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概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8:07
意拳

简介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摩擦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徒手搏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意拳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意义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
芗斋先生少时体弱多病,为求强身健体,8岁时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其天资聪颖,就学中刻苦用功,深研拳理,倍受郭老青睐,尽得郭老拳学之精髓。
芗斋先生对拳学并不着眼于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更无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中国传统拳术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长。
1907年前后,芗斋先生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离师出游。1913年,袁世凯的陆军部长靳云鹏、次长齐振林在北平设立陆军部武技教练所,芗斋先生受聘主持教务工作,得与刘文华(刘奇兰先生之子)、尚云祥、孙禄堂等拳术名家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技艺日臻精深。
1918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传统拳学的真谛,芗斋先生离家出游,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寺中方丈心意拳传人恒林大和尚切磋数月;后经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识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先生,经方先生介绍,与鹤拳名家金绍峰先生相识,互换心得。之后王芗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阳与心意拳巨匠谢铁夫先生相遇,较技败北,得谢老先生倾囊相授。
1925年,芗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黄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义,后创游龙、惊蛇、鹤戏、挥浪等健舞。
20年代中期,芗斋先生对多年出游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花拳绣腿的时弊和执着于一招一式的片面倾向,为道破是非,阐明真义,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摒弃沿袭几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参以学理,证以体认,创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创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术界的极大震动。
最早的意拳弟子为齐执度叔侄三人。此后不久,芗斋先生前往天津拜访师兄张占魁(兆东),并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有赵道新、顾小痴、马其昌、郑志松、苗春雨、张宗慧、裘稚和、赵逢尧、赵佐尧、张恩桐等从学意拳。此时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无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颖拳术,包括有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内容,已不同于传统的形意拳。
1928年,应张之江、李景林二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携受业义子赵道新伴张占魁先生赴杭州参加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任大会裁判,并在大会表演了意拳的试力(含试声)。会后,应师兄钱砚堂之请赴上海传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当时有名家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祯、张长仪、张长信、尤澎熙、韩星桥、韩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马建超、宁大椿等拜学意拳。
1929年,芗斋先生写出《意拳正轨》一书。在沪期间,还曾与心意六合拳名家吴翼晖先生交流技艺,还击败了匈牙利籍世界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英格后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我所见到的中国武术》一文。
1935年,芗斋先生携弟子卜恩富、韩星桥、张长信、张恩桐等北上经天津回深县,进一步研究意拳。
1937年,应北平名宿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师洪连顺造访芗斋先生,三试三败,遂率徒众拜学芗斋先生,洪先生得意门徒姚宗勋后最得芗斋先生赞许。芗斋先生在四存学会体育班教授意拳,分技击班和养生班。技击班设在西城跨车胡同14号姚宗勋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后吸收杨德茂、李永琮、窦世明、窦世诚、敖硕朋、敖硕鸿、张中、张孚、王斌魁、杨绍庚、李文涛、李见宇、王十川、佟国藻、焦金刚等学生;养生班几经易地,后设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先后有学生秦重三、陈海亭、于永年、步玉琨、秘静克、孙闻青及芗斋先生次女王玉芳,张玉衡、齐振林也参加学习。
1940年初,芗斋先生在北平《实报》公开发表声明:欢迎武术界人士亲临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武术发展,借以倡导意拳并阐明拳学真义。随后中外来访者不断,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参加第11届奥运会摔跤比赛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当时是日本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芗斋先生技服来者。泽井遂从学意拳,后回日本创“太气拳”。
