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4:41
环境养生

  健康是长寿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这些长寿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

  众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从现在来看,仅仅从治病的途径来延长人类的寿命,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近百年来,人类的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原因,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在现时代,死亡多是因为细胞和组织衰老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就拿人们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及心脏病来说,尽管其发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与细胞和组织的衰老和损伤密切相关。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医生就发现,在英国,生活在粘土、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区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的地区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则很低。美国学者也发现,美国的癌症高发区集中在东北部、五大湖周围以及西部沿岸地区。

  在我国,癌症的分布在大的范围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就是在小的范围里,各种癌症也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分布。如肝癌的高发区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食道癌高发区呈同心圆分布,发病率由中央区向周围逐渐降低。

  不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如《黄帝内经》里就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传,帝尧时代人们就凿井汲水而饮。春秋战国时期居民中还制订了清洁饮水公约,不遵守者以法律处理。我国考古挖掘的古城遗址遗物证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不仅注意到饮水卫生,而且还注意到保护环境卫生。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也写过《论空气,水和土壤》等卫生论著。

  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提出了许多与社会因素相联系的医学课题,促使医学家们去探讨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1766年,德国人约翰·彼得·费兰克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最先提出“医学监督”的想法。1838年德国人捷·埃罗舒提出“社会卫生学”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是凭借着社会才能赖以生存的一种社会动物。他还把卫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卫生,它完全隶属于个人的主动性;一类是公共或社会卫生,它需要采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国人儒勒·盖林第一次把“社会”这个词同医学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医学”新概念。他把社会医学分成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研究人群的身心状态与它的法律、组织、制度、风俗、习惯等的内在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问题;社会卫生学--研究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措施;社会治疗学--制订治疗措施和其他手段对付社会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1848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德国人诺尔曼指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

  本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较为突出,社会医学在发达国家为医学界广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社会向医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所带来的“公害病”;现代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所带来的意外伤残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会现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等等。

  总之,由于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必须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生物因素亦不能忽视,包括所有与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影响。人体的健康还与生物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致病原及寄生虫也影响着人的发育和衰老变化。

  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蠕虫等。有些疾病是通过动物或昆虫作为传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症等,狗传播狂犬病,猪传播猪肉绦虫病,蚊子传播疟疫、乙型脑炎,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病等,苍蝇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等病。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年龄增长都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疟疾、流感等等为患,几乎造成一个地区人口的灭绝。如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悲惨的大流行,14世纪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欧洲病死者达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1/4。在近百年内,霍乱曾先后发生6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数十万至百万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社会环境与人

  据对中国猿人的年龄考察,其死亡年龄在14岁以下的占69.2%,15~30岁的占11.7%,40~50岁的占14%,50岁以上仅占5.1%。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猿人大都未到成年就死亡了。有人对40多个北京猿人骨骸的年龄进行研究,推算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

  到了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人的生命亦是短暂的。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如6000年前的半坡人,一般只有30~40岁。小孩死了用瓮棺埋葬,在发掘的250座墓葬中,小孩就有76座,可见小孩夭折的非常之多。

  原始人的寿命为什么这样短促呢?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十分薄弱,非常容易丧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开始急速上升。有人曾统计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激增了三十几岁。按1977年人口年鉴,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2岁。但是,由于世界各个地区、国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每个国家的平均寿命是不同的。据当时统计,日本男人平均寿命已达74岁,而安哥拉却只有38岁。人类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达和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具体他说,有以下社会环境因素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政治与养生

  社会政治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所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对医学卫生保健事业的作用方面。因为医学及卫生保健向前发展或停滞不前,对人们健康和疾病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由于统治者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分科之精细,医学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少有的。不仅对当时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药学专家,撰写了许多医学专著,对后来几个朝代医学学派的形成和亚洲地区(主要是朝鲜和日本)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统治者,他们与教会勾结,极力鼓吹宗教神学,宣传封建迷信,扼杀一切科学(包括医学),把人们的思想禁铜在神学的框框内,医疗卫生事业完全把持在僧侣手中,成了寺院的附属物,严重阻碍了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霍乱、鼠疫、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在欧洲许多国家多次大流行,死亡总数达2500万人。

  除以上方针、政策对人群健康和疾病有重大影响外,还有一些政治因素,如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国家是否实行民主政治以及是否陷入连年战争等,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群健康造成影响。

  反过来说,人群的健康和疾病对政治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一个国家国民健康状况的好坏、体质的强弱,对于这个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至关重要。大量的实践也已经表明,国民身体健康是生产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社会秩序安定、国家政权巩固的重要保证之一。社会经济与养生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群健康的增强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对人群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关键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群的健康成长和延续后代提供了物质条件。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劳动条件优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营养状况良好,因此,这些国家的人群健康状况比经济不发达国家要好得多,平均期望寿命要长得多。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还决定了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进而对人群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一般说来,文化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多,文化水平相对也高,卫生习惯好、生活方式合理,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应增强,因此患病率低、健康状况较好;反之,则患病率高,健康状况较差。如挪威曾调查18000名冠心病患者,文化水平低的患病率较文化水平高的患病率要高一倍。可见,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特别是卫生教育水平,是防治各种疾病、增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条件。

  此外,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对提高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水平,进而对人群健康状况,起着重大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为医学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如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治理环境污染,处理“三废”、消除噪音,产生了环境医学、劳动卫生学;随着影响人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日趋复杂,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医学、心身医学;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航海医学。潜水医学;随着空间技术、航天技术、宇宙飞船的发展,出现了航空医学、宇宙医学。由于新技术如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机等在医学中的运用,创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对人群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医学提供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如电子计算机。ⅹ射线衍射技术。超速离子分离技术、激光、光导纤维、核磁共振断层摄影、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应用于医学,大大提高了诊断疾病的水平。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使人工器官在治疗疾病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第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可建立更多的医院,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扩展医学研究与医疗卫生事业,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许多发达国家用于卫生保健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按人口平均的医疗保健开支,发达国家平均每人208美元,而许多不发达国家医疗保险投资则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按人口平均每人才7美元。一般说来,社会经济愈发达的国家,卫生投资愈多,人群健康状况就愈好。

  除以上所说的社会生产力对人们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外,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对医疗卫生事业和人体健康状况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人群健康状况并非都好,而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人群健康状况并非都不好。如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虽然他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很高的卫生经费,人均每年用于医疗保健的经费达1000美元,然而,由于社会风习腐败,吸毒、吸烟、酗酒、性行为不良等引起的疾病广泛蔓延;由于失业、破产、家庭瓦解等不幸遭遇引起的自杀、精神失常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甚至造成大量死亡。我国尽管生产力水平较低,卫生投资比发达国家少,但由于社会制度较优越,人们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卫生条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人群健康状况也有较大的提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同时,也使医疗卫生事业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工业现代比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的紧张状态、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饮食过度、吸烟、酗酒、交通事故、家庭瓦解、犯罪增多等等,使人们在摆脱传染病、营养不良的威胁之后,又受到新的巨大的威胁。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社会因素在人群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立法与养生

  社会立法是社会诸要素中,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如在环境保护法方面,日本有《公害对策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美国有《国家环境政策法》,德国有雌邦污染控制法》,在法的作用下,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得到一定的控制和防治。

  再如,制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法规较为普遍。日本国会于1948年制定了《优生保护法》,其宗旨是从优生学的观点出发,既注意人口数量,又重视人口质量,防止增加劣等后代,保护母亲的生命和健康。此法实行时,人口出生率由1947年34.3%,降为1980年的13.7%;死亡率由1947年的14.7%降为1980年的6.2%,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60。1%下降为1979年的7.2%。整个民族身体素质有很大提高,现代青年的身高。体形均有改观。

  以上我们从社会政治、经济、立法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当然,社会环境还不只这些方面,这里我们只是举例而言,但仅就这几个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人们的养生、保健活动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即使人们再懂得养生,但若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也不能长寿百岁。居住环境与人

  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外,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要在住宅环境中度过,尤其是婴儿和老年人,他们要有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而居住条件的好坏和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住宅不卫生引起的疾病多达几十种,甚至有些癌症和住宅关系也很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活动,也把住户住房的日照、采光、通风以及厨房、厕所、畜圈的卫生等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体系中的达标指标之一。 建房选址与养生

  人们一度把山区多长寿老人归因于青山绿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空气与水源未被污染等因素,毫无疑问,这些条件对健康和长寿是有利的。不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山的低氧空气是有益于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建房地址宜依山选址好。依山,空气稀薄,空气中的氧分压,也就是氧气的绝对值明显下降,但适度的缺氧可使心跳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增加几倍,同时,呼吸运动也加强。于是,缺氧负荷产生了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缺氧时造血机能旺盛,所以高原居民的红血球与血红蛋白都比平原居民多。科学家认为,心脏病患者能够而且应当在山区治疗,他们住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如果一个人能定期去2000~3000米高原,心脏就能得到很好锻炼。现在,世界上著名长跑运动员,每年总要花几周的时间进行高原训练,经常让飞行员、航天员、登山队员呼吸低氧空气,可用来检查和提高他们的缺氧耐力。

