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点燃猪年首战导火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4:34
三部委点燃猪年首战导火索
【前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根据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制订的这项规划,国家将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显然,三部委的重要文件必将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必将推动代表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的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崛起!
==本文精彩导读==
(一)热点聚焦
1,“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
(二)重点建设行业巡礼
3,电子元器件:具有战略意义行业 强烈推荐2股
4,造船行业:世界造船空前火爆 强烈推荐3只股
5,通讯行业:3G规模初步规划100亿 4只龙股评级
6,机械行业:资本运作开启 强烈推荐4只龙头股
7,农业行业:一号文件锁定  重点公司前景看好
(一)热点聚焦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提出要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
根据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制订的这项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为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国家将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全文)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
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向,提出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突破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强化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日益扩展和深化;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创新支撑条件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新进展,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提升了创新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待加强;科学、健全、高效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产业研发设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适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并存的形势。
一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和有效利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目标,加大投入强度,在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政策中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倾斜。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创新和产业化运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并且日益依赖重大科技设施。这些都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如何有效保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低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因素已经凸显出来,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在体系设计上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在具体建设重点选择上要满足“十一五”发展的迫切要求。
“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从完善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有效支撑自主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规划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部署与重大工程
(一)总体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这五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创新过程的完整链条。
1.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集中必要资源、瞄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部分原定科学目标已经实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手安排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有关部门、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一批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实验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整合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学普及等重大问题,构建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的建设,新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计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新建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已建国家工程中心的作用,选择50个左右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基础、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中心,围绕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建设;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工程中心的建设。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企业投资为主,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代表行业领先水平、有利于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配套的研发设计支撑体系,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省市和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新时期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能力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显著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重大工程。
