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为什么建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2:33
我认为不能把海南发展滞缓的原因归咎为“时运”,因为每个省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国家的相同的时代大背景。举例来说,西方国家在制裁的是中国,不是仅仅制裁海南。而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实质制裁并没有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大概在1992年邓公南巡之时已经全面瓦解了,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改革开放高潮。现在的问题是,海南不只落后于上海、深圳,也落后于辽宁、天津、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新疆、内蒙古等省。还有一个例子,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海南经济增长率在1995年创历史新低为4.3%,而同期深圳的经济增长率高达23%。我认为也不能把海南发展滞缓的原因归咎为海南人的懈怠懒惰和不思进取。事实上,多数的海南农民直到今天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淳朴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民。海南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也不输于内地人。内地人以为走西口、闯关东很艰难并为此高唱赞歌,殊不知海南人在更早之前已经不怕流血流汗走上了一条更为艰苦的旅程——下南洋。有的内地人喜欢指责海南人爱喝老爸茶、爱打麻将、爱买彩票,这为这是惰性的表现及落后之源。我深深的不以为然。内地打麻将、买彩票的疯狂程度绝对超过海南,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习性。内地人虽不喝老爸茶,但是他们的茶道更“牛”,而且善于游山玩水,对于时间的浪费这方面足可抵消。表面上看起来城市里的海南居民比较悠闲,那是因为发展比较落后,机会不多,无事可做;而不是因为懒惰而导致发展落后。且莫倒果为因。如果有机会,海南人的干劲和灵敏度绝对可在第一时间表现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房地产热的时候,老爸茶是非常萧条的,许多店面一上午见不着一个人影。即使到今天,海南人在喝老爸茶的时候,并不是纯粹聊天,多数时候是在研究生意之经、切磋发财之道。一有机会,自然是磨刀不误砍材工。我还认为不能把海南发展滞缓的原因归咎为支柱产业没有形成、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等,其实这些实质上只是描述了海南发展落后的事实而已。上述种种“直接原因”与其说是海南发展滞缓的“原因”,不如说是海南发展滞缓的“现象”。海南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不具天时、不具地利和为“人祸”所耽误。不找到根本,以表象为原因,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具天时:时代性和本地优势资源没有交集
时代局限性
时代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一个时代就是当时人的当下。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能力必然不同,就是一种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里,而不能依据现在环境和所思所想过分的苛责古人。比如屈原和岳飞的爱国行为如果不用时代性来考究而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或是阻碍民族融合的行为,因为他们过去的所誓死捍卫的“国家”不过就是现在伟大祖国的一个地区而已。任何归咎于时代的缺失都属于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客观的,是不可能突破的,就像我们生活在当下21世纪,我们即使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进着历史的进程。
本地的优势资源
海南号称“美丽富饶的宝岛”,其优势资源主要有:①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光辐射热量大、热季长,岛内除中部山区外,日照时数多在2000小时以上,西部沿海高达2650小时左右,全岛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上。②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资源丰富。③渔业资源丰富: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渔场面积大,鱼类品种多、生长快、渔汛期长。且浅海、滩涂面积广大,适宜于发展人工养殖业。④油气资源丰富:南海的油气前景可与波斯湾相媲美。这也是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要争夺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原因。⑤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域环境良好,浴场、滨海和海下热带景观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时代局限性无法认识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
海南的资源虽然丰富和有特色,可在以往的时代人们却无法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比方说光辐射热量大热季长,但以前根本没有利用光能和新能源的说法和意识,反而让人有酷热难挡的感觉。又如,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如反季节瓜菜等在今天是响当当的特色产品,但在以前会受制于保鲜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落后无法开拓岛外大市场。还比如,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虽然丰富,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根本不需要或不是大量需要这类资源;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没有能够及时的被发现和开采,那时只能对地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对于海洋和渔业资源也是如此。中国虽然是海洋大国却从来不是海洋和海权强国,深海捕捞和远洋作业的能力相当差劲,只是白白拥有万里海岸线而已。国家尚且如此,海南夫复何为?尽管海南拥有1582公里的海岸线和约2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域面积。至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那更是无法脱离时代的局限性。