1940年夏,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赞许意拳,赠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芗斋先生本意,当时曾有意辞谢,但又不便推却,况且张老先生已于1940年4月2日在《实报》上发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传开。后虽恢复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称多年,广为流传,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实乃历史之产物。
到1941年,芗斋先生先生对在技击上有成就的6位不同时期的弟子赐名:赵恩庆赐名道新、韩星桥赐名道宽、卜恩富赐名道魁、张恩桐赐名道德、赵逢尧赐名道宏,姚宗勋赐名继芗。
1944年,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的基础上,写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北平解放后,芗斋先生到北京中山公园传授以站桩为主的健身养生功法,不再传授技击。
1950年,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之聘,芗斋先生出任武术组副组长一职,后因外出去职。
1958年,应北京中医研究院的邀请,在广安门医院以站桩主治各种慢性疾病,开辟我国独特的站桩疗法。
1961年,又应邀前往保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教授站桩功。
1963年,芗斋先生在天津去世。
芗斋先生门人甚多,而在技击上出类拔萃者,尤以赵道新、尤澎熙、韩星桥、卜恩富、张恩桐、赵逢尧、姚宗勋、王斌魁等为著。
意拳的练习方法、套路技巧
意拳自芗斋先生创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以研究人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问,今日之意拳,可谓是中外拳学之精华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几十年来,意拳正是以现代运动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医学、人体力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地阐述意拳的原理原则,并在科学理论的不断验证下,逐步完善其拳学理论,进而科学地指导意拳训练实践,使意拳在拳学研究和训练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具体而言,意拳锻炼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拳(掌)法、推手、散手等内容组成。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进行拳术各项训练的基础,是意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的训练手段。站桩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技击桩和健身桩,这两种桩法都是在外形不动即保持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健身桩锻炼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和统帅肢体同时进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的锻炼,也可以说是锻炼当中的休息。这种锻炼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改善,以增强身体素质。
技击桩是掌握拳术实战技击的基础,是求得浑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术的技击效用,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通过技击桩的锻炼,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拳术所需要的浑元力。 所以说站桩就是一种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在不动中求微动,在笨拙中求灵巧,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通过站桩,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放松,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然后训练肢体的放松,进而训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以及松紧的相互转换,使人体的神经支配与肢体活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一致,使肢体处处通连,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自身的感觉高度灵敏,动作协调统一,其效果表现在拳术上,就是“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此外通过松紧的相互转换,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周身无点不弹簧”,并在技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试力,是将在站桩中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的一种科学训练手段,它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意拳训练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是掌握意拳技击的关键之一。试力是使人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起来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还能否做到均整有力,运用自如,以利于随机随势,任意发力。从这个意义讲,试力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试声,是意拳特有的一种练功方法,一般将其归于试力范畴,是为了弥补试力不够细微之处。
走步,也称摩擦步,它是意拳训练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所谓摩擦步,是指我们脚步移动时,脚底与地面似接触似不接触,而且在意念活动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后退,实际上摩擦步就是腿与脚的试力。其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并在前后、左右、进退的步法变换中,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具体锻炼时多与试力相结合进行练习,即初步的活步试力。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因此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锻炼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 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项专门的训练,本质上就是发力,它要求是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
