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斗犹马镇VS刺杀神枪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8:10
决斗犹马镇VS刺杀神枪侠

作者:不详

西部电影永远都有一顶带在男人头上的牛仔帽``电影里永远都会有荡气回肠的男人味.

导言: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在没有神话的年代里,我们可以再看看西部片。

让我们先来看看决斗犹马镇吧.

6957212.jpg (103.15 KB)
2008-1-31 05:38



回潮中的回归

老一辈的西部牛仔中刚有一个宣布息影,我们这一代的偶像立刻就迎上了三四个,卢塞尔·克劳、克里斯蒂安·贝尔、布拉德·彼特、汤姆·汉克斯,还有昆汀同学,除了他,前面个个都是可以被冠以“年度最性感男人”的明星(德普海盗生涯后也可以考虑去西部了),接着捷报频传,《决战犹马镇》的票房虽然低调,但它依然在上榜第一周坐上了头把交椅而且媒体综合评分不错,一辈子都难得尝到“得奖状”滋味的布拉德·彼特居然凭借一个步步“赶”死的神枪手角色夺得了威尼斯影帝,汉克斯的电影有希望在明年再燃西部之火,最后连大牛人昆汀都会在三池崇史的《寿喜烧西部片》中客串,之前还以为他只不过是B级片的死忠呢。电影圈突然不约而同的西部开发几乎要构成一种现象了,不过看看近几年的疯狂翻拍和续集热潮,也不完全是预料之外,毕竟这样一片黄金沃土确实很有被再次开垦的价值,索性观众也终于买账。电影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回忆和膜拜先祖的阶段了呢?有媒体甚至认为翻拍和续集显示了创作集体能力的匮乏,其实,翻拍和续集只是商业电影圈里的事情,而且符合了观众需求,所以,匮乏确实存在,但不是因为翻拍和续集。商业电影是属于集体的,集体需要神话,神话难免重复,而且它会在重复的过程中累积起庞大的体积,更加深了它的“崇高”感。西部就是美国人的江湖,江湖无国界,我们看到美国大侠的时候,也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沧桑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海量的新片中只出现了三四部西部片,我们都会有汹涌回潮的错觉。
也许用“回归”一词会更恰当些,无论是《决战犹马镇》还是《暗杀神枪手》都没有显出十足的票房信心,一个选择秋季档,另一个先投靠了电影节,走向西部,而不是让西部走向我们,选择一个厚重的季节,上演一部情感厚重的恩怨情仇,真的就像一个朝拜者那样,或许是我们这一代的西部片最睿智的选择。



西部词汇

《天地无限》之后的五年,还是有很多西部片的,但都不够典型,从中并不容易尝出地道的西部风味,于是当宣传说《决战犹马镇》是一部真正的西部片时我们便要问,它到底有多西部?
《与狼共舞》之后涌现了很多讲不同文明的冲突的西部片,不久前刚刚获艾美奖的电视电影《魂归伤膝谷》就是那段血泪史的全景展现,很有价值和养分,不过也难消化,而这次西部片的回归主要集中在动作西部片上,《决战犹马镇》涉及了一点宗教,但不是在借宗教讲文化,文化只是它顺便一提的元素。
西部片的视觉激情往往来自剪辑和场面调度的精彩运用,《决战犹马镇》也不例外,影片刚开场不久就上演了一段精彩的抢劫。
这场戏开始是韦德一伙人在路边等待马车经过,韦德没有对白,但经过特写、近景、全景、仰拍、俯拍一系列镜头地交替运用,加上克劳老戏骨的霸气和老男人的魅力,捉摸不定的气氛以及角色的神秘感立刻营造出来。紧接着,马车从远处驶来,马匹的特写,滚动的车轮的特写,架车人的特写,压制了镜头内部的速度,造成紧绷感,也暗示了这辆马车难逃劫难的命运,接着切入几个韦德一伙人的仰拍和特写,加剧力量对比。枪战部分每个镜头都很朴实,但剪辑在一起就相当精彩了,可见节奏的重要性,毕竟心跳这东西就是节奏的事。这部电影惯用的技巧就是,用场面调度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斗节奏,再用流畅的剪辑完成激烈的战斗,不过还真管用,现在大家都在讲多线条,用奇特的结构取代华丽的电影语言,突然有又人回到几十年前的传统,几年前的流行是恶俗,几十年前的流行反倒令人耳目一新。
落日黄沙,在西部旷野中,一个牛仔骑着马走进画面,远处,一烈火车冒着滚滚浓烟徐徐驶来,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认为经典西部片开头的模式被曼高德放在了结尾,只不过,马上没有牛仔,列车也是徐徐离开。