  为什么低氧空气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目前还不很清楚。有趣的是,人的胎儿时期都是在“缺氧”状态下度过的。胎儿的供氧方式与出生后大不相同,它是依靠母体的胎盘血管摄氧的。胎儿体内的血氧含量很低,这种状态同成年人在高山上呼吸低氧空气效应相仿,这样看来,低氧环境曾经是每个人的发育“摇篮”。此外,低氧环境还能消除剧烈疼痛,使血压、心律、睡眠等保持正常。目前,俄罗斯、美国、瑞士、意大利等国都在高山建立了疗养院,高山疗养和高山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依山,则山中的树林,夏季可以减少阳光辐射,冬季能减低风速,有挡风避寒作用,还可以吸收噪声,使环境保持幽静。

  傍水,用水方便,尤其是那清澈甘洌的山泉水,终年不涸不竭。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又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污物。

  依山傍水建房,还要建在土壤清喋。土质干燥的地方,要有一定的坡度,不宜建在山脚潮湿的地方。因为潮湿的住宅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容易孳生细菌、病毒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也不可将房屋直接建在大树下。建房安排要注意住宅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住宅时幢有足够的日照和通风。

  在建房地址的选择上,要远离有“三废”排出的乡镇工业,河流和小溪的上游必须无污染源。住宅还不宜建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以防公路上飞扬的尘埃和汽车排出的尾气及噪声的污染。

  当然,这里所说的依山傍水建房也不是绝对的,在没有山、没有水的地方,又应怎么办呢?这里只是依据有利于养生的原则而提出的较理想的住宅选址。住宅的卫生标准


  (1)日照。此指太阳照在居室内的时间和强度。我们知道,人的皮肤接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后能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发生;太阳光可杀灭居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还能给人以青春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兔疫能力。科学家经研究认为:居室内每天照射两小时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发育的最低需要。因此规定把居室内在冬至日中午前后连续照射2小时作为居室日照的标准。在我国,要满足这个条件,除了住宅的朝向外,还跟建筑物密度有关。为此,科学家又规定了住宅卫生间距。一般说来,南北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南面高度的比不能小于1.4。

  (2)采光。此指住宅内可得到的光线。决定采光多少常和住宅的进深和窗户、地面面积比值有关。进深是指从窗户到对面墙壁距离,它与从地面到窗上椽高度的比值一般规定应不大于2.5,窗户的有效透光面积和房间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10。

  (3)层高。一般指地面到天花板或房檐的高度。人们在住宅一定的空间里生活,由于呼吸造成一定高度范围内的空气成分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呼吸带。经测定在呼吸带内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含量大大高于其它地方。因此,在南方住宅的层高不应小于2·8米,在北方以2·6~3.0米最为适宜。

  (4)微小气候。居室内不仅要采光照明良好,还应努力创造热舒适环境。

  所谓热舒适环境是指温度、湿度、风速等微小气候适、宜。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并处于最佳组合状态时,能使人体产生舒适感,通常称为最佳热舒适。

  室内气温和湿度对舒适度影响最大。当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甚至出现头昏等症状;温度过低时,会使人的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皮肤过紧,皮下小血管收缩,呼吸道抵抗力减弱。人体对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可以借助体温调节保持平衡,但这种调节有一定限度。因此,有必要确定人体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一般分别规定为11℃和32℃。

  室内湿度对舒适度的影响也很明显。夏天湿度大时,抑制人体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服;冬天湿度大时,加速热传导而使人感到寒冷。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而感到口干舌燥,并易患感冒。通常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如果以空气中水蒸汽分压来计算,应为5~14毫米汞柱。

  有人把热舒适度分为7级,即分为冷、凉、稍凉、舒适、稍暖、暖、热。按人们的感觉分的7个等级来评价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度还是比较实际的。据大量人群实验提出的热舒适温度和湿度的范围是:

  冬天温度18℃~25℃,湿度30%~80%

  夏天温度23℃~28℃,湿度30%~60%(风速控制在0.1~0.7米/秒)

  在此范围内感到稍凉或暖或稍暖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室温为19℃~24℃,湿度为40%~50%时是很舒适的。如果考虑温度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人们最适宜的室温是18℃、湿度为40%~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工作效率高。思考问题最为敏捷。

  此外,舒适度与室内外温差大小也有关,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10℃时,人的身体就感到不舒服,易患感冒。一般要求相差不应大于7℃。因此夏天送冷风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冬天,北方室内室外温差大,一般均超过10℃,出入时要注意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5)空气清洁度。此指居室内空气中某些有害气体、代谢产物、飘尘和细菌总数不能超过一定的含量。这些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它们对人体十分有害,浓度过高能引起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其中有些还是严重的致癌物。对于儿童来说,还可影响其生长发育。

  在保证住宅良好的空气质量方面,主要的有以下三个起作用的因素:

  一是房屋的围护结构要合理配置,如居室要有后窗,以利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夏季“穿堂风”能使人感觉凉爽。

  二是要有足够的居室容积,根据对我国一些城市的调查结果,认为平均每人居室容积为20~25立方米时即符合卫生要求。根据198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全国住宅人均使用面积为10平方米,故一般是可以达到卫生要求的。但目前城市居住拥挤,尚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今后要向这个目标奋斗。

  三是必须注意日常的室内污染与通风换气问题,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吸烟、做饭、甚至室内的装修、家具等都能成为室内空气的污染源。

  上海地区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女性肺腺癌的比例较高。上海肿瘤研究所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上海女性肺癌中仅有19%与吸烟有关。这说明除吸烟外还有其他因素,为了探讨与女性肺腺癌有关的可能因素,科研人员对常用的食用油加热后释放出来的油烟雾进行细胞学和动物试验,发现菜籽油、豆油、精炼菜油在加热到270~280摄氏度时产生的油雾凝聚物,可以导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而加热不到240摄氏度时,其损害作用较弱,不加热的油没有这种损害,从而证实了某些食用油在高温下所产生的油雾中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

  一氧化碳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北京市室内外空气质量的调查表明,夏季室外空气中含一氧化碳的浓度平均为1.5PPm,百万分之一,室内为2.8PPm。冬季室外平均为3.9PPm,而室内高达20.1PPm,特别是筒子楼住宅的室内一氧化碳浓度最高,有的可超过100PPm,此时人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可达13%以上,接近煤气中毒的边缘。由此可见,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自室内。

  室内的另一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在卫生学上室内空气的清洁度一般是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为指标的。正常空气中含二氧化碳0.04%,人能耐受的浓度是1.5%以下。二氧化碳是人体经常排出的废气之一,在呼出气中占4.1%,成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在重体力劳动时,每小时40升,轻劳动时25升,安静时15升;儿童每小时12升。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如达2.0%时,可使人体呼吸加深,吸气量增加30%;3%时呼吸增加两倍,并有血压、脉搏改变和劳动能力降低。一般公认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0.1%以上时为污染。因此,在门窗紧闭时,当室内没有任何其他污染源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也会随人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受到污染,故经常的通风换气十分必要。

  目前,石油液化气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不少地方已进入家庭,成为既省时又省力的重要燃料。然而,使用不当往往会污染室内的空气。据试验,燃烧1立方米的石油液化气,要消耗掉5立方米的氧气。还有人做过测试,他们把石油液化气的炉灶放在一个4平方米的房间里烧水,敞开门窗燃烧一小时后,房间里每立方米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20~30毫克,相当于居民区大气中一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的7~10倍。然后,再关起门窗继续燃烧10分钟,一氧化碳的浓度急剧增加,每立方米的含量竟高达500毫克以上。通常,人们处在每立方米含一氧化碳250毫克的环境:里,就可能出现中毒的症状。若在这500毫克以上的环境中待下去,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有人在做饭时,急用大火,随意把出气口通大或把开关开到尽头。破坏了最佳燃烧的设计要求,室内不完全氧化的一氧化碳气体便会大量增加。也有人在做饭时,往往把水、油或盐滴落在炉灶的火口上,或喜欢用大底锅做饭,使石油液化气的火苗常常由蓝变黄,不能完全燃烧,都会增加室内一氧化碳的含量。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当点起石油液化气灶时,应当经常检查一下,是否处在最佳的燃烧状态。当火苗呈浅蓝色,小火焰保持在8~12毫米的高度,而且轮廓清晰,不抖动,不脱火时,就是充分燃烧。充满气的气瓶,首先是丙烷进行气化,需要的风量小,风门可调得小、一些。而后气化的是丁烷,需要的风量大,风门可调得大一些。挡火圈和炊具要保持一定的间隙,以利于补充空气,排出废气。做饭菜时,最好用中等火,而且不要随意把水、油或盐洒到火口上。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有关尘埃的问题。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尘埃,地表的自然变化也会产生尘埃。空气中的流星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强烈摩擦。燃烧也会产生尘埃。这种尘埃,叫做宇宙尘埃,它天天产生、夜夜都有,而且数量多得惊人。据科学工作者测定,地球上每年的降尘量约达1×10?~3.7×l0?吨。如果用载重量为5吨的汽车运送这些尘埃,需要开动20~70多万辆汽车。国家规定城市空气中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为6~8吨,但实际测量表明,几十个大中城市的降尘量都超过了这个标准,有的甚至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达100多吨。

  尘埃进到屋里以后,很快隐身在空气之中。那些颗粒超过10微米的尘埃,跌落下来,覆盖在器具上,就是常见的灰尘。

  尘埃有的能看见,有的却看不见。它们趁人们呼吸的时侯,进入呼吸道,有的残留在鼻孔中,有的沉积在支气管内,还有的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中,严重损害着呼吸器官,使呼吸道粘膜干燥。充血,咽部不适,发生刺激性咳嗽,硫破坏气管粘膜的上皮纤维的活动,减弱分泌物的排泄能力。若长时间停留在呼吸道内,还会为细菌的繁殖带来方便,以致于发生咽炎、气管炎及其他一些呼吸道疾患。

