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硅城”病源-《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1:37

“亚洲硅城”病源

本文见《财经》杂志2010年第8期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2日  亚洲第一的硅生产企业爆发出中国迄今最大的职业病事件,其背景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冲动与环境健康代价之间的艰难选择
《财经》记者 孙滔 方玄昌

  镶嵌在苗岭山水之中的施秉县,距离省会贵阳230公里,是贵州省黔东南州15县之一。这里属低丘陵山区,矿产丰富。

  施秉这个地名对多数国人都显陌生,但3月末网上出现的一份举报信将该县及其“纳税大户”恒盛有限公司(下称恒盛公司)推至浪尖。举报信称,号称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硅化工企业恒盛有限公司,“千余职工患上职业病(矽肺),工厂和当地有关部门未予处理”。

  4月2日,国务院有关高层批示抵达卫生部。由卫生部牵头,包括安监总局、人保部、环保部、全国总工会及中国疾控中心组成的督查组,于4月4日抵达施秉。与此同时,贵州省各级疾控中心开始对恒盛公司员工进行集中体检。

  “这是中国迄今被曝光的最大的职业病事件。”参与事件调查的一名专业人士,向《财经》记者给出这一结论。

  “亚洲硅城”,已成为施秉县的宣传名片,贵州三级政府甚至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世界硅城”。然而,硅城却病源肆虐。

  矽肺,又名硅肺,是尘肺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因长期吸入粉尘而致肺部纤维化,且几乎不可逆,迄今不能治愈。

  上百人染职业病

  恒盛公司1300多名员工的集中体检始于今年4月4日,八天后,督查组首批确诊38名矽肺职工——依据是他们此前自费前往贵州省疾控中心做的胸透鉴定。

  在恒盛公司出示的矽肺确诊名单上,湖南人付林祥是矽肺二期。他是一名炉工,月收入约2000元左右,与妻子李连英2001年进入恒盛公司,此前从未从事过冶炼工作。

  52岁的刘克喜则是恒盛公司第一个得知自己患上矽肺的工人。

  来自湖南省泸溪县的刘克喜,于2001年4月至2008年10月在恒盛公司工作。他时常感到胸痛、胸闷心悸,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放射科提供的诊断报告书显示,其双侧上肺明显病变。2008年10月23日,恒盛公司为刘克喜提供了职业史证明。2009年5月27日,他被确诊为矽肺二期。在获得四级伤残的鉴定后,刘克喜先后获领29538元医疗保险和2461.5元伤残津贴。

  刘克喜打算在回乡前获得一次性补偿金35万元,如今还在与恒盛公司谈判中。

  在刘克喜检查出矽肺二期之后,施秉县疾控中心于今年2月组织了恒盛职工体检,在那次体检中,只有50余人被告知肺部异常。于是数百名恒盛职工赴湖南怀化市疾控中心和贵州省疾控中心自费做胸透检查,其中张洪富、邓治安、姜仁生、杨胜福四人也被确诊为矽肺,另有许多职工被疾控中心专家要求复查。

  就在恒盛公司其他职工也准备赴上述后两个疾控中心体检之际,有热心者将相关病历发至网上,恒盛公司矽肺事件由此公布于众。

  参与检查的疾控中心人士称,网上帖子所言数字不确实,臆测的成分太多。目前38人确诊,其中包括最早确诊的刘克喜等5人,另外33人的鉴定来自之前自愿前往贵州省疾控中心做检查的工人的78张胸透片。

  首批38名确诊员工目前已送往施秉县人民医院治疗,恒盛公司最初每天提供10元护理补助。该公司董事长刘振荣介绍,在黔东南州政府要求下,护理费已提高为每月900元。

  恒盛公司职工的矽肺检查以胸透为主。《财经》记者看到,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等各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工人的职业史、生活习惯以及其他疾病史。有工人称,包括刘振荣在内的管理层,亦在4月12日前后作了检查。

  恒盛公司副总经理李复忠告诉《财经》记者,网上所传千人患病是夸大之辞。但在一些工人看来,恒盛公司之前于2010年2月由施秉县疾控中心组织的体检结果也不能让他们信服。

  在事发后的联合体检中,省州两级派出的职业病医务人员达22人。据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最终鉴定权不在贵州本地,而是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鸿领衔的专家组手上。李德鸿是主导制定尘肺病标准的专家。

