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南郭的董孝子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12:27

甬城南郭的董孝子庙

 

陈联飞

 

在火车宁波站的南侧的尹江路旁,有一红墙黛瓦古建筑群,这就是为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而建的纪念性建筑——董孝子庙。

该庙原在现址的西北方向约100米的小土墩上。1999年6月,因萧甬铁路复线建设,宁波火车南站扩建而迁建。由于道路的修建在庙的北侧,因此要进入董孝子庙得从庙的东面北向的月洞门进入。

一进入月洞门,就是一条屋间曲折长弄,在长弄的转折,有一四角亭。亭内有一石碑,碑上镌刻着“汉赠淑德夫人董母墓”,碑阴刻的是董孝子的《祭母文》:“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养我,诚然信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昔仇已报,更无后冤。”此碑曾是明代嘉靖癸丑(1553)春三月,宁波府为孝子董黯立。后于清乾隆丙子(1756)春二月,董氏后裔根据家谱记载而重立。1999年迁建时连庙一并迁移于此。

走出长弄,眼前豁然开朗。庙前有一长方形平台,三面用石栏杆围着。平台正中放着一只长方形香炉,两旁不远处放着两只圆形香炉。这是周围居民捐资购置的。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周围居民保持原有传统,总得早早来到庙前焚香祈福。庙东侧,有一砖式门楼,中书“中军殿”是为纪念慈城孝子张无择而设的。内有一明两次硬山顶建筑。董孝子庙原本无“中军殿”。嘉定十四年(1211),慈溪邑令赵崇遂在修复时,又附张孝子无择像于侧洪武四年(1371),太守张琪迁慈邑之祀于郡时,在海曙楼东侧按慈城的模式重新“克隆”了“董孝子庙”,把张孝子的“中军殿”也带来了但目前的“中军殿”是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前殿时,由“西堡各祀户社会捐钱合建”的,有石刻碑记。

董孝子庙的主体建筑与浙东所有的庙宇一样,共有三进。第一进是门厅,但这门厅与众不同的是五开间,有五扇大门。这比宁波府城隍庙还多了两扇。

门厅正中大门上方,悬挂着黑底镏金门匾,上有甬上书法家曹厚德先生书写的“董孝子庙”五个大字。门两旁的石壁上有副斗门联:“东汉以来千古,有虞而后一人”。这是对董孝子的最高评价,难免有夸大其辞之感。联下各有一幅浮雕石刻:东边一幅刻的是在群山陪衬下,中间一株不老松,左边有一老一少两个女人,右边有一老一少两个男人。那老者手捧如意。西边一幅刻的是女主人在两侍女的陪伴下为男主人辞行。前一侍女手捧束花,后一侍女搬着一只茶盘,上置两只酒杯。男主人头戴斗笠,身背长箫双手作揖,其身后、脚下飞舞着祥云和六只征雁。明间的大门上画着一对门神,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恭。两人各持一把屏扇,抱一只瓷瓶,瓶上插着牡丹和莲花,寓平安富贵之意。两次间的大门上也各有一对门神,其造型戏剧化的,秦琼手执钢鞭,尉迟恭手执双剑,他们的背上插满了顺风旗,似乎率领着千军万马。

门旁石刻前安置两只石狮。这原是青石石狮,在“文革”期间,被人砸碎。现在的石狮是在原有碎石的基础上,经过水泥粘合、补充而成的,基本保持了原有憨态可掬的风貌。石狮子前檐廊上有一毛翼虎撰、郑玉浦书的楹联:“孝子不匮,礼锡尔类;大道之行,克兴吾邦”。这是集《诗经》诗句而成的。

正中大门的左右四扇大门上方也有门匾,东次间门上的匾“酬雨露恩”由周律之书写。其门旁只剩一下联:“奉诏亦知心”,对联的下面也是一幅石刻,刻的是一年轻人在船上赶鹭鸶,一老者坐在岸边柳下的石头上垂钓。其上联那边的石板已成了居民的墙脚石了。东次间上也画着一对门神,那是戏剧人物打扮,背插多面顺风旗,秦叔宝手执钢鞭,尉迟恭双手执剑。东稍间门上的匾“百善之冠”是由沈元魁书写。西次间门上的匾“报三春晖”是由贺圣思书写。其门旁只剩下一个上联:“为劳千里使”,对联下面也有一石刻,刻的是头戴斗笠的老者坐在柳下拄锄休息,一年轻人正挥鞭扶犁赶回首奋蹄牛犁田,其身后犁好的田里有两只鸭子在戏耍。其门上也有门神,形象与东次间的造型一样。西稍间门上的匾“孝为德本”由沈元发书写。

