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源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18:16
来源:神州戏曲网

《》
作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备受后人的推崇。董永和的传说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武陟小董村。有专家评价,七仙女和董永成亲的美丽传说,开了古典浪漫主义先河,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为汉代董永行孝的画像石,两千年来演化出多种版本。故事描写董永卖身葬父,这一孝行感动了玉帝第七女,他便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助他偿债赎身。夫妻刚刚开始幸福生活的时候,玉帝却严令七女返回天庭,造成人间悲剧。这一爱情悲剧传说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董永作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孝子,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备受后人的推崇。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武陟小董村。有专家评价,七仙女和董永成亲的美丽传说,开了古典浪漫主义先河,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武陟县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东汉,怀县县令举荐卖身葬父的董永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光武帝,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记载了七仙女配董永的故事,意在突出善有善报,于是“天仙配”的故事传扬四方。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与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上个世纪50年代更是随着《》而名扬天下。但董永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各地都称有董永遗迹,还有人将七仙女混同为织女,使董永与牛郎的关系难以理清。而在我省焦作市武陟县,也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并提出了董永是武陟人的说法。
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都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陟县文联原副主席王小片却认为:“董永后人遍天下,武陟是董永的老家;传说的源头也只有一个,就是武陟小董乡。”
小董乡小董村位于武陟以西20公里,北依沁河。小董村有座董永庙,闻讯而来的村民把记者团团围住:“我们这里有董永墓和董永庙,香火可盛了!”“大樊有个槐荫寺,傅村还有董永当年用过的石磨、石碾呢!”“孙庄以前有棵两千年的古槐树……”说起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们一个个绘声绘色、兴致勃勃,自豪的神情毫无遮掩地流露在眉宇间。
槐荫寺——董永和七仙女作媒的槐树,后人为其建寺记念
“汉末董卓作乱,董永之子董琢因与之同音,为避祸乱董家人南迁到湖北安陆、湖南永州、江苏丹阳和安徽等地,各立董永墓为祖坟。”逃出去的董家人散布各地,其实追踪溯源,各地董家都是董永一家人。
坚贞忠孝美名传
“和董永与七仙女有关的文字故事,唐干宝《搜神记》和宋《太平广记》都有记载,元明时代产生了小说《七世姻缘》和杂剧《黄绫记》,武陟地方戏也有《织黄绫》这个剧目。”王小片说,“解放后,黄梅戏根据《黄绫记》改编为《天仙配》,后经原籍武陟的电影艺术家桑弧根据儿时记忆,参考武陟场景才改编出了电影《天仙配》。”据说,当年电影《天仙配》上映时,小董乡附近聚集了数千群众,可见人们对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崇敬有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孝治国、以德治国纵贯整个历史,董永作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备受后人的推崇。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在武陟,有关董永和七仙女的遗迹,既多又广,方圆数十里都有可祭奠可拜谒的地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民风民俗之中。董永墓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但是,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武陟小董村。让我们随着仙人的足迹到这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原腹地去探寻一番。
从武陟县城出发向西20公里,我们便来到了小董村,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妇叟童孺皆在传颂着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动人传说。他们一个个讲起来是那样的绘声绘色、兴致勃勃,自豪的神情毫无遮掩的流露在眉宇间。
董永生于公元前14年农历二月初三,父亲董秀,会打铁铸造、木工制作,住在武陟大董。大董村被沁河冲毁后,迁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时候,其母亲不愿受恶人欺压自尽而死。其父一根扁担,挑着董永和行李,逃难到山西高平,打铁为生,董秀手艺好,为人忠厚,很受当地人欢迎。在高平住了几年,还给董永找了后娘,母子感情也亲如骨肉。后来到长安居住。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长安动荡不安,其父又生了病,萌生归意。其父携带妻儿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后病故。当时董永才十二岁,心里非常悲痛。村里人见他们家太穷,愿意出力帮他把父亲软埋了,但年幼的董永非常孝顺,说父亲当了一辈子木匠、铁匠,死了连口棺材都没有,做儿子的宁可自己当“磨道驴”,也要自己给父亲买棺木下葬,奉养继母。
从小董村往东有个付村,付村有个财主,人称付员外,在小董集镇上有商号。经商号老板说合,付员外买棺材帮董永埋葬了父亲,董永便到付家终身为奴,当推磨工。当时付员外家的石狮、石马和董永用过的石磨、石碾至今还在。
从此,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往付村打工,晚上提着饭罐回家照顾继母,时间久了,在田间走出一条小路。种田人虽爱惜土地,但因为董永在行孝,很受感动,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来。
就连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动了,早上向东倒,晚上向西倒,不绊董永的脚。董永卖身葬父,自己当“磨道驴”,还早起晚归照料继母的故事越传越远,感动了朝廷,感动了上天,并感动了王母娘娘的一个女儿,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处下凡后,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呼风唤雨,与董永在槐荫寺的一棵大槐树下相遇,七姐说无家可归,要与董永成亲。董永说自己卖身为奴,娶不起媳妇。
又说没有人证、物证不敢相攀。七姐说愿意跟他受贫寒,便以槐树为媒,土地为证。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爷现身作证,老槐树开口说话。于是老槐树开口说他们是前生姻缘,给他俩当媒人,董永和七姐便在槐树下成亲。
七姐要为董永赎身,付员外百般刁难,让七姐在三日之内织出黄绫百匹,给的却是乱丝。七姐焚香,求助于众姐妹,一夜之间织好了一百匹花团锦簇的黄绫,换得董永的自由,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刚够百日,玉帝发现七姐下凡,差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庭。
七姐临别已有身孕,约定一年之后在他们相逢之地送还他们的孩子。第二年董永抱回了自己的儿子,无法圆满的故事终于有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由于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盛载了太多太多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所以魅力无穷,长盛不衰,永远都是那么深入人心。
在小董村往东三四里,也就是董永与七仙女成亲的槐荫寺旁,60多岁的赵发平也饶有兴趣的说起了流传于本地的方言俚语,父训子,会说:“想娶天仙哩,先看看自己的德行!”谈婚论嫁,姐妹们在一起说心里话,会说:“嫁就嫁个董永,聪明能干又不刁滑,才叫称心如意。”
青年男女私定终身,会要求意中人:“走,到董永墓磕个头,到槐荫寺拉拉手,天上人间,今生来世都不兴变心!”1957年电影《》刚刚上映,武陟凡有董永、七仙女遗迹之处,烧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几乎失去控制,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武陟人心中扎根之深,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
在历史上,武陟道观佛寺,唱经担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开口便是“正月里来正月正,七仙女下凡配董永。王母娘娘生了气,玉皇大帝发雷霆”。船工号子、硪工号子,七仙女的故事更是协力提神的好材料,到元明时代,说书的民间艺人能说整本的“槐荫记”,产生了说唱小说“七世姻缘”,有了杂剧“黄绫记”,说付员外将七仙女织的黄绫献给皇上,想求一官半职,光武帝明察秋毫,封董永为进宝状元。
武陟地方戏二夹弦唱的“织黄绫”与“黄绫记”大同小异。解放后,改编“天仙配”,最后由桑弧以七仙女与董永忠贞不二的爱情为核心,完成了戏剧和电影的创作,取得了成功。而桑弧正是武陟人,少年时逃到江南。桑弧撰文说“天仙配”用的是武陟的传说,武陟的景物,正好说明天仙配的源头在武陟。
两千年来,小董村始终有两个庙会,一个是董永的生日(农历二月初三),一个是皇封日(农历十一月初十)。皇封日有两个说法,一是汉光武帝封董永为孝廉,一说是封董永为进宝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