萃取《犹马镇》

虽然沿用了1957年版《决斗犹马镇》的故事框架,但从细节和结尾可以看出,曼高德所做的并不是给一部黑白片涂上颜色那么简单,57年的观众有他们为人的准则,我们今天不一定买账,改动之后的电影明显“酷”了很多。
新版故事极度简化,虽然57年的版本也没有太多线索,但某些地方还生出了些细枝末节,曼高德干脆把它们全部砍掉,只留下树干。比如在以前的电影中,伊文斯和韦德在镇上的旅馆遇见鲍伯,后者要杀死韦德替父报酬,伊文斯制止他时,鲍伯的枪走火惊动了韦德的同伙,在这里,影片不但回应了一开始的韦德一伙实施的抢劫,还在情节上创造了很多戏剧化的巧合,曼高德电影中类似的情节是一场外景戏,并且放弃了情节上的关联和巧合,而将重点放在了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上。韦德的同伙“查利王子”前来营救韦德的情节,在57年的处理很像突然爆炸的地雷,但07年的《决战犹马镇》却不断地让观众看到桌子下面那枚定时炸弹的倒计时表,所以翻拍版的《决斗犹马镇》具有更明确的商业意图。
原作中,担心丈夫安慰的妻子最终赶到了小镇上,新版把她换成了与父亲并肩处理困难的儿子,影片主题也就从家庭感情转移到男子汉气概的传承,新片中年轻的儿子始终期望在父亲身上看到一种刚烈的魄力,当他认为父亲是个懦夫时,韦德的出现就给他塑造了一个新的偶像,当然,作为一部主流电影,曼高德不能宣扬简单的暴力,所以他还需要给韦德的暴力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让他的暴力升华,再或者,树立新的偶像。最后对西部片充满热情的曼高德把这三项功课全做了!
有人曾对曼高德在新版《决战犹马镇》结尾所做的改动产生置疑,个人认为,比起几十年前那个欢快的结尾,翻拍版的更有力量,而且正是靠着这个结尾,才把简单的正邪较量的主题升华成了更加形而上的神话主题。在原作中,人物关系变化的契机是一次“救命大恩”,翻拍版的催化剂却是伊文斯对英雄主义的执著,他始终强调的是,要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流传出去,他对儿子说:“要让他们知道,是你爸爸把韦德送上了三点十分开往犹马镇的火车,不是别人。”伊文斯类似的表现层层冰释了他与韦德的个人恩怨和金钱利益。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和道德考量在50年代可能是剑走偏锋,但电影演化到今天,这种讨论早就失去了活力,曼高德的电影是在感叹我们这个时代英雄的缺少,和神话的缺失。
神话和原型都很简单,这部被高度提纯的《决战犹马镇》便是如此干净利索,开始的时候直接入题,结束的时候头也不回的走人,但它的纯度不是通过蒸馏得来,那样太平淡无味,它用的方法是萃取。这样一部电影放到几十年前可能会因为太西部了而显得平淡,但在今天,它却因为太西部了而像个神话,至少是向神话的致敬。
从心结束


