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高俅“佞人”有“善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1:38
高俅“佞人”幸有“善报”!

东山论史 

                                                                  赵佶瑞鹤图

                                                                  ☆魏远峰

 

高俅一生,为官几十年,做得非常乖,皇上非常信任他,所以他的小日子,一直过得非常惬意!所以,许多人就认为,高俅可是个大大的奸佞啊,要不是溜须拍马、耍奸猾,功夫了得,他怎么会不倒?!

这里,人们其实都忽略了一点,就是高俅事实上只“伺候”过一位皇帝:徽宗赵佶。这可以说,更使高俅幸运非常。

或者可以说,正因为高俅生命中被几个贵人举荐之后,就只有一位“老板”了,才让高俅在乌七八糟的东京政坛上“几十年屹立不倒”。

试想想,古代当官,与今日同,如今当官你不能“站错队、说错话、装错兜、上错床”,这是历史进步了。

可是,在宋朝,上面的四条,你只要做到第一条别“站错队”,其他的“适当注意”就可以了,历史在那个阶段,对官员就那个要求,谁有办法?

 

 

还是那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说得一语中的,又入木三分。可以断言,如果高俅一辈子,遇到一个换皇上走马灯似的时期,恐怕高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恐怕他的命运就要跌宕起伏不止了……

当年,端王赵佶之所以能一夜之间成为徽宗赵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赵佶的父亲让人给他的所有皇子算命,算命人说过,“(赵佶)仁爱,有寿数……”

赵佶也果然身体好,虽然稀里糊涂,却一上台,就是一辈子。可以说,赵佶的早年即位、一生在位、长期在位,造成了高俅一生只有一位“老板”,这让高俅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始终处于一个最有利的地位,即:只要搞好了与徽宗的关系,就搞好了所有关系。这一点,可以说是高俅一生幸运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想想,多少能人、好人,因为老是换“老板”,于是就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泯然众人矣”——往往是,刚刚与前一任老板搞好关系,人家走了,只有望着前任的背影兴叹了……

还有一种,是与前任关系相当“铁”,那前任一走,他就得倒霉——谁叫你是他的人?一般人认为,这是机遇不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人各各不同的命了。

显然,高俅就是与徽宗“非常铁”。所以,想一想,如果中间换“老板”,高俅基本就完蛋了……

这是高俅所幸之一。

 

 

 

高俅所幸之二是,对于高俅而言,他一生中把握最好的,是一个美术术语:“距离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靖康之难后,朝廷有过一次大规模清算活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如数被诛……

可是,奇怪的是,高俅比他们幸运,且幸运得多。那么,高俅这小子,怎么逃得脱被杀的命运?

前面,已多次提到过,高俅跟蔡京、童贯他们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与和他们保持着一定距离——请注意,论忠诚度与私人交情,高俅与徽宗赵佶最近,可以说远远高于蔡京、童贯等人。

这个意义上说,高俅牢牢把握住了“端王府邸旧臣”这一特殊身份,几乎实现了与徽宗皇帝个人关系的“零距离”,高俅虽然职务上,稍低于蔡京、童贯等,可是有了他与徽宗的这层关系,就让高俅与蔡京、童贯的交往中不但不会“低下”,且位置还相当有利。

同时,对于蔡京、童贯等结党营私的行为,聪明绝顶的高俅,绝对是心里有数的。于是,他对他们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这一点,主要是为了不让徽宗怀疑他与蔡京等沆瀣一气,确保了他与徽宗的关系,始终处于“最高级”。

其次,高俅与蔡京等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让他随时随地可以进入他们的圈子,且还不能小看他。同时,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退出他们的圈子,他们也拿高俅没办法。

这样,蔡京、童贯等干的许多事儿,如果是好事,高俅随时可以有份儿,如果是坏事,高俅随时可以脱身。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是高俅在贼窝里混那么多年,居然没有把他划入贼中,的最重要原因。后世,不少人说:高俅未算入“六贼”,是因为级别不够。其实“开府仪同三司”虽无实职,却是文官的最高级别;“太尉”是武职最高级别;高俅官居一品,怎会级别不够?

 还有人说:取“六贼”,是个中国人传统的数字偏爱。

可是,又一个问题是,难道在取舍国贼时,还要搞“六六大顺”,“十全十美”吗?

一个基本事实是,拒贼者于贼伍之外,与纳非贼者于贼伍之内,同样错误。撰史者,大体是公正的!中国的历史有二,一是正史,好坏自明。二是,民间的家谱上,也会以“红”“黑”名牌,以区分好坏。

据《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汇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

但是,徽宗的宠臣们,却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这是一个方面。

最关键的是,大约只有高俅是真心要保护徽宗,可蔡京、童贯等人,目的是另立中央。所以,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

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实际上把高俅与徽宗,隔离开了。

高俅重病,回到开封。

 

 

如果说,对于高俅而言,还有什么所幸的话,那就是高俅“死的是时候”。

史书记载,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

恰恰是因为高俅被蔡京、童贯等人,强行排除在“徽宗集团”之外——高俅一辈子最忠诚睛徽宗,可是在徽宗被挟持之后,高俅竟然被外力作用之下,强行驱除在“徽宗圈子”之外,这让他最后躲开了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蔡京、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

 

 

据《宋史》载:宋靖康元年岁次丙午月建丙寅己卯日(公元1126年农历5月14日)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去世,十六日圣旨:高俅率领军兵,败坏纪律,累有言章,可与追除,子孙倖冒亦与降等授官,以戒后来者。

吏部供到:高俅已身亡,前系检校太保、奉国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简国公;子尧卿见系岳阳军承宣使.尧辅安国军承宣使,尧康桂州观察使。

十八日奉圣旨:高俅追检校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尧卿、尧辅并与右武大夫,尧康与右武大夫,并遥郡刺史,余官迫夺,诸孙免……

 

整个回头来看,高俅与他的老师苏东坡,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恰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什么联系呢?

