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寻找那些属于台州的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4:09



随着季节的交换更替,漫步在街头、小巷,总能发现那些属于这个季节,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味道。青团的清香还未飘远,乌饭麻糍、洋糕、桃浆羹又“接踵而来”。稍不留神,台州味的美食又会与你的味蕾擦肩而过。
本报记者  周 益
乌饭麻糍:细腻爽滑、清香扑鼻
五一三天的假期,我去了趟外婆的葭沚老家。一大早,就被街上小贩叫卖乌饭麻糍的声音给唤醒了。熟悉的音律和节奏,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在某外企从事会计的小刘说,小时候,外婆常说吃了乌饭麻糍,夏天就不怕被咬了。对于这个民间传言,记者也略有耳闻。可在美食面前,民间传说的真假并不重要,相反,这更给传统的美食蒙上了层神秘的面纱。
记者了解到,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温岭大溪等地家家要做乌饭麻糍。据说,这种风俗已延续2000多年。四月初八是耕牛的生日,耕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日应该让它好好休息。因此每逢这一天,农民不牵牛干活,再说,四月初八已进入夏季,蚊子、苍蝇渐多,养牛家庭家家做乌饭麻糍喂牛,既可给牛滋补身体,又可让牛不被蚊蝇叮咬。既然动手做乌饭麻糍喂牛,农家也乘机让家人吃一顿。这乡风民俗一直延续至今。
相传,乌饭麻糍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庞涓掌权后妒忌同学孙膑的才能,把他陷害入狱欲置于死地。上当的孙膑只好一边装疯卖傻,一边骗过狱卒,让外界用乌饭树叶的汁水浸粮食做成食品,形状与颜色同狱内猪圈里的猪粪十分相似。孙膑吃“猪粪”让庞涓放松了戒备,他逃出了魔掌,并东山再起报了大仇。从此这道美食就流传至今。
乌饭麻糍与普通麻糍的制法基本一样,但它有一个独特的“配方”——乌饭脑汁。乌饭脑,俗名叫山草米脑,长在高山上,因色红形如茶叶,也有人称其为红茶。据有关资料记载,乌饭脑清凉解毒助消化,食后血液中留有一种异味,蚊蝇闻后不敢叮咬。至此“吃了乌饭麻糍就不怕被蚊虫咬”的民间传说似找到了它的“归宿”。
记者了解到,制作乌饭麻糍一点也不简单。第一天把乌饭树的嫩叶放在石臼里捣碎,加适量的水,浸上一昼夜。第二天把叶渣去掉,留下的水已经是带乌发香的了;接着把糯米放在这水中也浸上一昼夜,第三天就可以加工麻糍了。
捣麻糍也要好几个人,还需要饭蒸、柴镬大灶、石臼、面床和面杖等工具。先把浸得乌黑的糯米沥干,倒在饭蒸里,再把饭蒸放到水已经烧开的大铁镬上,用旺火继续猛烧,等乌米完全熟透变成乌饭,就可以放在石臼里捣了。捣麻糍可是个力气活,一个人在石臼旁添水,三五个男劳力轮番上阵毫不停顿。中途在这半成品中放入红糖或白糖,再捣上一会儿,当粘性很强的时候,大功即将告成。此时,在像圆桌般的面床上,撒上松花粉,把捣好的整个麻糍团放在上面,用面杖压平弄薄,最后切成半个手掌大小的菱形。
周身沾满黄色松花粉的乌饭麻糍,用文火把它烙成胖嘟嘟且两面有点微黄时,拿在手里软软的,咬上一口嘴里糯糯的,甜甜的,乌饭的香气四溢,让人吃了还想吃。
米浆糕、洋糕:松软细腻
三门特产的米浆糕,远古时就有。它是由米浆制成,做法是纯原始的操作。先将早籼米浸软,用石磨手工磨出米浆,布袋挤出细浆过滤,调入白糖、酵种。蒸笼里先放好纱布,将米浆倒入,先文火后猛火蒸熟即可。
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工序,如调种、蒸时等,全靠人的经验,没有经验的人做出来不是粘牙就是结实不蓬松。
米浆糕的颜色诱人食欲,白白的如雪一样,其外形像蒸笼一样圆圆的,内如海绵,有丝网一样的花纹,柔柔的,软软的,吃一口蓬松软口,米香四溢,不粘牙。
与米浆糕类似的洋糕也颇受欢迎。夏天的清晨,总能看见小贩挑着担穿梭在大街小巷,总能听见小贩亲切的吆喝声。
洋糕以松软细腻著称,不粘口,不积食,老少皆宜。它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水磨粉。将杂交米浸在水桶里浸一夜,再将浸涨的米磨成粉就成“水磨粉”。再将磨成的“水磨粉”放在桶里,倒入适量的糕水和红糖或白糖,用擀杖进行搅拌,搅拌时间越长,就越韧,越韧的洋糕就越好吃。然后再将拌好的水粉放在洋糕蒸里,再把洋糕蒸放在有水的锅里,蒸制而成。
桃浆羹:清凉与美容兼具
在赤日炎炎的夏季,一些有益健康的冷饮十分受市民的欢迎。台州传统的用桃浆配葡萄干等制成的冷饮也不失为夏令养生饮品之一。初尝桃浆羹的人,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就是洋菜膏嘛!”其实相比洋菜膏,桃浆羹更软口一些,喝进嘴里似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在桃树龟裂的树皮缝中溢流出的浆,不久就凝固成一小团状,棕黄色透明,这就是桃浆,也称桃胶。据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桃浆是一味糖尿妙药,既能强壮滋补,又能调节血糖水平,还可治结石、乳糜尿、痢疾等症。
桃浆羹的做法十分简单:把桃浆放在清水里浸泡数个小时,使其涨开。然后把涨开了的桃浆清洗,剔除杂质使其干净,加上葡萄干、白糖或冰糖、枸杞子,放在锅里用水煮沸几分钟即可。这时的桃浆入口有一股淡淡的桃树香和薄荷香,有清凉解毒的功能,相当于绿豆汤、木耳汤、洋菜糕之类的冷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