现代电影对兄弟情谊的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潜台词,表演也更加隐性,很多看似平淡的场面之下都有着更多的情感交锋,现代电影比50年代的电影看起来具有更流畅的节奏,今天我们再回头去看当年的西部片,多半会被大段的对白和直露的表演折磨地耐心全无。
新版《决斗犹马镇》也将重点放在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交锋上,只是新版更多了一些浪漫气质,角色到最后完全升华为个性偏执的英雄,原作的知恩图报更加生活化,新版电影重新回到西部片的浪漫主义上来。
伊文斯同韦德的交流同影片一起开始,最初的关系很简单,韦德抢走伊文斯的牲畜去拦截一辆马车,并烧掉伊文斯的房舍,后来很有侮辱性的归还了牲畜而带走了伊文斯的马,后者回应的方式便是枪声,韦德对伊文斯的蔑视以及伊文斯的隐忍构成了最初的隔膜和不对等。这样的关系其实构成不了什么戏剧冲突,他们两个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接着,韦德因流连女色被抓,角色关系发生第一次变化。伊文斯拿着枪走进韦德栖身的酒馆,为了拖延住这个法外之徒,伊文斯要求韦德付给自己误工赔偿,还很幽默地讨要“精神损失费”,这段对话始终围绕着钱,而且伊文斯冒险进来的确也是为了钱,力量对比就此扭转,主角因为钱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并且有了感情:韦德对伊文斯的蔑视加愤恨、伊文斯的歉意、畏惧加厌恶。当200元奖金被摆上桌面之后,贝尔逐渐坚毅的表情以及克劳那个无可奈何的眼神,都为再一次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伊文斯将韦德带回家中,晚餐时间,韦德也坐上餐桌,谈话的开始涉及私人话题,比如宗教信仰和家庭,这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是一次质变,也对角色后来的相互欣赏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影片接着交待了伊文斯腿伤的原因,这里一反影片之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伊文斯曾经参加过林肯的军队,并不是懦夫,而韦德这时却大谈婚姻家庭,这种换位又建立在韦德与伊文斯妻子的交流上,过渡很平稳。
曼高德虽然没有在“救命之恩”过多着墨,但仍然以一场英雄救英雄的枪战戏作为敲开敌意外壳的卵石,但这场戏更多的像是在调动观众情绪而非打动角色感情,因为,跟原作不同的是,曼高德怀着对传统西部片的敬意,决定创造出两个英雄,虽然英雄的神话没有就此诞生,但却就此孕育。
在开往犹马镇的火车经过的小镇上,影片有种暴雨将至的感觉,人物情感在继续加深,但导演却再次将他们的关系推入谷底,电影中蕴涵了两种斗争:伊文斯要将韦德送上火车,韦德却要想方设法逃走;韦德同伙的步步逼近与时间不紧不慢的流逝,接着,两种斗争同时爆发,故事进入高潮,情感高潮也毫不懈怠地牢牢咬上,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200元奖金已经不是伊文斯的目的了,影片早已悄然离开了严峻的生活压力,将信仰推上了祭坛,伊文斯只是要把大名鼎鼎的江洋大盗韦德送上火车,接受应得的裁决,他需要留存一种单纯的男人的气魄在儿孙中传承,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韦德,英雄诞生了。不过《决斗犹马镇》还有更大的野心,它还缺少一个神,那就是韦德,他终于发现失去了可以相惜的英雄之后,他要么通过语言变回一位法外狂徒,要么用枪把自己变成一位神,最后,当开往犹马镇的列车渐渐离开时,韦德完成了他的涅磐,旷野上只留下了伊文斯的儿子,一个读懂了这部神话的人,他或许也就是我们。


西部的声音

担任本片配乐的是素有惊悚片、动作片配乐大师之称的马可·贝尔塔米(Marco Beltrami),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如:《虎胆威龙IV》、《红眼航班》、《我,机器人》、《终结者III》、《刀锋战士》的原声都是他的手笔,这次的作品无疑成功了,如果我们不责怪它偶尔会比影片更容易抢夺观众注意力的话,它完全可以被视为《决战犹马镇》的另一种形式。除了继续延续旋律动作感、紧迫感的同时,这部作品还流露出些许大气,完全不像是40岁刚出头的贝尔塔米所为,也难怪他会被称为大师了。
吉他自然是主导乐器,这跟我们印象中牛仔的造型很契合,不过贝尔塔米把吉他用的不像乡村,而像史诗,此外,本片算是一部跟时间有关的电影,所以他的配乐节奏感极强,很有力度,吉他、提琴、鼓、锣都会被拿来创造类似心跳的搏动,可以称的上是一部让人心跳的作品了。


在西部片市场低糜的今天,曼高德选择翻拍一部杰出的前作确实困难重重,美国媒体的观点非常中肯,如果新的《决战犹马镇》不能超越前作,甚至如果不能保持前作水准,就可能彻底失败,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拥有现代精神的老式西部片,一部有些萧瑟,有些忧伤的“酷”电影。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刺杀神枪侠

5571922.jpg (71.98 KB)
2008-1-31 05:38




电影本身和片名“The Assassination ofJessi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一样,要一口气读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影片的长度和内容,让习惯于西部片快意恩仇的观众们打起了哈欠。两小时四十分钟,讲的什么内容呢?基本上就是片名所说的东西,也许再加上一些看似无聊而琐碎的闲聊,完了。

