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感恩心理与忠诚教育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3:10
一首《感恩的心》曾经在中国广为传唱,让多少人为之动容。而对于“恩”的敬重也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西方人来说,给别人提供帮助往往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日本,情况不见得都是这样好。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意味着从他们那里得到“恩”,别人就是自己的“恩人”。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受人之恩时一定要还的。这有些像中国文化里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方人理解不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主动提供帮助时有风险的,因为这样做有“使别人蒙恩”之嫌,这对受恩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包袱。
以下是普通小学校的一篇《修身》课的课文(1935年12月发行的教材):

“哈奇”是一条聪明伶俐的小狗,他一生下来就被陌生人带走了,它就像此人家里的孩子一样备受宠爱。因此它那幼弱的身躯也变得结实起来,当主人每天早晨出去上班时,它一直伴送主人到电车站,傍晚主人回家时分,它又到车站去迎接他。
不久,主人去世了。不管“哈奇”是否懂得这一点,它继续每天期待着它的主人。它到常去的车站徘徊,每当电车一到,它就在下车的人流中寻找是否有它的主人。
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月复一月的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十年也过去了,但是每天都可以在车站前面仍可以看到年老的“哈奇”的身影,它仍在期待着它的主人到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忠诚”,但是忠诚的源泉在于感恩。一个人对其父母忠诚(孝顺),源于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抚养成人,使自己嫩弱的身体摆脱饥饿、病痛、侵害的威胁而成长起来。父母对自己有“恩”,自己就必须报答父母。而最好的报答无疑是对父母忠诚、孝顺,把自己的人生自由权交由父母处置,同时像父母哺育自己那样,好好哺育自己的孩子。于是在日语中有一句谚语:“有子方知父母恩”。
我想这应该是东方文化的共同之处,但是日本这方面的程度更深。家庭里的关系是这样,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感恩”文化。有来自长辈的“恩”,有来自上司的“恩”,最大的“恩”来自“皇恩”。所有这些“恩”都是一种“人情债”,一定要还,不然就是一种耻辱。“还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对“债权人”的忠诚。在所有的忠诚等级中,对“皇恩”的忠诚无疑是最高的,因为对“皇恩”的忠诚就是对国家的忠诚。
这篇课文虽然是取自二战以前的教材,但是并不意味着过时了。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部对于道德课的强调和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恢复战前的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教育已经使得日本社会道德体系受到极大摧残,几乎“礼崩乐坏”。加上一些二战中的狂热军国主义分子并没有受到严惩,反而成为社会道德建构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坚定支持下,现在日本的道德内容表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精神实质并没有多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