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简《董氏族谱》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14:51
       董氏222世振民于2007年9月20日敬撰竹木简《董氏族谱》的来历我叫董振民,董氏第222世,排行“先”字,是一名董氏家谱爱好者。2005年叔父国正倡议我们续修我河南陕县张茅草地十里铺村董氏家谱,我奉命当了主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续好了家谱。循着先祖的足迹溯流而上,我终于发现:董族竟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吾201世全公于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山西洪洞赵城徙居河南渑池英豪镇东曲礼村后,宗枝昌大,迁居祖国四面八方。214世德信由东曲礼村携妻白氏及二子天浩、天兴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西迁至陕县张茅草地十里铺村落居,成了我十里铺村一百余口董氏后裔的始迁祖。通过回乡走访,我接触了老家两位研究董氏渊源的高人,一位叫董耀武,研究董氏渊源已有30多年,主要负责族谱的整理编辑工作;一位叫董好贤,绝大多数的外访和资料搜集工作都由他来完成。他们对董氏的渊源研究地非常透彻,也非常系统。他们找到了公元1330年我董氏先祖续修的一捆竹木简《董氏族谱》,比照原谱抄回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才搞清我董氏的真正渊源和世系图。说来大家一定不会相信,我董姓的渊源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362年,距今已有5300多年,而且能够有条不紊,一脉相承。我引用原谱上的一段话:“早在远古三皇时代就开始有了董姓,董姓先祖是在山东泰安董庄之地境内的一大名门望族,传说神龙氏董荣活到500多岁高龄(公元前2108年11月48世董备战撰写的家谱记载)。因原载至立业,以上失传30代,计480余年,后又自公元前2882年,第二次作了明确记载,以立业的寿命高长(138岁),定为始祖。” 由216世好贤和217世耀武先生编著的家谱资料有10余本,详实、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董氏5000多年的源流和世系。三门峡报社的张总编看了后说,《董氏族谱》堪称一部董姓发展和社会演变史,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董氏世系大通谱》”、“《董氏世系大宗谱》”,遂于1992年由董耀武先生提议,经曲礼村渑池曲礼村董氏家族委员会商议,将《董氏族谱》更名为《董姓史传》。他们是特别实在的前辈,对待族谱认真仔细,毫不含糊。虽然没上过几年学,但学习劲头十足,一说是续修家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置之度外。他们是董族为数极少的“谱迷”,我深受感动,打算尽我所能,帮助二位先生续好《董姓史传》,圆他们为族尽孝的强烈愿望。所以,只要他们有什么要求,我都全力支持,一个电话,我准能在最短时间与他们见面。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他们,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和我想要知道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随着对族谱研究的不断深入,董氏的源流渐渐地清晰了起来。我于2005年8月1日、2005年8月22日、2007年5月3日、2007年5月20日、2007年6月17日、2007年6月29日、2007年7月9日、2007年7月22日、2007年7月29日先后多次拜访了二位先生,就《董姓史传》上一些疑问和有关情况进行了咨询,并把他们掌握的资料详细地做了研究,尤其是对竹木简《董氏族谱》的来历最感兴趣。下面是董好贤先生向我提供的真实情况。 1989年4月7日,我从河南省鲁山县辛集乡肖老庄大队后董庄董中贤那儿外访回来,在宝丰汽车站等车时,忽然有人在我后背上拍了拍,说了声“一家子”。我扭头说:“你怎么知道咱俩是一家子?”我有点诧异。他说:“你身上不是写着吗?”原来,我背着一个纤褡子,上边写着我的住址和姓名:“渑池县英豪镇王家坪董家坪村董好贤”。我和那人聊得很投机,越说越近。