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好人卢安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57:22
 

综合:好人卢安克

时间:2010-05-21 16:37 作者:青陌 柴静等
下田耕作的德国人卢安克

  

青陌:好人卢安克

       一.


  他叫卢安克。德国人。


  1997年,他来到中国广西,在大山里支教。


  已经十年,卢安克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他翻译的大量书籍的稿费全捐给了慈善机构。他也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金钱资助。


  他不用课本,也不给学生进行测试。他很少要求孩子,必须去怎么做。他让孩子独立自主,解放天性。


  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挂在他身上,他可以随意地和孩子们在泥塘里玩耍。


  他把教书的观察和体会,写成了《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他对出版社的要求是,稿费不计较,但把书价定低一点,让更多人买得起。


  他每月的花费一般不到100元。


  主持人问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如果你不为这些,那你为什么而生活?


  他回答: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二.


  这期间,他曾因学生成绩不好被开除,曾因没有“就业证”遭到罚款,也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未被批准。


  大多时候,他只能作为“教育研究爱好者”而存在。


  最近,他被迫关闭博客,留下了这样的话: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


  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三.


  愤怒?当然愤怒。


  志愿者要怎么样才算“正式”?几十万的代课老师,也同样没有“教师资格”。


  我们的制度不能做到包容,我们的人心总在猜疑。


  但我不想愤怒变成吐口水比赛。


  愤怒不是一味的唾弃丑陋,愤怒应让我们感知更多的美好。


  愤怒也应让我们积蓄力量,好让这份美好得以传递和守护。


  所以,我倒宁愿多谈谈卢安克。


  四.


  卢安克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感动,不如说是价值观的动摇。


  最初,我觉得卢安克不真实。甚至在猜疑。他像个圣人,安静得像山。


  慢慢地,我觉得是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下乡很多次,但潜意识里,我仍把这种行为当作历练和奉献。


  但在卢安克看来,这是一件常事。他说,我仅仅是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与学生共同去追求和享受我们所喜欢的生活,


  他说,现在的中国太浮躁。他们都想要赚钱,要做能立竿见影的事儿。


  他说,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


  也许从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卢安克的全家都很奇怪。他有一个哥哥,现在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而她的妹妹,现在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


  他们都没有常人所理解的正常工作。


  卢安克的父母,也从来不会强求孩子必须要按照某一种方式生活。


  是的,这群外国人真是太奇怪了。


  奇怪到我简直有些嫉妒了。


  五.


  在电视里,记者问孩子们:其他大人里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孩子们大声地答:没有,他是唯一的!


  其实挺悲哀的:是不是只有这个外国的怪叔叔,才配与我们的孩子做朋友呢?


  真希望我们的国家里,多一些这样的怪朋友。


  他们自由地选择生活,他们谦卑地对待人心。


  他们自食其力,却从不迷恋物质;他们听从内心,却始终善待世界。


  而我们自己,也能逐渐变得怪一些。(转自作者博客)
 

 

柴静:不可能的改善

  


卢安克与他的中国学生

       一


  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七八个小孩子滚在他怀里,常不常地打来打去。


  我本能地拉住那孩子的手“不要这样”


  “为什么不要这样?”


  我就差说“阿姨不喜欢这样了”,绷住这句话,我试图劝他们“他会疼,会难受”


  “他才不会”他们嘎嘎地笑,那个被打的小孩也乐。


  卢安克坐在小孩当中,不作声,微笑地看着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后来问他“我会忍不住想制止他们,甚至想要去说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可是你不这么做?”


  “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但是理解够吗?”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给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的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我哑口无言。


  二


  我采访姐弟俩。


  弟弟卖力地劈柴,大家都觉得这镜头很动人,过一会儿火暗下来了,摄像机拍不清楚了,就停下来,说再添点柴。再过了一会儿,我让弟弟带我去他的菜地看看,他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有点意外。


  “你自己去”,他看都不看我。


  我纳闷了一晚上。


  卢安克第二天说给我听“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的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他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我当时连害躁的感觉都顾不上有,只觉得头脑里有一个硬东西轰一下碎了。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他说。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下意识地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也没想过,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


  三


  孩子在火边俯耳跟他说悄悄话。


  “你肯定在说怎么考验我们”我猜。


  卢安克对他笑“不行,他们城里人会不喜欢”。


  我隐约听见一点“是要拉我们去玩泥巴?”


