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人口欠債當成人口紅利——兼談如何應對老齡化社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0:38

我國由於實行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降低了家庭的負擔。從全社會來看,人口結構中嬰幼兒的比例在減少,勞動人口的比例在上升。於是出現了所謂的“人口紅利”。勞動力年齡(15-64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從1964年的56%,上升到1982,1990,2000 的62%,67%,70%。 2008年達到了73%。勞動力人口所佔的百分比增加,同時是沒有勞動力的嬰幼兒和老人的比例減少相配合的(因為總數必須是100%)。嬰幼兒和老人是沒有生產能力,只有消費需要的一個群體,這部分的人口減少,就是降低了社會的人口負擔。全社會勞動者比重提高,無勞動力的人口比重降低。全社會感覺輕鬆,這就是人口紅利的來源。以數量表示的人口負擔狀況是所謂的“人口撫養比”,就是沒有勞動力的人口(0-14歲的人口加上65歲以上的人口)與勞動力人口之比。這個比已經從八十年代的65%左右,降低到2008年的37%。所以現在的社會在人口結構上是最輕鬆的時代。有些學者甚至計算出人口紅利對GDP增長率的貢獻,說明我們的GDP的增長中,不完全是投入要素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也有人口結構變化的原因。在國際比較中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幾乎超出一切國家。這也和人口結構中勞動力的比例高有關。這樣的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是有道理的。
我想提出商榷的是,這部分的利益,將來是要償還的。所以它不能成為真正的紅利,實際上是一筆借債。從家庭的角度看,三代人實行一個孩子的政策,結果就是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結構。第三代的一個孩子上面面對一雙父母,這對父母又各自面對上面的一雙祖父母。當孩子長大成人時,由於人口的壽命延長,祖父母還活著,他們的年齡可能是六十到八十歲。在他們去世之前的二三十年中,需要生活,需要醫療,這些負擔統統要由唯一的第三代承擔。這時候社會的人口結構,由紅利型轉變成還債型,勞動力佔人口的比例降低,而嬰幼兒,特別是老年人的比例大大地上升。人口的撫養比將大大升高。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將來是要償還的。因此實際上它不是真正的紅利,而是一筆借債。由於大家都把現在的人口結構對GDP的影響,稱之為人口紅利,產生了廣泛的誤解。所以糾正這種誤解,正確面對現實,對將來的不利的人口結構有所準備,十分迫切應該將人口紅利改稱為人口負債。
實行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產生了人口紅利。但當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就變成了人口還債。這筆債務是要由我們的子孫後代償還的。如果限制生育的政策長期不改變,社會將面臨人口收縮和急速的老齡化。這樣的局面是沒有辦法應對的,這將是一個嚴重缺乏勞動力的社會,人民的生活將極大地降低。所以我們應該及早回到一個正常的人口狀態,既沒有人口紅利也沒有人口負債的狀態。這就是婦女的生育率大體上保持可持續的狀態,平均每個婦女生2.1個孩子,而不是只生一個。這是當前我國人口政策最緊迫的問題。從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這將是一個極度困難的任務。因為富起來的百姓都不願意多生小孩,婦女的生育率都低於2.1,人口都在緩慢地下降。像日本,台灣等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都採取了鼓勵生育的國家政策,更不用說澳大利亞那些人口密度低的國家,可是並不見效,百姓還是不願意多生孩子。我國的上海同樣出現了這種趨勢。這一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實行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小孩的政策,是因為人口的增加過快。二十年前,中國每年新增人口約為1700萬左右,相當於一個澳大利亞的總人口。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大大地減緩。雖然現在的總人口數比三十年前增加了37%,但是每年新增人口的絕對數在不斷降低,現在已經降低到600萬左右。以人口的年增長率計,三十年前的增長率約為1.3%,現在已降為0.5%,比美國的人口增長率還低。如果這一趨勢保持下去,到2021年前後中國的人口將達到峰值,人口的增加值降低到零。再往後人口總數將從增加變為減少。請看下面的曲線。

該曲線以1991年至2008年的人口增加數為依據,推導出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可以看出,過去的人口增長有規律地在減緩。有一點上下波動,這是因為三年災荒人口大幅度減少,以後又有超高的生育率所導致的。按照這個規律,到2021年時人口不再增加。在未來的13年中,每年人口的增加數從600萬降低到零,平均每年增加約300萬人。這十三年中的總增加量只不過三千九百萬人。 2008年的人口數是13.28億,所以中國人口的最高值不過13.7億。不可能像外界所傳說的那樣14億,甚至15億。這裡唯一可能引起爭論的是官方統計的人口數是否可靠。今年又要進行人口普查,也許能給這個問題進一步的回答。
