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茶棚(宝辇)”遭遇拆迁“风暴”的“防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4:16

葛沽“茶棚(宝辇)”遭遇拆迁“风暴”的“防灾计”

——天津市历史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

赴津南葛沽镇文化考察随想

庚寅年正月初六(公元2010年2月19日),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一行16人,同赴津南区葛沽镇进行文化交流、学习、考察。先后参观了“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天津小站练兵园”、“葛沽书画社——李贺年书法展览室”、“葛沽民俗文化中心——天后宫”和葛沽镇诸座“茶棚”——即“宝辇”、“法鼓会”会所。所见所闻非本人拙笔劣词所能记,唯感津门一小镇竟亦有如此浩远之文武风尚,涵养一辈辈风流人物的“显史”,更叹直至今日文风依旧、民风依旧——质朴中透着文雅,敦厚中蕴着学识,即使是普通乡众似乎仍沉浸在“民俗信仰”的“规矩”中,而显得彬彬有礼……

与此同时又不难感到,笑谈中隐含着丝丝忧患,祥和中透露着阵阵不安。“安乐镇依然安乐  太平庄永远太平”,一副对联,是现实,还是期盼?是欢乐,还是忧虑?……因为近千年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文化,即将遭受乡镇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拆迁风暴”的袭击。这是历史进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风暴”,似乎任谁不仅无力阻挡,更无权阻挡,因为它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有着太多、太充足的强势文化的理由。

然而我们毕竟听到、见到过太多的“风暴”,“风暴灾害”造成的损失曾经让我们的历史发生了错位,让文化出现了空白——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早有教训;更有“风暴”过后一些遗留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甚至成为长期影响当地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这在当今城市拆迁改造中屡见不鲜,诸如民间花会的会所、会址问题、物质(民间艺术品)遗产损坏、丢失问题、民间传统文化样式失传等等。而从广义上讲文化定位缺失,特别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失落,已成为当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的历史遗憾。于是我们说:不愿见到昨天发生在“老城厢”的悲剧故事,今天又在古镇“茶棚”中重演。

所以我们也应当学着发布“灾害预报”、研究“减灾”机制,并希望以此控制、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预报发布了,各方采取积极对策,防灾减灾降低损失,为千载幸事,否则不闻不问,无知无畏,甚至推波助澜,就有可能难逃历史罪责。

 

天津宝辇(跑落)资料

当我们将有关天津宝辇(跑落)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渐趋消亡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大概就不难看出葛沽宝辇存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了。

据:

1.天津市民间舞蹈普查登记表(1984年草表)

南开区

东北角街:子孙娘娘请驾会、斑疹娘娘请驾会、天后圣驾宝辇会

西北角街:宝鼎

西南角街:值符灯亭

南郊区

葛沽乡:宝辇

西郊区

杨柳青镇:黄轿、绿轿、宝座

表中显示以上诸会均已失传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1990年10月第1版中,有“跑落”项目——内涵“宝辇跑落”和“大轿跑落”两个子项目。其中“宝辇跑落”一节的“艺人简介”为葛沽镇的张贺年。“大轿跑落”的“艺人简介”为何金海。该书《全市民族民间舞蹈调查表》中,仅南郊区条目中有“宝辇会(跑落)”的记载2处,且无具体宝辇会组织的名称和数量,根据前后文逻辑当为葛沽乡和双港乡。在“跑落”项目中提到的相关花会组织,还有河东区贾家沽(大轿)、南郊葛沽镇、东郊苏庄宝辇(以上三处1986年后恢复活动,其中贾家沽大轿1987年2月曾赴京参加龙潭杯花会大奖赛,荣获金杯及技艺第一的奖励),以及 “天津城厢一带”的模糊记载,可惜仍无具体会名和辇、轿数量。

3.有关原天津老城厢,宝辇、大轿、灯亭、大座等花会组织的情况,我们只能在天津著名民俗学学者尚杰著述的《皇会》一书,以及书中刊印的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天津皇会百图》片段中见其一斑。其中肩扛“跑落”类花会组织有:钱商工会出资兴办的“庆祝门幡老会”;潮建广三帮客商举办的“针市街公议太狮圣会”、东兴号茶叶庄张氏捐助的“太狮德照”;西头介园花神庙的“鲜花灯亭”——计由八抬名贵鲜花、一抬鲜花灯亭、一抬鲜花对联共同组成;灯亭有“德照灯亭”和城西小移巷“同照灯亭圣会”;皇会中的六架宝辇分别是:天后宫前的“宫前请驾会”、东门里的“同议请驾会”、侯家后的“敬议请驾会”、运署前的“运署请驾会”、针市街的“诚议请驾会”和“玉元斋请驾会”;另有盐商组织出资承办的“通纲黄轿”。共计12家,5种,19架。据此天津“跑落”依其所抬道具不同,分为“宝辇跑落”、“大轿跑落”、“大座跑落”,所有道具均以体积巨大,制作精良,装饰华丽而著称,成为皇会活动中最为壮观的场景,成为当时天津人生活情趣、艺术创造、审美风范的真实写照。以上诸会多建于清康乾盛世之际,1936年天津最后一次皇会以后,诸会渐趋散落,道具遭毁,技艺失传,直至声迹难寻。