  他转头问我“你喜欢土吗?”


  “当然了”。我认为我喜欢,在我对我自己的想象里,我还认为自己喜欢在下着大雨的时候滚在野外的泥巴里呢。


  采访结束之后,是傍晚六点多,天已经擦黑了,山里很冷。


  卢安克忽然站住了,温和地问我“我们现在去,你去吗?”


  “现在?”我愣住了。


  我没想到我自己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我只带了一条牛仔裤”。


  就这一个念头,一切已经逝去。


  我根本不敢再回答我想去,那是做作,再非要努着去,弄得满身泥,甚至雀跃欢呼……只会是个丑陋的场面。


  四


  “当时发生什么了?”


  “我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你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沉静地看着我,他在采访中有很多次说这两句话了。


  一开始,我看着他,脑子里几乎有个嗡嗡的尖叫的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马上就要失败了”


  之前曾经有同行,几乎是以命相胁地采访了他,但完全没有办法编成片子,就是因为媒体的常规经验,在他面前是行不通的。他不是要为难谁,他只回答真问题-----真正因为未知和交谈而生发的问题,而不是你已经在他书里看过的,想好编辑方案的,预知他会怎么回答,预知领导会在哪个地方点头,观众会在哪个地方掉眼泪的问题。


  我放弃了。


  我不带指望地坐在那儿,手里的提纲已经揉成了一团,这些年采访各种人物,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几乎土崩瓦解。


  然后我发现我在跟他讲那个我小学的时候,近视后因为恐惧而把视力表背会的故事,是鬼使神差说出来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说这个,我甚至早就忘了这个事,但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了,而且说了这么长一段。我以前约束过自己,绝不在电视采访时带入个人感受----这是我的禁忌。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着黑色惊叹号的禁忌也一起在尖叫中粉碎了。


  我看节目的时候,发现我自己讲的时候目光向下,很羞涩,就象我八岁的时候一样。


  五


  然后我才知道,他说他不记得了,是真的不记得了。


  “以前我的思考都在头脑里发生,我想到了,但我做不到。现在我不思考了,只感受,反而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做不到的,因为思考变成了生活,变成了行为。”


  看他的博客,会清晰地看到他这个变化的过程。


  他之前写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写下他的研究和经验。几十万字,现在他已经不再记得写过什么,他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可借鉴的模式。他说他不再思考,也不再写了,只是感受。我当时看的时候担心他坠入虚无,直到采访时,才知道我头脑中的桩子插得何等之深。


  “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带着一种想像,想像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像就好象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的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像”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什么样的学生,他也会有他的一个标准,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可能会失望。”


  “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着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所以他才说,他没有任何可写的了,他曾经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过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他跟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较着劲,现在他说他放弃了要改变什么的想法。我刚一听的时候也一惊。


  他说“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接着往下问“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压在我的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已发生”。


  有人跟我形容过听他说话的感觉-----你以为是禅悟式的玄妙,其实背后是严整的逻辑体系,是一步步推导认识的结果。


  “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六


  “你想要爱情吗?”我问他。


  他四十一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那里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没经历过。”


  我当时的反应,是心里一紧。


  但他接下去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奇怪。”


  “奇怪?”


  “电视上看那种爱情故事,根据什么感情产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人属于我?我想像不出来这种感受。”


  他说过,他能够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


  我说“可是我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不一样的。一种是能放开的,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不。”


  八


  在节目后的留言里,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他,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为什么?”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喃喃自语“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越了解卢安克,越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


  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会对原来这个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这种能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片子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七


  我采访的孩子里有一个最皮的。


  我跟任何别的学生说话,他都会跳进来问“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


  等打算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跳走了,或者把别人压在身子底下开始动手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急得不得了,前摇后晃。


  他只有呆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那么一呆十几分钟,象只小熊一样不动。即使是别人挑衅他,他也能呆住不还手。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卢安克说,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跟孩子去讲这些道理。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让他们一起拍电视剧,去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


  他陪着这些孩子长大,现在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小孩子,一人一句写下他们的歌词组成一首歌,“我孤独站在,这冰冷的窗外……”“好汉不需要面子……”大家在钢琴上乱弹个旋律,然后卢安克记下来,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这个最皮的孩子忽然说“要不要听我的?”


  他说出的歌词让我大吃一惊,我捉住他胳膊,“你再说一遍”


  他说“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问“你为谁写的?”


