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劲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26:33
李康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其实这八大特点并非完全各自独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大成拳劲力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诸如螺旋力、杠杆力、二争力、吞吐力、滑车力等等,但从其本质上说,只有一种力,即整体惊弹力。一句话,整体惊弹力具备了上述八大特点,也只有完全具备了八大特点,才具备、获得了大成拳的劲力——整体惊弹力。众所周知,王芗斋先生与人交手,一触之间,对手就飞跌丈外,甚至昏迷过去。在旁观者看来,王先生的身体在发力的一瞬间,外形几乎是不动的。后人常常练习,一生无所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称“芗翁给后人留下了神秘课题”云云。其实,过去形意大家也是这样的,如郭云深、尚云祥等。在外形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把对方抖放出去,且使对方如受电击,不知自己是如何被击出的。这种现象只有发力者具备了较强的整体惊弹力才会发生。
可以尖锐的指出,凡不具备整体惊弹力的,即使能“弄”人丈外(原谅我不敢恭维其为“放”),也只是“抡、掼、摔、推”罢了,绝非真正的大成拳。这种拳,这种“劲力”,只能在表演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诸位先生能推断合一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大师”们却“推是推,断是断”,“推手”时挺潇洒(遇力大者则顶牛),断手时只能抡拳头打人。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多年内家拳和坊间大成拳却无力实战的原因。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二、大成拳劲力的求取方法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上述八种特征的整体惊弹力呢?两个字——站桩。李荣玉先生曾无数次告诫我们:“大成拳劲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站桩。”选杰先生在留给笔者的遗作中郑重地说:“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由于99.9%的人未识真法,发现经过长期站桩(其实站桩是一个空壳,形似而质异)也未得力,效果微乎其微,最多“闹个好身体”,于技击一道作用不显。于是猛练大动和小动,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力和发力上,认为过于重视站桩是步入了误区,结果虽经长期锻炼,与人对搏仍是抡拳头,拼体力;与人比器械时因力臂的延长,其不足更加明显,只是大砍大劈,完全失去了大成拳实作之风采。对于这样的大成拳,有人称作“站桩加拳击”,其实只能称之为“错桩加胡抡”。
站桩在真大成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不站桩或站桩不过关,是无法获取整体惊弹力的。那么,站桩站到什么程度?有何标准?答曰:必须站到能在外形不动,不伸缩肢体,不依靠距离和惯性的情况下发出强大的力量,瞬间将人击出,才算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惊弹力。能初步发出惊弹力,一般人须苦练3年左右。但是,这时的惊弹力仍还是较弱的。
当年王芗斋先生针对每日钟情于盘架行拳、开砖破石的各派“大师”,对弟子们说:“他们没站过桩,哪能发出这个劲?”如今我要说的是,现在很多人每日站那种错误的桩功哪能发出这个劲(整体惊弹力)?
在能于不动时发出惊弹力后,就要继续学习在小动或大动中能随时舒适得力,随时把劲含着,要发随时能发,更重要的是能变劲。这就要进行试力的练习了。试力的本质是变劲(当然其外形动作本身在技击当中也有技术作用)。真能在大动中随时发力,变劲得心应手,方可谓功臻上乘。达此境界,王芗斋先生谓之“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对于上述原理,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大成拳论》说:“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无功夫的人大动的技击效果没有有功夫的人小动或不动的技击效果好。《拳学要义》说:“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亦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此处是讲大动小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获得真劲与没有真劲之间的区别。《大成拳精义》说:“不会动的人,初练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大成拳的训练程序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整体惊弹力只能由正确的站桩获得;二是大成拳的练功程序绝不能胡乱倒置;三是读拳论不能死抠字眼和断章取义,没有明师指点和切实体认,是绝对无法真正理解的。
三、大成拳的劲力对大成拳家战术原则的决定性影响。
大成拳的劲力有了上述八大特点,就决定了大成拳家在技击中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大成拳的劲力具有冷脆快重的特性,才能在技击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具备了微动(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在技击中不像拳击那样抡拳头;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纠缠时更好地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具备了力无断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打击敌人;做到了“出手不空回”,方能不靠组合拳和“连珠炮”取胜;具备了无方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摆脱“以招破招”或“某式克某式”的困境;具备了具体的特点,才能准确攻击对方的中线和重心,真正做到“守中用中”,使对方拔根,遭受重创。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搭手作人;二是不抡拳头;三是打实不打虚;四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五是出手不空回,不靠“连珠炮”取胜;六是胜负的必然性增强,偶然性降低,能做到“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四、大成拳劲力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具有众多优胜因素,因此大成拳重劲不重招,属于典型的功夫拳,而不是“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技术拳(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致胜论”。
获得大成拳的劲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王芗斋先生当年反复谈到:“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这二词八字,前一词与后一词是因果关系,内涵极深,颇堪玩味。只有通过训练,使生理得到改造优化,才能发挥良能,获得真劲。
