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谁胜一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2:14
中美“软实力”谁胜一筹?
田一枫的博客
展望21世纪,将是大国合作与竞争的世纪。历史很可能把美国和中国推到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双方力量消长尤其是“软实力”竞争,对两国关系和未来国际形势,将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美力量对比,若论经济和军事实力,中国显然难望美国之项背。在“硬实力”竞争方面,中国再有20年也未必赶上美国,更谈不上“超越”美国。但“软实力”则另当别论,双方互有优长,况且美国影响力的衰退和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也是近年来不争的事实。
美国“软实力”强在何处?它的衰退又表现在哪里?
首先,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是最有意愿也最有能力推行全球战略的国家。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支持下,美国对外战略所到之处,其影响也会随之所及,这种国际影响力至今无人能敌。环顾世界,大凡有麻烦的地方,都会有美国插手或看到美国的身影,这也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结果。同时,在涉及核裁军、防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作为首屈一指的核大国,往往是“一言九鼎”,类似建立“无核武”世界这样的理念,也只有美国提出来才有号召力。可见,“软实力”并非无源之水,“硬实力”既是支撑,也为其创造条件。
其次,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历经200多年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和成熟,且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尤其是美国的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影响遍及世界,足以控制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命脉,也掌握着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和制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抢劫也要有技术含量”,这正是美国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发展中国家大发其财的“诀窍”所在。采用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炮舰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树立了“美国模式”的正面形象。此外,美国又是最注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在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往往引领世界潮流,“微软”得以独步天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国“软实力”的强大。
第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政治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各种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奥巴马圆了“美国梦”,其影响决不仅仅在于他个人实现了“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带来了示范效应,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成功的样板。另外,美国的大部分“软实力”,是由民间组织而不是政府造就的,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优势。从好莱坞、麦当劳到哈佛大学,这些来自美国的“民间力量”,把美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带着“微笑”施加美国的影响,也在不断打造和提升美国的“软实力”。
当然,这些年来,美国的“软实力”也在衰退,这种局面亦是它自己造成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名义上是“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结果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最终也没有找到它想要的东西,这既在国际上丢失了脸面,也让人不得不质疑其出兵的真实目的,美国的“正义形象”失色不少。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殃及全球,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尽管美国将其归罪为中国人“不花钱”,但如此荒唐的指责谁会相信?这场金融“大地震”,不仅动摇了美国的“金元霸主”地位,而且也让世人对美国“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此外,频繁曝光的“虐囚”事件、“机场门”事件、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以及为了“反恐”而在国内采取的侵犯人权的措施等,都对美国的形象造成损害,使其从“道德高峰”跌落下来,这自然也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尚显薄弱,无论能量和影响范围,都难以与美国比肩而立。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正处在上升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和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软实力”既有厚重的基础,同时不乏现实活力,其潜在竞争力不容小觑。
其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年轻”的美国,在这方面则可望不可及。近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说,引起世界的极大兴趣,兴办“孔子学院”成为一种热潮。这种现象,是和平发展时代的产物,它预示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将会超越“霸权”思想,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世界意识”。中国的这种“软实力”,当然脱离不了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但它不同于美国咄咄逼人的全球战略,不是通过“航母编队”的到处游弋来施加影响,而是依靠“以德服人”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塑造着中国的和平形象。
