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证不是公安局的印钞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0:50

拘留证不是公安局的印钞机

2010-05-05 18:10:38

浏览 136832 次 | 评论 202 条

 

王攀

因一起村里的土地纠纷,河北灵寿县6农民被抓,虽身体不符合羁押条件,依然被收押。最终,5人交了保证金后取保候审,涉及的事情无下文。未取保候审的一名村民后被判刑。随后,灵寿县公安局原法制科长曝出,此6人的拘留证为假,无原始存根。她称,局里曾要她制作两本拘留证台账,一本用来应对检查,一本则不入存根。公安系统人士进一步指出,拘留证造假背后,是一条黑色利益链:收取保候审保证金,继而罚没,而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5月5日《新京报》)

写《潜规则》的历史学家吴思发现中国官场久存中的“合法伤害权”,官员利用法律自由裁量权合法地伤害别人,反过来是“合法恩惠权”,利用法律自由裁量权合法地给别人恩惠,但无论“恩惠权”,还是“伤害权”,其目的都是为己牟利。

比起“合法伤害权”或者“合法恩惠权”,拘留证造假的危害有过而无不及,毕竟前者“合法”,后者是公然犯法。拘留证是执法手段,哪个公民的名字要是上了拘留证,就意味着将失去人身自由,就可能在看守所遭到非常待遇,甚至还会像“躲猫猫”死、洗脸死、喝水死、做梦死等离奇死亡方式那样结束生命。在执法中,拘留证的两边,一边想抓人,一边想放人。掌握着抓人放人大权的公安局就可以两边得利,如果是在自由裁量权里取舍也就算了,可拘留证造假,则明显是执法犯法,把拘留证当成了印钞机了。

拘留证何以成了印钞机?答案非常明确:执法经济。执法经济这颗毒瘤,绝非今天才有;而且,也常见国家整顿执法经济,比如罚款经济,原以为成效显著,但从拘留证造假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来看,让人不容乐观。罚款经济,是以没收公民财产权进行敛财,而拘留证造假则是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方式敛财,后者危害更大,对人权侵害程度更甚。

以石家庄公安系统为例。一是抓人指标。据内部人讲,市局下达抓逃指标,各县局层层分解,最后落到派出所,而且每年进行考核。为了完成抓人任务,一些派出所就把那些够不上刑拘的人刑拘了,然后说成逃犯。二是任务款指标。灵寿县各个派出所,抓人条件“好”的,比如山区有矿的,每年交五万元;抓人条件“差”的,比如平原地区,每年交三万到四万不等,而且派出所每年所有支出都自行解决。为了完成罚款任务,就多搞一些拘留证,然后取保候审,罚没保证金。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拘留证造假,然后收取保候审保证金,继而罚没,这竟然是公安系统“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而这个潜规则,如果不是公安系统内部人的实名举报,恐怕公众永远都蒙在鼓里。说不定,那些被捉了放的人,还以为公安局给了多大的恩惠,岂不知,所谓的破财消灾,原本就是公安局为了执法经济给公民造成的无妄之灾。

温家宝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而执法的公平正义,要比十个太阳还要有光辉。因为其他的公平和正义,如果说还带有自然选择的成分,那么后者的公平和正义则绝对是人为结果,让不公平更加不公平、让不正义更加不正义。当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执法部门,利用执法权力、执法手段,甚至滥用执法权力、伪造执法手段戕害公平和正义时,那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还指望谁来保障呢?拘留证不该成为公安局的印钞机。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05/014420204693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