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学科中人文教育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45:41
今天的数学教育如果让我们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去审视它,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重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轻视或忽视人文教育。此时的数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工具。然而,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其实它也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从古到今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在古希腊,数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数学也包容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弘扬,用它去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发展,充实人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变得富有(知识)、聪慧,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变得更高大、更高尚,变得更善、更美。
一、用人文关怀来点燃数学情感
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点燃学生强烈的数学情感,从面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只有在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才会给教师展示一个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童真。其次,教师要从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甄别”评价中走出来。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人文性评价。人文性评价,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惟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指出错误的部分并帮助改正,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过程中,要体现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对学生的关怀,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审美眼光来体验数学美感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让学生发现美,发现历史文明的沉淀之美,发现现实生活的真诚之美,发现未来世界的探索之美。人文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步入美的殿堂,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美,不仅表现在自然现象中,而且还存在于自然规律中。自然现象的美要有美育熏陶的人通过观察、体会去挖掘,去欣赏;而数学规律的美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显现出来而被学生体验、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示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力,使其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从而产生强烈的数学美感。
如在“黄金数”活动课中:
出示一组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
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1号与5号长方形。
师: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类似的实验,而其结果与我们的不谋而合。这些长方形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你认为主要与它们的有什么在关?
生1:跟它的大小有关。
生2: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3:其实的图形有的太胖了,有的就太瘦了,不好看。
生4:可能与它们的长与宽有关。
师:的确,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不妨试着用1号和5号的长方形的长除以它们各自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惊奇发现他们的比值都是0.618。
师: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奇怪。其实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时,这个优美的比值就被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后来人们将这个美丽的比值称为“黄金数”。
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世界各位著名景点中的“黄金数”,如被称为完美建筑的古希腊帕提侬神庙、被称为美丽女神的雅典娜、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我们人体中的“黄金数”等等。
以上教学教师根据“黄金数”原理使“美与比”的关系得到深刻展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陶冶了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了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人文内涵。同时在这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从中悟出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缺少美,人生也是美好的,只是没有去发现,没有去珍惜的人生哲理。
三、用历史足迹来传承数学文化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
如教学“周的周长”知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数学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的艰辛历程、大数学家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心算,并且写出很多著作、阿基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透过这一幅幅人类生生不息、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数学画卷,学生不仅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体会到数学成果的取得所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坚韧不移的精神力量。
英国数学家格雷舍认为:“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相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史实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史实的介绍,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有所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用学科的融合来彰显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从中挖掘智育、德育、美育因素等人文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数学自身的人文魅力。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后,我们出示下面一道巩固题:
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沟,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
(1)这首诗,看看哪个字出现得多?
(2)最多的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
(3)课后找一首诗,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10%,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再如学习完1至10这10个数字后,将宋代理学家邵康节的一首有趣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介绍给学生。通过这些语数结合,趣味浓浓的人文资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定能留下了数学妙用的印象,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
如果说数学课堂中的“语文”味能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无限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话,哪将数学课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接缘,那就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很大程度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五、用生活中实例提升数学价值
其实人文性是从带有现实问题的学习材料中凸显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只有当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时,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领略到数学的人文魅力。
如在学习《简单统计》之后,设计一个为妈妈过生日的活动课:
首先提出三个问题:
(1)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2)谁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
(3)小明的妈妈的生日到了,小明想妈妈平时很辛苦,这次也要帮妈妈过生日,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样准备呢?
然后学生自由发言,顺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说今天小明就准备为妈妈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爸爸说由他当小当家,到超市去买菜,先设计菜谱,再完成买菜方案表。同时提出以下几个条件:
有三个吃饭:爸爸 妈妈 小明
准备7个菜:冷菜2个,热菜4个 汤1个
预算:80元
然后屏幕出示超市画面,小组内需要根据画面中菜的品种进行讨论,合理的搭配,设计菜谱,并算出实际花费。
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了解市场的食品价格,了解食品荤素搭配、健康状态等问题,小组内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合作、协商的基础制订可行性的实施方案。
在整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的小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人交流、分工合作和协商决策。以上设计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充分挖掘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而就人文精神渗透来讲,整个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做到数学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及数学人文思想熏陶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在提升自身文化水平与人文素养的同时,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来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我们明天的数学教育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