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2:29
一颗忠心凭谁问——褚遂良
  
  当唐太宗李世民不久于人世时,他的病榻前一直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他一直信任而且恩宠有加的大舅哥长孙无忌,一个就是以一颗忠心赢得他信任的褚遂良,相比于长孙无忌的“近水楼台”,褚遂良凭借自己的忠心和能力赢得了李世民的最终信任。
  褚遂良的身份是太宗托孤重臣,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初唐四大书法家。
  初唐四大书法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由于初唐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因此四大书法家之间存在着不少交集,而褚遂良与另外三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欧阳询是褚遂良父亲褚亮的朋友,一直对褚遂良很是看重,最终褚遂良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虞世南是隋炀帝宠臣虞世基的弟弟,兄弟二人都是才华横溢,但是在历史上声名却判若云泥,由此可见,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基因虽然相同,却因环境而大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褚遂良跟虞世南学过书法,因此虞世南也就是褚遂良的书法老师之一;
  至于薛稷,他跟褚遂良的关系更直接,他的书法正是跟褚遂良学的,因此他是褚遂良的徒弟。薛稷除了是书法家,还是褚遂良的徒弟,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隋朝文学家薛道衡的曾孙,唐朝良臣魏征的外孙,名门之后。
  褚遂良最终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的视线是因为书法,而他进入唐朝的官场则是因为他的父亲褚亮。
  褚亮在历史上的名头没有儿子褚遂良大,不过在贞观年间,他也是有来头的,他跟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样,他们都出自一个集团:十八学士。
  当初李世民在南征北战时不忘笼络人才为自己所用,经过他的笼络,先后有十八位当时能人归入他的帐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是其中名头最响亮的,而褚亮和另外十四人也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凑在一起,正好凑成了“十八学士”。
  后来李世民命大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是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而在每个人的写真图上,都有相应的评语称为“赞”,这些“赞”就是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写的,因此《十八学士写真图》其实也有褚亮的一份功劳。
  后来褚亮一直官至散骑常侍,这个官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主要负责陪伴皇帝,提出建议,另外还有顾问应对之职,品级从三品,副部级。
  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十八学士”的典故就流传了下来,后来唐玄宗李隆基也搞了一个“十八学士”,不过那个“十八学士”与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学士”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千多年后,一位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大师将这个典故用在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里,这就是《天龙八部》里段誉提到的茶花品种“十八学士”,这位大师就是金庸。
  回过头来继续说褚遂良的故事,褚遂良跟父亲褚亮原本一起效力于割据势力薛举的帐下,太宗李世民将薛举父子势力铲平后,在乱军之中找到了褚亮,他早就听说褚亮的声名,现在他要把褚亮收为己用。
  褚遂良由此进入唐朝官场,从秦王府铠曹参军做起。铠曹参军是主管军事器械的官员,虽然官不大,但是也很重要,武则天的父亲就曾经在高祖李渊起兵时就当过这个官,这个官一般都用信得过人,官职虽小,但职责重大。
  进入贞观年间,褚遂良先是升任秘书郎,后来又转任起居郎。秘书郎是负责皇家图书馆收藏和校写的官员,而起居郎则是负责记录皇帝每日言行的官员,这个官职虽然只有从六品,相当于副处级,但是这是跟随皇帝左右的人,天子近臣。
  不过一开始,起居郎褚遂良并没有引起李世民的过多关注,此时一个人的辞世给褚遂良带来了转机。
  贞观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弘文馆学士虞世南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的逝世让李世民非常悲痛。
  李世民曾经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章,五、书法。曾经有一次李世民出行,属下官员准备给李世民带一些典籍以供有疑问时查阅,李世民摆摆手,不用,带着虞世南就够了!
