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造假 百年名校声誉受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4:23
   南京大学教授造假 百年名校声誉受损
  (南京晨报  2010年5月18日 )
  日前,有媒体披露了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造假一事,事情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广泛批评和指责,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
  昨日,记者在南京大学采访时发现,“造假事件”并非是发生在某个大学的特例,它的产生完全是有迹可循。一名教授直言,现行的大学评估体制是“造假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大学文学院。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专业文学概论”是去年批下来的,但现在已被暂时终止,是否是永远终止,尚需校方做出定夺。该教授表示,南京大学文学院剔除“文艺学专业文学概论”尚有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现实角度而言,此举对学院的建设没有太大影响,“这不是一个根本的变动,只是在拓展和深化上出了点难度。”
  “说实话,对南大文学院来说,拿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最致命的。”文学院一位负责人坦言,面对网民的猜忌和指责,文学院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种种猜忌和指责,有可能毁掉百年名校的声誉,“本来是一个荣誉的问题,现在则上升到了声誉的问题。文学院的成绩在海内外都有极大的影响,而现在,毫无疑问它的声誉受损了。”
  为了避免声誉进一步受损,文学院采取的态度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不希望参与任何炒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只要文学院坚持自己的精神,吸取这次的教训,声誉迟早可以恢复,而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则是人心的散乱。“中青报上也写了,这件事的起因有可能是个人恩怨。这个说法有道理,但不一定准确,但对于老师来说,这种说法可能让他们彼此增加防备,从而破坏了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搞得学院里人人自危,这有违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本来,学院一直要求老师不要贪图名利,而这件事发生后,可能带来极坏的影响。这样的伤害,远远超出了造假带来的影响。”
  失去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学生而言影响也不是很大,更多的是自豪感的缺失,“老师还是那些老师,课程还是那些课程,就是有点丢脸了吧。”一个学生表示,平时尊敬的老师做出这样的事情,作为学生,总不会感到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文学院一名教授介绍,一般来说,申报国家级的精品课程都是由该学科的老师具体操作,因为胡教授临时外调,所以才换成了周宪,“严格意义来讲,这不是弄虚作假的行为。因为精品课程不是一个老师的成果,而是一个群体的贡献,换个主持人的做法,并不是很难接受的。”问题的症结在于,申报的材料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实。
  对于这些不实的材料,周宪表示自己并非对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把关不严。文学院的一位领导也表示自己也没有认真审查材料,对于一些“模糊的字眼”缺乏警惕。“我虽然没有参加讨论会,但我们学院确实同意了这件事,所以说,我们不能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对群体性的规范,以前我们只注重对单个老师学风的规范。精品课程申报不仅是一个主持人的事情,而是牵涉到学科所有老师的利益。”该负责人表示,文学院已批评了相关老师,下一步迫切要做的就是对这种群体性行为的监督,“以后,我们会安排专人审核,或者成立学术委员会。”
  文学院一位教授痛心地表示,目前的各种评估制度才是罪魁祸首,就是它把人性中的功利心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文学院的另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每天自己桌上都有应付不过来的材料,这些浪费了自己太多的时间,但同时,学院又不敢轻易放过这些机会,因为拿不到重点的项目,学院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就留不住人才。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周宪教授的恩师董健。董健表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各种评估体系,“当一个教授,需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项目,得到大奖,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大奖!”不过,对于爱徒的行为,董健也丝毫不偏袒,他认为周宪的最大错误是“太认同现行的体制,而不够清醒。”董健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大家觉得当个教授已很好了,虽然自己也曾官至南大的副校长,但更多地从学科的建设出发,“其实,我对当副校长没什么兴趣,我的工作就是把学科办好,给老师和学生一个活跃的、独立的学术氛围。”
  其实早在周宪升官前,董健就对徒弟发出过警告,“你怎么对当官这么感兴趣,你适合做研究,不适合当官,难道当个好教授不好吗!”作为一个老南大人,董健也经常向小字辈灌输“学术第一”的想法,当权者却不太领情,他们给出的理由惊人的相似----资源就那么多,不争取资源就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