其一,由于地理条件的隔绝、交通不便利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的游客根本无从抵达海南旅游。其二,中国在改革前,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根本无法具备休闲度假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经济基础”和“休闲时间”,从而在国内产生大规模的旅游群体;而由于国家尚未开放,虽然海南号称“东方夏威夷”,“海水清澈见底、海沙洁白如玉”,但对于国外游人来说也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有学者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观光旅游剧增;人均2000美元休闲旅游骤升;人均3000美元度假旅游渐旺。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甚至离退休,都产生了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专家断言我国已跨入“休闲时代”的门槛,已经开始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休闲时代的来临为我国休闲度假旅游极大的发展动力,也为海南旅游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理论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合适的模式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海南的优势资源基本没有交集,导致在经济理论里找不到海南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合适的模式。经济学教科书里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即Y=AF(N,K)(Y表示总产出,N表示投入的劳动量,K表示投入的资本量)。经过推理,得出更容易让常人理解的计算产出增长的公式:“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纳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关于生产要素,一般的看法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即①劳动;②资本存量的规模;③资源配置状况;④规模经济;⑤知识进展(包括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进步);⑥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的研究还证实了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
即使不用分析、不用论证,甚至不用查阅或收集资料,只要具有常人的智商就能够晓得,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上述六要素中,本世纪之前的海南没有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是突出的、别具一格的、有竞争力优势的,甚至达不到中上水平。①土地面积是最小的,还四面环海,无法拓展,中间还有一个五指山大山脉。②矿产资源不算丰富,除了有一座日本人发现的而且将要开采完毕的石禄富铁矿外,其他矿产资源目前并没有大力开采和利用,也许本来存量就不多。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开采成本较高,而且许多还存在于和东南亚国家有争议的海域,强行开采或引起外交争端。这些东南亚的撮尔小国着实可恨,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竟敢和我大中华争夺南海主权。③虽然环境优美可再生资源非常丰富,但人们的认识尚需一个过程。④人口是最少的,还想做“中华民族的后花园”,房地产营销的规划还是争取吸引最多数的上了年纪的退休的老人来居住生活。深圳特区初始建设时,吸引的几乎全是年轻人。海南倒是反其道而行之。具体省情使然乎?虽然严厅长的一席话饱受网友批判,但我觉得他的那句话“我认为海南没有义务让全国所有的老人来这里养老”还是说的很有水平很有道理的。⑤生产总值是倒数的,长期的边缘化导致吸引投资是非常困难的。居民收入水平也是比较低的,而储蓄率又较高;非要花钱不可,干脆就过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实在不行的话就喝老爸茶打拖拉机。生活怎样过都是过,没有必要为了增加那所谓的“资本存量”而委屈自己。⑥谈不上规模经济,因为没有几个说的上的高效率的大企业;旅游产业算是比较突出的了,但相关企业整出的事情大多数都是规模不经济的优秀案例。⑦不存在高明的科研院所,海南大学也不过刚被批准为211大学;曾经夸下海口要吸引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到海南来办分校或异地办学也不了了之。总而言之,海南就还是一个“文化大沙漠”,就更别提技术进步了。⑧“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道路交通、城市规划、环境卫生等常被人指责;诡异的是时不时还冒出极个别出类拔萃的“贪腐英豪”名震全国。没有资源、没有竞争力,在教科书里都找不到可以引为借鉴或者适用的理论、经验和模式,也难怪海南经济增长进展缓慢。这绝不能怪罪居民的懒惰或官员的懈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何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具地利:孤悬海外僻居天涯
生产技术和历史文化传播方向的末端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自古便以“孤悬海外、交通闭塞”著称于世,所谓“鸟飞尚需半年程”。三亚的“天涯海角”现在是名扬天下的旅游景点,但在中文里,“天涯海角”的古意是世界的尽头,代表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的人,来去无路,望海兴叹,故谓之“天涯海角”。对于古时的海南岛,唐朝宰相杨炎会诗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李德裕赋诗曰:“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迎干道绕郡城。”宋朝名臣胡铨则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而苏东坡也曾大发感慨:“北船不来米如珠”。
我国生产技术传播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方向是自北向南,地区开发的先后顺序也大体上按这个趋势进行。海南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相对独立性毫无疑问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此外,由于海洋阻隔、交通不便,古代大陆人视海南为畏途而裹足,人口流动性不足,人口总量也不大,也给内地先进地区的人民跨越海洋开发海南岛增加了困难。如此导致了海南岛历史发展起点迟、低级社会延续的时间长。仅举以下几例以为说明。