其二,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以污染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严重失衡,分配不公和腐败之风日甚等,但其成果也不容否认。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最大钢铁生产国、最大汽车生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13亿人不再为饥饿所困扰。对于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许多中国人并不认可,但“墙内开花墙外红”,世界业已改变了看待中国的眼光。国外普遍认为,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独立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发展方式”,对于那些急于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诚然,中国所拥有的这种影响,目前还不可能动摇和改变美国的影响,但它已经造成了对“美国模式”的冲击,也受到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重视和青睐。
其三,中国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虽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尚需一个较长过程,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无人能比,这也可谓是利弊兼而有之。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中国可以举全国之力,其规模和效果足以让世界惊叹,也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避免了亚洲金融市场的崩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又动用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并果断出手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带动世界走出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所做出的这些努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高效率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相比之下,美国在上述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反倒是应该自惭形秽。
毋庸讳言,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在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还只是一个参与者,没有多少话语权,更谈不上去改变游戏规则。中国过去曾因拥有“四大发明”而引为荣耀,但现在却拿不出能够让世界“激动”的东西,只能退而成为世界“加工厂”。如今的中国人,买“豪车”、买钻石、买各类奢侈品,这些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由此虽换来“大市场”的美誉,但昔日“勤劳”、“智慧”、“勇敢”的形象,如今却已淡出外人的视线。中国的商品早已走遍世界各个地方,但也落了个假冒伪劣的坏名声,国外出现“本店没有中国货”的招牌,谁说不是对中国莫大的羞辱?凡此种种现象,都是中国的差距所在,也是中国“软实力”的薄弱环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软实力”,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总体上美国要强于中国。这种局面的存在,与美国现实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也与对“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但要看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尤其发展和运用“软实力”,目的并非要“称霸”世界,而是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寻求合作共赢局面。而美国采取的“胡罗卜加大棒”的作法,意在谋求世界“霸权”,其真实目的早晚会暴露出来,影响力的衰退也在所难免。
着眼未来中美关系,中国决不会和美国搞“军备竞赛”,也没有必要在发展军备问题上与美国一争高下,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不会谋求“霸权”,也没有推行全球战略的“野心”。但是,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必定要与美国进行合理竞争,也决不会在这方面拱手相让,否则何谈中国的国际地位?
如何发展中国的“软实力”?这当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问题。笔者想在这里提及的是,当年美国“智库”研究“软实力”,曾经讨论过一种标准,即衡量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妨假设:“除了自己的祖国,你最想去的是哪个国家”?应当说,这个问题虽不能包含“软实力”的全部内容,但却触及到“软实力”的要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软实力”的强大影响作用,也恰恰体现在这个方面。中国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要谋划“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也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从中应能得到有益的启迪。
中国能否赢得“软实力”较量?
当今世界,“冷战”早已结束,“热战”也仅限于局部地区,但天下并不太平。在国际军备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国“软实力”较量也如火如荼,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悄改变世界的面貌。
将国家实力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这是美国人约瑟夫· 奈的创造,它反映了“实力”的两种属性。按照约瑟夫·奈的解释,所谓“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这其中,包含着外交影响力,价值观感召力,文化感染力和国家形象的亲和力等。
就中国情况而言,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硬实力”虽然远未达到“世界一流”,但也不容小觑。军事上,中国紧随美俄之后,位居世界“前三强”。经济上,中国尽管不能与美国相比,但与日本、德国却也不相上下。当然,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中国多以数量见长,论及质量和人均水平,自然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的“硬实力”是如此,“软实力”的状况又如何呢?照理说,“硬”的暂时还不行,还需要下大力去发展,那就应该多在“软”的方面下功夫,通过“软实力”去弥补“硬实力”的不足。然而,如果对中国的“软实力”细加分析,这些年虽有很大加强,但在许多方面仍显得薄弱,并不能完全适应“无硝烟战争”的新要求。
