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湖南茶叶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43:51
湖南茶业:今日现状令人忧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经过数千年被人类不断认知,并随着功能与用途不断被发掘和利用,已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和商业、文化价值,有着十分广阔、灿烂的前景,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保健饮料之一。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其茶叶生产却在走下坡路:1988年年产量162万担、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1999年年产量只有112万担、创汇仅2000万美元。为此,我们采访了部分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组织了这一组关于湖南茶叶产业的报道。
产量在退湖南省曾号称“江南茶馆”,历来为我国的产茶大省。1988年,湖南省产茶达162万担,比1949年的19.5万坦增加140多万担。而且其中有40万担左右供出口,一年创汇达4000万美元,在整个湖南的出口创汇业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业成为当时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茶叶主产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1989年开始,湖南茶业开始逐步滑坡。当年不论从面积、单产还是经济效益,均和兄弟产茶大省拉开了距离,这一年产量在全国排名第5位。据国家农业部统计,1999年湖南茶园面积为110.33万亩,当年产茶仅112万担,产量退居全国第6位;产值只有5个亿,退居全国第7位。
效益不高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湖南茶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90年代,湖南茶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了:一是茶树的品种老化,导致茶叶的品质低劣,加上这些茶树的盛产期已经过去了,茶叶的产量便不能有效提高。尤其是湖南茶树的优良品种少、科技含量低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更显得相当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全球而言,茶树的优良品种率如下:
肯尼亚:良种率100%
日本:良种率78.3%
印度:良种率30%
中国:良种率16%
湖南:良种率12%
这样,湖南茶叶在质量上达不到进口国家的要求,导致出口受阻。1999年,湖南茶叶出口创汇仅2000万美元,与1988年的4000万美元相比,下降50%。
品牌不响
1990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上,湖南省的“东山秀峰”和“洞庭春”两种品牌茶,分别被评委打出了102.54分和102.33分的高分,这在当时看来,湖南茶的品牌在全国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这种品牌优势未能一直保存下来。老品牌的无形资产没有继承下来,新品牌也没有打响出去,这就是湖南茶品牌的现状。
其实,湖南茶有不少颇具实力的茶种:如岳阳的“君山银针”,历以贡品享誉海内外;宁乡的“沩山毛尖”,富含硒锌矿物质……。
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现实的品牌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些品牌资源优势的潜力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湖南茶的品牌在市场上便也相应地不能占有它本应占有的一席之地。
品牌资源没能得到很好地利用有诸多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有资金上的、有运作上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一种体制上的原因。不少茶厂长期以来是国家或集体经营,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的成分甚少;加上同一品牌资源分散使用,各立山头,这样,不仅没有形成合力,相反还是对品牌资源的一种消耗。
有人说,全国“十大名茶”的评选中,湖南的“君山银针”没有哪一次不是榜上有名,这难道不说明湖南茶在市场上的品牌优势吗?但是毕竟独木难成林,湖南不少原曾赫赫有名的品牌茶,也因实力不足,品牌在市场上炒作得不够,而有逐渐萎缩之感。“酒香也怕巷子深”,湖南茶的品牌意识不浓,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市场在缩
品种老化,品牌不响,结果便导致茶叶市场的萎缩,尤其是精品茶市场的萎缩。
据调查,目前长沙市茶市场中本省茶所占份额仅为50%左右。有将近一半的茶是从国外及国内的云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方运来的,其中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
在茶叶的开发和经营方面墨守陈规,可以讲是湖南省茶叶市场处于相对被动局面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茶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以后,在经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保守和陈旧更为突出。茶叶的综合利用方面我们不要说远远地落后于日本及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也被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抛之脑后,且距离有越拉越大的迹象。
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等国际知名品牌茶叶的到来,让不少中国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口味,浙江龙井、福建岩茶、广东铁观音的进入,湖南本土茶已明显感到有一种被“大举入侵”的感觉。
最有切肤之痛的是茶农。湖南作为产茶大省,茶农的收入却低得可怜;而直接导致湖南茶农收入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便是市场在不断萎缩。
湖南茶叶完全是可以出几个走出国门的精品名牌的,如“君山毛尖”、“北港毛尖”、“古丈毛尖”、“沩山毛尖”、“河西茶园”等,历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几种名茶新品种如“君山银针”、“安化松针”、“高桥银峰”、“湘波绿”、“南岳云雾”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一度名声鹊起过。可是,由于多种原因,都未能在国际茶市场上一领风骚。缺少王牌劲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湘茶的整体市场便也相应萎缩了。
