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L的知识论基础: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28:27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SCL:Three Model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through Group Interaction
袁  磊  李  青
Yuan LeiLi Qing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
【摘要】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基本观点是,计算机的应用能促进团体知识共享和知识建构。本文通过分析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知识论基础。这三种模式分别是: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造模式,Engestrm的扩张性学习模式,Bereiter的知识发展模式。
【关键词】知识论;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知识建构; 知识团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3)04-0020-03
一、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当今CAI研究的热点,它集中体现了协作学习与CAI的优势。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用计算机支持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的互动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计算机的应用能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重建。知识论是知识发展的一门学问。知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和知识的发展。传统的知识论是构成主义知识论,它着重研究知识的“结构”。当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使这种知识构成论出现很大局限。知识不但具有“结构”,也是一种“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为了真正理解知识发展,阐明知识的本质,本文介绍几种新的知识观:如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造组织模式,Engestrm的扩张性学习模式,Bereiter的知识发展模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二、 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
(一)知识创造组织模式
Nonaka和Takeuchi提出著名的知识创造组织模式,这个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两种分类基础: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
1.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  外显知识指能够以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而内隐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如个体信念、观念和价值观等。前者只是全部知识的一小部分,后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2.知识创新: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互动  知识创新是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两种类型知识的互动构成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即SECI模式。①社会化。这是一个组织内共享内隐知识的过程,是内隐知识向内隐知识转化的过程。“社会化”一词强调内隐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个体间相互影响实现的。良好的团队建设、亲密、和谐、相互关心的组织气氛和文化,是保证组织中内隐知识交流畅通的条件。②外部化。这是知识创造的核心阶段,是一个应用隐喻、类比和概念把内隐知识转化为可理解形式的过程,即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创新的基本资源,但只有把内隐知识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才能为实现它的价值创造可能。③联合化。这是将外显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系统的外显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知识的沟通、扩散以及知识的系统化使外显知识变成了动作型知识。④内在化。这是将外显知识转化为组织内隐知识的过程。内部化依赖两个方面:第一,外显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通过这种实践和行动的反复进行,外显知识(如战略、技巧、创新等概念和方法)逐渐内在化;第二,通过操作过程(如模拟和实验)来表现外显知识,从而实现其内在化。内化了的组织的内隐知识整合了组织中各成员的知识,成为浑然一体的系统型知识。
(二)扩展性学习模式
这个模式是基于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造模式提出的,代表人物是Engestrm。Engestrm认为扩张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可变化的创新性学习模式。扩展性学习模式建立在学习循环基础上。它包括七个环节:①提出问题,并对现实经验产生置疑;②分析问题情境(如历史原因、内在联系);③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④检验新方案,了解其工作原理及不足;⑤应用新方案解决问题;⑥评价新方案;⑦形成新的指导理论。Engestrm并不认为扩展性学习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展开。这种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启发式的学习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扩展性学习方式的步骤。
在Engestrm看来,Nonaka和Takeuchi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前两个环节,即设疑和分析问题情境。他们过于注重社会化阶段内隐知识的共享,而没有考虑到争辩和冲突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知识更新创造模式中,问题由管理部门提出,而忽略了问题产生的过程。
(三)知识发展模式
知识发展模式由Bereiter提出。他认为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庸俗知识论。因为在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中,知识外部化依赖于个体内在知识的转化,而对知识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如没有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解,如何应用于协作知识创新。Bereiter认为,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知识产生于组织内部,并获得共享。他认为存在三种“世界”:第一是物质世界,第二是精神形态世界,第三是知识世界。知识是被高级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性形体,如理论、方法和模式等。第三世界对人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类不仅作用于精神形态,而且能发展知识。第三世界的基础是第一和第二世界,但具有独立性。Bereiter还批判没有关注第三世界的学习理论,他认为这些理论把人的学习过程看作是用外部已有的材料填充到容器中的过程,人的记忆就是容器,因而抹杀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Bereiter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明确了一般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的区别。一般学习理论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条理性和规律性。因而,科学研究工作是应用现有理论和模式的过程,而没有掌握理论和模式的实质。作为以创新知识为目的的组织,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学习一些已有的知识,还要能解决问题、建构新理论和发展共同的知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知识。总的看来,Bereiter的理论与以上两种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知识的发展超越现有水平,并经过创新组织的协作努力解决问题。
三、 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的分析
