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迎难而上打“硬仗”--经济频道--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9:44
 广东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

  有这样两个数字,一时令广东人内心纠结。

  一是外贸依存度最高时达16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一是贴牌生产的加工型企业达3.9万家,占全国40%。

  依靠毗邻港澳、先行一步的优势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广东创造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珠三角模式,这些数字曾经代表着发达和荣光。然而,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它们却代表着没打上“补丁”的漏洞:高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更多;而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那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长处成了短板,广东的经济增长率一度坠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5.8%。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这句话,恐怕没有人比广东人的感受更为真切。金融风暴,浮华吹尽,袒露的,正是广东外贸依存度高、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广东并非因危机而大梦初醒。早在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这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与其说是准确的预测,倒不如说是广东在危机前就开始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长13.6%,相当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率的四倍,可谓“世界走一步,广东跨四步”。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珠三角模式等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即使不遭遇“天灾”,也会碰到“天花板”。

  省长黄华华分析了广东传统发展方式的“三个难以为继”: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以为继;产业和技术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和部分地市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的情况下难以为继。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广州一家公司的标语道出了广东人的心声:危机就是契机,倒逼机制就是倒逼机遇。

  “金融危机帮了大忙,我们决不能‘浪费’危机”,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年均增长18%。他们居安思危,在2006年就提出经济转型。“我打了个比方,就像一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已经奔跑30年了,你不放缓速度好好检修一下,给它加油,以后怎么来继续加快发展?”可是,由于当时东莞经济一片繁荣,这样的理念多少受到了非议。危机一来,外贸依存度高达253%的东莞有1000多家低端企业倒闭,东莞人顿悟了。去年,虽然东莞经济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效益却上去了:人均GDP增速首次超过GDP增速,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次金融危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后一个时间窗口”,“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广东闻“机”起舞,正以更矫健的身姿亮相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