据天津市艺术研究所2009年天津民间舞蹈普查登记统计,以及多方咨询,现今除葛沽宝辇外,市区及其它郊县均无宝辇和大轿花会组织,疑为全部失传。

 

关于葛沽宝辇及其价值判断

 “葛沽宝辇”是目前天津市市区郊县全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组“活体”民间宝辇艺术形式。是高密度集中的妈祖文化及传统民俗信仰文化区域的代表。是天津地区纯民间、较为完整的、大型、原生态妈祖、药王等民俗信仰,及其祭奠活动的文化遗存区域代表。

“葛沽宝辇”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荣登天津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沽宝辇”是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传统文化品牌和标志。

对葛沽宝辇会进行详细记载和描述的资料,现有政协天津市南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第5辑,张贺年《葛沽宝辇会》一文。其中分为:沿革;典仪;宝辇制作工艺;法鼓表演技艺;跑辇的表演技艺;宝辇会今昔;其它;作者附言,计八部分。是当今现存的有关宝辇艺术最为详实、完整的宝贵资料。

葛沽镇现存宝辇分别称为“东茶棚”、“东中街茶棚”、“营房茶棚”、“北茶棚”、“阁前茶棚”、“西茶棚”、“海亭灯棚”、“香斗茶棚”、“宝辇茶棚”,统称为葛沽花会座乐会“八辇两亭”(又说八辇三亭)。分别建于明万历十六年,清顺治、康熙、雍正、咸丰年间和民国初年。文革时期全部被毁。

1986、87年前后,经区人大批准,举全镇之力,依其旧制图样先后重新复制,旧貌变新颜。复制过程中仅民众自发集资就达五十万元。“宝辇”堪称“情结之辇”,至今为乡民奉为至宝,不难理解,更应当理解。

那么从现代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至宝”宝辇价值何在?本人限于学识只能大概列其子纲,待专家学者及有志者深论。但以“价值无限”来定位,亦当不虚。

如下纲目仅供思考:

1.宗教学、民俗学价值:

2.历史学价值:

3.社会文化学价值:

4.文化艺术学价值:

5.海内外民俗文化交流价值:

6.海河沿线妈祖文化节点旅游资源整合价值:

7.雕刻、漆绘、制作工艺价值:

8.表演技艺艺术价值:

9.最后再次强调它的“活体传承价值”(一般文化、艺术学研究中喜爱使用“活化石”来形容)。

这里提醒:无论我们从哪一方向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绝不应当仅仅将其视作“显微镜”下的历史标本,或所谓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封建落后的文化形态遗存等等,而应当从社会文化学的人文观念出发,破除偏见,从深层次地位和角度,来探寻和开拓它的生存价值、意义、空间和途径。

 

葛沽茶棚(宝辇)面临的危机

    1.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引发的原始村镇“拆迁风暴”。“茶棚”面临倒塌,“宝辇”(含法鼓老会)花会会所及“宝辇”大座,面临无处寄身的尴尬境地——即民间传统艺术面临居无定所,导致失传、毁灭的危机。

2.新城市化社区居民构成,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空间改变,引发的文化观念、冲突、嬗变,及其民俗信仰、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泯灭的危机。

3.所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撞、融和,即“拆迁改造”初期引发的政府、开发商与社会群体的矛盾危机。

等等。

 

葛沽茶棚(宝辇)防灾预案

(说明:在不了解当前葛沽镇政府拆迁重建,整体设计规划思路与计划的前提下作此方案,绝无扰乱政府及开发商决策之意。纯为主观臆想,不过为“宝辇”尽一份心意而已。论证难免有狂徒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之嫌。然甘冒贻笑方家之险,作抛砖引玉之举。)

根据葛沽地区传统民族文化载体(如天后宫、传统文化遗存、遗迹群落、茶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间信仰活动频繁;信众广大;“茶棚”高密度集中的特点,结合天津市市区及老城拆迁改造、新型社区民居文化构成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广场设施建设的经验教训,试进行防灾预案利弊论证。