大成拳着眼于人身筋、骨、气、血、肉、精、神的整体练习。首先通过站桩使人的精、神、气、血得到充实。精是人体精微物质,精足方能气旺,乃至神全。凡精不足者,体必弱多病,精力不佳,更何谈拳学。站桩者必先保精,然后逐步增强人体元气,使气血川流,百脉畅和。气血充盈,力气倍增;五脏充实,抗力增加。站桩炼气,增加肺活量,使膈膜动力增强,发挥出“呼吸弹力”。站桩使人体抑制系统与兴奋系统得到优化与平衡,从而起到养中练,练中养,整饰神经的效果;达到神清气爽,反应灵敏,自控力增强,能迅速进入应激状态。
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王芗斋先生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这样才有发人如草芥之威力。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晚年也说过:“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阳劲。”其含义就是指注重筋骨的练习。拳学上所说“一动无不动,一挣无不挣”,若没有筋的连接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站桩练骨,能使骨小板重新排列,骨质密度增加,髓满坚实,拳学上谓之“骨重”。
站桩练肉,通过松紧的锻炼,逐步达到“松紧紧松勿过正”的高级状态,形成“肉如惊蛇”,“力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留有四如之说:“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此乃真实境界,不是喻指。所说正是大成拳劲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大成拳的“含蓄”“虚实”“动静”
王红宇
一、含蓄
芗斋老先生在拳论中所描写的“含蓄”,在实作中,遇敌好似虎扑羊(老虎在扑猎物前瞬间呈现的含蓄状态)。势如龙驹扭丝缰(烈马被骑手拽住缰绳,使马首回扭时马所处的含蓄态,这时骑手一松缰绳,马就会飞奔出去)。势如翱鹰下鸡场,蓄势待发等等。
众多的大成拳练习者习练多年终无所成,对芗翁拳论无数次的阅读,反复的揣摩,对“含蓄”的理解仍然似是而非。今仅以个人之浅见,将大成拳的所谓“含蓄”、“虚实”和“动静”向广大武友读者简介一二,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正。
人在发力之前都本能地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在大成拳系列训练中称之为“含蓄”。前辈拳家在与敌人或野兽的生存斗争中深深地认识了“含蓄”的重要性,把发力前的这一准备阶段专门提炼出来,作为一项特定的训练内容。
大成拳的“含蓄”包括两个内容,即“神意”含蓄和“劲力”含蓄。
“神意”的含蓄又称之为“精神含蓄”,是指在功法训练中的“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呼吸自然,舌舐上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意”含蓄来源于道家炼丹术的“和合四象”。
“劲力”含蓄是指在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发而不发,发而未发的状态,大成拳讲练“遒”不练放,练“收”不练发。
大成拳在训练中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使之体内气血鼓荡,外示安逸之态。
“含蓄”贯穿于大成拳从桩功至实作的一系列功法,它需要在每一步功法中长期刻苦修炼,使自身身体和意识精神不管在任何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状态,使含蓄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经过这一方法的训练所发出的力量是相当快的,非常迅速、冷脆,对技击有很大的用处,并能在交手试技中迅速调整自身重心。
人处在“含蓄”的状态之下随时都能发力打击对方,比没有接触对方即怒目圆睁,舞姿弄势对敌人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当然,神意与劲力能否含得住,能含多长时间,这就要看所下功夫的大小与明师的指点了。含蓄只要练到了身上,就会在技击和养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运动在发力前都要有一个准备阶段,都没有脱离平常人发力程序的规律。西方科学较为发达,但他们在揭示人体本能比起我们的传统拳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西方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尽管动用了不少科学手段来指导训练,但在发力这一点上仍脱离不了准备发力这个程序,尽管他们用放松来使发力准备阶段的时间尽量缩短,但放松终究代替不了“含蓄”。
二、虚实
虚实一道足可使拳术家为其琢磨一生,可谓其乐无穷。要懂得拳术中虚实的对立与调和、虚中有实的生发、实中有虚的转化、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只有深谙此道的拳道中人,在做动作时方能真实体会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芗斋老先生拳论讲:“习时需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在站桩、摸劲的一些阶段,要有假想之敌向我攻击,我在与敌人周旋扑打中,以求虚中求实。实际断手较量中,要视对手很渺小,不要等到把对手看得很清楚(敌人只不过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身躯一个头),我只随意一击即可摧毁对方间架,此正可谓实中求虚。
在站桩、摸劲、推手时,自己感觉能发力,能有变化时为实,相反则为虚。初练时实点很少,相反则虚点极多。随着自身功夫的不断加深,能够体会出实点越来越长,虚点越来越短,但人不可能没有虚的地方,虚实永远在相互的变换之中,关键在于桩功功夫的深浅。桩上功夫大的人虚点变化非常快,而且实点相对很长,虚点短不易被对手发现。芗斋老先生拳论曰:“何为实,何为虚,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变换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恩师选杰讲:“如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变,此是大成拳实战的初级阶段。”
三、动静
静是动之体,动是静之用。不管是内在的动静还是外表的动静,都互为根本,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静是因,动为果。以站桩为例,“静”即是外形不动,外形不动即为外在的静,通过外在的静而求取内在的动,也就是在自身体内摸索各种劲的转换。例如撑抱、拧裹、撕挣、提踩等。无论体会出何种劲力都是内动,都是外部静的结果,只要身体内部的气血、骨骼、筋肉动了起来,必然需要外部的静,外面不静是不可能有体内的真动的。
“动”是指摸劲而言,摸劲时外形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动,在外形动的时候体会内在的静、体会各种劲的变化,身体内部肯定是静的,只有内在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出外在的动。
动静看似矛盾,实则原为一体。在实作断手中亦有动静之分,在平时练拳和断手中一样要分清动静。断手较量时要像换了个人似的。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敌相较未接之时,要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恩师选杰先生讲:“做拳时以静待动,虽后发制人而力总在先,触敌发力之时,由速动而反归于静,此所谓‘一动一静互为根用’。”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大成拳筋骨的锻炼