  李德鸿等人在施秉县呆了三天,主要是去生产区察看生产环境、防护措施、安全制度实施情况等,然后听取各级相关部门的汇报。上述工作人员认为,这次体检是客观公正的。

  李复忠告诉工人,5月20日才能出专家后续的诊断结果,工人可以先回家等候开工的通知。停工期间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等工人返回工厂补发。

  一位中央督查组成员告诉《财经》记者,尽管目前尚不能给出确切数字,但初步调查已可大致确定,接受检查的1300多名员工中,患病比例约在十分之一,100多名。

  失效的除尘“布袋”

  不论是网络举报,还是工人指责,恒盛公司都已成千夫所指的污染之源。

  在硅冶炼业的原料破碎、筛分、选矿、冶炼等过程中,如防护措施不健全,均会有大量粉尘逸散到作业环境空气中。这些硅矿石的粉尘,直接导致了矽肺病的发生。

  以生产金属硅(工业硅)为主的恒盛,位于施秉县七里冲工业区,距县城7公里。该公司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采用矮烟罩,半封闭型矿热炉高温还原硅矿石,制成产品工业硅。

  刘振荣告诉《财经》记者,恒盛的主要污染物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冶炼1吨硅要排放原始炉气2300立方米-2500立方米,其中粉尘120公斤-200公斤。据黔东南州环保局提供的数据,其烟气中烟尘浓度曾达到840.5毫克/立方米-1882.2毫克/立方米。

  而《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恒盛公司粉尘排放应低于100毫克/立方米。

  自2001年以来,恒盛的冶炼炉烟气治理已屡遭查处。2003年6月,因该公司未完成治理任务,被省环保局处以10万元罚款,并责令足额补交投产以来的排污费55万元。上述罚款数额已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处罚上限。

  2006年,恒盛公司的废气治理问题被贵州省列为省级挂牌督办案件,限期于当年年底前完成。恒盛公司筹资3000万元购置了六套布袋除尘器,对全厂34台冶炼炉烟气集中进行治理。这是一种以滤袋为主要除尘途径的设备,具有收集成品和环保除尘的双重功能。

  贵州省监测站2006年12月监测数据为,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降为8.1毫克/立方米-20.5毫克/立方米,于2006年12月通过验收。

  据介绍,布袋除尘器的烟尘排放质量浓度可以控制在1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但在工人看来效果有限。恒盛公司生产区负责人宋绪军介绍,出现问题是因为2008年初,恒盛公司烟气除尘设施受雪凝天气影响损毁严重,滤袋因低温受潮,导致失效。仅更换六套滤袋花费需400万元,而设备受损后即使厂家维修也还是比不上原来的效果,以致该设备总是时开时停,经常维修。

  宋绪军说,公司至今尚有两套布袋除尘器待恢复。而工人的投诉涉及多方面问题,与矽肺最直接相关的,就是作为防护设备的口罩问题。

  《财经》记者了解到,最新式的工业防尘口罩只是在最近一个月才配备,这种口罩可以通过更换内膜多次使用。之前,恒盛公司配备的口罩则是纯棉纱质地,而这种口罩也经历了一个由薄到厚的转变历程。

  恒盛公司运行11年来,贵州省环保局每季度检查一次,施秉县环保局每月检查一次。但亦有公司管理人员承认,环保局检查并不严格,公司在环保方面的运作属于“先上车、后买票”性质。

  施秉“宠儿”

  刘振荣,湖南沅陵人,早年做造纸起家。1997年,刘振荣在黔东南州镇远县经营一家小冶炼厂,后又于1998年去遵义市余庆县经营一家小型硅冶炼厂。当时,这座冶炼厂处于其所在乡镇小学的对面,造成多方面污染,加之当地高企的电价高——电力成本占到其总成本一半以上——刘振荣的冶炼厂运营压力剧增。

  而同在贵州的施秉县,在地价、税收、电力等方面却给予了优惠条件。

  据施秉县乡镇企业局原局长周诚介绍,1999年引进恒盛时,公司只有两台炉子,后来硅产品价格飙升,刘振荣扩大生产,贷款与出口手续都由县有关部门代为办理。“可以说,施秉县各部门服务都是超前的。”