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击实践的两种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训练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对抗性。
推手可以说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从练习角度讲,也可叫做双人试力。从训练的目的看,则主要是为了训练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从这层意义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条件的实战,是为了弥补实战之不足。
散手,意拳也称之为实战或实作,它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从原始意义上讲,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斗。 此外,意拳锻炼除上述基本内容及针对这些内容的专项练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练习,如打沙袋,身体抗击打能力的训练,眼法训练及身体柔韧性练习和耐力练习。
意拳认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长。意拳的器械训练与徒手训练本质上完全一样。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崐刀。
多年来,意拳对于增强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保留并发展了我国传统拳学的技击效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目前意拳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传播于社会各界,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在国内许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相应的意拳组织。
意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弘扬意拳精髓,传播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广大意拳同道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共同奋斗的目标,相信意拳必将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成拳概论
中国武术历来以实用为基本宗旨。在武术的结构、习武意识等方面,人们都在极力追求这一宗旨的深化。在封闭的传统文化氛围内,传统武术由最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与猛兽搏斗以及猎取动物为食开始形成,然后发展为战争、娱乐、游戏、健身等手段,演化成民俗的演习技艺,从而更进一步封闭了自身的发展途径。针对这种情况,王芗斋先生为弘扬中华武术,恢复武术的本来面目,破除门户之见,吸收各派之所长,于四十年代创立大成拳。
所谓大成拳,顾名思义,乃是综合各家拳术的精华而成,并非含有惟我惟大之意。大成拳技击技术的结构是以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技击精华为基本框架,融合并兼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技击技术,经过王芗斋先生多年研究、实践、选择、加工、改造、整理、发展成为拳理完善、技击性强的武林精粹。
大成拳特点是技击性强,有很高的实战作用,它注重人体的精神、力量和灵活性的锻炼,以及人体肌肉的协调和肌肉、精神张弛方面的锻炼,而不注重套路练习。但在表演中,可随心所欲地各种动作,虽有单操手方面的练习,但不强调固定的招法,在技击时可以随机应变,待机使用任何招术。不论平时在锻炼何种功法或技击时做任何动作,都必须要做到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并要做到“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同时要做到神态安然,动作连绵不断,潇洒自如。
大成拳不象传统武术那样推崇那些复杂多变的招法,反对固定的方法和死板的招式,主张手无定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相机而动、有感皆应和技术的简捷明快、战术的简明实用。因为实作的基本要求是双方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限制下进行实战对抗,这种对抗本身是快速进行的,只有简单捷要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适应这种快速进行的搏击环境。大成拳实作技术中的直击(炮拳)和摆击(穿拳)、勾击(钻拳),还有蹬腿可(穿裆脚)、侧踢腿(转环腿)等腿法以及肘膝技击法和撕摔法都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在实战中具有很高的效益。技术的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训练,而且对于在实战中充分发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大成拳实作技术的这一特点,表明在实作中所追求的是以最简捷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能量,从而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实作时的局势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紧张激烈的搏斗中按照固定的程式去较量,那毫无疑问是要失败的,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在瞬间的变化中把握时机,随机随势,依靠深厚的功力,使用娴熟的技术击败对手,这是大成拳技击的特殊性。这一要求使得大成拳技击技术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定势”。武术套路比赛恰好相反,它要求每个参赛者按事先编排好的套路进行演练。传统武术的技术,也是这种以套路演练为主的竞技武术,比赛中技术的实施不是随机的,而是规定性的。大成拳技击的随机性使其技击增加了一定难度,也使其技术趋向更简明更实用。所以要求技击者功力深厚,技术全面而且熟练,以适应各种对抗环境的要求。大成拳技击的这个特点是提高和促进其技术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大成拳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特殊要求,在技击中,精神上讲究气势当先,动作上主张顺其自然,运用整体力量打击对手。站桩、试力、走步、推手等功法和实作直接发生联系。实践证明,其练功方法和原理是科学的,其技术动作是符合力学原理和运动轨迹的,从理论到实践没有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其科学性表现在舒适得力上。
