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 中国“走出去”应有新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9: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内部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为中国的“走出去”提供了莫大的动力。中国企业不仅走向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走向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中国的“走出去”是全方位的。
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力量对此深感担忧甚至恐惧。近来盛行的所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就是这种心态的表露。中国方面当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迄今为止,尽管有足够的理由说中国的“走出去”并非新殖民主义,但中国有关方面也没有非常有效的说法从理论上来论证自己的“走出去”政策。
崛起后中国利益走出国门
“走出去”是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的新起点。近代只有西方强权走到中国的土地上来,获取巨大的利益,而中国的利益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国门。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曾经想走出去过,但是当时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革命输出不仅与其他国家的利益相抵触,也没有物质经济基础的支撑而不可持续。
当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才具有自主的动力走出去。那么中国应当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呢?中国有关方面对“走出去”以及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政策,还没有实质性的论述。
如何就“走出去”实行相应的政策?中国可以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那里学到很多的教训。
中国应该也必须避免以往西方殖民主义走过的道路。中国的“走出去”还处于早期阶段,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没有像往日西方那样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国也没有像今天的西方国家那样把政治人权等条件附加在投资和经济援助之上。尽管这样,问题还是不断出现,中国在一些国家的利益包括人员安全和物质利益成为批评和攻击的对象。
应关注当地财富的分配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它们表明中国必须对“走出去”有个全面的考量。在众多的因素中,有三个方面非常突出。
首先是中国“走出去”对当地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尽管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投资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当地人都能得到利益。如果中国的“走出去”造成大量的财富积聚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当地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
实际上,西方殖民主义在那里的长期统治,已经在当地社会造就出一个容易产生革命或者反叛的社会结构。
其次是政府间外交的不足之处。中国尽管有人民外交的传统,但和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外交不可否认是以政府间外交为主体,其缺陷是明显的。
所以,中国在全力推动以领袖外交为主体的政府间外交的同时,也应当推动人民间外交。
没有人民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政府间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很难持续,也很难得到保障。但在这方面,中国有相当的困难。西方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不是很发达。再次就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中国在非洲等地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工作环境不好和劳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
在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是个大问题。近几年,中国有关方面才开始重视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很难得到当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没有当地社会的合作,企业在那里的生存和发展自然会出问题。
如果中国“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中国必须考量如何走一条和以往殖民主义者全然不同的道路。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显示出自己的“走出去”的独特模式,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中国还在寻找。
经济的崛起使中国有能力“走出去”,但责任的建立则会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心目中成为真正的大国。反之,如果光讲“走出去”而对责任强调得不够,“走出去”可能会产生诸多负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