  尘埃还是细菌的庇护所,不少细菌能够在尘埃的庇护下安然地生活着。如结核杆菌在尘埃中能存活半年之久。尘埃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传播的病菌就越多。可见,长期生活在尘埃弥漫的环境里,对健康是很不利的,必须想方设法把它清除。方法是:

  房屋的门窗在注意通气换气的同时,也要注意关闭,以防室外灰尘大量进入。扫地时,先洒水,或者把笤帚弄湿了再扫地,这叫湿式扫地法。此外,为避免尘埃飞扬,家具上的尘埃最好不要用鸡毛掸子掸,而要用湿布抹。

  (6)搬迁新居宜先通风。

  有人在新居落成之后,内墙涂料和门窗油漆未干,就迫不及待地忙着搬家了。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会得“新建居室综合症”。

  涂料、油漆、塑料、沥青以及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铅、苯、酚、甲醛、石棉、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新建居室内的空气中往往高达一定浓度,加之湿度较大,可造成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上述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并进入血后,会引起一系列毒性反应,诸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失眠、心悸、胸闷、精神恍惚等,儿童更易受害,甚至可能发生急性中毒,贻害他们的身体健康。有过敏体质的人,还会因吸入或接触有害物质中的某种致敏原而发生变态反应,孕妇在污染较重的新建居室中生活,其害还会殃及胎儿。

  因此,新居建成后,不宜急于搬迁,应打开门窗充分通风换气,待涂料、油漆于后再过一段时期方可搬人,并注意经常开窗通风。这样就可避免“新建居室综合症”的发生。良好的室内设置

  对许多人来说,居室不仅是休息和睡眠的地方,而且是学习、娱乐的场所。因此,室内设置应当合理、科学。

  (1)房间照明的安排。为了保护健康和生活工作需要,人们白天通过窗户进行采光,晚上或没有阳光的情况下,用电灯照明。表明采光照明强度的单位叫勒克司。一盏25瓦的电灯,距桌面0.5米时,桌面上的照明强度为50勒克司(日光灯的照度比白炽灯强一倍左右),符合卫生要求的照度为50~100勒克司。但是,人们活动内容不同,对照度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楼梯、过道只需要10勒克司,厨房和卧室也只需要25勒克司,但看书写字就需要70~100勒克司。通常采用日光灯为光源的,如果它的瓦数分别为8、15、20、30、40时,距离书桌的高度最好分别为45、60、75、100、130厘米。

  此外,房间照明的安排,在灯具选择上也很有讲究,如果层高为2.7米的房间,适宜安装吸顶灯或者吊灯,再配上橄榄罩、菱形罩,能使光度适中,光线平和,视野开阔。如果房间墙壁颜色为淡黄色,由于黄色墙面对冷光源反射射线短,不刺眼,适宜采用日光灯。除了采用吸顶灯或吊灯作为全照明外,房间内还可适当安排壁灯、落地灯、台灯作为局部照明用。但是,灯具的多少和造型的选择,应根据房间的大小而定。房间面积在20平方米大小时,采用灯具不宜超过4~5盏。15平方米时,正中可装盏三叉式圆球吊灯或菠萝吊灯,并配上相同造型的单叉或双叉壁灯。10平方米左右时,可选体形狭长的三叉花点竹节吊灯和同类壁灯为宜。

  (2)房间色彩的选择。

  据生理学家们研究,房间的颜色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房间的颜色能影响到人们的视力。据研究,在各种颜色中以青色或绿色对眼睛最为有利。当太阳光线或照明的灯光照在青或绿色的墙上反射出来的光线,对人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较为合适。这两种颜色还能大量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

  医学家们还发现,房间的颜色与食欲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发现黄色和橙黄色可以刺激胃口,能增进人们的食欲。

  房间的颜色还能影响到人们的睡眠,一般说来,紫色有利于人们的镇静。安定,这种颜色能加快人们的入睡。如果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漆上这种颜色则可减轻病人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相反,若将卧室漆成五光十色、色彩非常鲜艳,这种色调能引起人们的兴奋,对于卧室来说是最不适宜的。

  对于厨房、卫生间可用灰色,使环境的光线更加调和;书房采用浅绿色,会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客厅、餐厅采用粉红色或浅黄色,可增添柔和、欢乐的气氛。

  (3)居室宜四季常绿。

  在室内、阳台上多培养些芳香浓郁的香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花的香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如果我们把花香味收集在玻璃管中,再把它用低温冷却处理,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有油滴的出现,这就是香花的精油。把精油进行气相层析检测,就可以查出香味的成分了。如玫瑰精油含有60%的香茅醇、15%的牝牛儿醇。1%的丁香油酚以及茅樟醇等有几十种化学物质。其中牝牛儿醇、丁香油酚、茅樟醇脂等有一定杀菌作用。椰子花精油所含的氧化茅樟醇、甲基丁香酚、玫瑰醚、紫丁香醇、金合欢烯等也都有抗菌作用。在流感季节,如果你咽喉痛或扁桃体发炎,如多闻玫瑰花、茉莉花、栀子花等香气浓郁的花香,可感到咽喉舒服多了。如果有气管炎可多闻桂花香味,因桂花精油不仅有抗菌消炎作用,而且还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有些植物尽管没有香味,但也能从叶、皮中分泌杀菌素,如桧柏类植物等,适合室内盆栽并可制成盆景的花卉、花木有:紫丁香、紫茉莉、栀子花、白兰花、米兰、金桂等。

  盆景是我国古老的园林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塑。盆景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养花制景可使大脑和身体得到适当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里还需特别说明的是:在众多的能净化室内空气的花卉中,美国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的环境专家比尔·沃尔弗顿经过反复对比实验,选中了朴实无华的吊兰,因为吊兰吸收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能力在所有实验植物中首屈一指,效果甚至超过空气过滤器。房间里只要放一盆吊兰、一簇簇黄绿相间的叶子,在24小时内便会神奇地将室内环境中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和其他挥发性气体“吞食”得精光,并将它们输送到根部,经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成无害物质后作为养料吸收了。这也许是因为吊兰由于大量生长新叶的需要,因而从空气中拼命吸收营养物之故。

  (4)居室现代化设置的利弊。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档现代化设置进入了千家万户,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幸福,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①空调与健康。前联邦德国一批气候学家曾经就空调设备对人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取得了下列几个重要数据:长期在装有空调设备的楼房中工作的人,70%以上在开始工作2~3小时后,便出现疲劳感觉,60%的人说,他们很易患感冒,50%以上的人则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头痛。他们根据上述调查认为,造成人们以上不适的乃是空气调节装置使室内空气调换过频,超过正常需要的两倍到五倍甚至八倍,因此出现了“穿堂风”一样的气流,不利于人体。在装有空调设备的室内,人体常感到空气振荡太强烈,也是不利健康的。

  此外,一些科学家还认为,经常在空气极为清洁的空调超净房间工作的人员,空气负离子几乎等于零,这也是空调不利于健康的一个方面。在炎热的夏天,由于空内外温差过大,人们从装有空调的房间出来,身体不能马上适应外界的环境,也有害于健康。

  由上可知,经常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生活并不好,人们还是应该在有机会时到山间丛林去、到明媚的海滨去,多呼吸一些含有负离子的新鲜空气。

  ②电视与健康。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视了,有的人甚至一天中有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和电视机一起生活。您是否注意到了,常看电视会对您的健康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吗?

  对视力的影响。据调查,一个视力为2.0的人,连续看2小时电视,其视力就会暂时下降到1.0。而彩色电视机比黑白电视机对视力影响更大。原因是,长时间收看电视,会使眼球中视网膜圆柱体细胞内视紫质消耗过多,特别是坐得太近或在侧面观看电视时,眼睛的晶状体和肌肉就得用力调节,这会导致眼睛疲劳并损伤视力。

  对体形的影响。若看电视时总是一种姿势,或是仰着看,或是躺着看,时间长了可造成体形变化,如驼背、畸形等,尤其是儿童,甚至会影响其骨胳的正常发育。

  对神经的影响。许多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做其他的事情,如有的是一面吃饭。一面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或一面打毛衣、一面看电视,这样不好,可造成人体中血液串流。因为吃饭时,大量的血液进入消化器官,看电视时,大脑神经活动也需要许多血液,二者同时进行,既可影响消化器官正常工作,引起消化不良,又可使大脑由于供血不足,造成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大脑疲劳,严重时还会出现头痛、神经衰弱症状。

  对皮肤的影响。据测试,电视机开启后,荧光屏附近的灰尘比周围环境的灰尘多,灰尘中的大量微生物和变态粒子过多的和长时间附着于人的皮肤,可导致皮肤病。

  可见,电视既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给人诸多不利的影响,必须注意看电视的保健问题。

  ③冰箱与健康。有人认为有了电冰箱,食品就好像放进了保险柜,随便什么时候启用都行,这就往往出现某些食品从冰箱里拿出来,已有变质的现象。原因何在呢?