①与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对比,海南岛历史文明大约开始于3000年前。那时候,因自然条件变化,岛内居民陆续迁移到平原、台地、河岸和海湾地带生活,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活动,开创了海南岛历史的文明。秦末汉出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先从岛北部、西北部开始,逐渐向东部、南部沿海及内地山区推移,延续的时间很长,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在清末民初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
②内地在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时候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而海南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珠崖和儋耳2郡及潭都、苟中、九龙、至来等16县后,随着汉族移民逐渐增多,部分黎族先民才开始与南迁的汉族接触,掌握了先进的铁制工具和农耕技术,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始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③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抚定珠崖,在海南建立城廓市井,封建统治渐趋巩固,后世遂有“伏波将军开琼”之说,此时内地脱离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约已逾千年。另外,直到唐朝设置琼、崖、儋、振、万安等5州辖22县之后海南岛州县建置的基础才开始奠定。
热带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也延缓了海南开发的进程。无论早期中原的还是后来的闽广移民,对海南与其他地区没有多少共同之处的自然条件认识尚差,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摸索和实践过程。此外,南与北、大陆与海岛之间在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结构、耕作制度、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到移民的心理状态和开发欲望。
无足轻重的发展区位
现行教材《地理》选修第二册104页中描述了海南岛的地理区位优势,给出三个要点:①海陆区位:海南岛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②经济区位:海南岛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经济腹地的依托,又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便于内引外联,发展经济。③交通区位:位于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同时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还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南岛的海运交通位置重要,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我看来,《地理》教材不过是在夸夸其谈的蒙骗和误导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而已。我为这样的教材感到悲哀。海南岛的经济地理区位若是如此优良何以穷困至今?事实上,海南的地理交通位置在21世纪之前根本无足轻重。
首先,大西南走向世界可以直接通过广西北部湾出海,没必要登陆海南岛,何况大西南经济发展程度也很落后,外贸并不发达。至于“位于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结合部”之说,广东的优势并不比海南岛差。
其次,广东比海南更靠近香港,而且本身就处于珠三角的核心地区;福建比海南岛更靠近台湾,现在正在建设海西经济区。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试香港、台湾的辐射带动作用当然率先波及广东、福建。外邻东南亚还算是事实,但过去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将来也许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具有所谓“位于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同样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多了,日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是,并非独缺海南岛。且海南岛也不在日本到新加坡的最近航线上,香港、台湾在这一点上更有优势。海南岛虽然通过南海连接了亚洲、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其并不具有类似马六甲海峡或苏伊士运河那种“扼守咽喉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船往来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根本无须经过海南。这条优势扣给南海尚且说的过去,戴在海南头上就是不伦不类了。
对抗新月形岛弧链的防卫前沿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引起了全世界关注,被称之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的成因除了与二战后的冷战形势和华人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外,更离不开处于新月形岛弧链关键位置。
岛链一词最初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于是,1950年1月12日,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1951年1月4日,美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在1952年,同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同日本缔结了安全条约。1953年同韩国签订了一项安全条约,1954年还与菲律宾签订了马尼拉条约。”又说:“促成这条约的考虑同样地促成了同中华民国的安全条约的缔结。中华民国所占有的领土(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边缘上所谓‘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的环节。”以上十分清楚地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亚太附庸国的目的是通过互相勾结,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作为其遏制、攻防和封杀以苏中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家的依托堡垒。
