陆西星、诗人王暄等人都曾临此搜集过《西江月》等流行俗曲。而情绪活泼又不失清丽典雅的《西江月》曲子常伴有舞蹈、锣鼓等乐器相随,所配唱词又超凡脱俗、清新明白,亦令民歌爱好者趋之若鹜,从习之风靡极一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