一般来说,片名如果明确预示了影片的“戏肉”部分,那编导或多或少地都会故意吊观众的胃口,例如营造一些和戏肉有关的“尝试”,但是又不让他们成功,从而让观众一惊一乍地暗爽不已。《刺杀神枪侠》不是这样,它既没有“出其不意”地先给出结果然后再倒述缘由,也没有营造步步紧逼的压力好让观众的神经在最高潮的时候崩溃。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前进着,松散得似乎没有节奏——这让期待看到“刺杀”氛围的观众发狂。但这种发狂不是“更加期待”的发狂,而是“拂袖而去”、冲出影厅的发狂。

本片看起来也不像一部人物传记,它对主人公的刻画严格遵循影片内容的时间限制,没有任何交代背景的闪回。即使有台词或者旁白交代了些主人公没有出现在叙事空间的材料,那也是含糊不清、无法确认的。影片对于主人公的表现,也是不连贯的,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抛开主人公,而将镜头对准他的同伙的无聊生活。即使当主人公在镜头的中心时,他们的表现也是出人意料的,充满了突发的歇斯底里和冗长的沉默呆滞。全片镜头的运动也“沉闷”无比,基本上没有快速动态镜头,静止的时候又不如小津之流那么细腻朴实,还总是诡异的缓慢移动……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该片给人两种印象:一,松散缓慢;二,不可捉摸。

然而,这两种特性,对于影片的表现特征与表现目的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这两种特性的交织,才以不一样的方式塑造出独特的西部片人物。

如果大家还记得《魔戒》第一集的开场白,就会明白,所谓“历史”,其真相对于现代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无论资料如何详尽,和当时的时空相比,始终是只鳞片爪。所以,所谓历史故事,终究都是我们以自己的思维去重新演绎。说得好听点叫“古为今用”,不好听的话,就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丑”了。

和虚拟的中土大战一样,历史上真实的杰西詹姆斯(JessieJames)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已经不可考了;对于电影来说,其实也根本没有考据的必要。而且,本片的目的,也是刻意回避常规的传记片手法,因而对人物表面上做了什么、或者怎么做的这些过程性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编导看重的,是对人物的心理表现。

内心的东西,直接说出来往往效果很差,角色的外在行动可以作为一个引子,但并不一定引向确定的目标。有时候,有意无意地使人物充满不确定性,费人思量的感觉也挺好。特别是对于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大盗詹姆斯而言,这种支离破碎地表现所折射出的不可捉摸的性格,更有助于凝聚主角的形象气质。詹姆斯之所以独特,之所以这么有魅力,可能就在于谁也无法读懂他,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恍惚。一个自己都无法预测自己的人,自然是别人难以超越的,这让影片的另一主角——“懦夫罗伯特”(“Coward” Robert Ford)大为困惑。

影片对于二者关系的刻画,同样充满不可捉摸的色彩。影片越是对此语焉不详,就越发勾人去猜测各自的想法。说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同月上映的《决斗尤玛镇》(3:10to Yuma)。两部电影都是西部片,都有偶像级别的匪首,而且都有无限崇拜匪首的匪帮成员。唯一不同的是,在《决斗尤玛镇》里,对二者关系的描绘是直观的,直观到甚至无需用心;在《刺杀神枪侠》里,二者的关系是“说不清,道不明”而且“剪不断,理还乱”的。很可能,“懦夫罗伯特”同学对詹姆斯的崇拜之情,已经隐隐约约触及到了“断背”的边缘。一个一心靠拢崇拜对象的人,他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对偶像的终极占有:其一,无限奉献自我,至死不渝;其二,将偶像的一切占为己有,包括生命。《决斗尤玛镇》与《刺杀神枪侠》中“情意绵绵”的匪帮成员,分别选择了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如此类型相同风格大异的两部影片间的诸多牵连,不啻为今年影坛的一件趣事。

当然,这一切都是俺的猜测,其他观众也可以有不同的猜测,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本片的一切都显得很低调,但是又有足够细节充斥其中。也许你看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当别人提及某些细节时,你可能马上会“心有戚戚焉”起来。不妨把这看作一种最高明的回味,影片本身似乎并没有提醒你回味,它甚至让你在观看的时候很不耐烦,但是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已经像无色无味的毒气一样,侵入到了观众的神经。在某些恰当的时刻,也许是很不经意的,你的心会猛的一动:原来这些东西还是很有味道的……

