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昨天与明天相遇在今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08:15

让昨天与明天相遇在今天

——张信刚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2010年4月18日   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宁沈阳人,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及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理学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两册研究专论并拥有一项加拿大政府专利。曾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长,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获法国政府颁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以及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
思想者小传

  我这个题目,正式地讲可以叫做“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昨天”是什么时候呢?任何发生在今天以前的,我都叫它 “昨天”。我名字里有个 “信”字,今天我就“信口开河”一下。

“昨日之日不可留”

    1900年前后,美国已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的国家。因为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美国的生产力超过了当时最强大的德国。那时中国开始采用新式教育,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了美国的成功。

    大约46亿年前,地球产生了,至于是不是准确我不敢说;300万年前,人类出现了,是不是准确我也不敢说;10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了,这个准确度比较高;1万年前有定居农业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文化与文明产生了,准确度就更高了。1000年前,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那时候美洲大陆上有一些文化,但是没有文字。大洋洲的新西兰,还有夏威夷等岛屿,开始有人移居。欧亚大陆的西端,也就是西欧,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或称“黑暗时代”。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人口约10万。另一个文明的重心在欧洲西南部的西班牙。西欧人都是通过西班牙,才把一些学问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再介绍到西欧各地的。再看东欧,俄罗斯民族那时候集中在今天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大约1000年前,俄文字母才刚刚被发明。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当时的首都,保守估计,人口已达100万。当时中国有三大发明,活字版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都有记载。印刷术的发明与西传,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之大。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书越来越多,能够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西欧本来只有教士会读书,也只用一种文字即拉丁文,到这个时候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了。这时在意大利,但丁开始用意大利文写作《神曲》。过了不久,英国的乔叟(GeoffreyChaucer,约1343~1400)就用英文写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anteburyTales),可以说是英国文学的发端者。

    公元1500年左右,第一件大事就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第二件就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了印度。印度洋在12、13世纪的时候根本就是阿拉伯或伊斯兰商人的内海,四周都是由伊斯兰商人控制的,而且他们这时也把马六甲征服了。可是没多久,葡萄牙人就来了。葡萄牙人带来一种新的动力,这就是将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包括航海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公元1600年,欧洲的殖民地在全世界扩展。同时,欧洲的宗教革命正在蔓延。由于印刷术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圣经》,大家对《圣经》的解释不统一了。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上帝赐予我们最好的恩典就是印刷术。 ”不然的话,宗教的解释权始终在罗马教皇那里。由于“天高皇帝远”,宗教革命是从欧洲的北部开始,最先是德国、荷兰那一带,后来到了挪威、瑞典、芬兰等地,这些都是 “路德派”的地区,瑞士、法国各地则有“卡尔文派”,统称“新教”。新教和旧教即天主教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代表一种经济势力,主张贸易,主张收利息不是犯罪。 1600年前后,世界上还有两个人物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汤显祖,昆曲的创作者;英国的莎士比亚。但是今天世界上包括中国人在内,究竟知道汤显祖的人多,还是知道莎士比亚的人多?由此,相信大家都能分辨中华文化相对于欧西文化的强弱了。

    当时,中国正值明朝末年,万历虽然当了44年的皇帝,但是作为不大。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见了万历皇帝。之前他已经跟许多士大夫接触了,学了中文。他曾在印度住过,本来是想以印度来的佛教和尚的身份打动中国人,所以把头剃光了,穿了袈裟,但是好像中国人没有太信他的。他研究之后发现,原来儒家思想才厉害,于是他又自称“西儒”,还戴上了自制的“儒冠”。他献给万历皇帝一幅《坤舆万国全览图》,把那时候他所知道的全世界画了出来。当时中国还没人知道美洲的存在,而意大利人已经知道了。还有一个欧洲的自鸣钟,非常精巧、实用。所以中国的皇帝也被他打动了。

    公元1700年前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定律,理性主义开始抬头。德国的莱布尼茨已经知道了一点中国文化,知道有 “阴阳”,于是他创造了二进制 (binary system)。

    公元1800年,英国和法国开始工业化了。这个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把小生产变成大生产。它不在于工人的多少,也不在于生产量的多少,而在于管理方式和它的动力的来源。蒸汽机的发明,在人力、畜力、风力之外加了一种新动力,这才是真正的革命。1800年,也是乾隆末年。这个时候,中国已经不太强了,内乱有白莲教,而国库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但心态上仍然觉得我是天朝大国。

    公元1900年前后,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让美国确定了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绝对霸权,也得到了菲律宾,美国的力量扩张到了太平洋西岸。同时美国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的国家。到了1900年左右,美国的工人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力就超过了德国。当时德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比英国、法国、荷兰晚进入工业革命,但是由于它的冲劲,德国当时是全世界专利最多的、也是生产力最高的国家。可是美国经过十几年来工人素质的教育就把德国比下去了。 1900年左右,我们中国开始发现经堂教育不行了,要采用新式教育,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了美国的成功。

    从1900年开始,一直到1914年欧洲人彼此残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中间兴起了新的文化艺术思潮。像德彪西的音乐,马蒂斯、毕加索的绘画等,都是对人类战争的一种无奈的表现。再之后一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中间,科技上有几件大事:首先是原子弹的试爆;第二是抗生素的发现;第三是雷达和电视的发明。我们现在试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雷达、抗生素、电视,那将会是怎样呢?

