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进程中Blog应用创新面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5:45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Blog应用创新面面观

                                      

江卫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建设中,Blog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随着Blog应用于教育创新的日益推广,带来的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Blog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即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在研究、开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意味着不断追求信息化教育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之路。因此,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动向并捕捉其教育应用新亮点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而Blog正以它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信息化教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宠儿。

BlogWeblog的缩略语,意思为网上日记,指个人或团体将每天的事件、意见和信息等发布到Web上;而BloggerWeblogger则在中国被译作“博客”,意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Blog工具的人。Blog是网络上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作为网络上的新兴物,在技术上集成了其他的网络技术优点;在功能上对应了纪录档案、学习笔记、思考反思等个体自主学习的需求,并提供了知识共享和团队协作的平台。而所有这些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为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新思路提供创造源泉,带来的必然是个人与群体交流与学习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一、Blog是专家、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平台

与个人主页相比较,Blog是一种方便的、个人化的、即时性很强的网页,而博客群又为其补充了群体互动的特征。专家提供建议与点评、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学生整理笔记与作业,Blog能有效地促进当中异步异空信息的畅通,延伸课堂交流互动空间。

(一)专家与培训博客

专家指导信息、学习资料发布以及学员的思想动态,所有这些都可以由Blog工具实现,为行动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培训提供了后台服务。通过建立博客群,可以让学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鼓励学员进行行动研究,用叙事的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学习体会以及收获和成果。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专家、学员之间的沟通。比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互动课堂研究之博客http://interactiveclass.blogchina.com/,属于将Blog应用于培训的支撑平台。

(二)教师与学生博客

Blog是一种开放式的网络交互模式,广大教师可以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将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阐释与补充,将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到网站上公开发表。同时,教师博客能够超越传统的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反思。

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学习系统中,Blog提供了信息化的学习交流环境、信息化的搜索工具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源,青少年和大学生通过建立自己与登陆别人的Blog,建立属于自己的协同学习的群体。同时,Blog是他们合适的交际场所,把Blog当作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既张扬个性,又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具有相关喜好的人通过Blog来参与虚拟博客际会。

二、Blog拓展了个人知识管理与群体知识共享的平台

Blog作为一个交流网页,是广阔而自由的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传播与展现方式;它以“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霍形式”快速免费申请的特点迅速得到推广。Blog是综合了BBS和ICQ(IM)特点的新沟通方式,是公共与私人交汇的场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同时能提高群体知识共享的进度与可行性,从而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创新。

(一)个人知识管理:其实,博客是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也是个人知识积累记录。个人运用Blog能够从多源头收集、组织、分享、链接或检索信息的功能,将作为理顺某些环境下的学习整理与编辑的工具,例如教育资源收集、信息发布平台,从而提升个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辨别信息、处理信息、开发信息的能力,即个人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二)群体知识共享:Blog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个人知识共享工程的进度和可行性,随着Blog的普及,个人知识被最大化的共享出去,所有的人同时成为知识共享工程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因为Blog,互联网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与思想的集散地,每一个博客都将成为人类进步的推动者人类文明将以加速度向前跃进。

1.隐性知识显性化  1998年,世界银行的《知识促进发展》一文对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指出:数据是未经处理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以某种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而知识是有价值的信息,是能用于生产的信息。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因此显性的知识可以从知识库中直接提取和进行独立的学习;隐性知识是指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以及必须由人际互动才能产生共识的组织知识。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中,Blog能促进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使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交流思想,对推动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图1 Blog为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注入活力

2.学习型组织构建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Vision)的新型组织”。它强调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强调以重视整体互动替代传统的局部分析分析的思考方式,强调把发挥人们的创造力作为管理努力的重心。博客群实质上就是由一个博客们组成的学习型组织。群组博客中的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共同完成某一特定主题的博客日志。这种学习方式在共享及分离他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可对其思想或观点的价值及可信度作出判断,然后通过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沟通来有效地促进学习问题的解决。另外,学习者在某博客群中的知识共享不会局限于单个群组或班级,也可以在不同群组之间展开讨论实现知识分享。

3.知识系统化工程  知识体系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知识库(Capacity Repository),亦是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系统。它可以通过结构化的信息、直观的经验、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过程、条理化的文件、程序化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系统科学的理论认为“1+1>2”,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创造性学习的收获。Blog运用文章的分类功能对知识进行归类,从而使知识系统条理化、结构化,让知识积累更趋系统完善,达到知识再生(Regeneration)的目的。