中國的人口問題的特徵早已從增長過快變成人口結構中撫養比超低,我們過著負擔輕鬆的好日子。但是這樣的日子很快將過去,反彈成為4-2-1家庭結構的老齡化社會。附帶說一句,中國人口結構中另外一個也許更嚴重的問題是性別比失調。 2008年年齡在1-4歲的孩子中男性人數比女性人數的比例是1.23,5-9歲中這個比例為1.21,10-14歲的為1.16。在這長達15年的時間段中,男人中有20%的人找不著對象,一輩子不可能結婚。這將是一個空前嚴重的社會問題。男女比例失調也與計劃生育有關。中國家庭都喜歡男孩,因而溺女嬰經常發生,還有產前檢查發現是女孩的就引產打掉。這造成現在性別比失調的嚴重問題。在一些特殊的縣城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性別比就很正常。
上面的分析說明,中國的人口問題已經不是增長過快,而是老齡化。事實上我國的老齡化已經不可避免。如何應對即將來到的老齡化社會?從個人的角度看問題和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問題,結論是不同的。從個人看,只要在年輕時儲蓄,老年時就有恃無恐。但是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個人儲蓄未必能夠解決老齡化問題。這裡涉及到現在如何借錢給將來,或者現在如何問將來借錢的問題。前面提到的人口欠債,就是現在問將來借錢的一個例子。現在大家日子過得很舒服,將來子孫後代要還債。搞清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認清一個事實:當代人的消費都是由當代人的生產提供的,不是由前人的儲蓄提供的。當代人吃的糧食是由當代人生產的,不是幾十年前的祖先儲蓄在米缸裡的。更不用說當代人需要的醫療,教育等,也都是當代人提供的。所以解決老齡化社會的問題,不是簡單增加儲蓄所能解決的。要思考當代人如何能把錢借給未來的人。現在這一代人生活苦一點,將來的人活得容易一點。也包括如何避免問將來的人借錢。現在的人活得容易一點,但是苦了將來的人。比如通過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將來被破壞了的環境是要治理的,這筆錢要由將來的人承擔的,因此就變成問將來借錢的一件事。
當代人儲蓄,必定有另外一個當代人借錢。不可能只有儲蓄而沒有借錢,而且借錢的人必定也是當代人,不是未來的人。如果這個借錢的當代人把錢用於購買家電,汽車,或婚喪嫁娶,花掉了,這樣的一借一貸,對將來沒有任何幫助。如果借錢的人是企業家,把錢用於發展生產,增加了將來的生產能力,這樣的借貸可能緩解老齡化社會的問題。但是還要符合一個條件,即這種生產力所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少,要比現在工廠中勞動力和資本的比例低。否則照樣沒有足夠的人力來開動機器。
保護環境可以避免問將來借錢,減輕下一代的負擔。類似地維護好一切設施,保持它們的良好狀態,也可以減輕下一代的負擔。房屋,道路,橋樑,機器,都需要經常的維護,不能實行“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寅吃卯糧政策。人的健康的維護同樣是有利於減輕下一代負擔的辦法,特別是保護老年人的健康,它們的醫療服務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個突出負擔。減少它們的疾病,能顯著地減輕老齡化社會的負擔。
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緩解子孫後代的負擔。我們用我們的儲蓄建設地鐵,機場,高速公路和鐵路等。我們的子孫後代出生時,基礎設施已經建好,他們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用自己的儲蓄去建設這些設施。他們所要負擔的只是設備的維護和運作。類似地住房等方面的投資也起類似的作用。但是建築的質量必須能經受住幾十年上百年的折舊消耗。從這方面看,中國的建築質量普遍較差。我們很難看到有幾百年曆史的建築,而在歐洲就有許多老建築。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建起來的建築能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是值得懷疑的。
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我們的子孫後代利用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能夠生活的更好。哥倫布用87個人的船隊橫渡大西洋,現代婦女一個人就能橫渡太平洋。這就是知識造成的差別。教育也能起類似的作用。還有看不見的製度的改進也能改善子孫後代的生活。比如世界和平的保證,消除武器競賽和戰爭威脅,可以大大地減輕人類的經濟負擔。應對氣候變暖的成本遠不及戰爭開支的損失。但是愚蠢的行為也會增加社會的成本,比如恐怖主義大大增加了社會的安全成本。將錢借給外國也是一個把錢借給將來的方法。現在我們把節約下來的錢借給外國人,等將來他們還錢的時候,我們的子孫拿到我們現在的儲蓄。條件是外國沒有老齡化的問題,否則他們還想把錢借給我們呢。
總之,應對老齡化社會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並製定相應的政策,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不可聽天由命,坐等老齡化的來臨。 (編輯:陸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