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一个叛徒毁了我军前线指挥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2:30

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一个叛徒毁了我军前线指挥所

看了电视剧《密战》,为剧中敌我双方斗智斗勇,敌人的间谍无孔不入的剧情深深吸引。提高我们全民的保密意识,都来为国家的安全出把力,至少是不泄密,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联想到我1969年的经历和见闻,这可不是编的剧,是活生生的事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执行边防任务的前两个月,部队就做了相应的准备,包括学习俄语战场喊话等。部队只知道要出去执行任务,具体什么任务、到什么地方去,谁也不知道。而且明确规定,停止探亲、不准写信、家属来队不准探望,不准单独外出。一直到上了火车(闷罐车),也不知道车往什么地方开,干什么地方去。到了牡丹江再往前的一个小站,才召开营连干部会。连长回来后向全连中传达了执行边防任务和下车后的注意事项,保密工作做得是不错的。

到达作战地区后的前几天,除了由介绍防区的我情外,就是敌情教育、保密教育。令我震惊的是,敌方的情况介绍得相当祥细,包括兵力部署、武器配备,甚至连对方团以上干部的名单都有。几天后,还有令我更震惊的,我团到防没有一个星期,敌方的电台就广播了我团的消息,不但番号准确,甚至连我团的战史都一清二楚,大家惊呼无密可保。

团里为了破除大家的无密可保的情绪,在加强保密教育同时,又做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其中一条是不准用当地的信箱邮寄家信。可是一直到两个月后才开了牡丹江鬃信箱。部队留守人员也没有将家信及时转过来,最疼爱我的祖母去世后家时发的电报是三个月后才收到。我伤心的掉下眼泪,可有什么办法,连长安慰我,谁让我们是军人呢?

在作战地区,准备打仗不是空话,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敌我双方都不眨眼似的盯着对方。除了明哨暗堡之外,情报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战线。

苏方千方百计的获取我方的情报,无所不用其极。

一是用金钱收买:他们明码标价,一份前进报(沈阳军区机关报)鬃元,一份解放军报鬃元,一份参考消息鬃元,其他情报也是按质论价。这些报纸在我们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是这些内部报刊一经敌方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意想不到收获。某日,一边民携所搜罗的参考消息、前进报等企图越境,被我民兵俘获。

二是派遣特务:我们团的驻地多次发现敌特的信号弹骚扰,当然是定时的(在最前沿还没发现过,他们不敢冒那么大风险)。在通信连检查通讯线路时,多次发现敌人安装的窃听装置,这类特务比较难发现。

三是通过电台宣传,招降纳叛,某军一个侦察排副班长越界叛逃,致使前线部署泄密,造成较大损失。这个事件,我将在以后专门介绍。

四是电子侦察,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几年苏军就珍宝岛战斗就介绍了在战斗中监听我步谈机通话的情景,当然是没有获得太大价值的情报,否则珍宝岛战斗我们就不会那么主动了。

由于失泄密,也产生很多莫名其妙的无头案。某部对苏军在边境我防火道一侧修建一个木板房,我方制定了将其人赃具获的作战方案,准备用绞盘将这个板房拉回,并在极为相似的地形作了相应的演练。就在准备采取行动的前一天晚上,苏军不知何原因自己拆除了板房,行动取消。还有我在前文《谁让我们是军人啊——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1)》中提到的,部队保密措施如此严密,敌人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团到了前线,都成了迷。

当然,我军、我们的情报部门也没睡大觉。我在前文《谁让我们是军人呢——珍宝岛战役前后的“密战”(1)》中也说了我军掌握对面苏军从集团军(他们当时就已经是集团军了)、师、一直到团的火力配置、首长的姓名、驻地等情报,而且不断下发的敌情通报,也证明我们的情报的准确性。比如,团司令部通知我连,第二天,苏军要于明日某时在某高地举行喷火演习,要求我连注意观察,果然第二天苏军真的就有喷火坦克等参加的演习,还有一次是通讯演习也是如此,真是一报一个准。需知演习的保密等级和实战是大致相同的。就说这一个例子吧,高级的情报、派哪个侦察员做卧底,也不是我等小兵可能知道的。

密战是什么时候都是进行时,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历来如此,保密工作确实太难了,难就难在敌人无孔不入,在我的前篇拙作发表后,网友们都说是防不胜防,是的,我也承认,但是不防呢?

1969年珍宝岛3.15之战,苏军t62坦克被我们军一等功荣立者于洪东他们埋设的59式反坦克地雷炸瘫,双方围绕这辆t62坦克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坦克虽被苏军炸沉在江里,但最终被我潜水员在水中挂上钢缆后用绞盘拽回我方,并准备运往哈尔滨进行研究。

此事惊动了苏联的高层,他们不甘心武力阻止我方抢夺的失败,由克格勃派遣一名特务,叫他在运输途中将这辆t62坦克炸毁。

这个特务叫窦祥松,是黑龙江虎林县虎林镇的,于1967年5月份趁夜黑风高躲过我边防哨的眼睛,逃到苏联境内。此人的父亲是恶霸地主,解放前无恶不作,解放后被镇压。窦祥松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因调戏妇女和盗窃被判刑三年。61年出狱后被定为坏份子,继续监督改造,但是他不思悔改,仍然小偷小摸不断,经常受到治保干部的训斥。由于心怀不满,他残暴地杀害了治保员夫妇割下二人的头颅后叛逃到苏联。

