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奥运模式”与王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2:04

奥运模式”与王猛

作者:丁东

六十年来,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政治的焦点。寻求两岸民众都能接受的合理安排,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未能完成的历史课题。在这方面,“奥运模式”的产生,耐人寻味。 

  奥运会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了赫尔辛基举办的十五届奥运会,1956年,又准备参加墨尔本举办的十六届奥运会,台湾代表团捷足先登,大陆方面要求奥委会驱除台方代表,未被接受,于是拒绝参会。1958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并退出了15个单项国际体育组织。只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承认大陆,而不承认台湾,使得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陆倍受重视,异军突起,成为“国球”。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在国际舞台上,大陆处于攻势,台湾处于守势。大陆重返奥运会自然成为大势所趋,并在1978年以驱逐台湾代表的方式,恢复了国际田径和体操联合会的席位。但对这种趋势,国际体育界也有另一种看法。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于1977年9月应邀访问北京,提出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应采用“演进”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奥林匹克宪章允许承认地区,并不一定是国家实体,因此不需要按联合国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是原38军政委王猛将军。据原委的《猛志常在――王猛将军传》记述,王猛在1970年代为恢复奥运会席位,曾六次出访,了解到许多友好国家都希望中国能以灵活方式解决问题。于是,他和有关人员认真研究,提出了一个突破“有蒋无我,有我无蒋”底线,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采取不驱逐台湾代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和当时外交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在王猛的坚持下,1979年2月26日,外交部的方案和体委的方案一同上报中央。最后,邓小平拍板,同意国家体委的方案:在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席位之后,台湾体育组织以我国地方机构名义留在国际奥委会内,但不得使用原旗帜和歌曲。此后,经过中国政府、国际奥委会和台湾方面多次沟通、博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终于在1979年10月25日举行的名古屋会议上,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席位,台湾在改旗、改徽、改歌的前提下,以中国台北名义保留会籍。当时,台湾方面提出以《国旗歌》代替原来的“国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这样说明了同意的理由:“现在的曲调虽然是用了《国旗歌》的曲调,但当时的国旗还有共产党的一份贡献,满地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加的。现在的词改成了奥林匹克内容,曲调不要太计较了。” 

  从此,两岸运动员在国际空间同台竞技,演出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后来,台湾又以变通的方式,陆续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猛主政体委时期,开创“奥运模式”,突破了你死我活的思维,有破冰意义。 

  1985年,担任广州军区政委的王猛将军65岁,行将离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知道他要从军队退下来,让秘书邀他去谈谈。原来,胡耀邦看中了这位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武将,有意提名他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负责政协工作。但当时王猛刚刚走出一个政治旋涡,心情不佳,很想休息,于是谢绝了胡耀邦的好意。 

  2007年6月29日,王猛将军病逝,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