基本原则

该预案论证仅以“茶棚”(宝辇),及其依附的妈祖文化载体“天后宫”为主要关注焦点,因此特别提请注意:

1.关注原葛沽镇历史形成的“三水”、“九桥”、“十八庙”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人居环境;民间信仰“祈福散福”巡游路线等传统习俗、习惯;以及未来文化设施和商业区域规划设定与其相互适应,兼容并存的建设格局。建议以地域文化保护为出发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保护、设计、开发,并投以改、扩建工程,整体提升该地人文环境的景观效应。依此创建新型城区和居民新区。该举有可能成为新葛沽镇创建宜居城区的最大卖点和经济增长点。

2.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包括现有茶棚),创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和谐、交融的新型社区,凸显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和历史名城(镇)的文化特色。该观念的确立可能形成未来新迁居民文化结构的变化,并借此铸造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成熟、统一的新兴文化社区(特别是当今海外华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情结)。这同样可以成为商品房最大的卖点和经济增长点。

3.将现存“茶棚”建筑纳入整体规划项目,优先设计,优先施工,优先交付。做到保护、拆迁、建设、还迁一条龙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度。建立以宝辇会会长为法人代表的甲方,开发商和施工方为乙方,政府为保证方的三方保证机构,确保拆迁、还迁合同具有法律效应。确保现有“茶棚”面积(含空间高度)不缩水,会众(居民)的活动空间不受影响。

注:此间未考虑现有茶棚建筑的合法性和未来产权的归属问题,这有可能成为未来开发建设工程,配套项目比例失调(但惟有如此,才彰显新兴文化社区的魅力所在),及未来建筑设施管理权限与责任,矛盾纠缠的主要因素。并可能成为影响开发商投资收益和投资信心的矛盾焦点。但若与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长期效应比较,该影响是有限的,况且作为整体规划设计尚可有其它补偿方案。

 “茶棚”安置预案

1. 将“茶棚”纳入小区基本建设规划项目

将葛沽镇目前存在的“八辇两亭”,以现行政归属(如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权,分别纳入未来城镇小区建筑规划,按原有建筑面积(不低于)建设专用房间和配套用房,一经建成严禁挪作它用(有关产权归属和管理、维修经费另议)。建议其建筑外檐恢复为明、清风格,或保留现风格,并保留各“茶棚”(如“西茶棚”等)现有名称匾额,以形成新建各小区文化品牌。

该预案利弊分析

1.1.将“茶棚”按现有归属权“完整引入”新型小区,有利于保留其民间性质不变,保留其原始人文环境不变,维护民众与宝辇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变;有利于延续其民间管理、继承与发展的传统方式;有利于维护原自然群落居民文化归属感,并形成新的文化情结凝聚力;有利于未来小区文化特色的的养成。

1.2.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增加规划设计中茶棚布局的难度;增加小区建设成本 ;增加完整还迁政策制定的难度,以及未来宝辇参加“巡游散福”活动的交通管制,和新、老居民还迁、入住可能引发的“文化归属”和“扰民”纠纷等问题。

2.将“茶棚”纳入区域大型文化广场建设规划项目

建设与葛沽天后宫遥相呼应的大型文化广场。采取“八辇两亭”集中设置,分“棚”管理的方法,达到传统文化遗迹与现代文化设施有效保护和整合的目的。

该预案利弊分析

2.1.“宝辇”和天后宫以及妈祖崇拜,具有葛沽文化名片的社会效应,依此创建大型文化广场,建设地标性文化设施,有利于共同形成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形成沿海河与天津大道,由市区至滨海新区之间,最具规模的妈祖文化“节点”;有利于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有利于宝辇的集中保护和管理;有利于“茶棚”组织间的交流沟通。

2.2. 不利因素主要集中在:增加了政府文化建设投资成本(含茶棚建筑成本和足够的演练、活动场地建设成本);以及未来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与开发的难度(包括民间组织间的矛盾和宗教文化与封建迷信活动的界定);不利于民间花会组织的日常活动和训练(居住地与茶棚所在地的空间距离和管理间的矛盾),并有可能影响到民间传承的历史格局和方式。

综上所述,“葛沽宝辇”作为天津地域内,古漕运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汇点上的一颗“明珠”,其历史文化地位是不容低估的。在面临城市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冲击下,能够有效保护这一文化形态,可能会对该地未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有效的、综合统筹的方法,是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困难的。

 

 

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发展舞蹈艺术研究中心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副研究员

 

高惠军

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