  现在虞世南走了,李世民有些伤感,他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
  听话听音,魏征马上反应了过来,虞世南走了,不是还有褚遂良吗,他的书法也不错。
  魏征随即回应道:“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王逸少即王羲之)
  这句话或许改变了褚遂良的一生。
  听魏征如此一说,李世民马上征召褚遂良为侍书(御用书法教师),从此褚遂良走近了李世民。
  事实证明,褚遂良的书法造诣确实很高,不仅自己字写得好,而且还是鉴定王羲之字迹的行家里手。当时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字,从各地搜罗了很多王羲之的字,当然这些字真真假假,需要一个高手来辨认。此时褚遂良便扮演起鉴定专家的角色,结果真迹一一辨认而出,而假冒伪劣也没有了藏身之地。
  三年后,褚遂良由起居郎升任谏议大夫,同时起居郎的职责仍由他担任。起居郎为从六品,副处级,而谏议大夫则为正五品,正厅局级,由此可见,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对于褚遂良所做的起居注,李世民一直很感兴趣,他甚至问褚遂良,我能看看吗?
  褚遂良严肃的说,起居注自古就有,为的就是让君王避免做非法的事,从来没听说过君王看关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接着问道:“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褚遂良正色回应道:“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这时黄门侍郎刘洎插话说:“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的!”(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李世民默然,他认同了褚遂良的做法。 如果说擅长书法和忠于职守让褚遂良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那么褚遂良的不断进言就为褚遂良不断加分,一直把他从一个贞观十年的小小秘书郎加分到太宗的托孤重臣。
  褚遂良给李世民的进言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次。
  第一次,他进言劝阻李世民进行封禅大典,李世民听从了,终李世民贞观一朝,没有举行封禅大典,不过未能封禅也是李世民一生的遗憾;
  第二次,他进言建议李世民早定太子和亲王的身份,当时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争储,
  而李世民犹豫不决,褚遂良因此有了这次进言。
   褚遂良的第三次进言与高宗李治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不是褚遂良的力谏,或许就没有唐高宗李治,可能也没有了武则天。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疑似谋反被废黜,魏王李泰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在李泰进攻殷勤服侍李世民时,李世民一度有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因此便当面告诉李泰,准备立李泰为太子。李泰闻言,激动不已,他扑进李世民的怀中感慨的说道:“儿臣今天才真正成为您看重的儿子,这是我的重生之日。我现在只有一个儿子,等儿臣百年之后,一定把这个儿子杀了,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酒不能喝多,同时话也不能说多,而李泰偏偏为了表示忠心,说了过头话。
  当李世民把这句话转述给大臣们听时,褚遂良站了出来。
  “陛下,您说错话了,希望您好好思考一下,别再犯错误。以前您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同时宠爱魏王李泰,结果最后导致李承乾被废黜。这些事都刚发生不久,希望您能引以为鉴。现在您准备立魏王李泰为太子,那么你还是把晋王李治先处理掉吧!”
  褚遂良的意思很明确,以魏王李泰连亲生儿子都能杀的性格,登基之后,必定对晋王李治以及前太子李承乾不利,现在他指出这个结果,让李世民看着办!
  李世民被逼到墙角,动情地流下了眼泪,让一个父亲为了拥立一个儿子而杀另一个儿子,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最后他无奈的说:“我不能!”
  最终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坚持下,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因此李治能够成为皇帝,褚遂良功不可没。
  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一段时间内频频有野山鸡飞临皇宫,李世民有些好奇,便问大臣们,这是什么征兆呢?
