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 - 焦点网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50:00

补贴政策何时完善? 治沙英雄正被钱“治”


  在毛乌素沙漠南部的陕北定边县,全国唯一的"治沙英雄"石光银自1984年以来联合农户承包治理荒沙20多万亩,经济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然而,石光银至今不但没从"绿色银行"中得到分文收益,反而一直"为钱所困",目前只能靠贷新款还旧贷,不断借贷来勉强维持自己心爱的造林治沙事业。

新华网陕西频道  记者陈钢

  治沙治了20年 欠债也欠了20年 
 

    今年59岁的石光银治沙20年不止,一脸苍桑中饱含着坚韧不屈的陕北汉子性格。(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治沙20年练就了一手熟练的植树活计,石光银在植树现场特别兴奋、投入。(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治沙治了20年,欠债也欠了20年,我现在是陕北最大的欠债户。"记者见到石光银时,他一脸苦相。春季本是陕北造林的好时节,石光银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忙着筹集还17万多元的贷款利息。

  "去年底从农行贷了1000万元,一年利息70多万元,要分季度交。"高兴了没几个月的石光银感到了贷款的压力,"手里根本没钱,只能再借、再贷,连儿子占军的3万元存款都拿来了。"

  老石的日子咋这么紧?石光银说:"公司一年的经营收入算起来100多万元,可是把护林人员的工资、农民栽树的工钱、买树苗的费用开销掉,再加上给银行还贷款利息,就没了。咱的钱都是树,合成钱的话价值3000多万元,这是地区和县林业局1997年评估过的。"

  1984年和1985年,石光银从集体和国营林场承包了6.1万亩荒沙植树造林。按照协议,治理完成后林木效益按二八分成,也就是说,今天这片价值3000多万元的树林,80%归石光银所有。可是,按照后来的林业政策,这些树一棵也不能砍伐,石光银的"绿色银行存折"一分钱取不出来。

  石光银认为欠债不光彩,他说:"我栽树治沙,为的是过上好日子,可从1984年到现在,林子一直见不了效,治沙治了20年,欠债也欠了20年,怎么都还不清。"

  "刚开始借钱是为了买树苗。除了找信用社,就找亲戚朋友借,大部分都是二三分的高利贷,有的高达5分利。"石光银说,"为了借到钱什么办法都想过,发动人家与我一起干,告诉人家栽树赔不了,说我石光银砸锅卖铁也能还,求爷爷告奶奶,连劝带骗。当然还要讲信用,有一回为了给本村的冯青山还500元钱,把结婚时的毡子、柜子都给了人家。"

  1984年开始后的十多年,是石光银造林治沙最红火的时期,也是他大举借债的时期,除了从信用社贷的10万元,他先后从50多个乡邻手里借过30多万元的高利贷。到1997年,因为林地还未长成生效,再用"拆东墙补西墙"方式已无法继续。

    石光银在治沙之初创办了股份制治沙模式,这是他与他的治沙伙伴在一起,(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石光银栽的树大多已成材,除了精神上无比的富有,他没得到当初希望的利益。(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从1997年和1998年,石光银分3次向农业银行贷来300多万元贴息贷款,还掉了以前的所有欠款,得到了喘息之机。但这300万元贷款却给他带来了无法卸掉的包袱。1998年以后,陕西全省禁止林木商品性采伐,石光银每年只能靠自己的经营收入勉强还掉利息。

  曾经为此愁眉不展好几年的石光银说:"为了这300万元,30户亲戚的房子都作了抵押,我要翻不了身,人家的房子就没了。为了这,家家两口子吵过架,我心里也不好受。这么多年了,我感觉跟天斗容易,要把树栽活总能找见办法,可要跟钱斗、跟贷款斗,我老石没有赢过。" 
  
  直到去年10月份,石光银才等来了国家林业局协调来的1000万元农行贴息贷款。这些钱,除了还掉以前的400多万元欠款,石光银还兼并了县奶牛厂,买了1000只羊,靠产业发展继续治沙才有了新的希望。

   受了骡马苦 栽的树却成"死娃子"