王红宇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5#
发表于 2010-4-26 09:09 |只看该作者
大成拳的养生桩
李康
大成拳学首次提出了“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这一崭新的拳学观念,也引入了让学人很好地做到养中练,练中养的拳学思路,并创设了一系列功效卓著的具体桩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练习大成拳在入手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健身阶段,以祛病养生健身为目的;第二步为寻求理趣、技击自卫阶段,以探索拳理,“制人而不制于人”为目的。众所周知,大成拳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区别,其实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对于像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李荣玉、王选杰这样高水平的大成拳家,养生和技击就成了一码事。例如,晚年的王芗斋先生只站平步浑元桩,或来回走几步,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养生桩与技击桩。可以这么说,大成门中能养生者未必能技击,真正懂技击者只要遵守日常养生原则,必能养生。
对于初学者而言,养生桩和技击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除了养生桩一般是平步,技击桩是丁八步等外形上的区别之外,其本质区别在于养生桩重在气血精神之调养,技击桩则致力于筋骨血肉精气神之统一的锻炼。
下面从养生桩健身机理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略作阐述。
一、养生桩健身机理
养生桩站桩之初,从正形开始,要求将全身间架配备妥当,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要求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识远望,发挺腰松。这种形态能使人涵胸宽腹,周身气脉经络畅通无阻,为气血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条件。
练习养生桩要松静自然,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得到有效修整和优化。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人体绝大部分时间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腿还在不停的抖动,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理生理疾病屡见不鲜,实是人体健康之大敌。精神紧张时,机体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强,血压增高,耗氧量增多,代谢率上升,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而松静自然状态则是节能蓄能的过程,能有效解除疲劳,缓解紧张造成的不适。生理实验表明,松静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从而使正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趋于合理与平衡。从而使中枢神经功能优化,增强对人体内环境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的控制与调整,使人体逐渐“合理”地迈向健康。
锻炼养生桩过程中有运用良性意念的要求。如“身在温泉之中”、“阳光和煦”、“微风吹拂”、“鸟语花香”等等,这样以良性意念逐渐代替紧张情绪,烦恼心事以及其它一切杂念,不但起到了以一念代万念的静化心神的效果,而且可使人轻松愉快,使体内在某个时刻或时间段产生快感因子,逐渐增强练习者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目的。
王芗斋先生曾说过:“精满浑元身,充实如太仓”。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足方能气旺,气旺乃至神全。在练习养生桩的过程中要注意节欲固精。气的锻炼有两个含义:一是自身之元气,二是呼吸之气,这一点笔者在《大成拳劲力探微》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一般通过一周乃至一月的养生桩练习即能产生以下效果:睡眠改善、食欲增强、精神转旺、力量增加、动作敏捷等等。若是有识有志之士,用心钻研,苦习不辍,则会发现养生桩实乃入道之门径,它与丹道是息息相通的。
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
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及丹道经典《黄帝内经》有云:“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寥寥数语,即将站桩的内涵阐发的一清二楚。这便是关于站桩的最早记载。
在丹道修真一脉,历来重视心法,但外形在入手阶段能与心法做到最佳结合则易于进步,这一点和大成拳学是相同的,大成拳在初中级阶段十分重视形与意的结合,在高级阶段“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了”。
脊柱正直是修习丹道的最佳体型,丹道入门之要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端直其体这一要点在大成拳站桩中极受重视。要求坐胯收颏敛臀,脊柱自然正直,能使五脏得位,气血放松,又能做到虚心实腹,气归黄庭,最为自然。在站桩过程中做到似笑非笑,似尿非尿,诱导全身放松,使任督二脉更为自然有序,逐步达到先天婴儿状态,启发生机。《性命圭旨》称之为“立禅”。
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站忘(即指站桩达到物我双遗之境)比之坐忘更有利于生理与心理的谐同作用与进步,而长时间盘坐则容易造成关节受损;更有甚者,因气血受阻会形成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血块,经过心脏时易造成栓塞。当然,这种现象和危害只发生在超长时间的盘腿打坐之中。
其实,自古以来,站桩就是丹道养生家的用功一途。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站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讲的正是行走坐卧皆可用功。如丹道古贤、北七真王玉阳先生,站桩九年而入大道,邱长春(龙门派祖师)赞之曰:“三夏迎阳立,九冬抱雪眠。”时人称玉阳为“铁脚先生”。当然,近代也有一些大成门人虽未得技击心法,但于养生一途不倦追求,最终亦强身健体,甚至达到了丹法层次。
综上所述,丹道并不是需要千奇百怪的姿势,复杂的手印等许多花样,真丹道是朴实的、科学的、平易近人的,大成拳养生桩就是步入丹道之门的最佳途径之一。恩师张义尚先生就对养生桩极为看重。他指出:大成拳之养生桩是由武入道之珍品。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王选杰拳学答问
李康    李健
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有意义,只有把身体重心放在后面,才能往前方发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练习大成拳怎样正确使用意念?