  这时褚遂良站了出来,说道:“昔日秦文公时,有童子化为野山鸡,雌者鸣于陈仓,雄者鸣于南阳。童子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秦文公得到了雌鸡成为霸主,后来就把陈仓改名为宝鸡。后来汉光武刘秀得到了雄鸡,于是就从南阳起兵最后登基做了皇帝。陛下旧封秦王,所以雄雉都在秦地出现,这是彰显您明德的征兆!”(今天的陕西宝鸡市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李世民闻言,大为高兴,随即说道:“立身之道,不可无学,遂良博识,深可重也。”
  褚遂良的第四次进言出现在贞观十八年,这一年李世民计划出征高丽,褚遂良上书阻止,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没有听从,还是坚持发动了远征高丽之战。
  遗憾的是,这次远征高丽,虽未惨败,但最终也告失败,这一切都被褚遂良不幸言中。
  
  
  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对于贞观一朝是个分水岭;
  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黜,晋王李治被立为新太子;
  这一年,千古良臣魏征病逝,劝谏皇帝的重担转到了褚遂良的身上。
  就我个人感觉,我认为魏征的进言原则性的东西多,却空洞无物,有时纯粹是为了进言而进言,而褚遂良的进言,既有原则性的东西,也有很实际的东西,这样的进言其实对皇帝的帮助性更大!(一家之言)
  从贞观十七年开始,褚遂良的地位逐渐上升。
  贞观十八年,升任黄门侍郎(正四品),参综朝政,有了“参综朝政”这四个字,褚遂良便成了宰相委员会中的一员;
  贞观二十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副部级);
  贞观二十一年,兼任大理卿(最高法院院长,从三品,副部级)
  贞观二十二年,升任中书令(最高立法长,正三品,正部级)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进入李世民的卧室,接受李世民的临终托孤。
  李世民指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太子李治说道:“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然后又专门嘱咐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一语成谶!
  李世民在临终时担心将来会有人离间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甥舅关系,没想到,几年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出现了第三者!
  谁?
  小三的名字叫武则天!
  在武则天进宫之后,皇帝李治的重心开始发生偏移,从原本无条件信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转变为逐步倚仗武则天,在他看来,武则天是他的妻子,是自己人,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到底还是外人。
  以废王皇后为起点,皇帝李治开始扶武则天上位,这一切看似这是废立皇后,其实却是皇帝李治收权的开始,收的便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权。
  这是一场皇权与相权的较量,只不过以废立皇后为名,审时度势的老将李勣看清楚了其中的局,他悄无声息的躲开了;长孙无忌是宰相群的代表,他无处可躲,只能抗争;而褚遂良,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悄无声息的躲开,然而他却坚决地与长孙无忌站在一起,他试着保护长孙无忌。
  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的对手武则天不是一个人,武则天的背后还站着皇帝,这是一场必输无疑的较量。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是不幸的,如果不是遭遇武则天这个千古难遇的强悍女人,他们或许还会与皇帝一起继续幸福的生活,很不幸,他们遭遇了武则天。
  公元655年,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对于武则天的抵抗失败,托孤大臣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这一年九月,中书令褚遂良被贬出长安,出任潭州都督,潭州即现在湖南一带,总部位于长沙。
  两年后,褚遂良又调任桂州都督,桂州的总部在今天的广西桂林市。
  桂州都督任上屁股还没有坐热,调令又来了,即日起调任爱州都督。
  爱州的总部,在今天越南的清化市!
  长安越来越远,从此长安只在记忆之中。
  其实在褚遂良的记忆里,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托孤的场景他记忆犹新,在太宗驾崩之后,时年只有21岁的李治抱着他的脖子痛哭不已,还是他和长孙无忌不断安抚,才平息了李治的心。
  一切相隔只有八年,记忆深处的东西,怎么能说忘就忘呢?
  或许李治也没有忘,只是他不想再提起!
  在褚遂良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只有一个愿望:终老长安,然而这个愿望没能出现。
  他给皇帝的上书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一年后,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远离国都长安的爱州终老,享年六十三岁。
  再一年后,同为托孤重臣的长孙无忌被诬谋反,在黔州被逼自杀,而褚遂良的两个儿子受牵连,被流放爱州,途中被诛杀。
  四十六年之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以武则天遗诏之名为褚遂良平反,追复爵位。
  
  斯人已逝,一颗忠心凭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