很快,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包围圈便构成了三道新月形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南朝鲜、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基本上是指现今的“第一岛链”,而第三道防线则为目前的“第二岛链”。第一岛链是其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道“绞索”。该岛链内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前苏联太平洋地区的;而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则主要是包围中国的。第二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经小笠原群岛、硫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延至哈马黑拉马等岛群。
美国便是利用这些岛链进行战略封锁及军事威胁。美国在二战期间及之后,趁机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逐步将其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同时大力加强在岛链上的有关国家或地区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和对各国的遏压态势。多年来,美一直在积极寻求新的前进基地和后方支援基地,不断充实太平洋的基地带;同时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力图使得海上军事遏制、封锁的态势对其更为有利。 此外,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岛弧链上的国家改革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以形成对东方国家的经济优势。于是,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要素源源不断汇聚于岛弧链国家,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当时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台湾(伪国民政府所治理)因为控制着西太平洋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海峡、航道、海域和岛屿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冷战霸权政策的桥头堡,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进而有幸成为这一轮发展中的佼佼者。
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南虽地处东亚新月形经济“繁荣弧线”的中间地区,但迫于冷战威胁,“加强防卫、巩固国防”(1953年毛泽东主席给海南的题词)成为当时海南岛的建岛方针,海南因此并没有抓住机会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增长成果,反而成为对抗新月形“防御弧线”的防卫前沿。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一直把海南作为国防建设的前哨,经济建设的投入少之又少。据统计,1950年至1987年海南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一共才80多亿元。海南长期处于随时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体制之下,很多建设不能搞,不能发展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主要是进行原始的、初级的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橡胶种植业生产。生产最初级的生活资料产品,产量很高,产值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地方财政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很低,没钱建设,于是各方面发展都很慢,城乡建设和全岛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到处呈现巨大的反差:岛内和岛外的反差,汉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反差,城市和农村的反差,中央和广东驻琼企事业单位和海南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反差。在广东省内的排名海南历来位居倒数三名之列。由此,在世人的印象里海南便是“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
不具人和:被遗忘被边缘化的主角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不具天时地利的海南岛还不幸成为中华历史上被封建王朝边缘化和被统治阶级遗忘的主角,而在那个时代里,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能否得到中央政府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是至为关键的。
被封建皇权中央政府遗忘的悲情历史
海南是中国最后一个成立的省份以及其建省过程中的一波三折足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在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眼里海南的地位。海南建省的提出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之后,海南面临建省的机遇多达四五次之多,但每次都因为各种突发因素以及决策者的怠慢、轻视而失之交臂。
海南建省的第一次机会在1885年。1885年10月12日,台湾建省的消息传到海南,琼籍人士纷纷上书,要求海南也改设行省。众多理由之中,以海南同台湾情况类似为主:面积一般大小,可耕地面积海南比台湾还要大;都孤悬海外;防务和管理都亟待加强。在这些上书中,以海南文昌举人潘存(1818—1893)写给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岸》最具影响。张之洞非常赞同潘存的观点,准备给慈禧和光绪上折正式提出海南改设行省。不想慈禧听闻此时后讲道:“法战花了不少银子,台湾建省又花了不少银子,朝廷没有银子了,琼岛之事以后再说吧。”海南首提建省得到的就是统治阶级如此冷淡的回应。此次海南建省受阻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军机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内斗所致。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得张之洞和冯子材声名鹊起,李鸿章为打压张之洞,于是对张之洞治理属地的计划不予支持甚至强烈反对。在两大重臣的争斗之下,当时朝廷的许多大臣对海南建省一事于是采取不关心、不支持、不表态的态度,终使海南建省的提议流产。
