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精神——读《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5:08:44
           《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是方汉奇前辈的主要著作之一。            方汉奇   1926年生,广东普宁市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同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员。1953——1958年,1972——197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1972年、1978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仙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主要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报史雨报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等。         《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所展示给我们的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大唐“进奏院状”的研究以及清朝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报人的板报活动及其板报思想;     三、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有关新闻史的定位、研究。            英国大学者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新闻史的奇情壮彩》一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跨越历史,从一代代的新闻工作者身上学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璀璨精神: 一、爱国精神。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首先应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力量源泉。清朝末年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为了改变外国报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诋毁中国形象,侮辱中国尊严这一不堪的现象,大声疾呼,要求把报纸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像外国人阐述本国的观点,以抵御侵略者的荒谬宣传。再有《京话日报》的创办人彭翼仲先生“从创刊起,就标榜自己是中国人办的报,特地在报端上头印上‘华商’两个字,并且声明:‘机器、铅字、纸张、油墨,样样咱们不会做,都得到外洋去买’,但‘作报的心是中国的!’(《演说》1905年5月2日《京话日报》)“在所刊载的新闻评论和文艺作品中,它极力向读者控诉帝国主义列强‘夺人的土地’,‘灭人的国’,‘亡人的种’的殖民政策;宣传国家民族‘独立的可贵’灌输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壮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演说》1905年4月7日《京话日报》)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文界大豪鲁迅为了救国依然弃医从文,并在《中国地质略论》中提出警告:“中国这,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其爱国之心日月可鉴!二、忧民爱民的情感。        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心怀天下,情系民众。彭翼仲先生说过船板《京话日报》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过为中国人说话的舆论阵地,就是为了给人民大众争回这个说话的权力”,他心怀民众,在报纸上大力揭露南非英国殖民地当局虐待化工的事实,劝告华南沿海人民,不要再去南非上当卖命;他心系民众,一再申明:“我们这《京话日报》是一个胆大妄言,不知忌讳,毫无依傍,一定要做完全国民的报”(《演说》1905年4月7日,《京话日报》),为民众的利益而战。三、献身精神。        所谓的献身精神包括放弃自身的利益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① 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灵魂,为了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运用杂文这一武器,为革命造舆论和在报刊上进行战斗。为了战斗他放弃了搞长篇小说,搞大部头文学史的计划,他不顾敌人的攻击,诱惑和好心的朋友的劝告,不要诺贝尔奖金,用手中的笔,在百年魔怪舞翩跹的旧中国,对一切有害的旧事物,给以猛烈的抗争和锋利的袭击。        ②彭翼仲由于过多的大胆揭露时弊,触痛了某些权势者,被流放边疆。章太炎、成舍我揭露时弊,因得罪当权者多次被捕入狱。而在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中,更有邹容惨死狱中。中国共产党员邵飘萍的杀害。这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这一伟大的事业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春、健康、名誉,还有那活跃的生命。四、坚持原则。       ①公私分明原则:作为大众的喉舌,我们应公正对待每一件事,忌“以嫉妒之心奋诬污之笔”,要做到“无故无新,不偏不倚,立言敷论,平允正当,无一毫偏狭之见容于其间”(1912年6月15日 《天锋报》所刊《大共和日报广告》);和“据实录者,勿尚假托”(《章太炎宣言》刊于1913年25日《时报》)       ②为正义说话的原则:故人云:“忠言逆耳”。为正义之辞必定在有些人听来是刺耳的,面对强权,面对诱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敢于向权威挑战,为人间正义而说话。       ③说真话、说实话的原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既然要敢于大声说话,那么也得说实话、真话。“一切报道都必须完全真实”。因为“宣传的事,是必须现在或到后来有事实来证明的”(《南腔北调·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鲁迅认为如果违背了真实,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就会产生一种“坏结果”,即“令人对凡有记述文字逐渐起了疑心,临末弄得索性不看”(《南腔北调·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将会影响报刊在读者中的威信,在宣传上起到相反的效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215页)所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简明信息的真伪,“事不可诬,论不可宕,近妇言者不可听,长乱略者不可从,毋以法理虑言而蔽事实,毋以众情涌动而失鉴裁”(见章太炎《新纪元报发刊辞》刊于1912年4月22日)五、发扬“韧”的战斗精神,打好“壕堑战”。       鲁迅认为在黑暗的旧中国,酣畅淋漓的大骂一场固然痛快,可是作为“扒粪者”的我们,所担负的任务是艰巨的,所面临的困难是重重的,今天你畅快了,可是明天呢,明天你还能如此吗?正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的革命是长期艰巨的,我们的使命也是如此。要“察看环境”,不要追求表面上的“激烈”。即使被“不明情形”的人暂时地“评为灰色”也可以,“万勿贪一种虚名,而反致不能说话”。“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坟》)因为“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非真勇也!”(《书简·致唐诃等榴花艺社诸君》)所以发扬韧的精神,与那些坏的事物打一场持久战。        不过,不可否认近些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致使一些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的现象,有的情况还很严重,群众对此表示不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2003年揭露出来的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一些新闻记者阴间受贿而隐瞒事实的真相的情况就十分典型。(《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郑保卫)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能以前辈为榜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和“低俗新闻”的出现。走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