答:意念不能过重,不能总想它,过于执着是不对的,但又不能没有意念,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
三、王芗斋先生艺业曾受过谁人影响?
答:先生幼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得郭老独授心法。先生非常人,毅力智力均有过人之处,用功刻苦一般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因此自弱冠功成即罕遇敌手。后在随军南游期间借机遍访名家隐士,有方恰庄、金绍峰、谢铁夫等人,武技及见识能与先生精良互见。心意六合八法名家吴翼辉先生亦常与先生交流,互换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先生曾在四川遇到川水道人,名陈方舟。陈方舟武功精绝,别开生面,先生潜心求学,受益极深。
四、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中谁的功夫最棒?
答:王先生弟子众多,成名者较多,这些弟子的实力均非一般拳家可比,技击风格各有千秋。但功夫最棒的是张恩桐先生。张恩桐追随王先生终生,深得法奥,下的功夫极大,断手实作达到一触即发,力量很整,有王先生的味道。
五、您曾提到王芗斋先生自身有着独特的练功方法,只不过鲜为人知罢了,请谈一下这种方法?
答:站桩,这种方法就是桩要正确,要在桩里面找出真劲,找出虚实的劲。
六、您常在著作中提到“无节不顶,无曲不夹”,怎样求得?
答:初习大成拳应首先做到“三夹两顶”。三夹指腋下、裆内、颌下要夹,但不可执着。裆内似夹一平放圆木,牢不可拔,腋下及颌下似夹一气球。两顶是头要上顶,膝盖前顶。随着功夫的加深,周身更加全面照顾,做到全身“无节不顶,无曲不夹”,纵横牵连,六面得力。
七、拳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通过某种途径发挥良能,大成拳就是本能之学。
八、大成拳桩法众多,最主要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矛盾桩,可以求得整体真劲;2、扶云桩,能求得实战状态;3、托宝贝桩,能增加放人的能力;4、抓球桩,不但增强指力,而且能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5、降龙桩,主练身法变换中不失整体之力。这几种桩配合在一起,方能求得大成拳均整灵变之力。
九、站桩在大成拳学中的位置?
答: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话:“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
十、推手在大成拳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没有推手绝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推手的技术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功夫之上,推手就是要自己得劲,要对方不得劲。功夫高时,胜负只在一搭手之间。所以芗斋先生说:“离开推手,小成拳法”。
十一、王芗斋先生跟陈方舟学过哪些功夫?
答:主要学的步法,包括摩擦步、三角步、梅花步等。通过步法的锻炼,芗斋先生在实战中身法非常灵活,常常是步子一趟,对手即跌丈外。
十二、大成拳和拳击的异同?
答:有人说大成拳就是站桩加拳击,这是外行话。大成拳是典型的中国武术,与拳击有质的区别,无论在训练思想、训练宗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都有显著区别,当然一些人愿意吸取拳击打法及训练手段,这是应用问题,效果如何你们可以自己验证。在学术上要分清,泾渭要分明,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从而失去了传统真义。
十三、如何发力?
答:发力训练方法是站桩和摸劲,发力是一种能力,芗斋先生称作良能。因此大成拳的发力和一般运动的发力是不一样的。获得发力只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芗斋先生称之为“自然力”。自然力的来历和含义就在于此。老先生第一次放人就很脆,他自己都不知是咋回事。那时,先生哪练过发力啊?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力,大成拳求的就是这个劲。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王选杰先生谈拳语录
王红宇
一、养生桩
(一)身上哪疼哪不舒服哪就紧了,哪舒服哪放松就对了,千万不能使劲。
(二)浑元桩要站透了,身上要有松沉笃实的劲。
(三)站桩要很舒适,自然得劲,忘记呼吸都可以,但触觉要灵活。
(四)眼光先往远处看,再收回来。
(五)站桩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六)养生桩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技击桩是一念之差。
(七)手脖子要保持往上提的劲。
(八)站时要把胯掖起来。
(九)头上有虚领顶劲,脚下有五趾抓地,脚脖子挺住劲,体现了上下伸拔之意。
二、技击桩
(一)开始站桩,架子要撑起来,最关键是头要领起来。
(二)裹胯,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中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三)站得脚有力了,打一拳,劲自然拥上去。
(四)矛盾桩前手不是往前绷,而是往回搂着劲。
(五)站桩时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量多体会。
(六)站桩应配合相应的神意活动,使之通过神活而达到力活,再由力活而使周身产生错综复杂的力。
(七)桩上下的功夫一定要多于动的。
(八)站桩出来的东西无形中拳非常重。
(九)要体会出浑身无处不在的阻力感。
(十)要把要求、意念全变成力。
(十一)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十二)站桩要改变人的生理变化,否则等于没练,出不了功夫。
(十三)如果手形不对,筋梢不通,那全身不对的地方可太多了。