海南建省的第二次机会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1912年9月11日,孙中山在北京参加广东旅京同乡会召开的机会上公开发表了力主琼州改设行省的政见,这就是著名的《国父主张琼崖改设行省之指示》。会后,孙中山与35名国会议员和社会名流联名上书国会,提议琼州改省,孙中山亲拟其稿。在此书的结尾,孙中山大声疾呼:“琼州改设行省,琼州幸甚!民国幸甚!”然而,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忙于争权夺利,政府和国会根本无暇办理琼州改设行省之事,反而建议将此事暂时搁置。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交代同盟会会员、府城人王斧军(1880—1942)主持海南建省事宜,并对海南建省后的省名表达了看法:“…就叫广南省吧。广东、广西、广南三省鼎立,卫我南疆,何愁不固?”但由于陈炯明突然发动叛乱,海南建省再遭延宕。
国民党元老、海南文昌人陈策(1894—1949)为海南建省不停奔波。1928年,陈策向蒋介石进言海南建省。但蒋介石此时正急于剿共和内斗,对此事根本不想搭理。1935年,陈策联合伍朝枢等人,利用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机会再次提议海南建省,“国舅”宋子文、宋子良也在之后的一些场合公开表示支持陈策的建议。但随着“西安事变”和“七七”变的爆发,海南建省之事不了了之。1939年2月3日,日军攻占海南。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策再向蒋介石提议海南建省,蒋介石满口答应。1947年3月24日,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琼崖改设行省议案,决定将其提交立法院通过后再由行政院办理。但蒋介石和整个国民党都在兴致勃勃的发动内战,完全没有顾及海南,直到1948年8月15日立法院才通过议案。1949年4月1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准予成立海南建省委员会并由海南行政长官陈济棠主持该委员会的工作。但此时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已是风中残烛、自顾不暇、摇摇欲坠,不久即败退台湾。海南建省的重任落到了新中国和共产党的肩上。
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建省。此时台湾建省已逾103年,台湾也已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首。原来平起平坐的海南与台湾在恍然一梦之后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让人不胜唏嘘。
还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海南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受到的轻慢。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底,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海南。在张之洞巡视抵达秀英山巡视海口港防务的时候,张的老部下、雷琼兵备道水陆统领、负责海南防御的官员朱采向其汇报:“香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之后,50年间海南再没有修筑新炮台。”张大吃一惊:如果中法之战期间,法军大举攻琼,琼州能保的住吗?张立即下令:“就在此处,马上设计建造一座大型海岸炮台。”要求用最好的工匠,全部用“红毛泥”(进口水泥),所用的大炮全部到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造。他知道海南没钱,特意讲了一句:“全部银两本部堂筹措,马上设计、马上开工、越快越好。大炮的射程要达到5000米至15000米,有效保障整个海口港和海府城。海口秀英炮台1891年落成,坐落在秀英山的岗坡岭上,与广州虎门炮台、上海吴凇炮台、天津大沽炮台并称为清末中国四大海岸炮台,在抗击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前的海南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国防前沿,但得到的军事防御投入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封建皇权中央政府对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能投入什么。事实上,封建王朝对海南的经略大部分时间里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轻视和偏见占了上风,由此产生对海南治理的失策。明朝以前就缺乏统辖全岛行政的机构和首府,州县之间互不相干,各级建置治所,借环岛摆布,罕有深入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无建置或依靠当地首领治理,留下建置上的空白和产生政治上的落后。
封建皇权中央政府对海南遗忘淡漠的后果就是使得海南成为一个“政治流放地”、一个“文化沙漠”,同时使海南人在20世纪的时候依旧“屁股上长有尾巴”。①从古到今海南就是不折不扣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府流放政治犯之地。到底流放过多少人已经无法考证,但众所周知的有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五人。海南人民甚至在琼山府城修建“海南第一楼”以作纪念,是为“五公祠”。海南之所以成为政治流放地,是因为其在中原统治者的眼里,就是偏居一隅、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条件恶劣之所,适宜惩罚犯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晚年时也曾被流放到海南岛,由于那儿地势偏僻,交通不便,食物用品经常供应不足——“药物鲊酱等皆无”,生活非常清苦。苏轼为此曾发出“厄穷至此,委命而已”的悲苦之语。有一天,苏轼漫步来到海边,望着茫茫大海,感到前途渺茫,生还无望,甚至凄然发出了“何时得出此岛耶?”的感慨。当时的海南岛,有诗形容为“程途何帝一万里,户口都无两万家。”事实上,到明朝时候,海南岛仅有约25—27万人,计5000户。②海南在中土高人的眼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沙漠。海南的一些御用文人当然对这种论调甚为不满。他们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的找到了当地的点滴民俗,就大声疾呼“海南文化沙漠之说可以休矣”,殊不知,海南本土的这点玩意,放置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今天,内地考生千里迢迢奔赴海南参加高考,足见这些考生和其家长对海南文化和教育水平的认知。考生移民的理由很简单,正是由于海南省的基础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内地,高考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内地大部分省市,在内地考不上大学的成绩,在海南可能可以上本科;在内地只能上二流学校的学生,到了海南可能就能上清华北大。海南的“文化沙漠”由此可见一斑。③海南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可溯古至唐虞时代。数千年的时间不可谓不漫长,然而,海南并没有与内地诸省一道平等的为皇权所泽被,反被皇权“弃若弊履”,发展几乎毫无进展,导致公元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到大陆就读的海南学生经常被内地学生冷不丁的偷偷的摸一下屁股。而内地学生只不过是想借此“看看海南人进化完全了没有?是不是还有尾巴?”虽然是玩笑话,但听在耳朵里,身为海南人心里的悲戚简直难以言述。