进入正中大门,迎面就是戏台的屏风。屏风把门厅一隔为二,前为横向通道,供人们从左右出入。走廊的上方全部打用卷棚顶形式,与门前走廊上的卷棚顶相互辉映。后是与戏台相连的楼上通道。屏风中间开了一道门,门后的戏台也是活动的,可拆可装。这是为抬庙神出阁流行而设置的。门的上方有一块当年皇上恩赐的匾额,上由曹厚德用篆书刻着“敕封纯德徵君之庙”。据庙志记载,“皇帝诏曰”的圣旨下于宋“开宝八年九月十七日”。难怪老百姓要为此匾四框要雕龙了。

门厅、正殿与左右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戏台紧挨门厅正对着正殿,双鸱吞脊,飞檐翘角,颇有气势。戏台的正中上方悬挂着一横匾,上书“望云台”,戏台右左两边的石柱镌刻着一副对联:“声奏兰陔一曲和平神听乐;舞呈莱采千秋兴起孝思同”。戏台内顶部没有一般庙宇所采用的藻井,而是采用了中间一个大的卷棚顶,四周四个小卷棚顶的简易做法。戏台三边的“美人靠”也没有城隍庙那么讲究。戏台后有通道与门厅与左右厢房的楼上相连。门厅的楼上为演戏的化妆室和休息室;厢房的楼上为女眷、贵宾看戏处。东厢房楼下北端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咸丰五年的《重建汉孝子董君庙碑记》,一块是一九九九年竖立的《迁建董孝子庙碑记》。前一块是在道光九年(1829)维修后,过了二十七年才立碑记,这两块碑记记录了当时维修、迁建该庙的经过。西厢房的楼下北端竖立着清时和现今为修董孝子庙时的捐赠碑。

大殿系五开间硬山顶结构。用四柱八檩,正贴于金柱间用五架梁,下置随梁枋,不用三架梁,而用弯曲的对子梁,梁下端分别支于花斗上,向脊处支撑一雷公柱,雷公柱下悬一花斗。中间一明两次系庙堂。构件硕大,气势恢宏。这是道光九年(1829)由张景豪同弟景云、张积梓同弟积槐、积棠捐钱重建的。庙堂前檐四根石檐柱上,由四只倒挂狮子作为牛腿支撑着出挑的檐枋。中间两根石柱的倒挂狮子下面刻着一副对联:“报母心坚不避汉廷三尺法;复仇事了何知帝命两朝荣”。这对联概括了董孝子因祸得福的经历。据《董氏宗谱》记载,董孝子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其“少孤力学,事母甚孝”。当时的慈城淡水资源匮乏,慈江、姚江与甬江相通,随潮进退,水质是咸的。其母病,嗜故乡大隐溪水,因路远不能时常取得,于是在大隐溪滨筑了一室,用板车把母亲送到溪滨奉养。等其母疾廖乃归。为长计议,董孝子在所居舍旁筑土坎拦截溪水,进以奉母,泉味如同大隐溪水,这本来筑坝拦水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是件了不起创举,被后人追捧为神被孝感所致,“泉涌成渠”。不仅仅如此,主要因为杀人报母仇,要等到仇敌之母亡过以后。其“比邻王寄甚富,纵酒无行。寄母问董母曰:‘我衣食颇足,而瘠且弱;汝不若吾,而肥且健,何也?’董母曰;‘吾虽贫,黯尽孝,故心常泰而健耳。’王母归,数诮让其子,于是寄恨董母,伺黯出遂殴成疾。黯还,母病卧,不知所由。黯负杖进曰:‘黯不孝,遗母之忧乎?’母曰:‘非也。我失言,致寄辱耳。’竭力祈疗,母竟不起,哀毁,负土营葬,庐于墓,思复大憝。以寄母在未忍,枕戈不言,俟亦终丧,歼仇告墓,携首诣官露罪,有司以闻。有司问:‘既为报仇,何迟之久?’孝子曰:‘彼有母,虽逆节,犹依以终老。如即杀之,其母何归?是以宁痛心销骨,隐忍到今。有司叹其复仇,’和帝嘉其异行,遣考功郎邱霖赍诏释专杀罪;召拜为谏议郎。累徵不就。年八十终。敕封孝子。”这是董家人自己说的。方志上采用了家谱的说法,其内容大同小异。

石柱后的走廊顶部采用了卷棚顶的形式。其抬梁斗拱上采用了朱金木雕。大殿走廊的前金刚柱上有一副由周冠明撰写、无难老人书写的楹联:“播声千载孝亲模楷传前代;造福九州强国英豪有后人”。大殿正中偏后一米多高的石质须弥座上有一董孝子坐像。由于当时没有找到董孝子的画像,民间雕刻师任意雕刻了一个,与后来《董氏家谱》所发现的画像无论是年龄还是造型均有很大的差异。坐像前放置一张饰有朱金木雕的元宝型供桌。在东西次间的两壁,立有根据元代郭业所辑的二十四孝所刻的石碑。此原供奉着历代建庙有功的人士。大殿的两稍间设有楼梯各与东西两厢房及戏台相通。