(十四)臂半圆,腋半虚,才可以将关节和韧带伸展开。
(十五)站桩要有点修炼的心态,感觉烦了不要强忍。
(十六)要养成站桩的习惯,站对了才可以得到拳术的真劲。
(十七)站桩过程中不要动,站就不动,动就不站。
(十八)劲有奔起提的感觉,接触对方等于要把一百多斤的物体移走。
三、试力
(一)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
(二)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
(三)推拉试力放人时不是平放而是点放。
(四)直拳摸劲要打对方中线,要有坡面,打一个点,肩胯动,中轴不动。
(五)要想着手比身上重,用手把身体带起来。
(六)平常可以试试手按着东西,把身体给悠起来。
(七)摸劲是摸本身的劲,站桩到一定程度才可摸劲。
(八)身体意念要奔起提,不是形式上奔起提,而是劲奔起提。
(九)试力高级阶段是手底留痕。
四、步法
(一)要兜泥,要和对方联系,把泥扔出去。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棒,得配好马,让他骑个驴也不成,所以腿要好。
(三)桩上没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四)摩擦步要用脚脖子保护着这个劲走。
(五)有些步子要擦着地皮往起踢。
五、推手
(一)单双推手点上一定要紧,要重,才有意义。轻搭着还不如自己练呢!何必让对方如拐棍一样托着你。
(二)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三)发力要发自脊柱,要配合步法。
(四)劲随时要蓄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打人如牵牛。含蓄也有很多变化。
(五)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控制对方中线。
(六)推手要学会听劲,要多在打轮上下功夫,意念要多放在对方身上。
(七)推手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的变化。
(八)推手不要怕输而顶着对方,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听着对方劲的变化,打对方的劲。
(九)不要学牛羊的顶撞劲,要学狮虎的控制劲。
(十)接触就要让对方不得劲,有劲使不出来。
(十一)接触人身,要松才能发出力来。
(十二)要像鱆鱼似地把人捆住,用身体摧起来。
(十三)推手当中要有身体劲的变化。
六、实作
(一)拳打在对方身上,前胸后背都疼,神意足,这和李广射虎同理。
(二)平时练得不错,还没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输了一半。“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三)接触对方时身体要有变化。
(四)要八面精神六面力。
(五)越想狠打应该越松,一般人越想打越紧,成了棍了。
(六)技击意识差,你功夫一定要比别人大的多。
(七)要在虚无中求真切,角度中求变化。
(八)有了拳术的真劲,功夫大怎么做都对。
(九)真打实作就是功夫大的赢功夫小的,不对都对了。
(十)进击当中,对方在架你防你手的过程中要把他赶起来。
(十一)双手结合迎面击,要堵着对方的劲走。
七、杂谈
(一)大成拳练的是原则,用的是变化。
(二)不是筋长力大,是筋粗力大。
(三)老虎不考虑怎么吃你,只是吃不吃你的问题。
(四)大气碾子撞不伤人,可以顶着人跑,不要练成气碾子。自行车都能撞伤人。
(五)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
(六)孙子兵法讲打,从开头到结尾总结“不打就胜利”是最高的。
(七)中国拳术和文化有一个共性,即讲一个整体性。
(八)武术和拳击不一样,拳击精神不好也许输了,功夫今天赢你明天还赢你,除非你功夫比我棒了。
(九)自己跟自己比,不跟第二个人比。
(十)搞学术最重要是学风。
(十一)一时胜败在于利,千秋胜败在于理。
(十二)人要想成才,方方面面好才成。
(十二)猎人要杀狗熊太容易了。干什么要了解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学问。
(十三)王芗斋说:“你想赢我时我就把你赢了。”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大成拳与意拳的区别
佚名
供稿者按:《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大成拳是由中国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创立的。王芗斋先生曾多次与国内外拳法高手较技,从未败北。近年来,作为先师的关门弟子,我和一些国内外高手切磋武技(诸如拳击、泰拳、空手道等),都取得了胜利。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都慕名来中国学习大成拳。
王芗斋先生早期曾传授过意拳,随着大成拳的声望日隆,有人就把大成拳和意拳混同起来,说什么“意拳就是大成拳”或“意拳曾名大成拳”等等,使得我的一些学生也产生了疑问,多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观点违背了事实的真相,抹杀了王芗斋先生创立大成拳的功绩。先师晚年除了将自己所创的大成拳传授给我以外,还多次向我提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作为先师的关门弟子,有责任澄清事实真相,以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意拳虽然也是先师传授过的拳法,而且与大成拳还有部分相近的地方,但意拳只是从形意拳向大成拳的一个过渡阶段,二者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从时间上来看,意拳是先师于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传授的拳法,而大成拳是先师于20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创立的拳法。也就是说,意拳只是先师早期的拳法,而大成拳则是先师晚期的拳法,就像一个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一样,往往会有很大不同。况且大成拳是先师综合了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多种拳法创立的一种新兴拳法,与意拳有着本质的区别。