停滞不前的湖南茶文化
茶叶是“21世纪的饮料”,联合国粮农组织这样评价茶叶。茶叶独到的天然特性,无糖、无添加剂、风味独具的特点适应了当代人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潮流,因此成为今天的国际时尚饮品。中国茶历经千百年的培育,不仅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这是其他产品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优势。
茶被发现、发展、应用的历史,并不等于茶文化的历史。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茶文化便正是这样。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历史上,饮茶是文人、僧侣、士大夫作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而流传开来的。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达到顶峰。到了后来,日本、印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引进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民族特色,又形成各自不同风格的茶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茶文化的兴衰,又可以映照出当地茶业的发达与否。湖湘茶文化资源未能很好挖掘自明清以来,中国茶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几乎完全终止,近年大多数中国人甚至早已不知茶文化为何物。近10年来,大陆以茶学界为先驱,带动史学、人文科学、医学等多学科,开始了一场对茶文化研究、茶文化知识的普及活动。
1989年9月,北京举行了规模最大、最早的一次茶文化活动“中国茶文化展示周”。
1990年,浙江茶叶公司、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等10多个单位发起的“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则是第一次大型专业性会议。
以后,茶文化活动的中心除杭州、上海外,先后也移到过桂林、五台山等地。
不少湖南茶人从江浙回来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湖南茶文化近几年明显不如江浙一带活跃。
湖南茶资源十分丰富,而湖湘茶文化及其载体却明显苍白。
杭州市在清朝末年茶馆便有600多家,现在更甚从前。而长沙市初步估计不会超过300家,专业茶馆不会超过200家。目前为止,湖南省甚至还没有一个茶馆业的行业协会。茶馆,作为茶叶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易和交融的场所,明显处于一种零散的无序的状态。
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产茶大省,没有一个专业茶叶交易市场;作为颇具特色的“湖湘文化”中一支劲旅的“湘茶文化”,一直没有一家如“湘茶博物馆”的去处,来让人了解、挖掘、研究、推介“湘茶文化”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湖南茶文化的悲哀。
湖南茶作为一种整体品牌的推出,无疑借助茶文化的室场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文化的介入,便是用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把关于茶的各种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然后整体推介出去。
“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怎么能把湘茶品牌打出去。”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湖南有不少各种各样的茶学会,但这些茶学会大多以推介技术和研究为主,缺少那种带研究性质的组织。譬如茶馆业,如能成立一个茶馆协会,真正把茶馆业的布局、服务、培训、交流、推介、普及融于一体,对创造一种健康良好的饮料消费,促进湖南茶的贸易一定大有好处。
湖南茶具在历史上便享有盛名,如铜官窑(又称长沙窑)、岳州窑(又称湘阴窑)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目前在市场却难觅芳踪。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早已印刷出版了本省的茶文化大辞典,而产茶大省的湖南却至今没有这样的经典,大家对湖南茶的历史、茶文化的辉煌也只是零零碎碎,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湖南茶业,是该迎头赶上的时候了。
湖南茶业:辉煌何以成往事
也曾享誉海内外
20世纪的湖南茶叶,可说也曾称雄全国。1914年湖南省茶园面积为8.67万亩,产量为8.06万吨;20世纪40年代经战火摧残,茶园濒临崩溃;到60年代,毛泽东说过一句话:“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湖南茶园面积便飞快发展,面积达15.3万亩,成为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第二位的茶叶大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市场的放开,国家税收、外贸补贴政策的调整,对茶叶生产冲击很大;加上在六七十年代低标准种茶弊端的显现,茶叶品质、销售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茶园大面积被毁,产量显著下降。
1990年,湖南茶园面积下降为全国的第4位,产量下降为第5位。分布全省的4000多个茶场能正常生产者仅数百家。中国茶叶10年的低谷徘徊,湖南可谓是首当其冲,极有代表性。
湖南名茶品种独特,“君山毛尖”、“北港毛尖”、“沩山毛尖”、“古丈毛尖”、“河西毛尖”等历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岳阳“洞庭春”、桂东“玲珑茶”、大庸“龙虾茶”、古丈“狮口银牙”获1985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名茶奖。“君山银针”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唐代就有君山茶的记述。据载,文成公主出嫁时就带去了渑湖茶(即今君山茶)。自古以来,君山茶受到文人墨客的推荐。建国后,君山银针多次被评为中国名茶,还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1956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并被誉为“茶盖中华,价压天下”。“南岭毛尖”、“洞庭春”、“东山秀峰”、“苦丁茶”、“猴王牌茉莉花茶”等一批品牌茶在市场上也曾享有相当的知名度。这一切说明湖南茶业在全国是有一定地位的。