后殿,也是硬山顶建筑,五间两弄,正贴用四柱上檐用六檩,前部有下檐,外加两檩。正贴抬梁式亦是五架梁、随梁枋、对子梁雷公柱及悬花斗。这是清嘉庆十九年重建的。中间一明两次是庙堂。两稍间为两层楼房,弄内设楼梯。后殿的结构基本上与大殿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用材上相对小些,两牛腿以昂首翘尾的鲤鱼替代了朱金木雕的倒挂狮子。虽也是卷棚顶,但抬梁斗拱上的雕饰没有大殿那么金碧辉煌。唯有明间檐廊上的钱念文先生一副楹联颇令人回味。“犹记桃李伴孝子,且看栋梁壮新天。”上联的左边还刻有一行小字:“甬城解放,忝长宁中,因反轰炸避地教学,士气勃勃,书声琅琅”,下联的右边刻有“越五十年,改革开放,拓港兴市,董庙迁建,良材成林,喜而识之”。当时我们征联时,钱老曾勾起当年作为宁波中学的校长率领学生在董庙办学的回忆,当场拟就。看来庙宇有时成为公益事业临时安置之所。当年日军在开明街投放鼠疫细菌后,董庙曾一度成了疫病隔离所。当时鼠疫区内的小伙计钱贵法,染病后就被隔离在董庙,后因自身免疫力特强,死里逃生,成了日军这次细菌占罪行的见证人。

后殿的正中原供奉的是董孝子的父母。今被一道照壁所替代。照壁正中用堆塑的形式,讲述了董孝子担水献母的故事。董母坐在柳树下面,孝子跪献甘泉,身边放着两只水桶一根扁担。堆塑的两边有一副对联:“清溪掬水供慈母,明廓建祠荐瓣香”。那墙的后面是李羡唐先生用行书所书的清万斯同的竹枝词:“南郭巍然孝子祠,千年古木更添姿。东头即是慈亲冢,稍慰晨昏雨露恩。”两旁的对联是:“五十里溪流凝碧,二千年庙貌重新”。此前后两联也是周冠明先生所撰。

那么该庙始建于何时?

据《董孝子庙志》记载:“城南郊庙在慈母墓旁,建置不知其始。大约即庐墓所筑而增广之,则由来久矣。”其墓向东南。墓址围一百一十二步,东西四十步,南北二十六步,宝地四亩三分五厘一毫。墓左前有潭曰:“滴泪潭”右后营窟隐然,为“望母洞”。相传董孝子庐墓时,大风雨夕于此省母焉。旧志载:墓木森秀,令童然矣。孝子庙即在墓之南。嘉靖癸丑,知府事孙宏轼因墓为民间窃土者刨损,特修筑之。阜土封禁竖石碑于巅题曰:“汉赠淑德夫人墓”。其碑阴,镌孝子祭墓祝文。本朝雍正年间,碑为大风所仆横断为三,乾隆九年孝子五十七世孙董宏书丹重立之。“宋开宝八年(975),节度使钱康宪公(亿)尝葺焉,并设神母像。自后屡圮屡葺。元至大二年(1309),毁于火。延祐二年(1315)重建。复圮于风。明天顺三年(1459)里人呈请知府陆阜重建。弘治初(1488)郡人芜湖知县张伯祥合祀户葺新之,伯祥自为之记,今亦失去,无可考。”这是董孝子后裔董秉纯于清乾隆年间所记。从中可大致了解该庙的历史。其后,据咸丰五年的《重建汉孝子董君庙碑记》记载,分别于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后殿,道光九年(1829)重建前殿,咸丰五年(1855)重修。据耆旧回忆,最后一次的维修是在1947年,杜月笙的小老婆曾为董孝子神像开光。解放后,此曾驻扎部队,后也做过乡政府驻地。到1999年迁建前为外地种田大户的落脚之所。

其实,在宁波除此这外,还有五处祭祀董孝子的庙:一是在慈城;一是在鼓楼的东南边的“董孝子庙”;一是在江东的“甬东孝子庙”;两处“董氏家庙”。现在尚能保存完好的只有原处荒郊董孝子庙了。

我们从董孝子庙的现状,追溯到其起源,从董孝子的孝行,写到历代人们对其的推崇,从中不难发现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贯穿于始终,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以及在古代建筑上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审美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董孝子庙是我国尊老美德化身,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