2、从拳理上来看,意拳的理论基础是先师早年所著的《意拳正轨》(此书是先师早年著作,近年由香港李英昂先生重作出版),而大成拳的理论基础则是先师晚年所著的《大成拳论》(1941年在北京著作)。《意拳正轨》一书主要有周天、定慧、五行的论述,还包括龙虎二气以及践钻裹三拳等,基本上还保持着形意拳的窠臼。与形意拳相比,意拳着重强调了意念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赋予一定的意义,技击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意念太重,反而会使身体不适,甚至带来危害。故意拳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先师创意拳以后,又寻师访友,游历大江南北,进一步吸取许多门派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老庄和禅的思想,终于创立了大成拳,并著成《大成拳论》。在《大成拳论》中,先师认为,拳法决不能只强调意念,而应该包含神、形、意、气、力、法等许多方面,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应该“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并且要破除执着,要求精神不放在一处,却又无处不在,最后达到无我的类似禅的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本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3、从具体功法上来讲,意拳主要有龙虎二气以及践、钻、裹三拳的训练,和形意拳没有太大的差别。意拳虽然也有站桩,但是过分强调了意念训练的重要性。意念太重,时日一久,必然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影响体能的发挥。现在有些意拳门人,还吸收了拳击和散打的训练方法,练习打沙袋,手靶等。这样训练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效果,而且比一般重套路的武术会有一些优越性,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先师“切莫练拍打,天然本能失”的教导。丧失了身体的灵敏性,阻碍了本能的最大化发挥,所以很难达到上乘境界,而且由于丢掉了自身的长处,不靠本能力量的发挥,就很难应付真正的拳击散打。
大成拳的功法比起意拳要丰富完善的多。她包含着站桩、试力、摩擦步、推手、试声、单操手、实作等。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由站桩积蓄力量,通过试力知道如何运用力量,推手就是两人的试力,摩擦步是腿部的试力,试声是为了气贯全身,单操手除了有劈、崩、钻、炮、横五拳和十二形外,还吸收了八卦的掌法,太极的“沾粘连随”,三皇炮捶的“夫子三顿首”和“穿裆脚”等。
大成拳功法也重视意念的训练,但不执着于意念。认为意念应如同过河所用的船一样,渡过河以后就应该把船舍弃,不应在再背在身上。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大成拳的声望越来越高,有些意拳门人也开始练习站桩、试力、摩擦步等,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了大成拳深入人心。
4、从技击上来看,意拳主要是在精神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劈、崩、钻、炮、横等五拳的技击方法。而大成拳则是在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单操手和意念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推手达到知己知彼,主要是靠本能的发力,达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的目的。在一些具体的技击方法上,大成拳除了五拳、十二形之外,还有八卦的削掌、塌掌、掖掌,和三皇炮捶的夫子三顿首、穿裆脚,以及著名的技击十八法等。
5、从技击风格上看,由于意拳是先师早期所授的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显得有些粗糙、生硬、粘滞,而大成拳是先师晚年综合四十年练拳经验而创立的上乘拳法,又经过了多次与国内外技击高手实战的检验,因而在风格上更加成熟神妙。先师往往能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对方打出丈外,观先师演练或实践,给人一种清逸大勇、飘飘欲仙的感觉,不但技击高妙,还有无上的艺术享受。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拳禅不二
佚名
王选杰先生,当代大成拳名家,武功卓著,多次击败国内外武林高手,是以实战称誉武坛的大成门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在全面继承王芗斋先生拳学的基础上,将大成拳科学理论与我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于五十年代末,经李永宗、杨德茂二位先生的推荐,拜在王芗斋先生门下。当时,大成拳已日渐成熟,而芗斋先生已入“无相”之境。他此时已很少谈拳,外人甚至是大多数门人都难得一见他练拳。许多早中期弟子也因各种原因不在他的身边。这期间有年少聪慧的选杰随侍在侧,王芗斋老先生十分高兴,遂授大成秘要,有时一直督促指点选杰练功至深夜。外出时还不忘写信指点选杰习拳。最后,王先生嘱咐选杰:该教的我都教给你了,若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须参究禅理。王选杰先生遵从老先生教诲,一面刻苦用功,一面参究禅理,终至漆桶打破,圆证“拳禅不二”,以深厚的功力和学识成为一代拳学大师。
那么,如何理解选杰先生“拳禅不二”思想呢?