  原来冰箱是利用某些液体(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吸取周围物体的热量,使食品温度剧烈下降,附着在食品上的某些细菌也停止了生长繁殖。但是细菌并没有冻死,一旦温度回升仍然可以苏醒,继续生长繁殖。所以,运用冰箱贮存食品、如果使用不当,仍然起不到保藏食品的作用。

  此外,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跟其它制冷剂比较,它毒性最小,但就是这毒性最小的“氟里昂-12”,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25%~30%时,一小时以后,人就会窒息。令人不安的是,氟里昂的危害是在渗漏中悄悄进行的,无色无味,很难察觉,一旦渗漏,便会积少成多,造成毒害。

  ④电风扇与健康。炎热的夏天,打开电扇,清风拂面,好不惬意,疲劳也渐渐消失。可在夏天因使用电风扇不当而得病的人也不少,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使用电风扇的常识和方法。

  其一是不宜直吹。因为直吹,风邪易侵入人体内,尤其是在身体虚弱或大汗淋漓时,更不要图一时痛快,让风直接吹到身上,最好让电扇朝天花板上或某一个角落吹。

  其二是吹风不宜过大。尤其是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和在有过堂风的地方,电扇吹风不要过大,否则“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可产生伤风感冒。气管炎等疾患,严重者可致面神经麻痹、偏瘫。

  其三是不宜持续固定对身体某个部位吹风,宜吹吹停停或用摆头电扇。对小儿、老人。身体虚弱的人,更宜少用电扇吹风,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可用电风扇调节室内气流,借以间接降温。

  其四是出汗较多时,不要立即在静坐或静卧情况下吹风,因为此时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排汗立即停止,从而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多余的热量反而排泄不出。另外,凉风吹袭后,局部防御功能下降,病毒细菌侵入,可产生上呼吸道感染,肌肉、关节疼痛,有的甚至腹痛、腹泻。除上述室内几种现代化设置若使用不当,可影响人体健康以外,还有地毯、电热毯、沙发等,也有利有弊,关键是使用得当。尤其是家用负离子发生器更是这样,由于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空气负离子这一途径经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模拟自然界空气离子化的原理研制出种种空气负离子人工发生器,有电晕式、水激式、放射源式,其中以第一种为最常见。在使用负离子发生器时,应将出口尽量靠近人的呼吸带,如不是这样,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负离子的浓度随发生器距离的增加而骤然下降,一般到2米外只剩原始浓度的百分之几或更少。负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在清洁空气中一般寿命为4~5分钟,在污浊空气中仅1分钟。

  (5)居室设置的摆设。

  室内设施应简单整齐,美观大方,切忌堆放杂物。墙上可悬挂一些可供观赏的字画,如松鹤延年图、养生格言等,地面应平坦而不滑,并便于清扫。

  客厅的布置以保持宽敞,空间感强为原则,摆设的花木以艺术观赏为主,并配以色香俱佳的瓶插,窗边悬挂一盆枝叶繁茂植物,如芭蕉、棕竹、君子兰等,这样整个客厅会显得雅致大方。

  而书房则不同,家具不宜放得多,主要是书柜、书架、写字台等,在窗台上可摆几盆盆景,书架上放些文竹或精巧的工艺品,使书房显得清幽雅静,便于全神贯注地学习和工作。

  卧室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主要的家具应摆设床铺、大衣柜,植物的摆设宜少不宜多,要使人觉得宁静、舒适。居室外环境的美化

  优美的环境令人向往。但什么样的环境才是优美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这是人人关心的问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世界上一些长寿老人聚居的地方,发现长寿的奥妙除与他们的生活条件、饮食、起居、劳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外,优美的环境也实在是长寿者的重要条件。俄罗斯的高加索,南美的安第斯以及保加利亚南部,是长寿老人较多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环境优美的胜地。其共同特点是: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几乎没有工业,“三废”的污染。居住较分散,传染病也极少流行。秀丽的地理风光,形成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们生活在这样良好的环境里,心情自然舒畅,悠然自得,情绪格外饱满。

  我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长寿地区。据老年医学综合考察队的报告,认为主要因素之一是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该县位于桂西北,海拔435~689米,境内石山延绵,人们居住分散,来往较少,极不易得传染病。那里的气温、气湿、气压均较低,有茂密的森林,凉爽的气候,山涧泉水不断。因远离闹市,人口密度低,基本没有“三废”污染,也无噪音干扰,空气新鲜并含有较多的负离子,饮水也极为清洁,这种种因素均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功能,有利于健康长寿。

  以上我们谈的是农村的大环境,但对于许多城里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因此,必须重视居室外小环境的美化。在条件好的庭院里,可以造点假山假石,或挖一个小水池,在池中养些金鱼、水草或睡莲,也可以在院内空地中央用竹篱、砖或小铁丝网围成一个小“庭院花圃”,种上形态各异、色彩夺目的花草,以供四季观赏。也可在院内的空地上种些花草树木,搭个绿棚架,种些葡萄、丝瓜、南瓜等。在夏天,白日可遮避烈日,老老小小在葡萄架下、树荫下休息,夜晚,可在院子里乘凉赏月,愉快地进行感情交流。

  还应大力提倡在宅院四旁种植花木。如种一些乔木、灌木,像白杨树、槐树等。不但美化了住宅,而且夏天能降低宅温3℃~4℃,茂密的枝叶又可阻挡灰尘和减低噪音。柳树是一种很好的风景树,垂柳依依,招人喜爱。柳树的粗根少、细根多,不影响墙基。一棵五年以上的柳树,每天可吸收地下水一吨,因此,栽植柳树可降低室内湿度,使地面干燥,人住在其中感到舒适,避免患关节炎、风湿病等。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赞美柳树:“大业年中汤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可见,栽柳绿化环境大有益处,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于在高层居民楼里的人们,应充分利用阳台和窗台绿化,把这些地方装饰成“袖珍花园”。花坛的大小可随阳台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宽15~20厘米、深20厘米,池内放入适宜花卉生长的沃土,然后种上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天竺葵、牡丹、月季、玫瑰、海棠、水竹、兰花、万年青等;窗台多用盆花和攀援植物,如海棠、茉莉、文竹、牵牛花、蔷蔽等。等到花开时节,垂花朵朵,招蜂引蝶,可为生活环境增添诗意。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要想“尽终其天年”,必须要有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人们又怎么能够长寿呢?自然环境与人

  人类的自然环境就是指环绕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生活在地球的表层,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了约11公里厚度的地壳和约15公里以下的大气层,在这个范围内有空气、水、土壤和岩石,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所共同组成的物质世界--自然界。

  由地球的开始形成到四个圈的逐一出现,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自然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地相互地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和生物是地球和环境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空气环境与养生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机体从空气中吸入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气,并且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以维持生命活动。通常一个成年人每天约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万公升,重量相当于13.6公斤,空气进入体内在表面积为60~80平方米的肺泡里,经物理的扩散,进行气体交换与吸收。因此,空气是否清洁和有否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大气是清洁的。然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其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从而引起空气成分的变化,以致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气中污染物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已经产生危害或受到人们注意的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是煤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和氟化氢、碳化氢、氨和氯等,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污染物约6亿多吨。

  当空气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大气污染事件,一周内死亡4703人,比历年同期多死亡3500~4000人。

  所谓大气污染,一般认为是指在空气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而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生活、工作、建筑物设备以及动植物生长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影响和危害,这种现象即称为大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来源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大风暴等,多半是一时性的。人为污染则是经常存在的,包括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交通运输污染。

  交通运输污染是指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里边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及铅化合物等多种有害气体,是目前在城市构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排放在近地面的街道空气中,距离人很近,能直接被人吸收,危害更大。

  生活性污染主要是炉灶和采暖锅炉排放的烟尘和废气。生产性污染主要是工矿企业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如火力发电厂、冶金厂、炼焦厂、石油化工厂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我国的燃料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煤的含灰量为10%~30%石油为0.2%。一般情况下,工厂每烧一吨煤约有11公斤的粉尘、60公斤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所以一个工业城市当大量锅炉集中在局部地区时,它造成的大气污染是十分严重的。

  人们在空气污染不严重时,往往不介意,这时混进空气里的各式各样的有害杂质就乘人不备,闯过一道道关口,侵入人体。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虽然是缓慢的,但潜在的威胁很大。首先受害的是呼吸器官。由于呼吸道粘膜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很大,肺泡总面积达50~100平方米,并富有毛细血管,在这样大的面积上和污染物接触,吸收很快,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全身中毒。其次是消化道,空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到水、土壤和食物上,污染了水和食品,进而对消化系统造成危害。此外,污染物还可对皮肤、粘膜直接造成危害。

  若大气受到严重的急性污染,能使居民发生急性中毒。在西方国家,由于大气污染而发生的急性中毒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20多次。最严重的一次就是震惊世界的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其烟尘浓度最高达每立方米4.46毫克,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最高浓度达到1.34PPm,为平时的6倍;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4天中死亡4000人。发生事件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为前周的9.3倍;冠心病死亡281人,为前周的2.4倍;心力衰竭死亡244人,为前周的2.8倍;肺结核死亡77人,为前周的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它呼吸道患者死亡率都有成倍增长,甚至在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约有8000人死亡。尸体检查所见:主要为化学烧灼性的炎症改变和因急性闭塞性换气不全造成急性组织缺氧。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混入的致癌物质逐渐增多,如多环芳烃、砷、镍、石棉等,尤其是多环芳烃中的苯并芘,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致癌物,能诱发肺癌等多种癌症。

  空气污染除了直接污染外,还有许多间接危害,如大气污染物能吸收太阳辐射线,影响阳光强度,特别是紫外线。大家知道,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照射皮肤还能使体内生成维生素D,防治佝偻病。但由于空气污染,城市的太阳辐射强度比农村低10~30%,其中紫外线减弱10~25%,城市人的健康当然会受到影响。

  此外,污染物还能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飞机、车辆安全行使,使车祸增加。由于空气污染物中的灰尘和煤烟,常落满街道、庭院、居室,污染环境。若是恶臭、刺激性的气体,更使居民遭殃。

  若空气一年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0.085毫克/立方米时,就危害植物生长,减低农业的产量,影响绿化和大气的自净作用,也可腐蚀钢铁、破坏建筑物、损害橡胶与皮革制品等。

  由上可知,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人们要想“尽终其天年”,必须保持和创造一个干净的空气环境,在这方面,人们又应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呢?