    二战后迄今,人类科技进步呈加速度发展。 1963年我在斯坦福念硕士,我的一位好朋友很兴奋地对我说他正在做一种试验,是把好几个晶体(transistors)一次就做成,放在一个指甲那么大的芯片上,这叫做 IntegratedCircuit ,就是IC或集成电路。后来这位朋友,成了今天英特尔(Intel)公司最高层的一个华人副总裁。他在1999年宣布奔腾Ⅲ问世,同样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里面竟然有960万个晶体!

“今日之日多烦忧”

    经过二百年来工业革命的实践,人究竟有没有克服自然呢?为什么天气的变化让我们受不了?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空气和水的污染,这些到底是人胜了天,还是天在作弄人呢?

    讲完了“昨天”,让我们再一起想象一下,“明天”会是什么样?昨天有46亿年那么长,明天会不会也那么长、或者更长呢?我不知道。人类的想象力虽然可以超过个体生命,但是要我讲46亿年之后的情景,我是一个字也讲不出来的。不过,我还是看到几个端倪。譬如说,我看到科技疾速发展,仍然会是未来一个世纪人类生活变化的主旋律。这个科技既包括生命科学,如干细胞、克隆技术以及其他基因工程等,也包括宽频和网络的大量使用、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即现在所谓的纳米技术,当然还包括太空技术等等。这是最主要的趋势,就是高新科技仍然会在未来一百年内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社会组织和人的思维。第二个趋势就是都市化会越来越强。美国现在只有3%的人住在农村,97%的人口住在城镇和都市里。这会作为世界都市化的一个标准和极限吗?我不敢确定。但我可以肯定都市化会越来越强,农村人口相对会减少。

    由于国际化和全球化,大家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会有趋同的现象,这个我也可以肯定。但“趋同”不等于“同”。有人说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意义就是“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but act local)。这是不是一种未来的趋势呢?我也不敢确定。但是我可以确定两件事情:在经济上,假如不发生大的变故,不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发生世界大战的话,一百年后美国仍然会是非常强,甚至是最强的国家。但是中国经过民族振兴之后,一定会变成一个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强国。在文化上,我可以确定英文和中文会是未来世界两种最主要的语言,会是未来世界上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当然,乐观之余,不免还要看看今天的现实如何。目前,就拿教育来讲,“科教兴国”这条方针讲了很久了,而且还会坚持下去。在美国,每1万人中有1500人是受过大专教育的,占总人口的15%;日本是800,俄国是800,西欧都是1000左右,中国是145左右。另外一组数字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美国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美国有18000名合格的大型客机驾驶员,中国只有2000名左右。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跟发达的社会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做的,当然是科教兴国。其中一个就是要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步进行、工业化和改善环境同时进行。这是其他工业国家所没有做过的,在欧美就先是工业化了,把环境污染了,然后才开始信息化,才想到要整治环境。中国必须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而且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考虑。

    除此之外,我想还应该提出几个问题。譬如说,20世纪以来由于我们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科学昌明,社会组织比较有效,因此要科教兴国,这是完全对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打破了迷信、相信了科学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迷信科学,以为科学就可以带来我们所有需要的一切呢?我相信,不论科学多么发达,人仍然是有生老病死的,仍然是有感情的、灵性的需要的。这种感情的、灵性的需要,不是科学一途就可以解决和满足得了的。

    另外,我们除了首先肯定19世纪以来科学取得的成就之外,也要开始否定一部分东西,这就是那种 “人定胜天”的想法。我参观过位于东柏林的洪堡大学,进门第一眼看见刻在石头牌子上是马克思的一句话: “认识这个世界只是我们责任的一半,改造这个世界才是我们责任的另外一半。”这句话反映了19世纪西方人的一种态度,以为人能够充分了解自然,并且了解自然之后就能够改造自然或者改造社会,之后人就会更幸福、更满足。但是经过二百年来工业革命的实践,人究竟有没有克服自然呢?为什么天气的变化让我们受不了?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空气和水的污染,这些到底是人胜了天,还是天在作弄人呢?

