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00:01
食品价格上涨有诸多原因,但绝不是因为中国因素
50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的月平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长趋势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年中,通货膨胀一直保持稳定,甚至一度有下降趋势。但之后,价格指数突然出现拐点,并迅速上升。不用说,这让新兴市场的决策者和投资者大吃一惊。未来一年,通货膨胀都将是新兴市场的热点话题。
是什么引发了通胀?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食品价格。我们的样本中,一篮子商品中的食品(包括饮料)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在过去12个月里猛涨,从2007年年中的 6%增长到目前的大约17%。这是过去几十年里空前的涨幅。同时,虽然一些新兴市场有较高的核心通胀率,但整体的非食品CPI升幅只是略微抬头,2008年5月,非食品CPI同比涨幅不超过6%。
当然,关键因素在于,近期全球农产品价格猛涨。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涨幅最大的一次。虽然其他一些食品也对价格上涨有推动作用,但这次通胀大部分是由谷物、谷类食物(如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特别是,全球化肥价格在过去九个月也涨了近五倍。这容易让人们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是食品价格上涨?为什么现在上涨?
总的来说,迄今有四种针对这轮价格上涨的解释。前两种解释是从周期性震荡的角度出发。一种解释说,在粮食储备较低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粮食欠收和供应中断。另一种解释则是两种现象综合的效果:一方面,短期资本流入粮食现货市场,投机抬高了粮食价格;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粮价上涨,许多国家采取禁止粮食出口的政策。这些因素在短期的确推动了粮价上涨,但是,这两种解释在本质上只能说明短期现象。忽略其他因素,我们大体上可以预测到2009年通胀会缓解,粮价涨幅将下降。
另两种解释则关注农业部门更基础的变化。这包括:过去五年能源高价传导到农业部门;新兴市场对食品的净需求快速增长。这些因素是结构性的。如果我们面临的是最糟糕的情况,那么目前的食品价格冲击只不过是价格持续上涨的开端。
不过,仔细观察,很难清楚判断我们是否处在或者接近最糟糕的情况。毋庸置疑,高油价和对生物燃料的需求推动了玉米、谷物和化肥价格上涨。但有证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滞后于其他商品。另一方面,理论上无法解释,粮食成本涨幅会完全等同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更不用说其他与石油没有直接关系的食品的成本。毕竟,农业的中短期供给弹性与采矿业非常不同。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验比较有启发性。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粮食出口价格起初因为全球原油成本增加而上涨,但是很快就获得了补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油价持续创出新高,粮食真实价格却低于危机前的价格。有了这种背景,我们至少有充分的理由,去质疑我们是否真的处于一场大规模粮价上涨的开端。
为什么食品价格现在上涨?有观点认为,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需求增加,特别是中国总体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加之中国存在土地紧缺和粮食供给短缺。超过10亿人口现在要消费越来越多的卡路里,饮食结构也趋向肉类和牛奶这样需要集中饲养的产品,那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什么奇怪的呢?
这一分析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并不正确,至少,它得不到当前数据的支持。
事实是,中国是相当大的粮食净出口国,而且仍是谷物和谷物产品的净出口国。在过去12个月中,中国的粮食贸易结构没有显著的改变。对于化肥也是同样的情况。实际上,去年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由化肥净进口国变为化肥净出口国。所以,食品价格上涨有诸多原因,只有中国需求增加不是其中之一。
当然,即便忽略中国购买量增加,仍存在这样的可能——中国的价格推高了全球价格。毕竟,中国出现了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但这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中国国内粮食和化肥价格实际上低于世界水平,受到世界价格上涨的冲击后,中国的价格才跟着上涨。同时,大多数中国食品价格上涨问题来自肉类和蔬菜,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情况非常不同。
中国农产品供给下滑也不是当前真正的威胁。2000年-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储备都大幅下降,但从2004年起,农用地征用政策的改变和粮食补贴政策,使得可耕地面积出现反弹,并且粮食储备变得稳定。惟一的疑问是中国可能逐渐会变成粮食净进口国,但是目前看,这还需要很多年。而且,这种转变也会是缓慢、渐进的。■
作者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为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