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已在全国大量出现-谢百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6:03
——兼谈上海欲征“保有税”之风险及本周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  谢百三
为躲避二套房高利率按揭,“假离婚”已大量出现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在上海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凤凰卫视参加关于“是否可以通过征收物业税来调控房价”的辩论时,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如果贸然征收“物业税”必然导致全国一百万以上家庭之“假离婚”。这个观点被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及安体富、刘桓等不屑。但不幸的是这种社会现象现已大量出现。
来自上海、珠海的消息证明,“假离婚”现象已大量出现。
在上海,几位来自商业银行的MBA在职研究生告诉我,一些家庭为了避免第二套房高利率按揭而假离婚。由于向银行借款,第一套可借70%款,利率甚至可享受7折;而二套房则只可借50%款,利率高达正常利率1.1倍。这样,以上海目前所出售新房大量为120—150m2的话,5.1时价:上海内环线内为4万元/m2,而虹口为3万元/m2。第二套与第一套的利率支出相比一年多付几万元(第一套为标准利率为5.94%/年70%=4.158%/年;第二套为5.94%1.1=6.534%)。即100万元的利差为2.376%,一年为2.38万元;如是400万元一半贷款,一年的利差为4.76万元,并且要50%的首付现金,人们只好假离婚。
此外,昨天笔者在珠海与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他们告诉我,珠海也发生了多起假离婚事件。为获取“第一套房”的优惠贷款政策,为了一年少交几万元税,立即迅速假离婚。何以为证:第一、“离婚”均发生在“五一”新政实施之后;第二、原有的房产在“离婚”时均归一方所有,没有任何之困难,如:原有2套房均归女方一人所有;则“前夫”净身出门后立即以单身男子,向银行申请第一套3:7成的按揭的低利率优惠贷款;第三、在“离婚”协议上明确写上,男方在离婚后,将离婚不离家,依旧同住;第四、甚至有人在“离婚”获得7成的低利率贷款后,不久之后复婚。在此种种,都说明为了应付急急忙忙出台的调控政策,老百姓们立即想出了形形色色的荒唐对策。
二、“假离婚”没有危害社会,出于无奈而已
记得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辩论时,当我提到,物业税会导致全国一百万个家庭“假离婚”时,对方刘桓(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研究院院长)反驳说:“假离婚会发生,但就像吸毒、杀人一样,毕竟是极少数人,我国公民总体素质是高的。如果为了避物业税而假离婚,那么这种婚姻也就不值得保留了。”(大意)
“假离婚”与杀人、吸毒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事,前者是道德范畴的事,男女双方为了保卫家庭私人财产及孩子长大后的住房,被迫无奈地作出了不合人伦世俗的事情,现在出现的离婚无人嘲笑,反而是深表理解与同情,没有危害社会。杀人、吸毒是严重的犯法、违法行为,为万人所不齿,是严重危害社会的罪行。刘桓等不要妄加等号。
上海如征8‰的住房保有税,必引起混乱
本周各报、电视台纷纷报道传上海将按年征8‰的房产税(保有环节税),笔者依然持明确的反对和质疑态度。
怎么征法?按第一套不征,第二套征;一定会出现大量假离婚。
人家有个16—17岁的小孩,你让人卖掉一套,等他8—9年后结婚时,房价涨后再买回来吗?还有,人家有老人在乡下,要进城养老呢。只好假离婚。
按人均30m2以上征收,请财政部、税务总局来调研一下,上海近几年能买到
30 m2—60 m2—90 m2的新房子吗?这种小户型的比例是多少?极少!极少!人们是无奈地买了一套套100—150m2的住房。开发商无人愿盖小户型的。
第三、一些白领单身,如29岁的女白领,40岁的男白领;甚81岁以前的“杨振宁”老先生们,都在前些年房价上涨前买了一套100—120—150m2的住房,怕房价再涨啊!他们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你现在来征收他们的物业税、保有税;逼着他们卖掉房子买旧小房,通情达理吗?一些单身大龄青年,早已心情不好,还要承受物业税、房产保有税的打击,逼着他们假结婚?
第四、外地来沪买房者怎么办?很多外国人、海外人士、江浙皖人士在上海买了房,准备小孩考上大学后,让他们留上海工作时用。他们在江浙皖,在港澳台、在美国、欧洲早已有1—2套房了,人均面积也早已超过30m2很多了。上海市对他们在上海的此类房征收物业税(保有税)吗?当年他们买房时,你政府没说过要征税啊!
第五、房地产同时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垮了怎么办?
如果因对房地产征收物业税、保有税,造成上海房地产业乃至全市经济之冷却、滑坡怎么办?