  (1)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在闷热的夏季来到凉爽的海滨或喷水池边时、会感到心旷神治。雷雨之后,到屋外走一走,也会感到空气清新,呼吸舒畅,其原因是空气中的维生素��阴离子起的作用。

  阴离子,又叫负离子或轻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原子。这是空气在受到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宇宙间的宇宙线,以及水、土壤中微量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和闪电、雷鸣、刮风、下雨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放出电子,与空气中的氧、氮、二氧化碳中性分子或原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这种现象就是空气的离子化现象。

  阴离子对人体健康极其有利,因为它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治疗神经官能症。空气负离子能使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张力增高,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并具有镇咳平喘的功效。所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有益的。临床对3000名哮喘病人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阴离子对于20岁以下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8%,对于40~60岁的患者也有88.3%的疗效。医生们认为,这是任何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此外,空气负离子还可使脑、肝、肾的氧化过程加强,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上皮增生、增加机体自身修复的能力,加速创面愈合。负离子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对贫血有一定的疗效。

  也正由于空气中的负离子有上述许多作用,故被人们称为“空气维生素”。但这些阴离子太娇弱了,它在空气污染的环境里,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夭折”。原因是阴离子本身带电,它一旦跟尘埃等空气污染物接触,电性就会被中和,阴离子也就会消失。尤其在人口稠密、烟雾弥漫的工业城市和通风不良、空气混浊的环境里,阴离子简直难以存身。有人做过测定,在大城市的房间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气里,只有40~50个阴离子,而在街头绿化地带,每立方厘米有100~200个;在公园里可增加到400~600个;郊外旷野,可达到700~1000个;山谷、森林、以及瀑布附处,则可多达20000个以上。所以,不难看出,美化环境、植树造林显得多么重要,尤其是由于种种污染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生态失去了平衡的现代化社会里,人工创造一个良好优美的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造园绿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好传统,历代养生学家对于美化环境都有不少论述。清代养生家曹慈山在其晚年生活中,“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岩壑……至九十余乃终。”他在《老老恒言》中提倡在“院中植花木数十种,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并要求“事事不妨身亲之”。

  环境专家认为,绿化造林是防治污染较经济有效的一项措施,因为植物有过滤各种有害毒物和净化空气的显著功能。经测定,一般有绿化的街道,距地面1.5米处空气中的含尘率,比空旷无林地区低一半左右。国外报道,每公顷杉木林,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玉米和黄瓜叶子吸收二氧化硫能力也很强。加拿大杨、槭树和桂香、柳等能吸收苯、醛、酮、醇、醚等有害气体。有调查报告指出,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天可消耗约10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约730公斤氧气。

  此外,绿树还能调节温度。盛夏,街道上温度达33~`35℃时,树林里只有22℃。严冬,绿化区气温比非绿化区高5%左右。在树林里,人们从不感到暴冷暴热,总是生活在宜人的环境里。树林不仅可阻挡风沙,而且还可以其枝叶吸附细菌、病毒、虫卵及微尘。除此,又能分泌挥发性植物杀菌素,杀死病菌,净化空气,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染和发生。树林还可吸收噪音,使人感到幽静,紧张的神经系统一下就会松弛下来,疲劳也会减弱。对不少疾病还有辅助治疗作用。人们说:“绿林是不收费的疗养院。”树林里氧气充足、环境优美,绿叶又能吸收强光中的紫外线,因此,有益于大脑健康,还能保护眼睛。

  (2)发展新能源,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

  新能源在自然界大量存在,我们熟知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以及氢能、原子核能等,都是干净的新能源。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火力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为10亿千瓦左右。这样庞大的火力发电站能产生巨大的功率,可是,这些功率还不到太阳投送地球功率的十七万分之一。如果改用太阳能发电,按现有功率计算,每年可节约煤碳7.8亿吨。这意味着每年可少排放46000万吨二氧化硫、6240万吨二氧化氮、1560万吨一氧化碳、78万吨致癌力很强的3、4苯并芘。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屋顶,已开始安装太阳能收集器。人们向往的太阳能炊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设备也已试制成功,并将逐步推广应用。

  经常从我们身边刮过的风,人们并不介意,可是,哪里知道,地球上的风能比流水的功能还多呢!如果把陆地上的风能转换成电能,那就相当于全部火力发电量的一半。

  除积极发展新能源外,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措施有: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燃料脱硫、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减少燃烧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如改革炉灶、采用沸腾炉燃烧等),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生产工艺(如不用和少用易引起污染的原料、采用闭路循环工艺等);节约能源和开展源料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水环境与养生

  水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昼夜需水2500毫升左右。除随食物摄入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部分水分外,单是饮水每天就需要1500毫升左右。

  水不仅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还是人体营养物质的需要来源之一。人们经常饮用含有钙、钠、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水,对保护身体、治疗某些疾病都是十分有益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专列药食用水40多种,并提出选用水要谨慎,“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保生要录》说:“土厚水深则不易病,土坚润水甘美。”可见,饮水与健身祛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饮用水必须是清洁的、卫生的,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以下基本卫生要求:感官性状良好、透明、无色、无臭、无异味;不含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不损坏或污染衣物,不使食物变质;其中含的细菌数、重金属数以及硬度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大量产生,再加之农药和化肥广泛应用,使水源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加。人若饮用或接触大量受污染的水,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如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重金属中毒等。根据污染内容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①病原生物污染。此因受生物制品。肉类加工、制革、洗毛等工业及医院等部门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严的污水污染,使水源含有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钩端螺旋体、寄生虫等,可以引起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肠炎等,以及常见的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均可通过水传播。

  ②化学污染。水源受化学物质污染的种类和程度与工业的发展、“三废”治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水源受化学物质的污染主要有:

  无机盐类:如酸、碱、无机盐、硫化物等,它们来源于金属加工、制药、制革、纺织、造纸、炼油、化肥、冶炼等工业;

  金属类:如汞、镉、铅、铬等,来源于化学、造纸、涂料、电镀、冶炼等工业;

  难分解的有机物类: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来源于农田排水、多氯联苯的工业、合成树酯、煤气炼焦、染料、合成橡胶、塑料、制药等工业;

  其他化学物质:如铀、钚、锶、铯等,来源于原子能工业。

  以上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第一,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如甲荃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氰化  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第二,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者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为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为重。

  第三,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染物污染水体,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皆可通过水污染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污染传染。

  第四,间接影响。水体污染后,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如某些污染物在一般浓度下,对人的健康虽无直接危害,但可使水发生异臭、异味、异色,呈现泡沫和油膜等,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铜、锌、镍等物质,在一定的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影响水体的卫生状况。

  可见,水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必须彻底纠正。防止水污染的具体措施是:

  ①选择良好的水源。集中式水源,首先要有良好的水质,水源水质应在经过普通净化和消毒后,能完全符合国家生活用水的水质标准。在水质良好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在选择水源时,应注意取水点的卫生防护,为了避免污染,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及工矿企业的上游,在水的净化消毒设备方面也应考虑简便。

  但不论水源水质如何良好,均须设水源卫生防护带,防止水源水质受到污染。在选用地面水时,取水点半径的100米水域内不得停靠船只、游泳、捕捞等以免污染水源;在取水点上游1000米及下游100米的水域内,不准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若是选用地下水为水源时,主要防止地表面受到污染,因为大肠菌类可以渗入土层1~2米,并向水平面扩散约至25米。

  目前,在人口散居的农村尚无集中式给水的设备。但分散式给水也应满足卫生要求,保证给水水质良好。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选择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可挖掘水井或利用泉水。地面水如江河、溪、湖、塘水等,是农村常用的水源,最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常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善水质。分散式给水应该同样满足一定的卫生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水源进行卫生防护。其中井水是分散式给水形式中水质较好的一种,但是在防护不当时,同样可使水质恶化,影响用水者的健康。

  一般来说,水井需选择在地势较高处,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便排出积水。在水井周围30米以内不得有厕所、粪坑、污水沟、渗水坑、牲畜圈等污染源。此外,井的构造对保护井水提高水质也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井壁应采用坚固耐用、不透水的材料建成,防止周围泥土塌陷,离地3米以内接缝要严密,以防渗水。井底须填砂石,以便淘洗。在井口修建井栏,防止污物掉入或污水流入。井栏需高出地面0.5米。井周1~3米半径以内的地面,用不透水材料砌成有坡度的井台,以防地面水渗入井内,边缘修砌排水沟,便于排除污水。为了防止污物及灰尘落入井内,可设井盖。

  若是饮用水选择的是泉水,为防止泉水受污染,可在泉水出口处建筑水池,密闭,装水龙头取水,以保水质良好。

  若不得已,需选择地面水作水源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水质。在以江河水为水源时,必须保证取水点附近没有厕所、污水坑、垃圾堆等污染源,取水点应设挑水码头和跳板。在以池塘水为水源时,应划分饮水塘和用水塘;如仅有一个塘时严禁在塘里洗刷污物及放养家禽之类,同时必须严禁污水排入塘里。