封建皇权时代的历届朝廷应对海南的缓慢发展毫无疑问应承担最大的责任。同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厚此薄彼莫过于此。内地的既得利益者的护卫们会说,不必这么刻薄吧,海南与内地中等省份的差距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老儿们为统治计,基本还是做到全国一盘棋——一视同仁的。这是纯粹的睁眼说瞎话。中原大地历史上就是灾荒(旱灾、水灾、蝗灾)横行、瘟疫流行、战争频繁的场所。仅以战争而论数量不下百场之多。每个朝代更替,基本上都伴随着战争;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也不乏皇权争夺战。而每隔一定时间,必有大战一场,比如春秋五霸纷争、战国七国争雄、魏蜀吴三分天下、五代十国之乱、辽元清少数民族铁骑踏中原、康熙削三藩伐准葛尔平郑经、抗日战争等。这其中的一些战争,刀光剑影、遍地烽火、席卷全国,其结果是尸横遍野、流血千里、国库耗尽,几乎是将先前的社会建设推倒重来。反观海南,气候温和、人性平顺、人民勤劳,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天灾、疾病、战争,若是顺利发展,早该成人间天堂了。可海南的发展步伐还总是紧跟中原大地亦步亦趋,发展的水平也总是低于“建设、推倒、再建设、再推倒”的中原大地,真是奇哉怪也。不是封建皇权的轻视,不是“有福不同享、有难一同担”,那还有何玄妙?
依旧被边缘化的无情现实
熟悉海南的人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岛四“国”。这四“国”是中央部委直属企业(主要是海南农垦)、广东省属企业、海南行政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这四“国”各自为政,大有“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架势。从地图上看,海南行政区似乎是统辖全岛的领导机构,事实上它只治理北部汉族居住区的几个市县;少数民族自治县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治理;而中央和广东省属企业又各有各的庙:三个林业局是林业部的,海南农垦局和92个国营农场是农业渔业部的,港口是交通部的……因而也是各管各的,互不相关。各自为政的体制当然弊端百出。各个部门各有各的利益,往往没有形成合力,互相之间还免不了产生一些沟壑。就说橡胶,原本是海南的摇钱树,全国70%的橡胶产自海南,但不合理的体制却使它给农场和地方惹来不少是非。长期以来,海南形成农场种胶、农民种粮的模式。种胶和种粮,收益大不一样。而我国自新中国建立至海南建省之前30多年的时间里在海南的投资,有一半投在农场上。农民辛辛苦苦种粮食,几十斤才能换来一双凉鞋。农村和农场的关系由此长期紧张。70年代时,农村和农场之间动不动就出现因土地纠纷或其他原因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事。在这样的体制下,海南如何能发展的又快又好?所以,对于为什么海南建省之前多数时间在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排行榜上都敬陪末座不必觉得大惊小怪。
除此之外,多要少予的投资发展政策也严重的制约了改革开放前海南的发展进度。王驾说:“很难想象,真个海南岛竟没有一枚纺织锭子。”据统计,1985年全岛基本建设投资仅5.48亿元;而整个“六五(1981年—1985年)”期间基本建设总投资为14.58亿元;而从1952年到1983年的32年间,海南仅获得基本建设资金53.67亿元,平均每年约1.77亿元,其中农垦又占去一半。岭南社科名家赵元浩认为:“建国三十多年来,中央和广东省向海南‘要’的多,给的少,这是宝岛仍是穷岛的根源,也是中央和省对海南的政策症结之所在”。赵元浩还说,“海南为支持国家建设提供大量物资,国家拨给海南的投资亦应当相应增加,使海南的经济事业能加快发展。海南经济加快发展了,又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物资和财源。否则,竭泽而渔,海南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海南的重视虽然有所提升,但依旧以内地为优先和重点的考量对象,导致许多计划扶持海南发展的政策总是慢于时势半拍,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比如有许多人就认为,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那就表示国家对海南是相当的重视和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了。海南搞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不要怨天尤人。我对这种看法相当不以为然。经济特区成立时间是1979年,第一批共有4个: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时此刻,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效用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此后,大面积的全国改革和开放铺开了。更早的时候即在1984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更是一口气开放了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先后建立了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8月和1988年8月,又先后批准将上海市的闵行、虹桥和漕河泾开发区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又相继决定将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带、长江三角洲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辟为经济开放区,并着手在这些地区组建一系列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海南直到1988年4月13日才成为所谓的“经济特区”。此时,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效用在全国大面积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已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洋浦保税港区”的身上。早在建省之初海南省委省政府就屡次建言中央政府给予优惠的方针政策发展洋浦港,但相关建议在提交的过程中由于出现各种始料不及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中央政府批准。洋浦保税港区直到2007年9月24日才获得批准建立,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此前,2005年6月22日上海洋山保税港始建。