他从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掏出一32开本家谱,让我看了看,我也让他看了看我带的家谱,我们能够续上!他叫董拴军,祖上是宝丰人,准备回现住地陕西洛南。于是我给他买了车票,一块坐到洛阳转车,又给他买了火车票。也许是被我的实诚所打动,在车上,他说他家里有竹劈上写的族谱(即先人留下的竹木简族谱),我异常兴奋,相互留了通信地址,依依惜别。没过几天,我便乘车到华阴下车,一直往南,还从来没有走过如此难走的简直不能叫路的山路,也不知走了多远,终于找到了他所住的村庄——陕西省洛南县庵沟乡陈耳村。一见到朝思暮想的族谱,顿觉眼前一亮,好气派的族谱!有米筛子那么粗一大捆,比桌子低点,有鞋刷子那么宽,比鞋刷子还厚点,中间用两道牛皮绳穿着(2007年6月17日下午,我和好贤先生去找耀武先生时,在耀武的大女儿家,好贤给笔者比划,竹木简应有二尺多高,大约在70厘米左右,宽在3厘米左右,厚在6毫米靠上)。展开一看,虽然有层浮灰,用布一擦,启明发亮。只见用桐油刷的竹片泛着淡黄色的亮光,上面用墨所写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我象鱼儿见了水一样,尽情地沉浸在祖先所记载的年代里,就象见到了他们,在和他们拉家常一样。我很释然,终于找到了我董氏的真正源流和世系。于是我伏下身来,按照原谱的样式,白天抄,晚上挑着煤油灯抄,废寝忘食,本打算一两天就回来的,一下子待了五天五夜,才把和我们有直接关系的世系表谱抄回来。由于内容较多,有的只抄了个名字,其他资料都没来得及抄。另有40世的世系资料也没找到。由于竹木简《董氏族谱》大多数写的是繁体字,有的更加复杂古老,辨认起来很费劲。回来后,我找了各种各样字典,将其翻译成现代简化字,费时一年半有余,但仍有部分字找不到,附在谱上,也算是先人留下的一点纪念吧。据说甘肃武威也有竹木简族谱,1991年过了正月初五,我去了后并没有找到,回来我又去了陕西省洛南县石坡乡两义河村和董拴军家。4月中旬又从董拴军家抄回部分竹木简族谱。4月下旬去洛南南百里又找了四、五世人和碑文等。7月初,董拴军同族捎信给我,说丢失的40世资料找到了。原来他把竹木简订到架子车上作了铺板,我又去抄了回来。8月中旬,天下着雨,我趁机又去了一趟,开回了历次序言和徙居图、遗漏附注。回来时道路泥泞,崎岖陡峭,我从山上摔了下去,腿都摔折了,但从来没敢告诉任何人(这是2007年5月20日笔者和好贤先生去渑池东曲礼村老家回来时,他在路上和我第一次说的)。9月下旬,我再次去洛南抄回来董信、董全编的《历史朝代歌》等。经过洛南的七次之行,1992年10月,《董姓史传》蜡板油印本在竹木简《董氏族谱》的基础上问世了。我第八次去了洛南,带了一本给董拴军同族送去,心想再看看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他说全部烧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烧掉,他说你把族谱抄了回去,一传出去,知道的人多了,害怕有人找他的麻烦。他把他家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原来他的先祖200世利颛和201世全升父子俩因邻里纠纷,误伤了邻居致其死亡,被抓了起来,若上纲上线的话就有可能被杀头,结果被看守警察训斥了一顿,说你一个小毛贼,还不快滚!趁势他爷儿俩跑了出来。经打听才知道这名警察也姓董,是洛阳董村咱一家子。在他们的心里,对一家子真是感恩戴德,谢天谢地。他们再也不敢在老家待了,遂携妻儿偷偷背着竹木简和行李,迁到了陕西洛南这山疙崂里,生息繁衍过日子。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揭发说他家里有竹木简家谱,搞封建迷信,他把竹木简家谱藏到了草堆里,搜来搜去没被找到,痛挨了一顿完事。每当我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总感到悲痛、感激、遗憾和自责。当时为什么不把他抄全呢?(好贤先生总是低头沉思,他自言自语地说都因年少时家贫如洗,无力供读,文化有限,才导致思想认识不足。)据董拴军同族说,孝、弟、全、忠、信、楠、柠、杞、武、惺、棠、尉、骞兄弟十三人每人保留有一捆竹木简族谱,共有13捆。他所保留的这捆是哪位爷所流传下来的,还需做进一步考证了。 2006年腊月,我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想再看望看望拴军他老人家。于是给学校(注:当时好贤先生在陕州中学观音堂分校食堂干临时工)请假,第九次去了洛南。遗憾的是这次去了什么也没找到,问邻居及他人都说不知去向,惟独剩下那十分熟悉的残窑破屋让人有一丝慰籍。如果拴军同族健在的话已有八十三、四岁了。拴军同族,你和家人还好吗?无论你到那里,都有董氏同族在为你祝福,为你祈祷!