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禅话百则(01—10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1:33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01—10则)         ★★★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01—10则)   作者:星云大师  文章来源:转载自佛网  点击数: 79  更新时间:2009-10-3 18:38:54   专题栏目  没有任何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采花遇佛供养
 锄头贤人的故事
 宏亮的声音
 水底金影
 五官争功
 佛教圣众因缘集
 百喻故事广释
 信与不信
 《贤愚经》故事二则
 给孤独夫妇
 莲音小故事
 真快乐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9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8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7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6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5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4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3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21—…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11—…

  锄草斩蛇
不变应万变
放下什么
有我在
高与远 岂曾混淆
百年一梦
国师与皇帝
待客之道
本来面目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有 我 在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友谊非常亲密。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比云岩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便问道:‘离却这个壳漏子,向什么处,再得相见?’
  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不生不灭处。’
  道吾禅师不以为然,提出不同的意见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禅师说后,也不等云岩的回答,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云岩禅师便道:‘请停一下再走,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禅师答道:‘有用处。’
  云岩禅师追问道:‘风雨来时,作么生?’
  道吾禅师答道:‘覆盖着。’
  云岩:‘他还受覆盖也无?’
  道吾:‘虽然如此,要且无漏。’
  云岩病好时,因渴煎茶,道吾禅师问道:‘你在作什么呢?’
  云岩:‘煎茶!’
  道吾:‘煎茶给谁吃?’
  云岩:‘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云岩:‘还好,有我在。’

  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两人道风不同,道吾活泼热情,云岩古板冷清,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彼此心中从无芥蒂。他们谈论生死,有道在生灭处相见,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生灭与不生灭,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也。道吾拿一斗笠,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房屋漏水,茶杯有漏,皆非好器,人能证悟无漏(远离烦恼),即为完人,病中的云岩,论生死,非常淡然;论煎茶,‘还好,有我在!’如此肯定自我,不随生死,不计有无,此即禅之解脱也!

高与远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本来面目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沩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心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太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