  
定边县位于毛素沙漠的南端。20年前全县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被黄沙所淹没,一半以上的人口长年受到风沙的侵害。为了躲避风沙,石光银曾随父母9次搬家。回想起儿时风沙肆虐的情景,石光银说:"沙吃人连血都不见,多少人都被沙埋了。沙也把人刮穷了,庄

    一直"为钱所困"的石光银为了放长线治沙,投资460多万元兼并了县奶牛场。(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这是石光银创办的治沙公司。(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今年59岁的石光银治沙20年不止,一脸苍桑中饱含着坚韧不屈的陕北汉子性格。(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稼长不成,肚子吃不饱,学也没法上。沙不治不行呀!"

  1984年,有关部门出台了"允许个人承包荒沙,所造林木谁造谁有"的政策。石光银与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集体农场无力治理的3000亩荒沙,成为全省承包荒沙造林第一人。这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把3000亩荒沙地栽上了旱柳、沙柳、杨树。1985年,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石光银又与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合同,承包了5.8万亩荒沙,约定将来的树木成材收益后按照二八分成,石光银得八。后来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石光银联合127个农户入股治沙。

  "老石不识字,但是个聪明人,要不然大家也不会一起入股治沙。可是几万亩小树苗长成大树,就要见到效益的时候,老石的聪明却'失灵'了。"石光银治沙公司办公室主任高学文对石光银的处境很同情。

  1985年春天,石光银和127户村民进驻了国营林场40年都治理不了的一片面积6000亩的沙地。"那真是受的骡马的苦,吃着猪狗的食。当时在那儿栽树,有时一个月都不回家。四十来天下来,把人晒得脸上和身上都是泡,皮蜕得一层一层的。"回想当时栽树的情景,石光银眼睛湿润了,"一次根本栽不活。有时候晚上一栽,第二天一场黄风就把树苗刮倒了,再挖坑往进栽嘛,最多的栽过五次。头一年上了一百多人,才成活了10%还不到。第二年又治,上了二百多人,才成活了20%左右。"

  "婆姨、娃娃说石光银领了一帮'石灰锤'(方言,意思是鲁莽冒失),我们觉得石光银魄力大,反正就跟着他干,干到底。" 当时与石光银一起"受苦"的高志贵说,"想着将来栽起树来就有了利,大家没有后退的。"
  1997年,榆林地区和定边县林业局评估组对石光银承包的6万多亩荒沙进行了评估,认定治理区内共有各种林木700多万株,按当年木材价格计算,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石光银和他的治沙公司在寸草不生的荒沙上建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但石光银和他的伙伴们想从"绿色银行"取出钱用的时候,却发现一分钱也取不出来。石光银说:"过去差不多每年都申请,每次都没申请不下来指标。到1998年,这片林子又被划成了生态林,连申请都不行了。我这树就成了'死娃子'了。"

  现在栽树有补贴 成了林的树为啥不补

  
作为全国治沙面积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个人,治沙英雄石光银曾当选为全国劳模。他认为,只有治更多的沙,才对起这些荣誉。可是,政策不灵活把他绊住了。石光银说:"现在个体造林有补贴,可我这造好的林子却没有,想交给

    今年59岁的石光银治沙20年不止,一脸苍桑中饱含着坚韧不屈的陕北汉子性格。(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治沙20年练就了一手熟练的植树活计,石光银在植树现场特别兴奋、投入。(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这是石光银创办的治沙公司。(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石光银营造成的林子已经成为定边县毛乌素沙漠边缘一道风景。(新华社记者陈钢摄) 集体也没人要,把人就卡死了。要是去年贷不下来1000万,我这治沙就停步了。"

  长茂滩林场原场长孙万仁说:"老石承包的林地,本来就是集体的。现在树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也是集体的。既然不让砍伐,集体林场就应该按当初的合同付给老石应得的利益,把林子收回。"

  1998年,石光银向林业部门提出了移交6万亩林木的申请,希望林业部门对他十几年来的投入做出相应的补偿,但遭到拒绝。林业部门回答是:要经过市、省,还要国家来立项。石光银后来还想把林子白交给林业部门或县上,也没如愿。

  孙万仁认为,老石的6.1万亩林子都已长成,在不影响林子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现在可以、也应该抚育间伐,而不是一棵不能砍。这对林地有好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样做既不用国家出太多做补贴,老石又可以自己滚动发展。可是"来过多少领导都没人开这个口子。再说,石光银是治沙造林的名人,怎么能砍树呢?"