到2008年11月18日张家港保税港区获批,短短不过三年时间,全国由北到南共批复建设12个保税港区。以海南的经济基础、生产总值和区位条件,陷入“虎狼包围圈”的洋浦保税港区不过是给海南又戴上一个美丽的面具,虽然可以满足一下“虚荣心”,却难以发挥实质的促进作用。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的次贷风波已经于2008年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风暴。这场风暴突如其来,其影响至为深远。现有数据和经济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显现,这将会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类经济生活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将经历一场繁荣与萧条的更替,经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危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界、民众一道齐心协力应对发展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不断推出保增长、促发展的新举措。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横空出世。截止2009年2月25日,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出齐。紧接着,各区域也纷纷推出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比如上海双中心、深圳四中心、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等等,中部六省崛起规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最新的消息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规划也即将出台。这些规划有许多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网友“求真者也”在其发表的网络文章《海南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了吗?》还列举一些省份获得了国家战略的批复,如:①《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发布,全文约1.5万字,重庆发展问题,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②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③今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而不仅为这片中国最北端的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东北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央支持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对大连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④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而正式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⑤2009年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近期中央还将推出一批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新的增长点,比如鄱阳湖经济区,将很快提上国家政策层面。当天他在出席第四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时称,接下来一方面要继续选择一些条件较好地区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推进,加快开发开放;另一方面,要解决那些最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据记者了解,更多的省市区域规划,已经或者即将上升到国家级,这包括山东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规划,以及吉林的图们江经济区规划等。此外,国务院单独为贵州、甘肃等省市出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上述规划会一个个分别出台,个别有望近期通过出台。
可是,在如此眼花缭乱的扶持政策之中,很难看到可以影响或促进海南发展的“手段”。网友“海南建设者”在跟帖里说道:“沿海各省市的主要发展点,几乎都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剩下海南了(浙江已有一半)。”这着实让海南人寒心。这两三年间,海南结合自身优势提出的战略规划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人民翘首以盼希望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至今仍杳无音讯,依旧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将来的某一天,或许会批复,可是,错过的时间和机遇是无法弥补的,何况还存在着网友“海南建设者”描述的风险:“……所以,就是海南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也不大会有多么特殊的政策优惠,只是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与重点突出上更加清晰而已。也就是说,名声上好一点。”在新一轮的经济振兴规划中,海南再度成为被边缘化的弃儿。
我不知道有多少海南人有这种体会,但如果是一个股民,而且是以炒作概念股票为主业的股民(股市里,这种股民数量很多,尤其是小散户),感触一定是相当之深的。A股号称“政策市”,争取提前准确掌握国家将要释放的各种政策性消息是许多所谓内幕消息者和概念炒作者的职业,他们靠此在证券市场里搏杀发财。当国家每出台一个产业(行业)或一个地区的振兴规划,相关受益股票在短期内就会暴涨,比如数量众多的上海本地股,又如天津滨海新区的“三剑客”泰达股份、滨海能源、津滨发展等,反复被政策刺激而向股民派发红包。据我了解,海南的不少股民,出于对海南的热爱,也出于对国家出台扶持海南发展政策的期望,坚决买进并满仓持有了海南本地股票。可是,在这一轮经济的回升当中(也许还不叫回升,只是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他们手头的股票硬是没有过大涨的经历,徒然浪费了时间而一无所得。当然,也有点小幅回升,可那只不过是随大盘逐流罢了,即便是3月、4月火热的“国际旅游岛”宣传也没能让海南板块的股票“雄起”一回。海南股民的遭遇固是如此,他们在2009年的财富梦注定成为泡影,但让关心海南发展的人们更为痛惜的是,再遭抛弃的海南有可能因此错失发展的良机。海南,你何时能“触底反弹”、“火箭发射”并直扑“涨停板”?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