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2:00:50
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橄榄型”社会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橄榄型”的概念最早来自《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五一”期间,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大家谈起社会现状,谈起贫富差距,自然谈到“橄榄型”社会。那么,什么是“橄榄型”社会?为什么要提出“橄榄型”社会?
    1999年,在遭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长江流域大洪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政策。当时国际上流行“中国经济崩溃论”,不少国际人士人要唱衰中国经济。国内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国内不少经济学者也对中国未来发展也充满疑虑。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丰富的实践让笔者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面对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是少数企业陷入困境,那么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该从管理角度去找原因,而绝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则应该从宏观层面找原因。结合当时的情况,笔者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出了《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这本书由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作序,书中的不少观点立刻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关注。
   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一系列问题,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就当时中国社会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譬如投资拉动还是需求拉动问题、消费问题、收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大家后来热议的区划调整问题。
   在这本书中,最先提出了“橄榄型”社会的概念。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共同贫困”的局面已经消失,但“共同富裕”还只是一张蓝图。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问题是:东西分化、城乡分化、地区分化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分化,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
   当时,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笔者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倒陀螺型”社会,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民收入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居顶尖的少数人占据着大量的财富。但是与发达国家收入的“量级”不同,少数富有者占有大量财富,因此超高收入和高收入者约占国民的20%—30%。而中低收入者和贫困居民没有多大差别,可以看成是同一类,占居中国居民的绝大多数,约70%—80%。因此,其结构形状像一个“倒陀螺”型,上圆锥形,下圆柱形,两层级的。
   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收入状况后笔者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其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生产消费均处于这种状况,从而人们的收入也比较稳定,由于不同收入结构的形成,进而社会各阶层也就形成。在这种稳定状态下,以收入来划分的社会各阶层的结构是一种“橄榄”形状,中间大、两头小。它是稳定状态下的合理(或者说是科学的)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五层:一是超高收入阶层;二是高收入阶层;三是中等收入阶层;四是低收入阶层;五是“贫困阶层”。五大收入层级,构成了一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不仅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合理的收入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旦这种结构形成,中国经济就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因此,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府的政策就应该促使其形成合理结构的收入阶层。在“转轨时期”:经济不断增长,价格适时上涨,收入不断提高。这应是一条看似简单而实际又是重要的法则!
   在《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中,笔者还针对当时的国有企业整体塌陷,经济处于困境中的情况提出了“点启动”理论和“梯级发展”理论。按照梯级发展,中国应该是在中部选择启动点。鉴于书中的不少“新观点”,出版社不敢出版此书,并专门邀请笔者到出版社修改书稿,特别是因为当时中央刚提出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征得同意,书稿中“中国应该在中部选择启动点”改写为“中西部”地区。另外书中还提出了消费量级以及区划调整等一系列观点。其中关于区划调整,是笔者在美国沃顿商学院期间对美国的国家与地方管理的特点考察以后提出的,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扁平化管理,缩省设州,把中国变成50到55个州。这个观点在2001年以后曾经引起过热议。
   应该说,《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和独到的地方。对此百忙中的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看到书稿后,欣然为《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一书作序。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中国经济时报》,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些专家学者还就此专门与采访和与笔者进行了座谈。2000年以后,书的许多经济思想后来被媒体采用。不少经济学者、社会学家都开始认同“橄榄型”社会。有学者认为,“橄榄型”社会在中国至少需要30年才能形成,问题是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如果真正强力推进,那么,中国的“和谐”社会就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作者  赵海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