到苏联后,窦祥松参加了克格勃学校,掌握了做间谍的必要本领。这次潜回,是由克格勃高层向他交待的任务,要他在坦克运输的必经之路上待机炸毁。1969年5月的一天,他潜入我境内,在去往潜伏地途中,由于路途较远,他搭乘了一辆拖拉机。正巧同乘的一个人也同是虎林镇人,虽然不认识窦祥松,但和窦祥松的父亲倒是仇人,也听说过窦祥松的事,他仔细的打量这个“乘客”,发现与窦祥松的父亲有几分相象,下车后报告了派出所。

窦祥松被捕后,很快就查明了他的身份。经审讯,窦祥松不但如实供出两年前杀人越境的事实,而且供出他的特务身份和要破坏t62坦克的阴谋和行动计划。

后来,t62坦克在由我军研究一番,把其先进的技术一部分用到了我军69式坦克上。该坦克经修理后运往北京,现在才得以保存在军事博物馆中。

暗战的这一个回合,以我方完胜而告终。

窦祥松一案,主要是得益于当时人们对敌的高度警惕性。如果象现在人们马放南山般的状态,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作战地区前线指挥所是由沈阳军区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临时设立的指挥机构,它可以指挥协调战区的所有部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将军是珍宝岛作战地区的总指挥,珍宝岛作战时,肖副司令坐镇五林洞,成功地指挥了珍宝岛战役,连苏军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的指挥员厉害。

我刚到作战地区不久,在离我们团部不太远的地方看到一所用方木盖的大房子,只有房架子和屋顶,再往前走一点还有一个挖了一半的山洞,洞内的石质非常坚硬,不用被复(浇灌混凝土)都是一个良好的坑道。从地形上看,是在背向苏联方向的山坡上,是炮弹的死角。我心中纳闷,这么好的位置,都盖了一半的设施为什么半途而废呢?

后来团里一个参谋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个房子和山洞,是为作战地区前指修建的,因已经暴露而弃之不用了。

1969年春夏之交,当时的驻军某师出了一个叛徒,是侦察连的一个副班长,叫洪新学,叛逃到苏联后,出卖了我边防驻军的兵力部署、武器配备等情报,包括这个前线指挥所。正巧对面苏军双城子集团军五师师长的儿子也逃到我方。苏方看洪新学知道的东西有限,没有更多的利用价值,在双方会晤时(定期的会晤还正常进行),提出用洪新交换那个师长的儿子。经我方同意,于某一天于边境公路零公里处交换。中方一辆北京212吉普、苏方一辆嘎斯69吉普车分别推出二人进行交换,我方将洪新学用绳子捆上,苏方先将那个小子扇了一个耳光,然后推进车里,各自带回。

双方都是由于听信了对方的宣传,都以为对方才是天堂,都各自叛变了自己的祖国,落了个叛徒的下场。苏方那个师长的儿子如何处理不得而知,估计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军的叛徒洪新学经过原部队轮流批判后在牡丹江被枪毙,成了人人唾骂的狗屎堆。

此次叛逃事件给我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原部队调防,军事部署更改,那个没建成的前指挥所,也就成了“烂尾房”。

这件事我一直没想明白,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谓不细致,怎么还出叛徒呢?

1972年,中苏边境冲突已经基本停止,争议地区除了黑瞎子岛外,珍宝岛、吴八老岛、七里沁岛等都在我控制之下,表面上看边境上已经平静了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暗战并没有因为边境的平静而停止。下面这个故事很老套,但也是中苏之间暗战的公开化的较量,所以仍然重温一下这个故事(也许有的朋友还没听过)。也作为这个话题的结束语。

1974年1月的一天,北京西坝河桥突然升起一颗红色信号弹,接着探照灯刷地亮了起来,照得桥上下如同白昼,民兵和公安人员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将正与苏联大使馆的三秘和武官处翻译接头的苏联派遣特务逮个正着。尽管苏联大使馆改了刹车尾灯、换了车牌,接头人也改了装,做了充分的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仍然十分惊慌,将证据用口罩凶着扔到桥下。四面摄影机哗哗地转个不停、照像机在闪光灯闪耀下咔咔地响个不停(就差没有电视直播了),证据能毁灭得了吗!这样抓特务的场面够精彩吧,够刺激吧!为此《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苏修间谍落网记》,详细报道了苏联派遣特务被捕的经过和精彩场面。

天下抓特务哪有这么这么容易的?

原来,这个被捕的克格勃特务叫李洪枢,黑龙江省双鸭山人,1967年逃到苏联后,由于李的俄语较好,被克格勃相中,培养成间谍,并多次潜入我国境内搜集情报。这次潜入境内时是冬天,用熊掌式的鞋子和手套在冰雪江面上留下的是“熊迹”,被我边防巡逻的解放军和民兵发现。一个有打猎经验的民兵发现“熊迹”可疑,顺这个线索将正在赶往大庆火车上的李洪枢抓获。在牡丹江市某秘密关押处,李洪枢如实招供了潜入境内的任务及情报送出和与苏联大使馆联系的方法等。这一情况引起我国反间谍机构的重视,北京专门派谍战专家前往牡丹江,经过一番审讯,李洪枢同意戴罪立功,于是便有了这精彩绝伦的抓特务的场景。

熊迹这一细节,还被拍成电影,名子就叫《熊迹》,这部电影,现在网上还能搜得到。

中方此举使苏联人大为光火,面子上十分过不去,也策划了一起事件,就是利用我驻苏使馆人员回国之机,用一个妇女强行往我回国人员手中塞一份杂志,说是传递情报,妄图挽回一点面子,但是由于手法过于拙劣,反而遭到耻笑。

暗战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将来也不会停止。在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各个领域的间谍反间谍、渗透反渗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甚至已经渗透到商业领域,不仅危及国家安全,也涉及到经济建设甚至关系到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国家,要是都能象那个抓住“熊迹”的猎人那样,有敏锐的嗅觉,高度的警惕,那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