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7:18

      “工农兵学员”: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我的“工农兵学员”系列之二的帖子《我所认识的“工农兵学员”》发出后,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反响。老实说,由我来谈这个话题的确是不够格的,因为我对整个“工农兵学员”制度的诞生和消亡并不十分清楚,对“工农兵学员”30多年来的工作和生存状态缺乏有意识地了解,更谈不上对他们心路历程的追问与追踪。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谈的可能更加直观和概念化,虽不能引起“工农兵学员”的内心共鸣,却至少唤起了人们尘封的记忆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之所以要揽这样一个“瓷器活”,其实也是缘于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回忆。那个时代,让我有着太多的美好记忆,其中也包括“工农兵学员”这样的新生事物。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和儿童,的确是幸福的、自由的,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去竞争什么“重点学校”的压力,和自然界的其他稚嫩的生命一样,“万类霜天竟自由” 。 而这一切的拥有,则在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于“工农兵学员”的诞生。当我看到今天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残酷的竞争的现实时,就会自觉地去赞美我所经历的少儿时代,会想到《我当过一次记工员》(当年的四年级课文,谁还记得?)里那秋高气爽的夜晚:

秋天的月光,多么明亮;
秋天的风,特别凉爽。
吃过晚饭,我刚要出门,
爸爸把我叫到一旁。
他说,记工员今晚开会,
队里算工分要我帮忙。
。。。。。。

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在被撕碎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而这样的“撕碎”,我们几乎天天都在面对,无法躲避,无法遁逃。“工农兵学员”这类美好的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被“撕碎”了的东西,往往也只能通过回忆来“粘合”了,尽管这样的“粘合”是粗糙的、拙劣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家有蔽帚,享之千金”,何况存于大脑的金色记忆乎?

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工农兵学员”需要承载的东西的确太多太多。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这个群体曾经是那么的瑰丽如曦,光芒万丈,而今,他们安在?他们中还有多少人能够抵御岁月的风霜?不容置疑,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适者生存”成为他们的主旋律,其中“识时务者”身居高位的也不乏其人,但有些人身上已找不出半点“工农兵学员”的影子,“脱胎换骨”已使人“不敢相认”。更有甚者,已成为非毛的小丑,成为欺压工农的帮凶。对于这般“撕碎”,实在让人目不忍睹,痛彻心肺。诚然,随波逐流是一种无奈,为了生存于天地之间,人人都不可免俗;而推波助澜、为虎作伥就实在是可恨之极。这已经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对阶级的背叛和蹂躏。

涓涓清流,虽不能改变泥淖之浑浊,但那微弱而清脆的声响却可以沁人心脾、抚慰魂魄。强国论坛便是孕育清流的森林,于是我们便可以时常听到部分“工农兵学员”的低吟高唱。谁又能断定,这种声音仅是一个时代的挽歌,而不是倔强生命的交响?

欢迎有理智地跟贴和讨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