《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对他的提拔、举荐,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周济他们的生活。

要知道,北宋末年,元祐党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惨的,这些人不许做官,连进京的权利都被剥夺。即使在流放安置之处,也时常受到当地官员的凌辱,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

苏轼的子孙,在那样的逆境中,能得到高俅这样的朝廷高官的庇护,实属难得了。

宋朝官员有荐士传统,他们往往把举荐人才,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其间,也有不少没良心的货,一旦得势,翻脸不认人,反过来嘶咬举荐他们的恩人。

比如,欧阳修举荐了一个叫蒋之奇的监察御史,不久蒋之奇为了巴结更“有用”的人,反过来污蔑欧阳修和他儿媳不干不净,差点儿把欧阳修气死。

苏轼这个人,也喜欢荐士,且他一生磊落豪侠,从不对人设防,是个性情中人。可是,他这么这个好人,却培养、推荐、成就了一个高俅,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苏轼、高俅在政治上,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人生取向上也大不一样,完全不是同道之人。

可是,偏偏苏门成就了高俅,然后当苏门子弟最难时,几乎贫不能存时,恰恰是高俅这个“反面人物”,反过来救了他们、帮了他们,这是个什么样的轮回、宿命?

 

如前述,高俅没像蔡京那样被诛灭九族,也没有像童贯那样本身就是太监,不可能有后人。高俅的儿子们,只是免职、降级,孙子辈的人,在靖康之后的政治清算之中,也被赦免。

所以,高俅是有后人的。

有资料称,高俅的墓在江苏镇江。这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丹徒县志摭余》记载,高俅墓在高家边。高家边靠近丹徒的高资,是句容境内的一个村庄。村民几乎全姓高,解放前还有高家祠堂,供奉着高俅的塑像。

据《高氏家谱》记载,北宋末靖康之难后,高氏子弟逃到江南,定居延续至今,已有几十代。

通常,人们总把屎往别人身上拓,而不肯朝自己脸上抹。但这个村里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名气很臭的高俅尊为老祖。而且,高家人认为,高俅是大忠臣。村中一些老人,听老辈人传下说:高俅是山东人,本姓严。后移居河南。然后,他们所说的高俅发迹的故事,大体与《水浒传》一致。

即:被其主人派往端王赵佶府上送东西,正巧赵佶在园中踢球,也是他时来运转,球滚到高俅脚前,他把球踢回去,而且踢得老高老高的,赵佶高兴地叫道:“好一个高球!”

 

就把他留下,陪殿下踢球,于是他索性改宗名高俅,从此飞黄腾达。

高家人说,高俅为人孝顺,母亲对他说:“我一辈子没到过京城,没看到金銮殿。”要高俅带她上京城开开眼,高俅说京城太远了,我为老娘造一座金銮殿吧!哪晓得,这一造就麻烦了。皇帝办了他大逆不道之罪,要问斩。

临刑时,他对皇帝说:“如果杀我冒了白血,就证明我是冤枉的,冒了红血就是我罪有应得。”谁知一刀斩下,竟冒了白血。皇帝知道杀错了,就为他大办丧事,大肆抚恤,极尽哀荣。

  据说,解放初期,一个草台班子到高家边唱戏,他们没有入境问俗,演了《野猪林》白虎节堂高俅毒计害林冲,村民火了,把戏班子砸了……

不过,浩繁《宋史》无高俅传,查遍了《水浒传》中与高俅沆瀣一气的奸臣童贯、蔡京等人传记,也都未提高俅。这倒是可说明高俅与蔡、童等奸臣并无牵连,一个有力的佐证。

近年,又有山东平邑县,据说发现有“高氏墓地”,发掘之后怀疑为高俅之墓,后无进步消息了。可是,高氏墓地边上的村子,竟然无一户姓高的……

会不会是,当时正值国难当头,与家道中落同时之际,高氏后人,匆忙在山东埋葬了高俅,又匆忙向南奔命?然后,在江苏定居之后,给高俅“空堂墓”,供奉为老祖?

这种可能性,相当大。

 

当然,关于高俅,如果要做点有益思考,恐怕还是要回到《水浒传》中虚构出来的故事中来。

关于高俅、以及高俅这一类人的存在,很让人费解——在高俅之前,就不乏“高俅们”;在高俅之后,“高俅们”绝种了吗?

这是不是个很值得好好思考思考的问题?

清朝,出了一个比高俅还“高俅”的“人物”,他比高俅的功夫更到家,把个“明君”乾隆都糊弄得一愣一愣。查封他的家产,富抵国库。

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怎么啦?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如今,还有高俅吗?

不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