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窥中集集团业务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5:36
初窥中集集团业务竞争力09-12-02 22:24   

   

    买入中集的理由是低价+历史最低潮的集装箱周期,当然,在内心里中集也一直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看过许多关于该公司的机构研究报告和草根研究报告,却不敢说形成了对公司前景的很确定的看法。随着全球股市估值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中集集团的确定性研究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我只能小心谨慎的迈开步子,开始进行对这个周期性公司的学习。

    

    1 集装箱和空港设备业务。由于中集的集装箱业务已经牢牢占据了行业头名的位置,且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成本控制都强于竞争对手,空港设备业务也是类似的情况,这里就不再多说。这两项业务将是未来中集集团现金流的主要来源。

    

    2 (最近说得很多的)海洋工程业务。海洋工程对于中集来说主要是烟台莱佛士。竞争对手主要是大连船舶重工和海油工程。莱佛士的产品覆盖了所有类型的海洋钻井平台和一些专用船舶;大连船舶重工在浮式生产储油船上更有竞争力,同时也制造固定平台和各类平台模块;海油工程则服务于中海油的海洋工程制造,相对而言可能在固定平台和配套设施上竞争力更强。平安证券的报告认为莱佛士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海洋工程生产基地,在手订单约20亿美元,目前有7条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占国内该平台超过50%的市场份额;5条自动式钻井平台订单,占国内该平台超过25%的市场份额。

    三个公司网站上的的产品系列如下:

莱佛士

大连船舶重工

海油工程

    2.1 定性的看,中集集团掌握莱佛士的主导权后,也许可以在材料采购、机电、公司管理文化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从而给予莱佛士更强的竞争力资源。
    大连船舶重工是中船重工之下的主力制造公司,得力于大型军工产品制造经验,大型船舶制造经验和央企的信用保证,在海洋工程这一特定产品上,出身船舶专业且得到母公司大量海洋研究经验支持的大连船舶重工可能在船舶制造、海洋防腐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海油工程得力于母公司的支持,可以在垄断环境下获取订单,而其长期服务于海上油田的经验,可能给其工程设计制造能力提供专业支撑,所以该公司如果具备较强的系列配套总包能力。

    相比之下,莱佛士似乎并不具备很强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就海洋工程的相关性这方面来说,大连船舶重工有军工船舶方面的利基作为业绩支撑;海油工程有母公司的订单作为利基;而莱佛士所有的订单都来自竞争。

    

    2.2 定量的看,渤海证券的报告中认为大连船舶重工是国内最为大型的海洋工程生产企业;海油工程则有可靠数据证明其产值远高于烟台莱佛士。

    因为缺乏大连厂的数据,我比较了莱佛士和海油工程的财务数据,大概印象是:
    *产品经营利润率具有强周期性,海油工程周期性更低。数据两者接近,海油工程更好;
    *净利润率同上;
    *莱佛士的负债率远高于海油工程。
    *总资产回报率同样是莱佛士逊于海油工程。

    

    2.3 结论。
    目前,莱佛士并不具备在国内称雄海洋工程领域的实力,并不属于确定的“数一数二”的领头羊位置。
    公司面临强大竞争,很难看到协同中集集团后可以取得什么样的超越对手的能力。
    还有一点需要记录的是,我国的海洋工程制造不一定立即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强的比较优势,目前主力制造厂家仍在美国和日本(设计更是如此),顺理成章的接班人更象是韩国。

    

    3 专用车业务。
    专用车到底是指什么?这个定义本身比较麻烦。我查看了中集旗下一些公司产品资料,感觉也许是这样的:
专用车指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集装箱半挂车,并由此延伸到重卡或特殊用途车辆,比如泵车或者混凝土运输车。在集装箱半挂车的核心意义上,专用车和重卡以及工程机械产品重叠。
    平安证券统计了专用车细分产品增长:

    

    通过和中国重汽以及潍柴动力的比较,很容易发现中集的专用车在重卡这一头不如行业龙头赚钱(主要体现在毛利上)。同样的,在于工程机械产品重叠的混凝土运输车辆一端,也很容易发现中集不如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赚钱。
    在专用车领域,中集产量达到10.8万辆,全球第一,可以生产100余种专用车。可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在专用车发展的两端,中集都不如更为专业的行业龙头,所以也许中集在车辆领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也许,更严重的,中集可能面临那些行业龙头以后来抢自己的饭碗的问题。中集的专用车当中,有40~50%是集装箱运输半挂车和仓栅车,这可能才是中集的长项。然而由于下游用户的分散,专用车的采购规模并不很集中。这可能说明了成长的空间,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分散的小客户变成集中的大客户,是否会导致中集专用车议价能力的降低?

    基于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和本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可以判断半挂车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中集集团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规模、服务体系(4S店)和专用车的研发能力。也正因为此,担心象潍柴动力这样的重卡巨头利用其发动机供应能力、服务体系和研发能力来攻占这个市场,应该是自然的吧?