大成拳认为精神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在精神力量的作用下,人们能克服许多困难,产生非凡的力量,干出超乎寻常的事情。所以在实作中要注意意念的超前性,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修炼。在实作中要求做到“神在手前,意透敌背,无物能逃”。不论是打、踢、摔、推都应将精神远放,将意念放在对方身后,不管是单出双回,齐出独迎,都应力不空发,意不空回。
大成拳的理论体系大体是以儒、释、道、医、运动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古代的养生术和传统武术理论以及哲学为基础,建立在对人体功能重新认识和设计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是对人体功能的认识和开发。任何技术都是在对客体的不断认识中发展的,问题在于要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认识手段。大成拳的理论给人体的设计既科学又规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大成拳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即可强身壮体又可祛病延年。它与其他气功有着某种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气功,有的只注重意的锻炼,有的只注重形体锻炼,有的只重视静功,有的只注重动功。大成拳则不然,它是意念和形体的同时锻炼,即所谓“形意兼练”的练功方法。在大成拳的功法中,有静功,有动功,并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兼的锻炼方法。在锻炼大成拳功法时,一般来说,都不会产生任何偏差。所以,它为我国的养生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我国的气功疗法和医疗体育做出了新的贡献。
不论在技击方面或者在养生方面,大成拳都含有一定的科学和哲理性。锻炼大成拳所产生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加以证明。作为近代拳学,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大成拳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完善性是众目共睹的,它以独特的技术结构充实中华武术的使用技术,而被国外武术界称之为中国实战拳法。
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
一、大成拳的历史渊源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相传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据说当时凡参加岳家军的,都练此拳,能攻能守,使金兵闻风丧胆。后来岳飞被害,岳家军解散,金兵占据中原后,将形意拳列为禁拳,以致经元、明两朝,此拳几乎失传。
明朝末年,山西人姬际可曾在终南山破庙的墙壁中,发现了《岳武穆拳谱》。姬际可原系武人出身,得此岳公拳谱之后,朝夕钻研,勤学苦练,奠定了后世形意拳的基础。姬际可传授了曹继武和马学礼。曹继武的弟子戴龙邦又传授了李洛能。
李洛能当时被称为“神拳手”,他的门徒很多,弟子中杰出成就的就有十几位之多,其中更有一位佼佼者,名为郭云深。在李先生的精心传授之下,郭云深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因他在技击中善用崩拳,故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对形意拳理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著有《能说形意拳》一书。而郭云深的得意弟子正是一代实战拳法大师王芗斋。
因为李、郭、王三位先生原籍都是河北人士,故这一派称为河北形意拳。此外还有山西和河南另外的两派形意拳。因岳公拳谱是在终南山发现的,故形意拳总称终南派拳法。王芗斋先生将他的多年研究中国拳学的心得,并参以实践,以形意拳中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并吸取了八卦拳种舒展的身法、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加之儒、禅、道、三家气功的精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立了一种新兴拳学,就是大成拳。其理论还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力学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禅家气功和道家气功的理论为基础,如芗斋先生在他所著的拳理中,曾提到过“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以及“有为丛无为生,不动是动之母”,这些类似禅家和道家的理论。
二、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王芗斋,号宇僧,生于1890年,1963年在天津病故,河北省深县人。
王芗斋自幼体弱多病,其少年时代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满清朝廷昏庸腐败,中华大地横遭外寇铁蹄的残踏,王芗斋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种子。同时,中国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与侵略者进行不屈斗争的事例又激励着他,特别是一些武林豪杰,如著名形意拳师“单刀”李存义、八卦掌名家“眼镜程”程庭华重创敌寇而英勇牺牲的壮举,使他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他决心以武林英雄为楷模,立志做一番事业。
十四岁时,王芗斋正式拜在本村郭云深老先生门下,学练形意拳,开始了他的武术生涯。郭老拳学造诣极深,当时在武术界被尊为拳法大师。王先生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好学,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功夫大进,不数年即得拳学三昧,弱冠之年,就已成为一代名师。1936年,著名史学家金警钟发表的《国术名人录》中,这样写道:“得郭云深三层功夫者,只有王芗斋先生一人。”
郭老先生作古之后,王先生欲在拳学上精益求精,决心外出再访良师益友,便离家远游,从北到南,遍访武林高手。在游河南少林寺时,他遇到了行林禅师,禅师是少林派武术中的佼佼者。俩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拳艺彼此参学,取长补短。行林的师父本空上人(一名本觉上人)当时已年近九旬,对王先生很是喜爱,在拳理方面给予他很多执教,使先生受益很深。在少林寺住了数月之后,先生与行林及其师惜别,又踏上了征途。