  ②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4200亿吨污水排入天然水中,使55000亿立方米的水受到污染;每年约有5亿人因水源卫生条件差而生病,约有1000万人死于饮水不净引起的各种传染病。70年代以来,解决水污染的有效方法是发展工业的和区域的循环用水系统,这种方法对于缺水的城市和工矿区效果特别显著。在防治工业废水污染方面,不是消极处理已产生的废水,而是消除产生废水的原因。主要措施是:节约用水,规定用水定额,减少新鲜水用量;废水的重复利用,或在许可的条件下,废水经处理后注入地下;改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发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生产工艺(如用汽化冷却代替水冷却,干法熄焦等);同时还要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合理安排生产,制定物料定额,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③于关酸雨问题。酸雨,就是指雨水的酸碱度低于中性。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雨水的酸性越来越强。众所皆知,食醋的味道是很酸的,可它的pH值却只有3。而有些酸雨的酸度比食醋还大。

  酸雨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它落入土壤,能够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其降落到湖中,可使湖水变酸,以致于毒死鱼类,减少资源。美国阿迪龙达克山区的200多个湖泊中,半数左右已经没有鱼了。此外,酸雨还能使林木生长减缓,产量减少,影响整个生态平衡,影响人体的健康。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在工业生产日益发展的地方,终年累月燃烧着煤、石油或石油产品,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飘散在空气中。它们在阳光、水汽、飘尘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变成颗粒极其细微的硫酸和硫酸盐。这些小颗粒长年在空气中飘荡,一旦遇到降雨,便随雨而下,就成了酸雨。酸雨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如果目前不对酸雨采取措施,它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人为排放量。瑞典等国试验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加石灰,在短期内曾取得较好的效果。土壤环境与养生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土壤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同水和空气一样都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土壤是陆生生物着生的基础,也是多种生物的生活介质,人类由土壤取得饮水和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并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它是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地方,物质交换最为频繁,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之一。

  土壤环境对人类起作用,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土壤环境,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最初开垦土地,主要是从中索取更多的生物量。已开垦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人们就向农田补充一些物质��肥料。农田获得肥力,同时也受到了污染。如施用人粪尿作为肥料,能保持农田的良好生产性能,但粪尿中的病原体随着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气烟尘和污水对农田的不断侵袭,影响土壤的生产性能和利用价值,于是引起人们对土壤污染的注意。

  土壤污染有以下几类。

  第一,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引起的污染。这是因为土壤是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存放地点,美国每年约有1.3亿吨固体垃圾废弃物堆放到城郊的农田里,英国每年需要处理的家庭垃圾为1500万吨。城市垃圾堆集成灾,可占用农田,使鼠类、蚊蝇孳生,还可以污染水源、恶化空气。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构成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土壤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1970年英国研究证明的。据估计工业用原料有50%左右最后变成废弃物,其中约有15%可能是有害的。

  第二,农药、化肥引起的污染。为了保证粮食及其它农作物增产,农药是必不可少的。但农药虽然能杀灭害虫,却又危害人体。目前造成土壤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农药,其他尚有铅、汞、砷等农药制剂以及某些特异性除莠剂。

  氮磷等化学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水,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就拿氮肥来说,不管什么氮肥施进土壤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不都会变为硝酸盐,以游离态存在于土壤中,这些硝酸盐很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能在作物体内越积越多。硝酸盐对人体是有害的。对于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能直接引起致病性的发绀病。更严重的是,硝酸盐并不稳定,它能还原为亚硝酸盐,进而形成毒性强烈的亚硝胺,而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强烈的致癌物质。食道癌、胃癌、肠癌等,都是由亚硝胺引起的。

  第三,大气沉降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大气层核武器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若雨水酸度增大,可引起土壤酸化,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

  由上可知,土壤的污染源十分复杂。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收容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在卫生学上和流行病学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如下: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衣物、器皿的洗涤污水污染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病原体又被带进地面水或地下水中,进而引起这些疾病的水型暴发流行。因土壤污染而传播的寄生虫病(蠕虫病)有蛔虫病和钩虫病等。人与土壤直接接触,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这些蠕虫病。

  结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如果随地吐痰,就会污染土壤,水分蒸发后,结核杆菌在干燥而细小的土壤颗粒上还能生存很长时间。这些带菌的土壤颗粒随风进入空气,人通过呼吸,就会感染结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染给人。如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牛、羊、猪、马等,可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传染土壤。这些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并可通过粘膜、伤口或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

  此外,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特别危险的物质。这些土壤易腐败分解,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α、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外照射损伤,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

  大量事实说明,土壤污染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必须做好对土壤的保护,同时采取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土壤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首先,应做好对粪便垃圾的管理。农村的粪便当实行统一管理,实行无害化处理和使用。所谓粪便无害化,主要应是:消灭粪便里的寄生虫卵和病原菌,避免污染土壤、水源、空气和周围环境;防止苍蝇与粪便接触,杀死蝇蛆孑孓;结合积肥,促进粪便分解腐熟,防止肥效损失。

  其次,要处理好污水。一般的说,应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对灌溉用污水必须进行严格监测,保证灌溉污水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还有,一定要控制化学毒药的使用,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对残留高毒性大的农药,应控制使用范围、使用量和次数,大力试制和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探索和推广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的途径,尽可能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

  另外,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一定要防止工业废渣对土壤的污染,最重要的途径是大搞综合利用,进行回收和处理。对于能引起尘土飞扬的废渣堆,应与生活区保持相当距离,中间植树绿化;废渣堆放场不得设在工厂周围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内,也不得设在河流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沿岸水源防护带内。城市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最好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开,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噪音污染的影响

  人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声音之中的,要想使周围环境绝对寂静是不可能的,但声音过大或过于吵闹却会给人带来损害,成为人们不需要的东西--噪声。

  噪声不是大自然固有的声音,它主要是由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其来源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空气动力的噪声,这是喷气式发动机等空气动力设备运转时引起的噪声;
  二是机械性噪声,是冲床铆接、齿轮滚动等机械加工时发生振动引起的噪声;
  三是发电机、变压器一类由磁的伸缩引起铁芯振动产生的噪声。

  噪音的强弱,以分贝为计算单位:0~20分贝为很静;20~40分贝较安静,40~60分贝为一般声响,60~80分贝就觉得吵闹;80~100分贝很吵闹;超过100分贝就难以忍受了。按照国际标准,在繁华市区,室外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一般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4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35分贝。

  人们长时间接触噪声,对机体可以产生不良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伤:美国曾把远离噪声干扰的部落居民的听力与市镇居民的听力进行过比较,发现年已八旬的部落老人的听力比30岁的城镇居民的听力还要强。这说明,长时间遭受过强的噪声刺激,就会造成听力下降,引起内耳的退行性变,这就叫噪声性耳聋。一般认为,如果某种噪声引起的听力下降超过30分贝,就会发生危险,它是产生病理变化的前兆,因此,对这种噪声要采取防护性措施。目前,大多数国家听力保护标准定为90分贝(A),实践证明,在此噪声标准下工作40年后,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仍在20%左右,故听力保护标准有日渐提高的趋势。

  当人们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之下时(如爆破、放炮等),由于声压很大,常伴有冲击波,可造成听觉的急性损伤,称暴震性耳聋(声外伤)。此时鼓膜可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听。

  噪声除损害听觉外,也影响其他系统。神经系统表现为以头痛和睡眠障碍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群、脑电图有改变(α节律改变、波幅低、指数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心血管系统出现血压不稳(大多数增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有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缺血型改变);胃肠系统出现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

  第二,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有人用脑电波作指标,测试噪声对睡眠的干扰,发现在40~45分贝的噪声刺激下,睡眠者的脑电波就出现觉醒反应。说明强烈的噪声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

  在人们谈话时,噪声级如果与谈话声相近,就会干扰人们正常谈话。如果噪声达到90分贝,就是大声喊叫也听不清。

  第三,噪声对工作的影响:早在1932年就调查过噪声对纺织工厂女工劳动效率的影响,发现有防护的比没有防护的工人劳动效率高1%。通常噪声在80分贝,绝大多数工人效率降低。究其原因,是人们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

  综上所述,必须要预防和控制噪声,否则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首先,要控制和消灭噪声源。

  如解决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北京市的交通噪声为例,由于规定禁止汽车在非紧急时鸣喇叭,交通噪声降低了5~10分贝。对高音喇叭要限制使用,不准许某些噪声特别大而又不容易衰减的机器在夜间开动。

  其次,对噪声控制须立法。

  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有关控制噪声污染的法规,如法令、条例、标准、命令等,这种立法具有强制性,要求噪声污染者必须采取治理措施。我国197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指出,要加强对城市工业噪声的管理,各种噪声大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航空器等,都应当安装消声设备。

  还有,应设法控制噪声的传播。

  在噪声传播途中,减弱其强度的措施,主要是距离控制、设立屏障、利用地形等。所谓距离控制是增加噪声源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以减少噪声对接受者的干扰程度。如居民区的绿化带,可以部分地阻止城市交通噪声传入居民区。实验证明,声音通过30米厚的灌木丛以后,可使80分贝减低7分贝。此外,草坪和菜园也有减低噪音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化非常重要。在设计和规划居民区时,就要考虑预防噪声的有效措施,如使居民区远离高噪声的工厂与交通频繁的街道,以防止工厂噪声或交通噪声传入居民区。