  交不出去,又收不回钱。石光银说:"马列主义还要看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呢,我这情况咋就不行呢?国家鼓励承包治沙,这是一件好事。可造起林后,国家不管,什么也不给人家补偿,砍不让砍,让人想不通。这就把政策执行的太死了,就像这两年搞封山禁牧一样,说禁就禁了,也不给农民处理羊留够时间,许多人家里养不住只好贱卖。"

  正当石光银为这片林子发愁的几年里,国家有关林业政策陆续出台,但石光银的林子列不上。石光银说:"各级政府都说,你的林是以前的个体造林,国家没有这个大政策,想给你补都没办法补。咱就只好等国家政策。我就想,现在农民造林、个体造林,有的还没栽就有补贴,起码栽上一两年就开始补贴了,可我栽的树都成了林子了,咋就不能补呢?"

  "老石治沙就要停步的时候,国家林业局领导认为,不能让治沙英雄流血流汗再流泪,才大力帮忙,去年协调下来1000万元贴息贷款。"治沙公司办公室主任高学文说,"这钱贷得不正常,农业银行派人考察了快一年才定下来。农行的人都说了,要没有国家林业局当这个'协调员',这个钱肯定贷不下来。老石的林子做抵押人家不认,更别说他还欠着农行300多万元还不上呢。"

  补贴政策应该尽快出台 石光银应该治更多的沙

  
石光银栽树辛苦了十几年,想砍伐其中的一些林木换取经济收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国家出于全国生态安全的考虑,把石光银栽种的经济林划归为生态林也无可厚非。记者发现,问题是石光银投入的巨额资金由谁来补偿?这些资金中,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如果没有新的更多贷款,石光银还债的资金链条早晚有一条要断掉,谁来负这个责任?按照协议,石光银应当获得的利益又由谁来进行支付呢?

  石光银说:"前几年,看着树没效益,原来与我一起治沙的人要求退股,我只能想办法给人家退。家家都要开销,娃娃要上学吗?可我自己没有办法退,我这一份家业都放到治沙上了,有钱没钱都得治。"正是靠着这种不找退路的热情,石光银始终没有放弃治沙。

  "要不是老石对治沙感情深,可能早就不干了。"高学文说,"现在贷的1000万元对治沙也起不了大作用,除了还债,兼并了县奶牛场还花了460万元。今年春天要栽的5万亩,还是准备争取三北防护林的补贴,不然也栽不成。"

  记者在石光银的治沙公司采访时,偶然遇到了几位有投资意向的外地人在这里考察。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沈象扬先生说:"像石光银这样的治沙人才,本来不该搞这些经营。他应该发挥专长,一心一意治沙。"

  曾在澳大利亚投资治沙的沈象扬介绍说,沙漠面积也很大的澳大利亚,有很多专业的治沙公司,专业就是栽树和管护。政府通过减税等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治沙。投资者买到荒沙之后,就可以交给治沙公司治理,自己只用负担种苗费和每年的管护费。等到林地可以间伐收益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逐年收益。这样一来,投资者和治沙公司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政府不用付钱就得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可是,从1997年到2001年经济上最困难的几年里,石光银把精力主要用到了经营上,再加上根本没钱栽树,每年治沙面积只有几千亩。

  来自苏州的民营企业老板徐斌希望出资与石光银合作治沙。徐斌认为:"石光银的精神让人敬佩,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我国沙漠面积这么大,年年还在增加,仅靠用奉献精神来干,永远也治不完。单独由国家来投资也远远不够。只有建立责权利明确的市场机制,才能扭转荒漠化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