王先生探求拳学真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遇到很多拳家名手,打开了眼界,洞悉中国武术现存的派别,丰富了传统武术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拳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王先生在浙江遇名拳家方士桩先生,方先生的拳法名为“五技撩手”,技击性极强。在西安遇名拳家刘丕显先生,刘先生的腿功极深,运用时有出人意料的奥妙。在福建遇到名拳家解铁夫先生,解老人称“解大胡子”,他原练武当派拳法,后又钻研名派拳术,尤其精通鹤拳,而解老居礼甚恭,又知先生比试了一番。俩人均有妙处,解老鹤拳精妙,身法敏捷,出式如仙鹤腾空,身手似大鹏展翅,接手如闪电之疾,真是妙不可言,比武结果俩人各有胜负。在器械上王先生功底较深于解老,任彼千变万化,先生视必若无,双手持剑,横扫竖劈,腾挪架闪,出手似很缓慢,但制敌总在于先。二人互相称赞,彼此敬佩对方,遂结为莫逆之交,白昼互学拳术,夜晚抵足而眠。王先生离别解老之后,解老曾对弟子们感慨地说:““拳学之道,在大江以北只有王氏一人。”
王芗斋老先生在少年时,曾见过八卦拳大师董海川的高足程庭华先生所练的八卦掌。其身法之矫健,步法之灵活,出手之奥妙,变化之莫测,猛虎下山,游龙搅水一般,使先生当时受益不浅。他游历南方北返后,在北京遇见太极名家杨少侯,在涿县遇见八卦拳名家刘风春。他们互相学习,这对王先生后来创立大成拳,实在补益不少。
王芗斋先生成名于2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这时,他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武术的艰巨工作。在上海教授众徒之时,他发现多有只注重求形式招法,而忽略精神意感锻炼的倾向,有本末倒置的弊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能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王先生特将自己所学的形意拳改名为意拳。其意是在练习拳术的任何动作中,都应该加上与动作相关的意念活动。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动作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形方面的锻炼,而必须要有一定的意念,练到日久功深,就可以做到行、住、坐、卧不离拳意,达到拳拳服膺的地步。先生但是为矫枉曾言:“锻炼拳学只求神意,不求形骸似。”这句话,至今仍有深刻的教义。
四十年代初,王先生定居北平。当时,正值国难深重,中华民族蒙受着奇耻大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在我国土地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还把他们的“武运长久”精神吹得神乎其神,不可一世。一时间,西洋拳王、东洋武士纷纷来华炫耀武力。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武术家,王芗斋先生见此情景十分悲愤,曾扶剑疾言:“我堂堂大国,炎黄子孙,何能忍受他人之辱!”他决心以自己-平生所学,报效民族。于是,以形意拳为基础,汇集各派拳术之长,将意拳发展为大成拳,传授中国实战拳法,以振奋民族精神。他不仅教育技击,还对有病体弱之人传授大成拳养生功法,使许多人走上健康之路了,其中成为武林高手者亦不乏其人。同时在《实报》登报以武会友,然终末遇敌手。
三、大成拳的发展和传播
王芗斋多次击败外国著名搏击家,向人们展示了大成拳的实战威力,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
另外,在当时的国内武术界还存在着一些陋习,因袭之风甚盛,门户之见颇深。王芗斋脱胎于形意功,创立大成拳,曾受到过一些武术界人士的非难,要求比武为数不少,王芗斋来者不拒,本着交流研究之态度,友好迎战,多次比试,均告胜利。在比武中,他点到为止,决不伤人,表现了崇高的武德。于是,大成拳以它独特的风格,自立于武林,得到了武术界的公认。
新兴的拳术------大成拳,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实报》及《华北日报》等曾派人对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进行专访,并以特稿形式载于报端,对大成拳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以后,王芗斋老先生曾在河北中医研究院工作,推广大成拳养生功法。他把大成拳法与医学科学结合起来,为群众防病、治病,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他还在北京中山公园、北海等地设立大成拳辅导站,进行广泛传授,受益者不计其数。
王芗斋一生的传人很多,且出类拔萃者亦复不少,但在芗斋先生作古之后,大成拳中的弟子有的相继谢世,也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而荒废了自己的拳术。所以,在大成拳问世后的二三十年来,真正联系大成拳的人反而减少,当然,这和当时不提倡技击以及气功养生术全面走向低潮也有很大关系。
王老先生的次女王玉芳同志,自幼随父学拳,数十年言传身教,使她成为大成拳的出色继承人之一,她不仅帮助父亲辅导练功者,还帮助父亲整理大成拳理论,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研究会顾问。
近十年来,由于武术及气功养生术重新被社会所重视,练习大成拳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其中王芗斋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起到了很大作用,被誉为当代大成门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因自幼体弱多病而习拳健身,早在少年时,就随京师华严寺月朗禅师学习少林拳、一指禅气功及点穴技击、点穴按摩之术,同时还曾随弹腿名家何德全及摔跤名家熊德山学艺。此后又随王芗斋弟子李永宗、杨德茂先生习站桩功,三载之后,不仅身体由弱转强,而且拳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五十年代后期,王选杰先生与王芗斋先生的弟子李星推手试技,芗斋先生告诉李星发力放人的要领,并嘱咐不要伤着对方,谁知刚一搭手,李星就被抖出丈外,在一旁的芗斋先生是一怔,继而说道:“好材料!”遂笃收王选杰为“关山门”弟子,以期大成拳流传于世。
王芗斋收其为弟子之后,令其三年不出,秘授大成拳功法。因拳界有种传统:传之非人,必遭天谴,故宁可失传,而不肯轻传;但若得其人道德均佳者,亦不可不传。芗斋先生效仿郭云深先生教授自己的办法,对选杰先生严加要求,躬亲传典,耳提面命,将大成拳的秘密真髓,倾囊授之,同时还以禅宗宏忍传法于慧能的方式,将拳学心法传予了悟性极好的选杰先生,使得他在数载之后,功夫即臻上乘,成为大成门中的佼佼者,曾多次与人试技挫败了无数的武林高手,同时还教授了为数众多的弟子及体弱多病之人。
王选杰先生反对固步自封,为了能在拳学上精益求精,他访师会友,博采众长。多年来,他曾与众多的武术名师、拳坛新秀进行友好比试,也曾战胜过来自香港、日本以及欧洲的拳击、柔道、剑道名家,使自己的拳技更臻于完善。美国《时代报》刊载介绍大成拳法的文章称王选杰“在拳学上已达到大成境界”,香港“新晚报”称其为“一代拳王”。