人们在进行大成拳训练时,通过放松身体,合理意念诱导,可以使气血通畅,身体强健,这种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再加上合理的间架配备,运用各种力学原理,通过精神广大等训练,即可产生较强的技击作用。
但是这种强调放松和意念训练的方法,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往往使人执着于此,精神反受拘束。许多人练功多年而难有重大进步和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如何才能使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良质良能?选杰先生通过参悟禅理,认识到“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只要不执着于法,放下身体和精神负担,心无所住,才能产生“真心”,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在拳学上即是人的先天良质良能。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所提到的“明心见性”,明见的即是这个。真性人人具有,本来俱足,只因被妄想执着所覆,其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大成拳通过“七妙法门”的训练(大成拳学的七妙法门首先由王选杰先生总结完善),就是要恢复人的良质良能,然后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
拳和禅看似各不相干,但都要明心见性,根本上是一致的。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练拳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明心见性,恢复本能,达到较好的养生和技击作用。二者的核心在于“明心见性”,故选杰先生提出要“以禅为体,以拳为用”。拳和禅非一非二,故选杰先生提出“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
王选杰先生“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不仅仅局限在拳和禅的关系上,实际上是对王芗斋先生圆融和矛盾思想的发展。大成拳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和二的争论。一和二是矛盾范畴里的两个概念,也是大成拳重要的理论基石。事物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传统文化里称之为阴阳,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拳学中的二争力,二力方向虽异,但又相互依存,才能产生共同的打击效果。在技击中,先挂后放是二,将二者统一起来,直接将对方放出去即是一。有些人认为,欲放人,须先往回挂,然后再放。有些人认为,应将挂放合一,才能放得漂亮,干脆。究竟要一,还是要二?选杰先生认为,二者其实并不矛盾。二是一的基础,一里面其实已含有了挂和放,不过由于功力深厚,已能做到“发力无断续”。也只有含有挂和放,才能符合力学原理和实作规律,从而放得干脆,漂亮。选杰先生进一步考虑到,称其为一,里面又含有二;称其为二,二者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故是非一非二。执着于二固然不对,执着于一,也易挂一漏万,仍是有所执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故此应向上一路,非一非二,心无所住,方能契入本源,发挥本能,体现在挂放问题上即是要做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
拳禅不二思想体现在训练中,意念要做到若有若无,非有非无,连绵不断,在乎有意和无意之间。如果偏于有意,容易使精神受到拘束,如果偏于无意,容易站成死桩,造成顽空(禅学上称为枯禅)。
在对待招法和本能的问题上,选杰先生以为,“无心操拳,即是本能;有意操拳,即是招法”。招法和本能不是根本对立的,只要做到“心无所住”,招法训练即是本能的训练。“有形有意皆是假,用到无心始见奇”。禅学上称之为“非法非非法”,“真空妙有”。
拳禅不二的思想在体现实战精神状态及其训练手段中,要求做到《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选杰先生在《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一文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灭四相”。“无我相者,就是有忘我之精神,能做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全然不动于心。无人相者,就是视对手如幻相,无论对手如何高大凶猛,或矮小猥琐,也要做到不惊不怖,不骄不傲,利之与害,胜之与负,难存我心。无众生相者,就是在大敌当前,即使围观者有百万之众,无论何人喧哗私语,说长道短,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清静之心,不受干扰。无寿者相,就是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做到生亦不欣,死亦不戚,生死不二,生死是一,或生或死,全不介意”。如此方能放下一切挂碍,充分发挥人体潜能,日久功深,不战即可从精神上慑服对方。
很多亲见选杰先生作拳的武林人士,都认为选杰先生已达拳学大乘之境,其中常志朗先生衣钵弟子李荣玉先生(曾以实作称誉京都武林,深得大成真义)回忆说:“他(指选杰先生)在举手投足盼顾之间显得非常协调得劲。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夫的人,可以说到了‘行走坐卧,不离拳意’的地步”。此种境界反映在禅学上,即是“搬柴运米,无非佛法;锄禾种地,总是禅机”。可以说,选杰先生所达到的拳学境界,为其所提倡的“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诠释和说明。
(附言:王选杰先生的拳学思想十分丰富,“拳禅不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藏,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发掘。谨以此文纪念王选杰先生逝世三周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力量 当前离线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国术币
0 钱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2
最后登录
2010-6-6


新手上路

UID
2112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47
威望
47
国术币
0 钱

王红宇拳学答问
陈延刚
一、为什么将大成拳“三口不传,六耳不授”的心法写之于书并公开传授?
答:大成拳属于中国传统功夫的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是老祖宗们的经验总结,有许多人为她付出鲜血和汗水,甚至于生命,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我为我们民族有如此优秀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能从选杰恩师处继承到真正的大成武学,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但同时又有着巨大的压力。自古以来就有“宁可失传,也不滥传”的拳学古训,造成了大量优秀民族文化的流失。作为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炎黄子孙,痛定思痛,为了能让我们优秀的民族国粹得到弘扬,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我只有打破陈规,公开传授。
二、大成拳能速成吗?
答:芗老曾言:“大成拳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练大成拳要吃大苦,耐大寂寞,在练拳中磨炼人的心性。现在的许多武术爱好者,由于受浮华社会的影响,急功近利,都希望能在短期内练好大成拳,这种想法我能理解,但这是不现实的。大成拳练的是筋骨力,必须在练功的过程中,让周身的筋骨发生变化才能出拳术的劲。俗话说:“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
让人的筋骨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人的身体是承受不了的,只会是拔苗助长,伤害身体。
三、大成拳与传统医学的渊源是什么?
答:我国传统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中医学内容就已有丰富的养生益寿锻炼之法,大成拳桩功便源于传统医学。正如《内经·素问》一书“上古天真论”所记载:“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其表述即指导着大成拳桩功基本要义及功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心为十二宫之大主,神明藏焉。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练习,真是与之不谋而合。
四、大成拳站桩的健身原理是什么?