从外交影响力看,中国自认为现在搞的是“大外交”,但难见引人注目的“大手笔”。站在世界性大国的立场,能否引领全球大势,能否引导大国关系,这是两个重要标志,而不是简单看其是否更多的“融入”国际社会。当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举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至今影响不衰;而“三个世界”的划分,则让一个看似混沌的世界,顿时显得清晰,中国在各种战略力量之间,找到了纵横捭阖的广阔空间。类似这种具有全局性、引导性的外交影响力,恰恰是时下中国外交的薄弱环节,此种状况如不改变,就谈不上真正的“大外交”,中国外交影响所及,也只能是局限于“家门口”。
从价值观感召力看,各国无疑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也很难求得完全统一,关键是拿什么去与别人相媲美。事实上,中国强调不干涉内政,主张各国有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倡导“以人为本”,坚持国家主导下的渐进改革、和谐发展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也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至今没有发生战乱、分裂并逐步走向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对此,中国不是讲的太多,而是讲的不够,某些时候还显得“底气不足”,这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自信。
从文化感染力看,中国倡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只是吃“祖宗”饭,没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则势必会拘泥于历史,让人用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中国。现在,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吸引“洋弟子”的中国功夫,以及中国的京剧、美食、民间艺术等“国粹”,固然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但却不会带有任何现代气息,也难以引领时代潮流。美国看似“没有文化”,但它创造了诸如“麦当劳”、“好莱坞”这样的“世界文化”,其影响也遍及全球各个地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倘若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占领国际文化“制高点”,其文化感染力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国家形象的亲和力看,中国现在既不“输出革命”,更不“输出战争”,而是强调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因而国际亲和力得到明显增强。如同当年郑和“六下西洋”,现在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带去的大多是投资、贸易、经商、求学和文化交流等,世界也感受到中国带来的和平、合作和发展机遇。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世界完全消除了对中国的担心,中国与某些国家存在的主权和领土争端,也始终是这些国家的“心病”,并对中国抱有高度戒备。就中国而言,“和平形象”既是增强亲和力所必需,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处理好谋求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关系,对“文武之道”做出恰当的取舍,将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些年,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软实力”战略运用的很成功,中国的“魅力攻势”也很有成效,这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升的重要原因。上述看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行“王道”而非“霸道”,推崇“以德服人”,因而在世界上大得人心。但是,西方国家的评价,也有言过其实之处,中国的“软实力”远未具备足以影响世界的分量,中国的“软实力”战略,不仅谈不上成熟,甚至还没有成型。在这个问题上,保持几分清醒,同时付出更多努力,则是中国应取的态度和理智的选择。
应当看到,在当前国际“软实力”较量中,中国不仅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而且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尽管这是一场“无硝烟战争”,但同样表现的很激烈,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前景。
美国是“软实力”理念的发源地,也是积极将这一理念融入对外政策的国家,通过实施“软实力”战略,美国正在力求改变“单边主义”形象,也大大强化了“软外交”。今天的美国,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在世界上仍然无人能比,但其之所以更加重视“软实力”,除了形势比人强的原因外,适应“软实力”对抗的新要求,无疑也是重要动因。19世纪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手持大棒,但说话要柔声细语。”美国现在的作法,显然是继承了西奥多•罗斯福的衣钵,它在全球发动的“软攻势”,已经取得战争手段所不能得到的成果。
中国的近邻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在加强“硬实力”建设方面,无论经费投入还是发展速度,都引人瞩目,但对“软实力”也丝毫没有忽略。印度前外长亚什万特•辛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在软实力方面,印度拥有强大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从古代起印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印度的民主纪录、我们将一个多元化大社会融合成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非常独立的司法机构以及充满活力的媒体,均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媲美。此外,瑜珈、印度菜、音乐、电影、时装、舞蹈、文学都走在全球化浪潮的前列……”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则不无夸张的说:“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印度正在适应全球化,世界正在适应一个静悄悄的‘印度化’。”这些言论,反映了印度对于“软实力”的重视和自信,也显示了它投身于国际“软实力”较量的勃勃雄心。
毫无疑问,中国在大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正在面对一个新的“战场”,面对一场以“软实力”较量为特征的“无硝烟战争”。军事和经济实力将为这场新的竞争提供后盾,但“软实力”的消长和对这场竞争的重视程度,以及能否采取恰当的对策,则将决定竞争的成败。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同时它也包含着巨大的机遇,能否把握机遇并有效的应对挑战,将对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