各大专院校纷纷聘请王选杰先生前往讲课、授拳,如北京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佛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商学院等,并有几十所院校聘其为武术顾问。为了使大成拳得以广泛传播,王选杰先生不辞辛苦,教授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同时,他还多次去外省市大成拳协会任教,向武警战士们传授大成拳实战技击法,向老年人和患者讲授大成拳养生功法,使大成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武术运动及气功养生术的兴起,大成拳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与普及,已相继成立了许多省市级研究会。并于1989年7月30日,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组织------王芗斋大成拳研究会,选举了王选杰先生为研究会会长,大成拳的发展进入了中兴时代。目前不仅在国内,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港澳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有着众多的大成拳爱好者,也有自己的组织,并经常来国内学习交流,已呈现出全球推广的趋势。
形意拳(高煜刚)
发布: 2003-11-09 19:44 | 作者:戴涌波 | 来源: 武术万维网
我写的这个‘八卦掌训练’是从网上和不少的资料上整理出来的,每一处我都能说出出处,其中不少是孙氏网站上和武术万维网上的,不知涉不涉及版权问题。请版主告诉我一声。
另外,我不是练家子,没下过苦功夫,只是爱好武术,特别是孙老先生的东西,我觉得是内家的正宗,道出了内家的真谛,与丹道是相合的。发帖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家都能看到,共同进步,有好的东西大家共享,不在乎别的,只是有疑问才问的,望不要误解才好。
我把我整理的形意拳的一部分也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形意拳形意拳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动作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拳术中和之道也。形意拳诚一也,直中,用法如扁钻强弩,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为中直之道,形意劲长于截,截指的是击实不击虚,打坚不打瑕,用于彼劲将发未发之时。奥密在桩法(三才式),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劲法的关键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全部拳法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强化练习此二式可一通百通。 五行拳简洁、明快、直接、有效,其作为有形有意的训练,是习者从有法到无法的重要阶段,迅速掌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攻防技法,在实战中自由发挥。作为搏击入门,五行拳的单式及组合采用就足以制敌,但五行拳的修炼不只是在招法的施用上,重点是在练功找劲上。五行拳不是练拳.而在练五种不同的劲,所以每一种拳的转身姿势都不同,转身姿势是为了劲而设立的,多练练转身,对领悟劲有帮助。 首先是定步找劲,在静步中把五种拳法的劲力找出,通过身体的各部掌握发劲的方法;第二步是活步找劲,在运动中掌握发劲的方法;第三步是变劲,随即应试掌握各劲力之间的转化。谈到桩功及单操,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轻松、自然、和谐。掌握了活步发劲,就可进入交手体验阶段了。 只要明白三体,明白人的各部位是如何关系,并且在动态中阴阳起落合度,就有了整劲,再在五行拳中明白起钻落翻,也就初步明白了螺旋劲。五行拳是基础,八字功是用法,八字功任何一个字学懂,一般就够用一辈子。五行拳与八字配合,就可在实战中随意变化,也就是变架子打法。桩功是内功,五行拳是内劲。对于讲功力的,五行拳就是五行拳。而对讲技术的,五行拳练法与用法是不同的,学会五行拳的用法,八字十二形都在里面。 形意拳虽为技击之具,但练习时不可有好勇斗狠之心,总以呼吸动作纯任自然。若太过执着,于已反而无益有损。按九要之规矩,勤习渐悟,时日既久,功到自成。久练自化,熟极自神。练武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能自然升起。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无论与人较勇可平时自己走架练拳,勿追求刚愎之气,总宜平心静气。神要提起,但要内敛,气要充实而不外发。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动,气起,手动,脚随,切不可乱。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
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
爪为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
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工夫猛进。
二人较勇,庸手多是以形接形,高手则是以气接气,功夫不济者会感到气被打上去,万般不得劲,千方百计沉不到丹田去,全身浮而不实,自知必败。若是以神接神,不必接手则胜负已分。
肘不离肋,用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附身。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则,起到先打顾法后打人的作用。顾是为了打而储蓄力量。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会使身臂成为一体,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发。再加上钻、翻、拧、裹、坠使蓄力增至极强,威力乃更大。是有利于防守、发劲的窍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紧随身且是对即将出手的刹那间的要求。洞即嘴,出洞入洞就是说出入手都要从嘴这儿走。手未离身蓄力待发时是在头下抱着。 刚劲与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形意练功有返先天之说,要求一切动作顺乎自然。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如果是靠笨力气蛮练,就谈不上什幺刚劲了。练拳应敌均忌上下起伏、双脚离地。必须运用腹式呼吸,不用腹式呼吸就练不出丹田劲。五行拳的练习均当磨着小臂而出拳,即前手压后手,后手磨着前手而出也。