4.知识创新的动力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创新。博客通过span lang="EN-US">Blog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把们的学习计划和行为协同起来。博客的交流和开放性为学习者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可以在Blog上跨越时空的界限相互交往,可以帮助博客进行思维互动、观点互通,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实现知识创新。

三、Blog提供了学习评价的一种媒介

《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个性媒体”,或者叫“自媒体”(We Media)。可以说,博客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开放性和交互性。

应用于教育活动(教学、培训等)的Blog页面上几乎记录了专家、教师与学员信息发布的大部分资料,集中反映了行动研究活动的一个全过程。根据学员的学习笔记和布置的在线讨论的数量、质量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是一种基于学员的表现的评价,也是基于过程的评价,结合课堂评价可以得到对学员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一)作为个人成长记录的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  这是目前博客在教育中应用最多的场合。这种博客常用于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http://www.schoolblogs.com/就是这样一种学校网站,该网站为许多教师和学生建立了类似的博客日志。

(二)形成性评价与教学相长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具有人文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而基于Blog的形成性评价则反应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丰富性、评价客体的动态性等特征。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而且较易发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这种评价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Blog虽可像个人电子邮箱一样免费申请,可博客管理也是一门花心思琢磨的学问,即学会网站后台管理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要善于收集与发布、巡看与筛选、鉴定与评价学习信息,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考验。

(三)学习绩效(Performance)评定

Blog上的学生作业与成果都是可视化、及时更新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上面留言进行评语,而且学伴也可发表评论进行群组交流。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广阔性都获得提升的机会,而学生反思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均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多向的评价,会对自己的学习存在不足与现状、优势与前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多视角的认识,从而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与学习能力的逐步强化。

四、Blog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器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优质的技术可以为良好的校风建设与健康的校园文化培育创设条件。学校建立自己的Blog系统,除了标志着Blog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开始大规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而且有益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因为Blog方便快捷、更新及时、形式多样化,教师和学生都能学以致用。

目前,随着Blog用户数的迅速增加,公共Blog站点的速度越来越慢,并且安全性不高。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经拥有了调整的校园网,为了确保系统的速度与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校园网上架构自己的Blog服务器。由于Blog是一种开放性的源代码,很容易可以获得各种版本的免费Blog代码,安装在学校服务器上架构Blog系统平台。之后,就可以为每一位在校师生分配一个Blog空间,开放给大家申请和使用。除了个人一些真实信息外(这些信息供管理员确定这一博客是谁),其它资料都能自由更改例如:用户名和密码等。比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Blog系统建设与中小学博客群体形成(上海市海江小学教师网志群http://www.haijiang.org/blog/index.asp)。当然,也可以鼓励成立学校博客群组,有助于相互交换自己的教研心得,并对教学实践开展探讨。

Blog引进高校后,Blog将成为校园信息化的一个免费应用,占据校园网资源的很需要的重要地位,为教与学服务,对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战,教学和其它部门都会迎来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也要防止Blog发展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引导校园Blog文化健康传播。因而,从健康积极的发展方向来看,Blog改变着网络传播、信息组织和知识共享的传统模式,其在信息化高校的普及有巨大的潜力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极少数的大学有Blog板块,如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的Blog,但都放在BBS里面。而很多大学的BBS都有个人文集区,其功能相当于Blog的一部分。Blog在高校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BBS是一种成功的模式,那么Blog板块将会是更理想的模式。这样,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容易形成一个个有一定团体目标的Blog群体,便于开展某一个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从知识共享角度来看,便于同一学习共同体中个体间经验交流或对某一作品、观点进行群体讨论;从学科教学角度来看,便于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或教学反思。

Some Aspects of Blog Used Innov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eihuaJiang

TibetUniversity    Lhasa    Tibet850000

Abstract: Blog plays more and more roles during the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s establishment. Along with increasingly popularizing of Blog used in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re is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Blog/font>

参考资料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03月第1版

2.项国雄,孔利华.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3.巫喜玲.博客在信息化高校的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4年第7期

4.林阳,祝智庭.Blog与信息化教育范式转换[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 项国雄主编.和谐谐建构中的中国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次印刷

6.刘仁凤.知识、知识管理与博客的作用初探[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5期

7. 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8.孙志国.Blog、知识共享与个人知识管理[J].农业网络信息.2004年第10期

9. RSS技术介绍[EB/OL].http://job.tjkx.com/upload/rss/help.htm, 2005

10.什么是“博客”?新闻媒体3.0版本[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36358/2950219.html, 2005

摘自:http://210.51.190.33/ceif/lwjx/dyp/detail.asp?InfoId=372、http://www.m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6-03/24/46463/index.html

e-Jones编辑录入/200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