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介:从本能到常识——读《不服从的江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1:21

子介:从本能到常识——读《不服从的江湖》

时间:2010-05-22 22:56 作者:子介点击:856次

  首先承认,本文的正题也许并不太适合作为《不服从的江湖》书评或读后感的文章标题。这个题目是我一开始阅读王怡的文章时想到的,《不服从的江湖》是我读的王怡的第一本书——其实还没读完——而背景是,我读了很多王小波的书。无论是在文字还是思想上,王怡是目前我读过的作者中最接近王小波的,他满足了我在王小波之后的阅读需要。


  第一次记住王怡的名字是在院长的课堂上,记得院长说是个青年作家,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怡”两个字,我一看,还以为是一位写小说的女作家,而且也没有及时去关注。前两天在网上偶遇王怡的名篇《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饮食习惯》,一边看一边查资料,又找了几篇文章看了。上豆瓣一查,发现他的书几乎全部没货,只好在网上搜了些文集放在收藏里。但我还是更愿意阅读纸版,于是去图书馆时,抱着侥幸心理检索“王怡”,竟然有《不服从的江湖》,心中窃喜,当即借得一本。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相比较而言,王小波属于“本能”的一类,无论他的小说还是随笔,于我都类似于崔健的音乐,是用来激发人的感受力,教人认识和做出“本能的反应”,比如人活着就要有智慧、有性爱、有趣,被折腾致死之前要爆粗口。


  王怡无疑也是拥有“本能”一面的,而且所谓“常识”也是要基于“本能”的。“本能”和“常识”都是笼统而感性的说法,具体说来,则有许多不同侧面。


  在《不服从的江湖》里,我既能看到王怡像王小波一样,或借电影发微谈自己的文化关注点,或从自身经验出发以坦白幽默的文字谈自由主义者的秉性脾气,又能看到他围绕法治和宪政的“常识”建构。本书共分五辑,依次谈武侠、电影、自由主义和现实政治。如果只看标题,前三辑貌似小波的“趣味”,但是翻开一看就会发现,不止“趣味”与“本能”,这些随笔的“理论性”不仅仅在于对神话的道德和权力、集体狂热和绝对真理的质疑与批判,还在于对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阐论。第四第五辑更是站在经验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谈论法治与宪政。


  也许本书的最后一篇可以集中体现王怡从“本能”到“常识”的写作。在这篇名为《为了自由,我们才服从法律》的文章里,王怡从国内知识界对伊拉克战争中人权与主权的争论谈起,坦言“不正真关心伊拉克人民的命运”,“我关心孙志刚,是因为我关心那些在生活中令我害怕的力量。”这个开头,坦白直观,就是出发于“本能”与切身经验。接下来王怡引戴雪“今天宪法性法律,不是个人权利的来源,而是其结果”,进而谈到洛克、西塞罗关于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关系的理论,梳理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经验自由主义的理论。文章深入浅出,“常识”的建构效果良好。


  对我来说,王怡是王小波的延续。在王小波的言说里,他很少直接提到自由主义——因为他时刻警惕着任何“精神原子弹”,印象里只是在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段话里,他明确说“中国要有自由主义,就从我辈开始。”但他其实在个人生活和言说里充分实践了经验自由主义,他将“理论本能化”,可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下趋向经验自由主义的生活哲学。


  王怡则在言说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言说理论,这种言说的指向也不仅仅在于“本能”和生活哲学,还在于确认本能和保障生活哲学的“常识”,在于“本能的社会化”。可否说,王小波追寻个人的精神家园,而王怡企图建设一个可以“不服从的江湖”?


  我刚开始读王怡,不确定阅读的后果,确定的是,我会继续读下去。


  2010-5-21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