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突出宏观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重大专项,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4.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资共建,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四是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理制度,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协调机制;四是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和宏观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总体发展报告,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相结合,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二是实施国家高层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强科技设施建设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以设施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速培养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造就我国在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精锐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五)深化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广泛利用国际资源,提高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水平,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三是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
重点建设行业巡礼:
电子元器件:具有战略意义行业 强烈推荐2只股
在2006年12月底的年度策略会上,我们东方证券研究所推出了《红花还需“绿业”——和谐社会催生下的绿色经济》的专题报告,首次深入分析了绿色经济蕴含的巨大投资价值。
根据“十一五”规划,未来国家将开展十大节能工程,其中绿色照明,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将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认识LED行业的投资机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种全新的照明技术,LED是利用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直接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发光器件。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第一个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诞生以来,LED照明由于具有寿命长、节能、色彩丰富、安全、环保的特性,被誉为人类照明的第三次革命。
我国LED产业的整体技术实力不强,任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普通偏小。但LED产业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半导体照明产品明确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在整个照明领域,我国是世界照明电器第一大生产国、第二大出口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因此未来我国LED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内资本市场上涉及LED产业的上市公司中真正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投资价值,能够分享未来行业成长的主要是两家:联创光电和士兰微。联创光电是LED的老将,士兰微是新锐,联创长于LED封装和应用,有完善的产业链;士兰微长于LED芯片,在单一领域已经做到国内最优。
预计联创光电06、07和08年的业绩为0.11、0.29和0.4元,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3个月目标价为8.7元。
和谐社会催生下的绿色经济
在2006年12月底的年度策略会上,我们东方证券研究所推出了《红花还需“绿业”——和谐社会催生下的绿色经济》的专题报告,首次深入分析了绿色经济蕴含的巨大投资价值。
我们认为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承受能力取决于木桶上的短板而非长板,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和谐音符,构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是和谐理念在经济层面的集中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是通往绿色经济的两条主要途径。
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狭义的绿色能源指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广义的绿色能源还包括储量丰富、有可持续性的石油替代产品,如煤基醇醚燃料、煤基汽油/柴油等等。绿色工业指通过技术改造、循环利用等手段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绿色工艺以及能够帮助其他行业或部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绿色产品,如建筑保温材料、照明节能设备、高等级输变电设备等。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注重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文化消费转变,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向人文资本密集型和服务、功能密集型的消费转变,如休闲娱乐、网络信息、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健康食品、保健咨询等等。
根据“十一五”规划,未来国家将开展十大节能工程,其中绿色照明,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将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认识LED行业的投资机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LED:改变世界的光芒
半导体技术已经改变了世界,半导体照明技术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世界。作为一种全新的照明技术,LED是利用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直接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发光器件。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第一个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诞生以来,LED照明由于具有寿命长、节能、色彩丰富、安全、环保的特性,被誉为人类照明的第三次革命。
节能是LED最大的特点,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照明用电约占总电量的12%,保守估计2010年我国总发电量将达到30000亿度,照明用电将达到约3600亿度,如能节约一半的照明用电就是1800亿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照明节能产生了两方面益处:能源消耗的节约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减少。
首先是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在美国,约三分之一的一次能源用于发电,而电力的20%又用于照明,假设目前照明市场中白炽灯、荧光灯和高压气体放电灯的市场比例分别是42%、41%、17%,则合计的照明效率约在45-65lm/W。如果LED照明的发光效率能达到150-200lm/W的目标,并且全部取代传统照明,则合计的照明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美国用于照明的电力消耗因此将减少一半,全部电力消耗将减少超过十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美国每年的电力消耗大约是52500亿度,以每度电零售价格0.07美元计算,消费者每年大约支付3500亿美元,因此使用LED照明每年可以节约用电5250亿度,消费者每年可以节约350亿美元。而对全球来说,这个数字将扩大3到4倍。美国一座核电站的年均发电量大约是720亿度(按每座1GW的发电容量,每年发电时间为365×24小时,发电小时利用率87%计算),节约5250亿度意味着节约大约70座核电站的年发电量。
