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软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14:02

认识软科学:软科学为决策插上“硬”翅膀

2007年01月10日12:3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卫敏丽、郑玮娜)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部4万多字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但也许还有人不知道,在这部文件背后,是2000多名来自科技、经济、管理、企业等方面的专家,是20个专题、为期一年多的艰苦论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是新世纪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软科学研究,也是最为成功的软科学研究之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这样评价。

  三峡工程的综合评估、京九铁路沿线开发论证、南水北调的论证、青藏铁路的上马……近年来,软科学研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战略性、前瞻性的关键作用。

  撩开软科学的神秘面纱

  对于科研课题来说,技术的攻关、最后的成果是最引人关注的,但执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项目?可行性如何?经济社会效益如何?如何对类似的技术方案进行筛选,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些都是软科学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所谓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科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说,“软科学的突出特点,一是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二是它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

  1986年7月,原国家科委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软科学研究被提到了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和要求。这些重要决策奠定了软科学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2000家,研究人员近4万人,每年开展软科学研究项目1万多项。近年来,我国软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重大决策问题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证,取得了重大效益,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显著,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

  从“拍脑袋”决策到科学论证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过去,由‘拍脑袋’产生的决策曾使我们付出了庞大的社会代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现在,如果要对某个领域技术发展进行论证,往往需要调动上千名专家,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关于三峡工程的论证可以说是软科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例证。“三峡工程决策的论证过程,是一个将软科学研究与硬技术研究很好地结合的范例,是组织多方面专家,多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大兵团作战的范例,在这个决策论证的过程中,先后有1000多人参与。”曾经直接参与过三峡工程论证的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环说。

  “三峡工程从建国初期就考虑要上,文革期间受到影响,到1982年左右,又有不少人提出要上。”石定环回忆说,“当时,国家计委在京丰宾馆召开了第一次关于三峡工程论证的会议。我记得当时提的是一个坝高150米的低坝方案,似乎就差不多了,但仍有不少专家提出不同意见,争论非常激烈。”

  “后来,国家科委和计委两家联合组成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三峡工程面临的问题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已没有太大的问题,应该赶快上;而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峡工程仍然面临着泥沙、地质、移民、生态、综合效益评价等问题。在后一种意见中,关于移民问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还有关于文物保护等问题,争论也是相当激烈。”

  “最后,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移交水利部进行论证,后来的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还是比较充分的,为后期工程设计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当然,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逐渐暴露出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石定环说。

  重“硬”轻“软”依然存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科技界重“硬”轻“软”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往往重视高技术这样的硬成果,却掂量不出‘高技术发展战略’这样软成果的含金量。”一些软科学研究人员如是说。

  近年来,尽管软科学的发展逐步得到重视,但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仍有待加强。据介绍,在发达国家,软科学的投入比例通常占其研究及开发经费的5%-10%,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足1%。对此,石定环建议,政府各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让软科学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增强执政能力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软科学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少软科学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

  “现在有一些软科学研究喜欢走形式,走过场,最后提出无关痛痒的建议或结论。”石定环毫不客气,直指当前软科学研究中的弊病,“软科学研究应该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要全面提高软科学研究的效率,加强评估,真正使软科学研究成果在决策中发挥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软科学研究队伍。”对此,王一鸣也表示赞同。“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人才不只是专才,而且要具有宏观视野和全球视野,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此外,还要充分了解国情,了解决策过程,对外国的经验和做法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王一鸣说。

(责任编辑: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