影片的摄影,对于营造这种独特的效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数时候,镜头下的画面组合,有种梦游般的效果。抽色处理的效果,大量对于空旷原野的全景镜头,使俺恍惚间以为是在欣赏泼墨山水,可偏偏其中的人物又是西方的典型牛仔。这种奇特的错位感,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仔细回味一下电影画面的话,会发现本片的摄影的确是具有超一流的掌控力。有些场景在看的时候就很有魄力的,典型的如那个詹姆斯在火车来临之前“一夫当关”的氛围。注意,俺说的是氛围,而不是姿态,因为这个场景中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感觉,不仅仅是画面的构图与镜头的移动,还包括声音对气氛的推动作用。结尾时几场“演出”的戏份也非常诡异,观众甚至可能觉得比真正刺杀的那一刻还好看。

但是,真正刺杀的场景,就是俺想说的“事后才能体会到的妙处”。那最后的一刻,是对詹姆斯心理把握的一个突破点。我总觉得那时的镜头有些古怪,它事实上是暗示了詹姆斯知晓一切的;因此,那一刻看起来不像是“懦夫罗伯特”抓住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而更像是詹姆斯故作无意地把后背露给了暗杀者……永远让人无法琢磨的詹姆斯,他居然是在期待那一刻么?这种想法,对于重新审视两个人的心理、回味他们关系的发展、乃至读解影片后五分之一罗伯特兄弟的精神状态,都是至为关键的。当然,一个附带的后果,是让人想再多看几遍电影。本片也的确需要多看,因为你很可能在看第一遍时睡着了……

至于表演,个人认为是导演在对整体氛围精确把握下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如果他能调度出如此出色的场景,调教出几个低调而传神的演绎,是没什么可奇怪的。人物的表演,必须和角色的心理综合起来分析,否则单单夸奖演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刺杀神枪侠》有可能是这个冬季好莱坞最异类的电影,不是故意标新立异那种另类,而是天生气质就与众不同。欣赏影片的过程,如同感悟一首写得极简约的诗,需要从并不连贯的语言中寻找韵味。而詹姆斯之死的哲学意味,不仅对罗伯特来说是个迷,对观众也是个黑洞,人们一边震颤于不可预知的恐惧,又忍不住被深深吸引。我觉得这种“气质美女”,和那帮“申奥”的“艺术片”们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我甚至觉得本片在明年的奥斯卡上恐怕会空手而归;但是,因为那百年难寻的气质,我愿意拜倒在这个孤芳自赏的“美女”脚下。

确实...我拜倒在了刺杀神枪侠的脚下....不单单只是为了皮特那独特的气质.我想每个人身边也许都存在一个象皮特这样一个另自己崇拜.向往却又遥不可己的人..他身上所独具的气质深深的吸引着你..你永远都看不透他在想什么..可是你却越发的想要去了解`去靠近他.也许只是因为你好奇..也许只是因为你渴望..也许你把他当做你的一个对手.你总是以他为目标.想超越他..征服他..得到他的认同..努力把自己拉到与他同齐..也许你最后做到了..又也许你没有做到.不论结局怎么样..你的一生都将因为这个人而发生变化..也许你的身边还没有这个人的出现..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或许他早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
确实如何...不管结局如何..我都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最后时刻战胜自己..也战胜你身边的这个人...
就象里面的一段台词里写的:我继续没有灵魂的旅途.看着我那沾满血腥的双手和低贱的嘴脸.我在想.我错的太多了..我自己已经成了自己的难题...