  最后,要加强个人防护。

  如采用护耳器,常用的有耳塞、防声棉、耳罩、帽盔等。耳塞是插入外耳道的护耳器,由软橡胶或软塑料制成。其隔声量,低频为10~20分贝,中频20~30分贝,高频30~40分贝。所谓防声棉,是用直径1~3微米的超细玻璃纤维,经化学软化处理制成,质地柔软,舒适无痛,高频段达20~40分贝。所谓耳罩,是将整个耳朵封闭起来的护耳器,其高频的隔声量,可达15~30分贝。微量元素与养生

  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由化学元素组成,人体也不例外。化学元素不仅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在人体生长、发育、疾病、衰老、死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宏量元素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和硅等,占人体总重量的99.95%。而微量元素是人体内含量少于0.01%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铬、锰、钴、氟、碘、钼、硒等。另外,还有一些从外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水、食物、空气等)进入人体的有毒微量元素,如汞、镉、铊、铅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动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虽然为量甚少,但在生物化学过程中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做为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的成分,保持生命的代谢过程。不少人甚至认为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为需要,因为机体本身能制造维生素,而微量元素必须取自于外界环境,机体本身一点也不能制造。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其一,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这是因为,在几千种已知的酶中,大多数都含有一个或几个金属原子。失去金属,酶的活力就丧失或下降;获得金属,酶的活力就恢复。如锌能激活肠磷酸酶、肝、肾过氧化酶,又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

  其二,可参与激素作用,调节重要生理功能。因为某些微量元素是激素的成分和重要的活性部分,缺少这些微量元素,就合不成这样的激素。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缺碘则机体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

  其三,有输送普通元素的作用。如铁是血红细胞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红素中的铁是氧的携带者,它把氧带到每个组织、器官的细胞中去,供应代谢的需要。缺了铁,血红细胞的功能就无法实现。

  其四,在遗传方面的作用。根据体外实验,一些微量元素可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含有浓度相当高的微量元素,如铬、钴、铜、锌、镍、钒等。这些元素对核酸的结构、功能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都有影响。

  微量元素的上述作用,并不是每一个微量元素都具备,它们各有各的作用。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1)铁。铁存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内,各组织、器官包括各内分泌腺都含有铁。肝脏、脾脏和肺组织内含量较为丰富。成人体内含铁3~5克,大部分都以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存在,极少部分以离子的形态存在。

  大约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血红蛋白在人体内主要执行输送氧和携带排出二氧化碳的任务。此外,血红蛋白还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人体中大约35%的铁为储存铁,储存铁的主要形式是铁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脾脏、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整个铁蛋白分子呈球形,具有相当大的结合和贮存铁的能力,这种能力足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铁蛋白具有调节肠道铁吸收的功能,还可防止原子铁对组织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另外,铁蛋白有调节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在感染时参加营养免疫。有人发现与白血病相关的抑制物也是一种铁蛋白。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其值低为缺铁,值高为铁过多,这与肝细胞坏死。炎症、肿瘤有关。

  其他的含铁蛋白质,如含铁酶类,虽然它们的含铁量仅占人体总铁量的0.1%左右,但所起的作用至关重大。它们参与了体内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特别是在生物氧化中起重要作用。营养物质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含铁酶类中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单胺氧化酶在组织内起着分解代谢废物的解毒作用;过氧化物酶还具有杀菌的机能。

  铁是组织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缺铁可引起多种组织改变和功能失调,如影响淋巴组织的发育和对感染的抵抗力。所以,人们应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和瘦肉,以增强抵抗力。

  (2)锌。锌是人类必需营养素,它参与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维持人类健康,因此,预防锌缺乏是非常重要的。哪些人易发生锌的缺乏呢?主要有: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中的婴幼儿;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病人;食用以谷类蛋白质为主的人群;手术后及烧伤治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肝病及肾病患者;老年人;酗酒者。

  锌缺乏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爱吃饭,精神紊乱,伤口不易愈合,性机能减退及脱发。小儿突出表现为:生长迟缓。不爱睡觉、厌食,严重者有吃泥土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治疗。目前,我国预防和治疗锌缺乏的方法,是采用口服硫酸锌制剂,或服用含锌饮料,如“健宝”等。母乳是锌的良好来源,母乳喂养的儿童一般不致缺锌。牛奶中虽然含锌量也不算少,但由于牛奶中的锌易与大分子蛋白质相结合,不易吸收,所以幼儿应当采取母乳喂养。

  人类的食品中,不论动物还是植物性食品,几乎都含有锌,但因品种不同,含锌量有很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动物性食品内锌的生物活性大,较易吸收和利用,植物性食品含锌少,且难以吸收和利用。这是因为谷物中含有较多的磷酸肌醇,能与锌结合成难溶性复合物,阻碍锌的吸收。另外,食物越是精细。烹调过程越是复杂,锌的丢失也越严重。在天然食品中,以各种瘦肉、肝、蛋、花生、核桃、杏仁、茶叶、可可中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0毫克/公斤左右,而牡蛎、鲱鱼的含锌量甚至超过1000毫克/公斤以上,可称“含锌食品之冠”,应注意选食。

  有些人一听说自己缺锌,就盲目补锌,甚至把含锌量高的食品当成“营养品”长期服用,从而造成人体中的高锌状态,这也不好,因为体内含锌量高也会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其一,是减弱免疫功能。临床表明,低钙者和佝偻病患儿服锌过多后,免疫功能受损,抗病能力反而更为减弱,其原因是锌在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降低其趋化作用和杀菌能力。但这种作用,可被血清蛋白质和钙离子所抑制。

  其二,使胆固醇代谢紊乱。因为高锌可导致锌/铜比值增大,使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产生高胆固醇血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其三,是影响铁的利用。因为补锌过多可减少维生素C的含量和体内血液、肾脏、肝脏内的含铁量。同时大量的锌离子,可抑制铁的利用,导致人体发生缺铁性贫血。

  其四,是高锌可诱发某些癌症。如给鼠补锌过量易诱发癌肿,英国北威尔士等地,土壤中锌/铜比值高,癌的发病率也高,尤其是胃癌。

  那么,究竟食入多少锌合适呢?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是:每人每日锌的总需要量,成年男女都是2.2毫克,孕妇为2.55~3.0毫克,乳母为5.45毫克。在不同的膳食中,锌的利用率差别很大,当膳食中锌的利用率为10%时,则成年男女、孕妇、乳母和少年,每日膳食中锌的供应量分别为22、25~30、54.5和28毫克。

  (3)铜。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内缺乏铜元素是酿成冠心病的主要祸根之一,其原因是,铜不仅对构成心脏和动脉的三种结缔组织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形成胶原纤维所需要的酶和弹性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而胶原纤维能使心肌细胞互相粘合在一起,弹性硬蛋白则能使心脏和动脉管壁富有弹性,因此,铜对维护心血管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铜缺乏往往容易发生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酸水平的升高,这些都是冠心病发病的征象。

  铜是血、肝、脑等铜蛋白的组成部分,是几种胺氧化酶的必需成分。缺铜动物中出现的血管弹性硬蛋白、结缔组织和骨胳胶元蛋白的合成障碍,就是由于组织中胺氧化酶活性下降的结果。在铜缺乏后期,肝脏、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显著减弱。

  人体缺乏铜的临床表现,首先是贫血,估计随着长时间、高营养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在成人中因铜缺乏引起贫血的例数可能增加。此外,铜缺乏也可发生腹泻和Menks卷发综合征(是一种通过ⅹ- 键隐性遗传而来的先天性铜吸收缺陷),表现为:进行性智力活动低下,毛发角化障碍,出现卷曲,长骨干骺端异常,体温过低等。

  但若是铜过量,其表现是Wilson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似乎由于体内的重要脏器如肝、肾、脑沉积过量的铜而引起。主要症状是胆汁排泄铜的功能紊乱,引起组织中铜贮留。铜蓄积于肝脏内,会引起肝脏损害,出现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铜也可沉积于脑部,引起神经组织病变,出现小脑运动失常和帕金森氏综合症。

  人体对铜的需要量,婴幼儿膳食中的铜每日每公斤体重为80微克,少年儿童为40微克,成人为30微克。在牛羊肝、牡蛎、鱼及绿叶蔬菜中含铜较多。镉可明显减低铜的利用,饲料中的镉即使低至3微克/克时,对铜的吸收仍有不利影响。

  (4)铬。铬是人类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物质,是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吸收和利用不可缺少的高效促进剂。在复杂纷纭的人体中,除红细胞、肾脏和脑细胞相对的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外,其他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肌肉。脂肪组织和肝脏,无不备受胰岛素的左右,所以胰岛素有“生命之宝”的美称,然而,胰岛素的命运却常掌握在铬的手中。

  胰岛素在体内能否发挥作用,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具有活性,铬就是左右胰岛素活性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机体铬金属缺乏,胰岛素的活性便会降低,空腹高血糖、糖尿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和细胞衰老,随之便会降临于你的头上。如果人体中有充足的铬,不但可以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推迟细胞衰老。

  一般的说,妊娠妇女、经产妇、营养不良儿童、老年人、长期吃规定配方膳食者和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最容易缺铬。

  人类铬的补充主要靠食物,因此,追求健康和长寿的人们,应注意自己的饮食搭配,务必多吃些动物肝脏、带皮马铃薯、新鲜蔬菜和面包。蜜糖等含铬较高的食物。有些药学专家目前正在致力开发含铬药物,可望不久的明天,铬这位“金属贱民”便会登上功赫显耀的药物“宝座”。