上海在计划经济年代,其税收乃全国六分之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北京的3—4倍。近年来,上海GDP、人均GDP都很高,确是经济龙头。请看下表:
国民生产总值(GDP)/亿元 人均GDP/元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上海 广东
2000年 2478.76 4551.15 9662.23 22460 34547 12885
2001年 2845.65 4950.84 10647.71 25523 37382 13730
2002年 3212.71 5408.76 11735.64 28449 40646 15030
2003年 3663.1 6250.81 13625.87 32061 46718 17213
2004年 4283.31 7450.27 16039.46 37058 55307 19707
2005年 6814.53 9143.95 21701.28 44441 51583 23674
2006年 7870.28 10366.37 26204.47 50467 57695 28332
2007年 9353.3 12188.85 30673.71 58204 66367 32713
2008年 10488.03 13698.15 35696.46 63029 73124 37589
2009年 11866.93 14900.93 39081.59 72663 80198 41360
地区财政收入比较:
地区财政收入/亿元
北京 上海
2000年 345 485
2001年 454 609
2002年 534 709
2003年 593 886
2004年 744 1106
2005年 919 1417
2006年 1117 1576
2007年 1493 2074
2008年 1837 2359
2009年   2540
上海经济如果因征房产保有税导致房地产业大跌,上海整体经济下滑,其影响势必将波及长三角及全国所有大中城市,这是十分危险地举措,这里是香港1997—2002年的沉痛教训,值得借鉴。
(四)香港房地产大跌导致经济大跌五年之教训历历在目
香港于1997年回归前,房地产市场大涨5年。回归之日,特首董建华发表演说,一定要把高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结得起婚,让外国公司租得起房。他承诺每年向居民提供8.5万套廉租房(大意)。引起香港普通市民广泛欢迎。房地产价格迅即大跌,从20%一直跌到60—70%;800万港币一套跌到350万港币。
结果香港经济一片萧条,连年下滑,直到GDP出现两年负数,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香港各行业均受波及,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人心动荡,每年7月1日出现示威游行。
直到第四、五年,香港特区政府才意识对房地产调控不能下猛药,很快恢复了一些有利于房地产发展之举措,房地产和香港经济才一步步走出阴霾,经济情况才好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每年8.5万套廉租房”后来实际上一次也未敢推出过。
(五)上海对征此税明显是勉强不情愿的
虽然上海要征房地产保有税传闻又纷纷扬扬,但上海市政府又表现得很谨慎。4月8日,上海证券报就披露要开征住房保有税,基本方案已定;4月9日,上证报立即澄清,这事要由国家(中央)定,上海只是执行,至于研究总是可以的,现在此传说又起;但又说:还是要由国家来定。
此外,一再说:以保有税而不是物业税名义来征,是为了减少立法审批流程。这实际上是躲避全国人大对新税立法审批权的审核。其实是不严肃的,是不符合法律的,为什么换个名称硬来呢?
(六)硬捅房地产泼墨风险很大,要从根本上抓起
过去说过多次,中国房地产的确有泡沫;但一旦形成泡沫后,对它的处理应慎之又慎,要一千一万个小心,一千一万个如履薄冰,慢慢放气。
货币发行量这么大,去年9.6万亿新增,房地产涨50%;前年货币政策搞额度制极紧,房地产跌20%;
1999年M2为10万亿,现在M2为66万亿;1999年复旦旁边房产4000-5000元每平米,现在3万元;不正好是同倍率上升的吗?征物业税、保有税,该区征央行周小川行长的税啊!
“土地财政”必然导致各地靠卖地为生;上海硬征此税,各地情愿跟进吗?房产冷了,土地卖不掉了,各地地方财政破产吃什么?
还有一年600万大学生、1500万农民工进城,刚性需求,怎么办?物业税能解决吗?
总之,泡沫很不好,但泡沫一旦形成,就要从宏观上、根源上找原因,要降低、减缓货币发行量,坚决改革“土地财政”,要从多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抓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征征上海“保有税”,就像看着小孩在鲁蛮地拿着刀,在大气球上东戳戳西挑挑,风险极大,令人非常不安。如果弄得不好,泡沫快速捅破,经济冷却10年;日本20年经济起不来一幕在中国重演,不是不可能的。(此事应向国务院汇报)
[本周股市:经一路大跌,于周三跌到本轮最低点2604点;周四又传闻,几大银行再融资要高达2800亿,市场极恐慌。周四中午传闻三大利多救市:一、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二、新股要放慢上市发行速度(多个中小板股破发);三、要修改股指期货规则,必须买进实盘,方能做空。如确有此事,股市可能已到阶段性底部。但第二、三点不太可信,还要看公开报道]
5月14日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