    许多人觉得西方比较注重个人的表现,中国、日本、韩国比较注重集体。但是真正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最受现代美国人崇拜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就职典礼上说过一句名言: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个话难道是在鼓励美国人都要个人主义吗?不是的。在他心目中,个人的能动性和集体的利益一定要有协调的关系。再回头看看我们中国,大家都读过柳宗元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个蓑笠翁寒江独钓的时候,想的是集体利益吗?还是说想着齐家、治国呢?绝对不是。这是他个人在寻求心灵表现的一种形式。所以我觉得中华文化里有个人体现自我的因子,而美国的文化中也有集体的一面,这样才是一个社会。如何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让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有一个适当的均衡,我觉得值得大家思考。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中西文化要融合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四百年来,欧洲是强大、先进的,我们的注意力就放在那里了,相对而言就忽略了许多非欧洲的东西。我们可能不了解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并且动不动就说中西如何如何,好象中和西之外就再没别的了。事实并非如此。在近世当欧洲人扩展殖民地、开始征服全世界的时候,受到冲击的不止我们中国,整个伊斯兰文明,包括说波斯语的、说突厥语 (或者是土耳其语)的和说阿拉伯文的,都同时受到冲击,也包括印度。看一看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如何响应现代世界带给他们的冲击,对我们可能有借鉴的作用。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可能做得太少、想得也太少。

    另外,我们老说中外文化融合,假如中华文化不为外国所知,这融合也只能是空话一句。只有我学你的,没有你学我的,这叫吸收、学习,哪能说是融合呢?中国人学外国是自动的、必需的;欧美人学中国是自动的,但似乎不是必需的,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想学也没兴趣了解中国。我们欣赏莎士比亚、莫扎特是应该的,是好事情。但是假如我们中国的文化没有辐射到外国去,他们如何学习欣赏我们的优秀文化?又怎么融合呢?当我们的年轻人都去看 《哈利·波特》而不知道汤显祖的时候,究竟如何融合中外文化?

“明日之日谁更牛”

    我们当然要学习人家,去追、去接近先进国家,但是快接近人家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想我的目的是不是走他们的路就能到达。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后我想谈谈怎样来决定明天。明天,不是说今天闭着眼睛走,到哪里算哪里。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我在1998年提出一个“C++”工程,读计算机的人当然知道“C++”是个计算机语言,首先它象征了现代科技的重要性,科技仍然会是未来社会变化的主旋律。同时在我看来,“C”代表Chinese Culture,第一个“+”是要我们有选择地继承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我认为“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意思,我们要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不是接受一切的传统文化。第二个“+”是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文化。国外的文化,包括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欧美文明中所有好的东西、适合于我们肌体的,都加以吸收。我特别用“工程”二字,因为工程是很艰巨的,而且也包括有科技的意思。当然这个讲法泛了一点,而且未来的世界不止是物质的世界,还有心灵的世界。

    首先我们当然要学习人家,去追、去接近先进国家,但是快接近人家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想我的目的是不是走他们的路就能到达。比如说美国的汽车数目多过人的数目,中国有没有可能或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在科技方面,我们老是说追赶、学习,但是到某个程度之后,我觉得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或者是能够自我表现的社会,应该有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服务项目推出来,而不只是推广人家已经有的。电报和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电报先于电话,发明于英国,电话是北美洲发明的。当电话刚传到伦敦的时候,伦敦电报公司的总经理曾经有这样一个论点,说我们伦敦的电报非常发达,投资已经很大,而且什么信息都可以传递,不需要电话。还说假定电报来不及的话,伦敦至少还有很多送信、递文件的工人,哪里需要花大量金钱装设电话这种 “兹拉兹拉”听不清楚的新玩意儿呢?在科技上,电话相对于电报叫做扰乱性的技术,它能够改变过去行之有年的范式。我觉得在科技发展中,我们除了掌握现有技术之外,还应该有开拓性的范式产品。目前全世界专利权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欧盟和日本。从人口平均来说,我们是少得可怜的。现在大家都讲知识产权,所以下个世纪中国必须要掌握更多的专利,这专利权代表了你的成就,也代表了财富的保证和获取。

    孙中山讲过“国者,人之集;人者,心之器”,我很信这句话。国家就是很多个人组成的,而人是按照心里的想法来行动的。很多念科学的人都说相信理性,我就不相信大家都那么理性。 “人者,心之器”,我自己很有体验。我有一次去美国麻省理工参观世界著名的媒体实验室。白天我跟MIT的科学家谈新的媒体技术,到了晚上我就看《炼丹术士》(The Alchemist),小说讲一个牧童从西班牙穿过撒哈拉沙漠到埃及金字塔寻宝的故事。人究竟是需要平衡的,推己及人,人家大概都是“心之器”。

    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地底下埋着的叫“文物”,你改不了了;书上记载的叫“文献”,有的可以改,有的也不能改;但是你体验生活的方式、带有的价值观,这是你自己的,也是可以改的。所以我觉得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可以也应该 “与时俱进”地改。比如我前面提到的“C++”工程,我现在把这个符号的意思改一改:“C++”代表Creative Chinese Culture,即创造性的中华文化;第二个“+”,是说除了要学习追赶人家,还要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中国找到一条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时候,可能对整个人类60亿人口中的至少30亿以上的人口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因为欧美国家发展的道路是别的国家无法学习和重复的,而我们发展的道路有可能作为别人借鉴学习的一个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