你是董族的骄傲,你把董族一脉相连,你把《董氏族谱》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历史不会忘记你,董族不会忘记你!《董姓史传》会为你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再来重温这竹木简《董氏族谱》吧!竹木简族谱原名叫《董氏族谱》、《董氏姓谱》。这次续修是“七十次小续、第七次大续修。整续者:201世裔孙孝、弟、全、忠、信、楠、柠、杞、武、惺、棠、尉、骞十三人。总整续者:董全。撰书者:董信。时间:元朝至顺三年孟冬月癸丑吉日(公元1330年10月28日)。”外访经过中还写到:“吾族以农为主,抽时整修, 决定2人在家整修,其余11人骑马外访,自公元1318年农历正月十六至1330年农历三月底,经过12年多才完成这部家书的续修。途中花费变价折合小麦柒拾石柒斗,共计续谱花费小麦壹佰伍拾石肆斗整。整续告竣,特请戏剧两台,庆祝五天。”开始整续族谱时董全16岁,完成时28岁,此时董全已在杭州当了两年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人事调动等)。而开始整续族谱时董信才10岁,完成时也不过22岁,董信在次年1331年时任陕州兵部(掌管军队军械等事务)。比董信大的孝、弟、全、忠应该说出了大力,比董信小的最大的楠完成时18岁,柠14岁、杞13岁、武12岁、惺11岁、棠8岁、尉5岁、骞2岁,应该说这8人只是挂了个整续的名字,也许他们的父辈替他们出了大力。原谱这样写明了族谱的范围和整续时间:“中国(原山西洪洞赵城)《董氏族谱》、《董氏姓谱》陇西郡济阴郡《董氏宗谱》不分卷,始祖开派宗谱全卷(竹木简),公元前204年汉高祖西汉元初三年篡修,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注:实际是1369年)摘抄”。原谱《董氏姓谱》是分两部分续修的,有总姓谱、分姓谱。其中:41世分续两本,49世分续三本,70世分续三本,81世分续三本,91世分续六本,95世分续四本。《董氏族谱》能够有条不紊地传续下来,最主要一点在于我们的先祖严格执行早在公元前2080年就制定了的家谱规章制度。董氏后裔一律按世系排行字起名,不乱用字起名,长辈、长门、长子起到了带头作用,起名不准重字,特别是下辈不准重上辈字。少数人不按制度执行,扰乱宗派者,严加惩处。重者按法律规定,给予刑事处理。竹木简《董氏族谱》下派了218个排行字。1991年元月19日好贤先生去伊川续谱时在洛阳火车站,恰遇董氏218世祎珍,收到了由湖南省株洲东关家族委员会、湖北省汉阳瓜堤街家族委员会、上海董家宅路家族委员会联合通告下发的《董氏世系排行字》。他们在竹木简《董氏族谱》下派的218个排行字的基础上,后续70个字至288世。后经曲礼村董氏家族委员会商议,又续了16个字至304世共304个排行字。据第七次大续修留言:“我董姓巨族之家谱,第一次大续修为公元前2281年,第二次大续修为公元前1681年,第三次大续修为公元前1081年,第四次大续修为公元前481年,第五次大续修为公元后东汉118年,第六次大续修为公元718年,第七次大续修为公元1330年。家谱规定为60年一小续,600年一大续。董全、董信同族人议定改为50年一小续,100年一大续,或时间更短些。” 201世祖全公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山西洪洞赵城,迁徙至河南省渑池县西曲礼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今已有600余年了。我等董氏同族决心在董耀武、董好贤先生的精神感召下,励志整续好《董姓史传》,做好《董氏族谱》的第八次大续修工作!竹木简《董氏族谱》内有始祖立业至201世的世系资料、迁徙地址,有第一至第七次大续修序言、董姓家谱制度及上坟祭祖制度、史事要载、先祖留言、简历表等等。内容充实,颇有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完整的最为系统的《董氏族谱》。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竹木简《董氏族谱》,但好贤先生从河南伊川等《董氏族谱》上摘抄的部分史料,竟与竹木简《董氏族谱》上的资料基本吻合,并有所补充。这充分证明了竹木简《董氏族谱》的可靠性、可信性。壮哉!董氏五千余年世系绵延有条不紊,一脉相承;董氏五千余年源渊涌流枝繁叶茂,本正源清。                                                               董氏222世振民于2007年9月20日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