  “他”他指向卢安克。(转自作者博客)
 

 

附:卢安克的中国足迹

       


 

       1997.1. 在广西农村开办青年学习班未成功。

 

  1997.8. 在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

 

  1997.9. 申请就业证未成功,所以回国。

 

  1998.4. 申请做共青团志愿者被拒绝。

 

  1999.3. 回中国,跟村里的朋友翻译教育书《适合儿童的成长》。

 

  1999.9. 注册成立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批准编号为桂(1999)A20、桂(2001)B13、桂(2003)B20、注册号为00194、合格号为45012003A00113XWLX)并作为这个办事处的首席代表。

 

  1999.9.- 2000.1. 在阳朔中学教四个初中班的课。

 

  2000.2. - 7. 在兴坪镇农村的大坪子初中教两个班的课。

 

  2000.8. 写自己在中国如何实践教育的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并翻译教育资料。

 

  2000.11. 在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给盲人教英文。

 

  2001.2.- 7. 在隘洞中学当初二年级的英文、地理和美术老师做教育实验。

 

  2001.7. 把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的办事处地址搬迁到林广屯。

 

  2001.9. - 2002.6. 为了满足协会的要求去参加华德福教育培训就离开隘洞中学,返回德国9个月。同时继续把华德福教育的资料《幼儿与电脑》和《治疗教育》翻译成中文。

 

  2002.7. - 12. 在林广屯与没有上过学的青年一起做教育实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如何让青年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与河池电视台合作制作一部纪录片《失败者之歌》,介绍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

 

  2003.3. 把《培养学生的知觉》、《直觉作为研究手段》和《社会与办学》德文教育书翻译成中文。

 

  2003.4. 开始在板烈小学去观察,开始做小学教育研究(板烈离林广有走路4个小时的路程)。

 

  2003.9 - 12. 在板烈小学5年级班做教育实验(活动),让他们观察、感受、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观察到的情况并改造环境。同时制作一部纪录片《山路弯弯》。

 

  2004.2. 在送哥哥回国的路上翻车并受伤,在2006年底才完全恢复身体。

 

  2004.6 - 11. 在板烈和蒙令华一起把《孩子成长的力量》和《人类健康的成长》翻译成中文,并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795)。

 

  2004.8 - 2005.8. 多次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做装修工作,与志愿者学习。

 

  2004.10. 为了一个在板烈沿死的学生承担责任。

 

  2005.3. 再次在板烈小学与4年级学生开展一个3个星期的教育活动继续研究如何培养小孩在感觉中的意识。

 

  2005.5. 排版《Waldorf教育》,然后公开断开了与 Waldorf 教育的关系。

 

  2005.6. 在内部出版关于我小学活动的《我能承受吗》意识教育研究资料(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178)。

 

  2005.10. - 12. 在板烈重新翻译《适合人类的教育》并在内部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31935)。

 

  2006.2. - 3. 在板烈小学继续跟5年级学生开展3个星期的活动,跟学生拍戏剧。

 

  2006.6. 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学生拍的戏剧和背景记录资料做成电视节目《谁能理解》。

 

  2006.8. 注销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在林广屯的办事处。到这时,接近7年的首席代表身份就结束了,能留在中国的资格也就结束了,所以返回德国。

 

  2006.10 - 11. 把《超出私心的成长》翻译成中文。

 

  2007.1. 完成我写的《是什么给我力量》并在内部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25332)。

 

  2007.4.- 2008.1. 回中国作为广西共青团的志愿者。在板烈小学教3、4、5、6年级的自然(科学)和美术课来做研究。

 

  2007.8. 在板烈学生的家里把《精神科学》翻译成中文。

 

  2007.9. - 2009.7. 继续作为广西共青团的志愿者,在板烈小学给3、4、5和6年级学生上科学、美术、音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2008.2. - 2008.12. 在给板烈学生上课的同时利用部分课堂(联合)跟学生拍《和平剑》电视剧(每个星期固定时间)。

 

  2009.2. 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在学生家里和在我的课堂上拍的记录资料做成电视节目《留守娃》。

 

  2009.9. - 2010.1. 在给板烈小学4、5和6年级上科学、美术和音乐课的同时,我给圆善合作社打工(翻译书籍和设计网页)

       2010年5月20日,卢安克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宣布关闭博客。(来自百度百科)

 

卢安克关于博客关闭的声明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转自卢安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