但皮特最后从难题里得到了解脱..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时日无多的他..在最后时刻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并从身边2个人鲍伯和查理的反应里机敏的发现身边这2个一直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人其实早已背叛了自己.偷偷的投靠了警察的时候.他决定动手了..他从容的来到客厅.问:你们2个准备好了.__这一句潜台词问的真的是很好.字面的意思是问这2个人是否准备好了抢劫的事.然而在我们看来.皮特是在问如今事情败露.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对自己下手了.这句话既显示出男人应该有的勇敢和从容.也十分绅士.十分牛仔的面对了事实.在皮特的镇定面前.2个背叛者是如何面队的呢..一个靠坐在摇椅上用手遮住自己的一边脸.紧张的手无足措.手都在微微的颤抖.另外一个则早已把自己的枪套系在了腰上.马上从沙发上起身.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的度到大门前..以便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逃出这间屋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那坐在椅子上的表弟..假意摆弄头发.用手摸了摸脑袋顶..示意他时候到了..提高警觉..准备动手..
然而皮特在最后的这里却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当他走到窗前.听到自己还年幼女儿在草地上低声呤唱的诗歌(诗歌大意如下:他在海上航行.装载货物的沉重.也不及我爱她之深.我不知我能否得她芳心.水色苍茫.我无法穿越.即使我拥有翅膀飞翔.给我一艘两个人的小船.让我和我的爱人荡起双浆.爱的柔情蜜意.爱的温婉动人.爱情之花初次的绽放多么美妙.但爱却随时间褪却了激情.如清晨的露珠蒸发.于是.他再次扬帆.)并看到遗落在草地上女儿的一只小鞋时.竟忘记了自己现在要做的事.忘情的沉醉在其中..丝毫不觉身后2人紧张不安的窥探和无措..
在诗歌结束时.皮特做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决定.他缓缓的解下从不离身的枪套.把它平整的放在了面前的沙发上.并给自己找了一个解下它的借口:我想我应该把枪卸下.以免邻居窥探到.__这句潜台词既幽默的反映出了皮特此刻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更是好好的戏谑了自己身后的2个人..因为他不用看背后..也已经知道身后2个人所注意的东西.以及他们的不安从何而来..的确..当他解下枪套的时候..鲍伯和查理一个张大了嘴巴.眼睛里透露出一股无法相信的眼神.转而又带着一股居然会发生奇迹的侥幸..卑劣之情异于言表..另外一个一直对皮特有着较深厚感情的查理.一直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对皮特下手.本来他只是走到门前..(我想.一旦开火.他也许是不会开枪的.但他肯定会第一时间逃掉.所以他才会选择站在门前)关注着皮特的一举一动.此刻却把脑袋顶在门框上..埋低脸去..身体痛苦的扭曲着..懊悔之情也是异于言表...
皮特放好枪.并没有马上转身..在背景里女儿低声所唱的诗歌里..皮特站在窗前.眼睛望着外面的世界.午后强烈的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房间..谁都没有说话.皮特安静的享受着这一刻的温暖.谁都不知道他这时想着什么.画面里..皮特那魁梧挺拔的背影在在阳光的投射里迷离..模糊..似乎已经融入了这道强烈的光线之中...片刻过去了..空气中阳光投射下..幽幽漂浮的呆滞灰尘似乎都说明了我此刻希望时间能够停止的的愿望..但毕竟时间是不会停止的.....也不会有人知道皮特这时在想什么....是在想到自己一生做恶多端..终究难逃一死..还是想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孩子..又或者还是在想着如何活下去呢...我想这一切永远都不会有人猜的到...
短暂而又漫长的片刻过去后....身后的2人仍旧没有拔枪...不知道是出于紧张还是畏惧..而皮特却心意已决.此时背景音乐里已经响起了一段在我听来凄美绝伦的钢琴小调...
他慢慢的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几米远外墙上的一幅相片上..相片上是一匹很剽悍的黑色骏马..安静的站着..因为年月已旧..相片上的色彩显得有些暗淡无光..像框也是灰蒙蒙的..整个的色调是那么的灰暗..皮特说到:照片看起来很灰吧..说着就向相片走去.我想皮特知道如果这样僵持下去..不知道身后的2个人到底还会不会下手..又或者是他们敢不敢下手..于是他走开来..来到离自己放枪的地方更远的壁炉前..并摆张椅子站在上面开始擦试上面的灰尘..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动作轻缓.背景的音乐越来越清晰..身后的2个人也终于拔出了枪在皮特身后瞄准了他..感情较深的查理率先拔枪对准了皮特..但却一直没有抠动扳机...枪似乎都捏不稳...而一直从小就崇拜皮特的鲍伯..控制着自己有些激动的情绪.湿润着红了的眼睛..抠动了扳机...在他们拉响枪栓的那一刻.皮特已经意识到身后的一切..但他没有回头..只是静静的站在椅子上..从他从窗前走开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回过头..也没有看过身后个2人一眼.随着一声枪响皮特重重的撞向墙壁..从椅子上滚落下来.倒在了地板上......
到这里音乐的渲染已到了极至..我想每一个血腥男儿看到这里都会落泪..在皮特妻子的哭喊声中..查理扶起倒坐在沙发上还没有回过神来的鲍伯慌忙的逃离了皮特的家...
整个电影到这里似乎也应该结束..然而导演并没有这个打算..接下去..导演又很细腻的用数十分钟的时间描写了刺杀了皮特的这2个人后来的生活和各自的命运...至于这2个人后来怎么样了..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把这部电影下下来看看..当然最好就在帝国下..就当是支持一下帝国的电影事业吧~``通过最后的数十分钟...导演又给了我们一个很意想不到的结尾.....确实..世事难料..你永远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世界上每个人的心态都会不一样的哟...哈哈哈~~`我只能总结的说一句.结尾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