    

4 能源化工业务
    按平安证券的统计,中集的能源化工业务如下:

    最可乐观的,是中集集团拥有了从LNG接收站到LNG气瓶的全系列产品制造能力。

    4.1 LNG接收站业务。根据中金的报告,2008年中国进口LNG44.4亿立方米,预计2030年将进口300亿立方米。为什么天然气LNG会增长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
    1)从等热值的角度来看,原油价格为55美元每桶时,折合40.4美元/十亿大卡;而天然气为3.99美元每立方英尺(0.96元/立方米)时,仅仅折合9.78美元/十亿大卡。
    2)2009年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平均实现价格为0.79,0.96和0.94元,政府自2007年起即已提出应逐步上调天然气价格。
    3)我国天然气消费807亿立方(2008),仅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4%,远低于国际平均24%的水平;也低于亚洲平均11%的水平。
    4)2008年我国天然气储量2.46万亿立方米,储量开采比32.3年,低于世界的60.4年,且储量开采比例逐年下降。将来大规模进口不可避免,而管道进口的数量有限(中亚,缅甸)。

    LNG接收站的业务,百度搜索一下似有不少公司可以做。但是平安证券的说法仅提到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母公司中石油)和TGE合作过国内第一个LNG接收站,目前仍在做。而中集收购TGE后国内LNG工程承包能力无出其右者---其在承接后续LNG接收站方面有优势,而寰球有母公司优势。
    在寰球公司的网站,可以看到该公司已经开始了继江苏、大连之后的第三个LNG项目,唐山项目。中集是否可以压过寰球,现在当然还是个未知数。

    4.2 低温罐式储运装备
    按照平安证券的说法,在罐式储运装备领域,世界上没有可比公司覆盖了完全相同的产品系列。(是真的天下第一还是做了别人不屑于做的事?)其中,罐式集装箱中集的份额全球第一;橇装式天然气出租车加气站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两个市场比较稳固。

    低温罐式储运装备总规模大,集中度不高,整合潜力大。中国低温罐式储运装备市场容量在350亿元以上;且预期中国市场年增长15%以上。目前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LNG接收站的时期,TGE潜在受益最大,后续过程中低温罐式储运设备将更加受益。

    集中度上看,全球三大生产商(CHARTHARSCOTRINITY INDUSTRIES)约占4%的市场份额,2006年营收分别为41、30、26.6亿元。我国前五大生产商2006年占9%的市场份额,分别为哈尔滨建成、四川空分设备、北京天海、中集圣达因、张家港化机、荆门宏图。圣达因和荆门宏图已被中集收购,这样高度分散的市场意味着可能有着中集发挥的空间。遗憾的是,关于荆门宏图和圣达因究竟比其他企业竞争力强在哪里。我没有找到有关资料。仅仅依靠中集的规模优势和技术支援,就足以在这个领域称雄了吗?

    4.3 尽管看起来很美,而且中集也在整合能源化工设备业务到安瑞科的旗下。但我的感觉还是很散,也许是没有对这类公司有过认真的研究吧,看起来实在很难提起信心。比如说,“市场大,空间大”这些道理同样适用于中集的竞争对手,而在LNG接收站和低温罐式储运装备等领域中集都还不是绝对的老大,这应该是事实。
    好在这个领域的对手看起来也不是特别的强大,也许中集在能源化工设备上有希望取得比海洋工程更好的成绩。

    

5 小结。
    *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和空港设备上具备相当明确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短期内不会消失,中短期内这仍将是中集集团现金流的主要来源。
    *海洋工程行业可能因为金砖四国带动的能源需求而大幅增长,但是长远来说,莱佛士是否可以在与中船重工和海油工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地位是关键问题。通过并购具备强大的设计能力的海外公司也许是个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莱佛士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负的现金流。
    *专用车领域横向发展可能遭遇强大的竞争,需要仔细观察重卡领域和工程机械领域两端的战略。如果不用尽全力,我相信这两端可能遭受重大挑战。如果专用车制造收缩到半挂车,是否会更加理想?否则专用车领域可能很难带来良好的投资(并购或资本支出)回报。发展两端可能继续带来巨大的(面临不确定性的)资本支出。
    *能源化工设备领域可能成为蓝海,而且看起来似乎不必单独为了该领域做特别巨大的生产设备投入,怎样由大变强,由间隔散布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点连接成美丽的项链,也许值得期待?

 

    中集集团在以往的竞争中体现出的洞察力和消灭对手的能力;中集集团的并购经验,强势的文化整合能力;中集集团有条件发展金融业务,和实业经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等等,其实都是中集的优势。

    正如打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没完没了的分析自己的牌,而是通过牌面动向适当的保存实力,打击对手。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个小散,可能多数的分析都是“过度”而“无用”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减少或增加中集B的部位,只能告诫自己,尽量在股票价格的震荡中多多静心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