形意拳本身就是内外兼修的,只要按它的技法、要旨去做,按要求务实地去练就行。要讲行气,只要能气以直养,平素练拳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能通畅。特别对初练形意拳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去考虑内功和经络。只要能自然地运用逆呼吸,气沉丹田,发劲时丹田省气,就算基本上做到技法行气要求。渐渐就能意到、气到、力到。再求六合一体,就是上下、内外练得完整一气,就可以说练对了,自然也就能劲整气沛,内劲自生。 形意拳技击性强,其势简、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程序是:无极桩、太极桩、两仪桩、三节功、四梢功、五行功、六合练法、七星打法、八字功、九歌诀、十二技能。慢则一年,快则数月,习者就具有较强的搏击能力。许多人都把能练五行拳、连环拳、十二形拳、杂式捶作为形意拳入门,经过对练,再学打法,以求搏击功夫上身,走的是一条低效率的道路。经实践形意搏击功夫快速上身法:桩功入手,五行单操,交手体验。招式简单,直来直去,反复练习某个式子,拳不在多而在毒。桩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强体增力。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体式是最重要的技击桩,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就行了。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就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作为搏击入门,桩功站到心清气爽,内外舒适,就可进行五行单操,并在单操中练桩,交替进行。三体式正架:并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后脚距离一膝加一拳),双膝曲,前膝关节夹角165度左右,后膝关节夹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内扣(约15度),后足掌与两足轴连线夹角约45度,前膝内扣,后膝内裹(转后胯使后膝裹向内侧),上身与后大腿于一垂线上(即垂直于地面),后小腿与地面夹角约45度,(前三后七,即为重力分配于前腿三分分配于后腿七分)两胯内收,敛臀勿使后撅(即所谓提肛撮谷、谷道内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贴于脐下丹田处(脐下二寸)肘与肋贴,左手前伸,食指挑起与鼻尖相对(三尖相对: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脚尖相对)(前挺后蹋是指前手掌挺劲五指顺向前挺,后手掌蹋劲五指皆翘,前手腕顺后手腕尽力曲)肘内扣,沉肩顺劲,坠肘护腋,含胸拔背,颌收项顺顶悬。
第一部分 初学者练习三体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体顶项胸腹四肢骨节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初学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确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观),时不时地会使上僵力(客观),无所谓,这是必经之过程。力必由僵至顺,否则无法知道僵与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适,肌肉骨节之酸痛及发热出汗肤痒等不适。一旦能保持正确的身架30--60分钟不散而无任何不适之时,再持之数日(半月即可)即可适应打拳之需要了,进而可以学习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 进而习五行拳套者,练习重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七:三,练习三体式时仍以耐受为主,而打五行拳则重在发力,不管有无整力,劲顺与不顺,均须发劲,因为劲必由不顺而至顺,持之数日(长者可以一两年,短者三个月足矣)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五:五。此时练习三体式则需练劲,关键还是有人身行力现,当面演示、讲解、指导。
第三部分 行家练法:对于练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练习三体式重在“神”的修为。可以用“灵”字形容,即站三体式练灵劲活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奈神意备至。
站三体式36口气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约2个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桩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尽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觉髋关节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体会这种感觉。放松了,有了基础,再慢慢放低架子。要体会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轻时应有一些辅助功法,让肌肉发开来。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内劲训练打下基础。俯掌为督脉劲(阳面劲),而立掌为任脉劲(阴面劲),两者都有侧重,阳面即背面,阴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气,立掌容易得劲,想早得气感,立掌较快较强烈。三体式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单重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初学入门,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动作合于规矩,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形意五行的打法千变万化,并不只是一成不变的单式,五行拳所练是身、步、劲、心法,各行有侧重。修炼顺序为,劈拳乃入门必练是找劲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劲的最好方法,钻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现。而最后以横拳合一,练好了可以将五种劲合而为一,而不必转练所谓五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横拳最难练。在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炼的第一阶段,劲法是修炼的第二阶段,心法是第三阶段。其中的第二阶段最难练,真正练好了除了要在横拳中达到五行合一,还要再从劈拳练起,是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转心法的修炼。五行拳的劲在于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劲,就是练过招中基本的进攻方向的进攻与守,另外通过发声与呼吸、意感来锻练身体,达到力量的积畜培养与发送。气练好了,力量练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随机的。就不拘泥于形式了。五行拳差别的不只是拳的姿势,这里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横拳的身法是否一样,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样,拳法好练,而身法不好练。身法练不好,就没有工夫。五行拳不是练招的是练劲的,先要把拳练好了才行,如果拳都没练好,练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练拳练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来的是整劲。