  恒盛公司在施秉县乃至整个黔东南州都是不折不扣的“宠儿”。该公司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时损失惨重,州政府于2009年7月1日一次政府会议提出,从2009年7月起供电局对恒盛公司用电每月按70%电费收取,所欠30%电费可于2010年3月底交清。

  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恒盛公司当年盈利仍达到2139.67万元,纳税4341.92万元。当年产值占到施秉县工业总产值的35%,而这一比重在2008年高达53.7%。

  刘振荣说,恒盛公司11年来纳税3亿元,在施秉县甚至黔东南州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施秉县政府网站一篇文章称:“1999年亚洲第一大工业硅生产企业恒盛公司落户我县,为我县电冶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跃成为黔东南州的工业大县、工业强县。”

  早在2008年9月,贵州省发改委就发文批准了“贵州施秉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总体规划”,旨在升级恒盛的硅产业链。此时,整个黔东南州都准备为恒盛公司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而发力。基地第一期建设就需要4.8亿元资金,经过协调,由州政府解决4亿元的贷款抵押担保手续。恒盛公司注册资金于2009年8月14日由1520万元飙升至1.3亿元。

  就在刘振荣雄心勃勃之际,矽肺事件爆发。

  施秉县县委书记彭世平告诉《财经》记者,恒盛矽肺事件的背景是施秉经济基础非常脆弱,加上施秉人发展愿望强烈,“这样的话,有些问题就顾不过来了”。

  施秉县委宣传部长李万秉告诉《财经》记者,恒盛公司的粗放型运作表明,施秉县还在痛苦地经历经济发展、环境与健康矛盾冲突的阶段,而中国其他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

  预防与善后成本

  4月15日,恒盛公司开始停止运行冶炼炉并进行检修整改,除检修的电钳工、清炉员工外,其他工人大多放假。

  对于恒盛公司矽肺困局,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刘振荣先后两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他承认恒盛公司确实监管不到位,至于“公司对工人矽肺事件上的态度不积极”这一问题,他解释为管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到位。

  黔东南州环保局对恒盛公司提出的治理措施是,希望公司将现有6300千伏安工业硅冶炼炉升级改造为66000千伏安工业硅冶炼炉。此炉型为封闭式,可消除无组织排放的烟尘。但刘振荣的商业计划与以上治理措施不符,其一期产品方案是将两台6300千伏安冶炼炉改造为25000千伏安冶炼炉。刘振荣的解释是,这是考虑电网压力和生产实际情况所作选择,该类型冶炼炉亦可达到相近环保效果。

  前述地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认为,恒盛矽肺事件是中国迄今被曝光最大的职业病事件。而一位中央督查组成员则告诉《财经》记者,据他了解,类似于恒盛公司的情况,在全国不少于10处;相比之下,恒盛公司还做了一些改变工作环境的努力。

  根据恒盛公司在新基地商业计划书中对其所在大背景的描述,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硅生产和出口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工业硅生产企业多达200家以上,布局分散,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福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陕西等地区。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落后,冶炼炉单台容量绝大部分在6300千伏安以下,年产量在1.5万吨以下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6%。”

  以上列举可以看出,这些硅生产企业基本上分布在中国相对不发达省份。

  参与这次调查的一位专家组成员告诉《财经》记者,一个可能产生职业病的项目(或者一家公司),如果能在建设阶段就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不仅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分析说,预防职业病与职业病产生后造成经济损失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4∶7,即建前预防投资仅为1,建厂后治理需4,发病后造成经济损失大约是7。

  这位专家组成员估算,如果恒盛公司在成立时进行职业病防护,10多年来总投入应低于5000万元。而事发后补救投入绝不止于此。

  按该厂工作过的5000余名职工计算,可能发生的矽肺病患者将达到180名-200名,这尚未包括“晚发”病例。工厂需要为近200名患者提供误工费、治疗费、陪侍费等约为2亿元。另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这200名患者还应获得民事赔偿(按每人20万元计)4000万元。该厂停产整顿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在繁复的检查合格以后才能重新投入生产。总体计算,其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超过3亿元,以上还未计工人每人每年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少创造的产值。

  “矽肺病是人祸,完全是由于管理者的预防和控制不到位导致的。”这位专家组成员总结说,“此外,矽肺病是百分之百可以预防的,但却是百分之百不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