  (5)硒。硒具有Se2-、Se4-、Se6- 三种价,化学性质与硫很相近。硒能与机体内许多酶相结合,对这些酶可起抑制或激活作用。在这些酶中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最重要,它的活性程度与血硒水平呈正比。 GSH-PX 可催化过氧化脂质的分解,降解过氧化氢,防止自由基形成,从而保护生物膜的稳定,使其不受氧化损害。如果血硒水平低下, GSH-PX的活性就相应降低,随之引起机体的各种病理改变。这种生物抗氧化剂的理论已成为解释心血管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癌症等许多疾病生化和病理改变的重要依据。

  硒也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细胞的代谢过程,减少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错误,避免癌细胞的生成。硒可降解化学致癌物,使减轻或免除其对染色体的损害。硒还能有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生成,而不损害正常细胞。

  研究表明,人体精子的形成对硒有特异性的需要。因此,有人管硒称作生精元素。硒分布于动物的网状内皮细胞中,能促进抗体合成,增强免疫力。

  适量的硒可预防心肌梗塞、心绞痛、克山病、大骨节病、癌症等疾病。硒还可作为保健抗老药剂中的重要成分,用“硒治疗动物的缺硒性疾病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对生物有两重性。适量的硒对于人类和动物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我国贫硒地区分布很广,人民的食物结构也不利于对硒的摄取,较美国、日本等国而言,我国人民机体的硒水平明显偏低。因此,我国人民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增加动物蛋白。若极端缺硒,可服用Na2 SeO3片剂,或硒酵母。

  (6)钴。钴也是人体中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正常成人体内总含量仅1.1~1.5毫克,各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含量最高。肾脏次之。别看钴在人体中含量微少,可作用很大。

  钴的重要生理功能在于它能刺激造血系统加速造血并参与造血过程。它能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促进铁入骨髓中参与造血。钴盐可以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促进血红细胞生成。这可能是因为钴刺激贮血器官加速释放有形成分,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作用,但钴主要还是通过维生素B12的形式而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在维生素B12中,钴占4%,它使维生素B12的生物活性提高数百倍甚至1000倍以上。人体缺钻可能出现血红细胞数减少,导致巨细胞性贫血,如果应用钴剂和维生素B12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国内研究报道,心血管疾病与缺钴有关。经分析,发现冠心病死者的心脏中钴浓度比正常人的明显偏低,主动脉中的钴浓度也偏低;血清钻浓度低的人,血压明显偏高。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头发进行过大量分析,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钴含量都比健康人的低,因此可以根据发钴的含量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人们还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发钴特别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可能发生,生心梗塞。因此,测定发钴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预报心肌梗塞的价值。

  人体可能缺钻,但需要钻的量却甚微。有人提出,正常成人每日摄入300微克钻即能满足机体需要。海味、蜂蜜含钻量丰富,肉类则是钻和维生素B12 的主要来源,米、面粉、糖类也含钴,但粗粮比精粮含钴量高得多,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钴量丰富,而且容易被吸收。长期素食的人有可能缺钴。

  人体不能缺钴,但也不能摄人体内过多。摄人量过多,可以引起中毒,而且目前尚无良好方法治疗。

  (7)镁。镁是维持机体正常所必需的矿物质之一,也是很多生化代谢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体内能量代谢中二磷酸腺苷与三磷酸腺苷之间一系列磷酸化和脱磷酸的往复逆转反应,从而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神经、肌肉传导的兴奋性,保障心肌的正常收缩,冠状动脉的弹力和反应调节酶的活力,参与各种酶的反应以及保存组织内的钾离子等。

  若体内镁元素缺乏,容易产生情绪不安,易激动、手足搐溺、反射亢进。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偏头痛患者的脑镁水平低于正常。医学家们对痛经患者调查发现,45%的患者体内的镁元素都在平均值以下,而每日摄取200毫克镁就可使痛经缓解。

  在儿科急诊中,常常有婴儿因惊厥而就诊,表现为全身阵发性痉挛、意识丧失、两眼上翻、固定,一天可发作多次,每次历时数秒钟到半小时。研究人员采用测定体内镁的含量的方法,发现镁含量明显下降,故用硫酸镁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镁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1973年,根据11个国家的报告,饮水硬度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即饮水硬度越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低。其原因是受组成水硬度的钙、镁两种元素的影响。因为钙镁含量高,可阻止心血管组织对有害因素如铅、镉等元素的吸收,从而达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硬水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镁比钙似更重要。因而观察到,在冠心病死亡率高的软水地区和死亡率低的硬水地区的饮水中,水中镁含量之比为1∶4;而钙含量之比远没有这样显著。1978年有人证明,镁缺乏是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其根据是当心脏病发作时血镁最低,随着症状的消失镁也恢复正常。

  临床上用硫酸镁、尼克酸镁、硫代硫酸镁治疗洋地黄中毒性心律紊乱。心肌缺血性心动过速和冠状动脉栓塞的急性发作,效果都较显著。其原因在于镁有抗栓塞,即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抗凝血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摄入足够的镁,可使血清胆固醇下降,并能改变血脂成分的比例。这也可能是镁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因素之一。

  成年人每日需要镁200~300毫克,婴儿为40~70毫克;1~2岁为100毫克,2~3岁幼儿为150毫克;3~6岁为200毫克,6~10岁为250毫克。镁广泛地分布于植物中,肌肉和脏器中也较多,绿色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玉米、水果等含镁较为丰富,植物的种子、谷物的皮壳中含镁量更高,但精制米面、白糖中含镁量极低。

  (8)锰。此为一切生物和人体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总含量在人体虽只有12~20毫克,可是在人体里,到处有锰的踪迹,一切组织中都可以找到它,肝、脑、肾、胰及垂体内更是不可缺少。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面积调查发现,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头发中锰含量都较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近年调查的事实,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我国长寿地区之一,百岁老人达十万分之十三点九,广东五华县和四会县可认为是非长寿地区,百岁老人分别是十万分之五和十万分之一点四,经过分析测定,发现巴马县水中锰含量明显高于五华和四会两县中锰的含量,而锌、铜的含量较两县水中的低。巴马县人的头发中锰的含量平均分别比五华和四会两县的约高1.5~3倍以上。锰与延年益寿的关系如何,目前没有确定认识,有人认为,人体缺锰可使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从而加速了机体的衰老。

  锰与肿瘤发病率有关,经过化学分析,发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及芬兰的土壤中含锰较高的地区,居民癌症发病率都比较低,在我国四川盐亭、山西太行山食道癌发病率高的地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中和食物中锰的含量都较低。

  人到老年,较易发生骨折和骨质疏松症,过去,人们认为这与老年人缺钙有关,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缺锰也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缺锰引起的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骨折,这与锰参与活化硫酸软骨素合成的酶系统,促进骨质合成的作用有关。硫酸软骨素和蛋白质复合物是维持骨胳硬度的重要物质。试验也证实,缺锰的动物会发生软骨发育不良的骨关节畸形疾患。

  锰与动脉硬化有关,美国人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比亚洲和非洲人的高,原因固然不只一种,但美国人的主动脉内锰、铬含量较低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证明,锰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者脂类代谢,防止进一步硬化。可见,缺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发现,心肌梗塞时,血清锰浓度明显升高,而且非常敏感,据此,测定血锰的含量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辅助诊断方法。

  锰还与造血系统有密切关系,各种贫血病人血液中锰含量大都降低,缺锰可以引起骨骼畸形,还可以导致癫痫病。

  尽管缺锰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倘若长期和锰接触而使体内锰含量过高也是不利于健康的,会发生锰中毒,损害中枢神经。

  人体需锰量不多,成人每日需5~10毫克。动物性食物含锰量低,植物性食物是供给身体锰的主要来源。小麦、稻米中含锰量较高,但加工愈精细,锰的含量愈少,所以要多吃粗粮。一些坚果类食品和扁豆、大豆、萝卜缨儿、大白菜中也含有较多的锰,茶叶和咖啡中含锰也很丰富。可供选择食用。

  (9)钼。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对生命的存在有关键作用,因为生物若不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为硝酸盐,再为植物吸收而形成蛋白质,则一切生命势必完全死去,而钼正是这种固定空气中氮和固氮菌的必要成分。

  1931年,在南太平洋地区一次剧烈地震时,新西兰的纳皮尔城附近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原来的一个浅海湾一夜间变成了小岛,此后,当地农民就在这块充满海底泥的肥沃土地上种植蔬菜,随着小岛出产的蔬菜大量上市,人们慢慢地察觉到:城里患牙痛病的人大为减少了,而邻近的哈廷斯城居民们仍为龋齿所苦。

  地震使牙痛减少的奇异现象,使医学家注意到岛上种植的蔬菜,经化学分析发现,这些蔬菜中钼的含量比邻近城市中的高出很多倍,正是这些钼治好了牙痛。研究表明,钼有明显的防龋齿作用,缺钼地区儿童的龋齿发病率很高,一旦增加钼的摄入量后,就收到明显的防龋齿作用。

  补充钼可以选用豆类、蛋白、猪肉、牛奶等含钼食品。除此外,还要注意人体本身对钼的吸收和利用,如果有胃肠功能紊乱者,应同时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除上述微量元素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也很重要,它们是钒、锡、镍、硼、硅、锶、碘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