但钻、横两拳则独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劲,你才能感觉舒畅自然,没有办法不打出整体劲力,你只用手臂局部发力,你自己都感觉不顺畅,发不出劲。真正的形意离不开钻、横两拳,练劲、找劲、防御、保持间架,都能从这两拳中体会到。五行拳练的是内劲。绝不是死的招数,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变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有一位就会一个三体式和五行拳,别的套路都不会,但是把拳里东西练到了身上,一般人根本动不了他,和人交手,也没什幺招式,一接上手对方就出去了。劈拳重在练身打,一个劈拳练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将对手打倒。劈拳练好了,虎扑就可以不打自通。劈拳练习其实内有三劲在其中,而非简单的推劲或劈劲,还有一拔跟劲。要一式含三劲。但外型不可带出。拔跟劲是在劈及对手身上后,对手本能将产生向上之顶力,此时顺势而发,可使其腾空而出,发人之时要注意脚踏中门,最好能插过其体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体前。运用得当,至少可将人腾空发出1至2米远。劈拳的练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的缓缓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长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抡斧,山民抡父子劈柴,跟抡鞭子一样,要个脆劲,否则父子就只能砍进木头里,无法一下劈成两半。 劈拳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着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上挑之力,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劈拳起钻落翻比较鲜明,双臂翻转,劈敌之力由三节劲经臂旋劈出,腕掌翻转(劲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轨迹为一弧度很小的抛物线,这样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劲。练习劈拳时发出去的劲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确。如偏向下方则势不稳力不连,杀伤力小且易被敌牵带;如偏向上方则力浮且易被敌乘隙而入;直对前方则无劈意。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不是练姿势练打法练发力。劈拳就是练息呼吸的气。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气息充沛,这是习武的基础。所以形意先练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钻拳的姿势,练好劈拳接着练钻拳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学一个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较困难。在练劈拳的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身上皮肤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觉得手指粗得象胡萝卜,两个手心像有两个小旋涡,十根手指自发地紧紧握起,不愿意打开,这都是错觉,因为身上的气充足了,情绪也变得活跃,忙了这个忙那个,小孩一样干什幺都要兴致盎然。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发现自己变成这样了,就说明功夫已上路了。此时就不必再到开阔地去练拳了。练好了劈拳,自发性地就会打虎形了。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个俯冲劲,虎扑、马形的劲力都是一样。练习瞬间收力,收得快,发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还要抓回来,才叫劈拳,因为有个回旋劲,一去不回头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脚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鸡形步,后手前移,顺于前臂后内侧,呈钻拳状。此为蓄劲过程,然后迈悬空的那支脚,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时后手前伸下翻。侧身,后脚垫步,呈三体式。从开始到蓄劲,速度由慢变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体打人,手上动作不要太多。主要是个坠劲,撞劲。在落胯的瞬间,后背一紧,而双手靠惯性一伸,一按,后背向后靠的劲,挺项的劲,背后靠,项自坚。开始还是不要使劲,因为开始身体各部分还不协调,乱发劲,会导致气血不畅。先把动作练准确了,练顺了,再加劲。然后再一点劲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来了。发劲前要裹,发劲时要翻,手脚齐到,头要顶,舌要顶,手要顶,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还要六合,把桩功练好,多练活步,和对方接触时,一欺身对方必退,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惯性打人。练好了不仅仅是身体的惯性撞人,而是随意定步全身皆可发力,有时身子稍微一扭,力从脚发,就能传到手上,此时是以不变应万变。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躯干打劈拳就是熊鹰合形了。不但要用躯干,还要用躯干里面打劈拳。要练功,不要练拳。形意劈拳以掌为用,以钻为轴。形意拳应敌,须抢先出手,劈拳之前,先以钻拳诱敌,随即可变劈掌劈击敌之面颈头项等部。形意拳贵在整,手脚齐到,发挥趟劲,将对方连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劲。劈拳以线打点。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劲,而且劈完还要有回带的劲。劈拳,身子和步法是整体一致的,步一到位,身体一个急刹车,利用惯性,如射箭般将前掌劈出去,后手回拉反衬,当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带的劲。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着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不亦稳乎,其余各部,其用力始终依前所云,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上挑之力,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之患,劈拳中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在劈拳内手足皆相随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