湖南茶叶生产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却不断衰落,目前茶叶生产不容乐观。不论是单产还是总产、质量还是效益、销售还是市场,与兄弟省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湖南省目前茶园面积退居全国第5位;茶叶年产量在五六万吨左右徘徊,退居全国第6位;产值5亿元,退居全国第7位;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较最高年份减少将近一半。随着“入世”的临近,湖南茶叶产品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去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执行新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新的标准与原来标准比较,不但大大缩小了农药残留物的限量指标,而且检验也更加严格,并且通过立法,规定对输入欧盟的茶叶在入境时可随意抽检,凡超过农药残留物标准的茶叶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国,这样,对以传统方式作业为主的湖南茶业来说,出口的门槛又高了不少。
1997年3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郑州六个城市的59家大型商场、110家销售企业的茶叶质量进行抽查,在被抽查的131种茶叶中,仅有47种合格,合格率为35.9%,其余为不合格产品,其中不合格产品中便有4家是出自湖南。1990年,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茶叶销售情况调查中,收集的30多种不同牌号和不同价格的茯砖,经密码审评后,只有6种是合格品,其余是次品、劣品。其中一种冒称湖南省某厂生产的“特制茯砖”没有一片茶叶,全系无名杂草、树叶。1996年5月6日,在西宁烧毁了62万元的低劣茯砖,这些茯砖全系湖南省某茶厂生产的产品。此事震惊全国,严重损害了湖南茶叶在外地的信誉。因此,有人说湖南茶叶走下坡路的起因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传统方式已落后
湖南省大部分茶农观念陈旧,传统经营方式落后,茶树品种几十年不变,造成品种老化、品质差。在种植上也是靠天养茶,很少追加投入;在茶叶的生产和加工领域,技术设备简陋落后,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些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又往往处在无米下锅的状态,普遍出现亏损的局面。因此,在茶叶的生产领域出现技术工艺落后、费用上升、利润减少、质量下降、生产萎缩的情况。
在茶叶的流通领域就更欠缺现代经营意识。商标对于商品的重要性已经被市场经验所证实,市场经济也就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可是在湖南省茶叶生产、经营领域里,真正重视品牌的却是凤毛麟角。
湖南出口茶的单价每公斤只有3至4元,出口的大多是原料而不是有品牌的产品。英国的“立顿”从中国购买原料再返销中国,甚至就在中国收购原材料在广州加工再销给中国人,价格却成了每公斤200元。美国的雀巢公司的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原料,再返销中国。在国内,一些兄弟省份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云南省各级茶叶办公室专抓茶叶生产,茶园面积已经跃居全国第一。浙江省1998年茶园面积为12.7万亩,产茶11.32万吨,产值达17.3亿元,正朝着“名牌、质量、效益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茶区一片繁荣;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的新昌县,政府实施“亿元工程”,茶园只有0.45万亩,但名优茶产量达1000吨,产值上亿元。湖北省1998年茶园面积11.26万亩,产茶5.1万吨,产值12亿元,特产税1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32%、79.6%和33.7%。
没有形成产业化
茶叶企业机制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是湖南茶叶落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湖南大部分茶场(厂)还属于国营或集体经济,机制没有激活和理顺,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原来的那些国有、集体茶厂没有能很快地适应市场、转变职能,也找不到市场规律,因而空有资金、技术、设备力量而坐失良机;而一些后来不断涌现的个体生产经营者,虽然用非常灵活的方式进入了市场,但大多规模不大,尽管有相当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可由于实力不足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形成气候。“老品牌用不好,新品牌上不来”,这也许是湖南茶叶产业落后的又一生动写照。
恶性竞争带来恶性循环
湖南茶业有一个通病,即喜欢在包装上用“通用包装”,所谓“通用包装”便是那种任何品牌的茶叶都可以用的包装。这样的包装不必出设计费,在市场上到处有买。买了这样的包装回来,将自己的茶叶商标标签往上面一贴,就成了自己的茶叶包装了。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遗憾很多:一是使茶叶市场变得更加混乱;二是不利于茶叶品牌的树立。茶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是湖南省茶叶市场混乱的表现之一。
争相降价、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相互诋毁、破坏形象,这样的现象在湖南省茶叶市场上比比皆是。一句话,湖南茶叶市场正处在一个相对无序和混乱的状况。这种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将使湖南原本已名声在外的一点品牌优势消失殆尽。
缺少领头羊
有关专家指出,湖南茶业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能充当领头羊的龙头企业来领导湖南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也导致湖南茶叶难以走向辉煌。
国有企业近几年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政企不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研、生产、销售脱节,同时,科技如果不能指导生产,附加值就低;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就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现在湖南茶叶厂家不仅生产与加工、销售各自为战,而且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烽烟四起,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在有限的市场内不惜牺牲赖以生存求发展的利润来进行恶性竞争。
抢占外地、国外市场,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市并以产业集团的方式进行才有竞争力。因此,组建湖南茶业集团冲出省门、冲出国门实为当务之急。
〖长沙里手〗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