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6:29

 

 

       一:董建华,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中国中国政协副主席。男,汉族,1937年5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舟山,大学学历。二:董建华,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病、热性病以及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在长期的中医工作和作为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工作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董建华-中国政协副主席

  董建华,男,汉族,1937年5月生,籍貫浙江舟山(原宁波定海县),生於上海。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大学学历。

   董建華是香港已故船王董浩雲的長子。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的船塢工程畢業後,曾於美國公司任職,後來回到家族公司東方海外工作,直至擔任香港行政長官。

   董建華亦曾是彭定康時期香港行政局成員之一。於1997年當選首任行政長官後辭職。

   董建華與趙洪娉育有三名子女(立均、立新、立筠)和九名孫兒。

  董建華工餘喜愛閱讀,尤愛讀傳記、歷史、經濟與國際時事書刊;此外,也喜愛運動,如遠足、太極和游泳。早年居於英美兩地,加深了對足球、籃球和美式足球的認識,也培養起濃厚的興趣。

  1981年董浩雲逝世,東方海外交予董建華打理。1985年,東方海外瀕臨破產。霍英東在1986年注資使其渡過難關。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2005年3月12日),現任第十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於1996年12月11日在由400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當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及李福善等三名對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競選中勝出,並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任為第一位香港特區首長。在其首個五年任期完結後,由於缺乏其他候選人前來競逐,董建華於2002年7月1日獲得連任;其任期原於2007年屆滿,但董建華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特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後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就任第十届全國政協的副主席,職位相當於國家領導人級別。

    在其就職行政長官任內,香港曾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而他的多項政策亦受到爭議,間接導致多位高官相繼離任,同時民間要求普選的聲音亦轉趨強烈。

    2006年7月1日,董建華獲頒大紫荊勳章。2008年3月,他因被推選而連任第十一届全國政協副主席。

    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董建华1947年随全家迁居香港
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其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
1969年返港处理家族集团生意。
198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2年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首批港事顾问。
1992年10月任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
1995年12月任中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同年12月16日被国务院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7年7月1日就职。
2002年2月28日当选连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同年7月1日就职。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在香港宣布,他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3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3号令,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职务。同日,在中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董建华被增选为十届中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中国政协委员,2005年2月增补为第十届中国政协委员。 

 

董建华-中医学家

 

董建华简历:

 

1918年12月17日 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35年 毕业于上海青浦中学。
1935—1941年 随中医严二陵学医。
1942年 在上海市及青浦县开业行医。
1950年 任青浦县城厢联合诊所主任,县卫生协会主任。
1956年 当选为青浦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5年 在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学习后任教。
1957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1978年—现在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第一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教授。
1983年 当选为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董建华生平介绍:

 

董建华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中医眼科大夫。外祖父是位秀才出身的儒医,善治热病急症,闻名乡里。耳濡目染,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在本乡私塾学习古文,然后进入中学学习,为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严二陵是驰名沪、江、浙一带的中医大家,不仅擅长内科,对妇儿杂症也有独到之处。在随师应诊的过程中,董建华细心观察,揣摩,勤思勤问虚心刻苦。随诊之余,他苦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及《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温病条辨》、《医学心悟》、《时病论》等各家论著。每读一书,他都要摘录,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遇到疑问,虚心向老师及师兄求教。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的真传。他知道,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因此,他一面精益求精地探索严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收集名家验案,临证加以运用、比较,开拓了自己的思路,为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打下了基础。

1942年,董建华返回故里,开业行医。他一面为患者诊治,一面在秦伯未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深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困苦,天花、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董建华不计报酬,无论穷富,精心为患者治病,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青浦县城厢联合诊所主任,县卫生协会主任,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县分会副会长以及县政协委员等职。

1955年,董建华被选送到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深造,使其1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以升华。由于成绩突出,受到了学校的嘉奖,尔后留校负责伤寒与温病的教研工作。

1957年,董建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卫生部为加强并充实北京中医学院的师资力量,董建华奉命首批由南京调到北京工作。在他担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期间,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研室的建设,为开创阶段的北京中医学院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发挥了卓有成效的奠基作用。为此,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和中国先进工作者。