答:大成拳在站桩时要求心态平和,精神内敛,由于站桩时身体处于一种轻度静力收缩状态,这样会促进血液流动加快,血液循环的良性改善,对温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着极佳效果,促进身心同时得到锻炼,有利于发挥人体良能。
由于站桩对身体的松紧转换有着许多要求,对肌体的耐力、柔韧、灵活、协调和整体性有极大的作用,所以健康的身体不仅仅表现为有力量。
练习大成拳对很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如站桩、走步两功法,对骨关节病的康复就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因为站桩时关节撑裹,能加强关节韧带弹性,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站桩时脊柱挺拔,对脊椎的养护修复,减轻神经刺激有很多益处。走步训练对人体平衡系统是良性锻炼,良好的平衡系统对维护人体的骨关节有重要作用。平衡系统的好坏,对突发事件造成人体损伤有直接关系。故应多练习走步。
五、何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答:大成拳所讲的形与骨骼有密切关系,外形一种姿势,在内就是骨骼的一种排列,如果形破体,骨骼必不合理,影响发力,也违背养生原理,在技击方面也会表现出不严密,失重。所谓“力不出尖”,指大成拳训练有素者,力是浑圆惊弹的,力出尖必然不是浑圆惊弹力(爆炸力)。此种力没有方向,既然没有方向,它就能适用于对手从任何方向来的力。惊弹力是一种高级力,它需要在掌握正确要领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的站桩方能获得。
六、何谓“打实不打虚”?
答:大成拳练的是破坏对方整体间架,而不是打空档,要撕开对方间架打击对方。须知对方实处随变化马上可以化为虚,而虚处也易化为实。另外,自身要练得实点多,对方若没练过搭手的功夫,在断手一次进攻路线中实点只有一个,搭上手后实处发不出劲来。所以要打实,打实处也可以说是控制住对方,用自身的功夫赢人,因为搭手做实了,没任何水分,技击断手就相对安全。
七、何谓“遇敌好似火烧身”?
答:此句比喻人在技击断手中的一种精神,好似房中着火,如果我不及时跑出去,就会被烧死。但有人挡在门前阻止我逃命,必须撞开对方才能脱离危险。
再如断手中设想自己身上着火,前面有一条河,我必须跳入水中才能灭火。但对方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只有抱住对方下水。这是让我们在与敌技击断手中高度戒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触敌的刹那间合身扑上,不给对方丝毫喘息的机会,下绝手将对方致于死地,从而获得自身的安全。
八、拳术讲悟性,开悟后,一切皆可迎刃而解。请老师谈谈是这样吗?
答:悟性非常关键,“悟”是个讲不清的东西,我觉得怎样学会去“悟”,对学拳的人很重要。多年以来,练拳自感“悟”得很少,从不曾“顿悟”何种“真谛”,只是用汗水和心血慢慢地实践总结思考,才有些许收获。真正佛家“顿悟”也不是一旦“顿悟”,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没那么轻松。但悟性确是有用的东西,只是不可总想着“顿悟”,以小德小智误认为“顿悟”了拳之真谛,从而封闭了智慧之门。怎样学会“悟”呢?省时省力的方法没有,只有靠明师的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拳术的切实体认中。
九、功夫高低是否能从外形上看出来?
答:能看得出来。但前提是自身功夫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从对方的一举一动中看出功夫的深浅,合身的劲是否协调自然。功夫深厚之人,其精神目光功劲呈含蓄之态,举手投足无不倍显厚重;功夫浅的,动作生硬,毫无协调之感。神意亦往往外露,虽显表面凶猛,内在却毫无东西可言。如自身水平低,只有搭手摸劲或干脆实作较量,方可看出对方层次高低,功夫好坏。
十、请讲讲单操手的练习。
答:功夫要多下在站桩、摸劲上,单操手有了功夫怎么使都成,否则皮毛外相的东西用上也不会有什么威力可言。单操手的练习是前辈技击家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又在实践中验证了真实的威力,但有些方法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这里为大家介绍崩拳单操手。
脚下丁八步站立,腿部姿势要领参照技击桩。双手臂徐徐抬起,高不过眉,低不过嘴,肘部略微弯曲,头部如系有细线向上方提拉,后背竖起,臀部略有向下坐靠之意。以左腿在前为例,左拳比右拳略靠于前,拳不可握死,食指中节要凸顶出来,拳眼向上,大拇指放在食指末端之关节上,好像用食指、拇指攥扯鸟尾巴,既不可让它飞走,亦不可把鸟尾扯掉。手腕关节要挺上劲,出左拳时左小臂向外拧转,右小臂有向内侧拧转之意,出每一拳都应全神贯注,护住自身中线,每一微动,内在劲的感觉都相当丰富,要做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如此左右拳轮番向前缓慢操出。
外形动作比较合顺了,双臂间可摸索出沉、托、分、闭、挣、拧、撕、裹等与全身劲的松紧转换后,要体会空气的阻力,意感全身的毛发竖了起来,腿要蹬上劲,不可左右摆,有拔地欲飞之感。尤其要体会食指中节和大拇指与空气产生的阻力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十一、请谈谈杆子的练法。
答:练习杆子对身上劲的松紧转换帮助很大,但须在桩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否则没有任何的益处。
这里介绍一下拿杆子站桩的方法。
以左式为例。脚下丁八步站立,姿势要求同技击桩,右手在后持杆子之末端,离腰部三拳左右,左手在前,掌心向上握住杆子,头顶自然竖起,肩部放松,呼吸自然,杆子头部上扬冲自己前脚尖方向。意感大杆顶部挂有皮筋与地面相连,把皮筋挑起来,要把劲力和意识放在杆子顶部,身体不可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