三种知识创新模式都分析了知识的生成性,它们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但又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知识创新的过程,这种具体表现如下:
——这三种模式都建立在知识创新的隐喻理论基础上。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重点在于解释知识创造的发生过程,而不是知识构成的因素。Engestrm的模式重点在于阐明活动系统的扩展性、实质性的变化。Bereiter的模式强调个体在学习中获得具有重大价值的专门技术和知识,创新地解决问题,从而超越已有的水平。这三种模式都认为知识创新是非线性的长期的过程,但对具体过程的描述(循环还是螺旋型)没有取得一致。它们都反对传统的知识论观点——“独特的发现是伟大天才瞬间的灵感”,而认为创新来源于模棱两可具有创新性的混沌意识,这种创新性的混沌,并不具有破坏性,而具有进步意义。
——这三种模式都试图改变人们对知识限于陈述性和程序性类型的理解。传统学习观念受到了这三种模式的批判,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象征性的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外显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依循固定的程序规则发生作用。这种观点导致了人们产生“分析性瘫痪综合症”。Bereiter由此区分了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以及内隐知识。
内隐知识在Bereiter的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但内隐知识很难直接认知。然而,创新知识是以内隐知识为基础的。具有创新性的专家除依赖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外,还能觉察到什么样的可能现象将会出现,如何解决新的问题。这些专家们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发现解决问题新的方式和方法。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危险,但要有所创新,这种不确定性不可缺少。同样,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也强调内隐知识,它们包括主观洞察力、直觉、预感和理想。
——这三种知识创新模式都反对把陈述性知识作为唯一知识类型的观点,但他们仍强调知识概念化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Bereiter的模式建立于概念化的人工智能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基础上。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中,内隐知识的客观化是一个核心环节。Engestrm的模式中,构建一个能解决问题新的外显模式是扩展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三种创新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三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的辩证联系。
——这三种模式都尽可能避免唯心主义和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倾向。因而,它们在分析知识创新模式时采用了折衷主义原则。Bereiter提出,第三世界知识既不属于物质领域(第一世界),也不属于主观精神领域(第二世界)。Engestrm强调第三因素(活动、辩证法)来避免唯心主义倾向。Nonaka和Takeuchi采用日本思维方式避免笛卡尔的主客观二元论。日本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统一,没有自我与他人之分。这种神秘的思维方式没有使知识明显地从情感、比喻性的演说和行动等分裂出来。并且,在创新过程中,这种模糊的思想是创新的来源。Nonaka和Takeuchi的观点受到了Bereiter的批判。Bereiter认为Nonaka的模式仍停留在庸俗心理学基础上。因为Nonaka和Takeuchi过于强调个体所拥有的内隐知识。另一方面,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没有明确说明人工智能的作用。但这两种模式没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Bereiter也肯定Nonaka和Takeuchi的贡献。他认为,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用庸俗心理学分析知识创新,能清楚说明知识创新是种螺旋式发展过程,知识是由组织协作产生的。把内隐知识外显于组织中是知识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
质疑和难题在三种模式中起着中介作用。在Bereiter的模式中,质疑和难题被理解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动力因素。Engestrm认为,对已有经验的质疑是扩展性学习的基础,因而他批判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没有考虑提问和讨论的重要性,他们忽略了问题产生的意义。Engestrm模式与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存在差别的根源在于,Engestrm采用西方思维方式分析知识创新,而Nonaka和Takeuchi采用日本传统思维方式分析知识创新。日本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集体化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化的观点和冲突是知识创新的出发点。实际上,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虽然没有特别强调冲突或问题,但他们的模式隐含了这方面的内容。知识创新过程中,社会化包括了对话和讨论。在对话过程中,个体间交换信息会引起冲突和观点的不一致,由此促使组织成员质疑已有经验,并构建新的知识。
——这三种模式都认为,知识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理解事物的本质。社会交往给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资源。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观点和信息相互融合或发生冲突。多种观点和信息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由此可见,知识创新产生于个体的社会交往中,而不是产生于个体内部。
——知识创新过程中,个体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个个体是社会存在的个体。在Engestrm的模式中,个体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但对原有经验的质疑也从个体开始,这也是扩展性学习的出发点。相对而言,Nonaka和Takeuchi的模式更强调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新的知识总来源于个体行为,但个体行为从属于组织活动。他们强调伟大人物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但对于这方面的阐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片空白。另一方面,Nonaka和Takeuchi批判西方传统过于注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社会交往的作用。
上述这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分析了知识如何创新的过程,并挑战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传统观念。学习被理解为知识创造或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新的知识被生成,而旧的知识结构得到深化或重组。这种具有广阔价值和意义的知识观也为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丰才.知识论分割为二的哲学观点——科学哲学认识论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2001,2:20~25
[2]金吾伦.知识生成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2:48~54
[3]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22(2):18~26
[4]Sami Paavola,Lasse Lipponen,& Kai Hakkarainen.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for CSCL:A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of Innovative Knowledge Communities[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1,26,1:18~21.
[5]Sfard,A.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8,27:4~13.
【收稿日期】2003-05-10
【作者简介】袁磊(1978-),男,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李青(1979-),女,研究方向教学论。作者均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