1974年,董建华作为中国卫生代表团顾问,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27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传统医药学在保障人民健康与改善环境卫生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他还应邀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洋医学会学术年会,并作为国家医学专家先后专程为菲律宾、喀麦隆等国家的首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医疗保健工作,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8年,董建华当选为中国政协委员并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继而担任了中华中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发展中国中医事业和弘扬中医学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3年,董建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中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1988年、1993年连任了第七、八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作为人民代表,他不顾年迈,多次深入基层视察,组织中医界的人民代表收集、研究中医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议案。为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内科学》人才培养:

 

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 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医栋梁之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材,于1956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中医学院。董建华作为中医专家及师资力量,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他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向中医教育事业。当时中医学院尚无完整的教材,他率先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了《温病学讲义》及《伤寒论释义》,并参加了中国《中医内科学》的统编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提出中医学院学生应早临床、多临床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学的要契的想法,并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矿山、农村、医院实习、调查,使学生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思想、医德和技术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有很高的临床技能的中医人材。这批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后,相继成为中国各省市的中医骨干力量,其中不少走上了中医工作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

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后,从1979年开始,他先后招收了24名研究生,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的11人,攻读博士学位的13人。鉴于他在社会上的声望,身兼数职,每日业务、会务繁忙,但为带好研究生,他宁愿自己减少休息,也尽量保证每周两个半天带研究生门诊。遇到开会,他就减少午休提前门诊。若去外地开会,他常常是刚看完门诊病人就立即去机场,或者上午刚下飞机,下午就到门诊应诊。这样,跟他学习的研究生得以经常亲聆他的教诲。他对研究生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研究生有良好的医德,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指出:看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同时开药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药源匮乏的,尽量不用;价格昂贵的,尽量少用。对待患者要亲切和蔼,说明病情时要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等等。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发现研究生不当之处,严厉批评,毫不姑息,使人难以忘怀。他对医疗技术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处方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防止调剂人员因看不清而出错。特殊煎服方法也要写详尽。对于如何观察病人的病症及其变化,如何进行临床研究、疗效分析和总结,以至如何写好中医病历等,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述。半天门诊,边讲授边诊病,顾不上喝水,常常口干舌燥,他都毫不在意。他还抽出时间,带研究生深入基层讲学治病。他带学生和研究生去河南省商丘市讲学、诊病,当地群众听说董教授来了,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患者达七八十人,非常劳累。但他高兴地说:“这里看到的大多是疑难病,这是你们学习的好机会”。研究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他们更加努力刻苦学习。10年来,跟他学习的研究生已有18人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1人。他以耄耋高龄,继续带5位博士研究生和4名学术继承人。

中药店 人物评价:

 

为弘扬中国中医学术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而尽力。董建华在长期从事中医工作过程中,十分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在教学时,他谆谆教导学生热爱中医工作,练好基本功,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强调,学习西医或其他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决不能见异思迁,学了西医,丢了中医。他致力于中医事业的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到深刻的教育。在他当选为中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人大代表以后,更是时时刻刻把发展祖国中医事业作为己任,多次在政协和人大会议上发言,呼吁全党中国重视中医工作。他在1980年中国政协会议小组会上的发言《大力发展中医事业》《人民日报》刊登以后,在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中医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接着在1983年的中医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当代中医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的讲话,并发表于《大自然探索》《大公报》上,引起了中国和港澳中医界的高度重视。他当选为第六、七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以后,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每次中国人大会议期间都召开一次来自各省市代表团的中医代表的座谈会。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一起共商振兴中医之大计。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议案和建议。如关于中医立法问题、中医发展规划、中医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等问题,均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有些正在落实。他还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迅速抢救老中医的学术和经验”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恢复中医教育的师承办法,并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拜师大会”。组织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中医师,继承老中医经验。这一计划,无疑将为推动和发展中医事业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论著:

1 董建华.伤寒论释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2 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4 董建华.董建华医案选.北京:内部出版,1978。
5 董建华.温热病论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董建华.临证治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7 董建华.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8。
8 董建华.中国现代各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9 董建华.谈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新医药学杂志,1979,10。董建华  高级摄影师

        董建华  1951年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高级摄影师,现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造纸厂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了望》、《中国青年》、《中国与非洲》、《辅导员》、《中国体育》、《青年文艺家》等报刊发表新闻、风光、艺术照片200余幅,主要有《农家小院》等,在“全国第二次伤残人运动会”中有5幅体育摄影作品被选入《强者之歌》画册。现为河北摄影家协会会员,唐山市职工摄影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