其次是减少的电力消耗对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在美国现在的电力能源结构下,每生产60亿度电将产生大约100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假设在2025年美国仍维持现在的电力结构,则使用LED照明每年将会减少8700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京都议定书》规定大多数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7%,或比2025预期值减少40%。如果LED照明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并相应减少3%的温室气体排放,则LED照明将使美国朝着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前进了7.5%。即使不考虑京都议定书,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市场,按照目前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出售5美元到25美元的价格,减少8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意味着每年节省大约4亿至20多亿美元。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主要原因是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的比重超过70%,使用LED照明对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LED照明技术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发光效率不断改善,根据海兹定律每18到24个月单个LED封装器件输出的光通量将翻一倍。现在白光LED的发光效率已达到白炽灯2倍以上,到2010年将超过荧光灯,到2020年将达到荧光灯的2倍,届时LED将成为全球照明的主要光源。
首尔半导体公司(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近日宣布成功研发及推出全球最光亮的P4 LED灯光照明技术。P4只需单一的芯片,在1A(1安培)之下发出240 lm(流明)的亮度,为业界创出最高效亮度的100 lm/W 350mA,相对传统日光灯的70 lm/W及传统灯泡的15 lm/W更光亮及更具成本效益。传统的LED灯光照明技术要合并数枚芯片,才能发出超过100 lm的亮度,而首尔半导体研发的P4是全球唯一能透过单一的芯片,已经能够发出240 lm。首尔半导体的专利和组装技术,使P4可以提供最高的发光动量和优良可靠的特性,有助应付许多有关热能处理的障碍。P4的独特设计,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灯光照明工业之中,包括:汽车、移动电话闪灯、手电筒、液晶体电视屏幕的背光源、投影机、家庭电器、交通灯、路灯、建筑及装饰用的灯具和一般的照明灯具等。首尔半导体计划于2007年,将P4的亮度效能提升至135 lm/W,再于2008年首季提升为145 lm/W。
2004年全球LED市场规模约为47亿美元,iSuppli预计到2008年将增长到69亿美元,其中高亮度和超高亮度LED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市场规模将达16亿美元。根据Strategies Unlimited统计,在移动手机应用市场的快速推动下,过去10年高亮度LED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6%。
新兴应用市场如通用照明、汽车前灯、大屏幕LCD背光源等将成为高亮度LED市场增长的新动力,未来5年内高亮度LED市场仍将成长一倍。未来景观照明和通用照明的LED市场增长速度最快,iSuppli预计景观照明LED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50%,市场份额将从2003年的2%增加到2008年的8%。2004年通用照明LED的销售额是9400万美元,到2010年将增长到8.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3%,届时LED将在全球120亿美元(2004年)至140亿美元的照明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
LED背光模组也是未来LED应用的一个巨大市场,随着LED背光模组价格的持续下滑,其价格将逐渐降至可接受范围内,并最终对CCFL产生明显的替代。
全球LED主要供应国和地区是日本、台湾、美国和欧洲,其中台湾、大陆和韩国等非日本亚州地区是全球LED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2003年,该地区生产了134亿颗InGaAlP LED芯片和34亿颗GaN蓝光芯片,分别占全球产量的80%和40%。
我国LED产业起步于1970年代,90年代后期高亮度LED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科技部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同时推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共建成大连光产业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南昌联创光电科技园、厦门开元科技园、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深圳光明高新区六个产业基地。我国现有LED企业600余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封装和应用领域,国内从事LED上游外延片和中游芯片的企业大约在10余家。2005年中国半导体照明LED销量达11.7亿个,同比增长49%,其中在汽车用和室内LED灯饰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分别增长了53%和133%。交通指示灯和景观照明是我国半导体照明最最主要的两个应用领域,这使得红光LED成为我国销量最大的产品。而LED在汽车应用中逐渐由内饰、第三刹车灯转向雾灯、车大灯的应用,使得白光LED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12%。
我国LED产业的整体技术实力不强,任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普通偏小。但LED产业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半导体照明产品明确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业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其中绿色照明是重要一个方面。在整个照明领域,我国是世界照明电器第一大生产国、第二大出口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因此未来我国LED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LED双雄
国内资本市场上涉及LED产业的上市公司数家,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投资价值,能够分享未来行业成长的主要是两家:联创光电和士兰微。联创光电是LED的老将,士兰微是新锐,联创长于LED封装和应用,有完善的产业链;士兰微长于LED芯片,在单一领域已经做到国内最优。
联创光电:产业全面爆发前夜的坚守者
联创光电是我国最早、最大的LED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中国LED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其前身国营746厂从1973年开始就进行LED生产和研究,2006年公司LED收入将达到5亿元以上。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LED产业链,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公司的LED业务主要包括厦门华联、南昌欣磊、南昌分公司、联创致光和光电材料分公司等5家子公司。
南昌欣磊是国内最大的LED芯片生产企业,2005年产量达到了60亿只,其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从盈利的角度来说,欣磊的利润水平在行业内处于较高的水平。目前公司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继续做大产量,2007年将达到70亿只,以规模优势和行业地位来强化竞争优势;二、做好技术储备,特别是蓝光和白光芯片的生产技术,公司已经拥有多条蓝光芯片生产线,一旦国内上游配套成熟,就可批量生产。
厦门华联是国内最大的LED封装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半导体光电子器件、LED照明应用产品和遥控器等产品,其中LED盈利较好。公司未来将实施”半导体照明光电器件封装及应用项目”,计划投资12000万元。根据项目规划,在2006年形成200万只1W产品和其他部分高亮度LED灯,新增收入3000万元,2007年将达到6000万元,2008年将达到12000万元。
由于LED的技术壁垒较高,资金投入较大,联创一方面明确了LED作为核心主业的发展思路,集中资源加大LED投入,力争形成30万平方英寸、120亿粒芯片的目标。
另一方面公司也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LED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发展壁垒较低的LED下游应用,如LED背光源和应用产品,来推动上游的芯片和外延的发展。联创未来LED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历史机遇:
一、江西省政府对LED产业的高度重视。在6大LED产业基地中,江西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整合扶持南昌的LED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科技行业,政府的扶持具有很大的意义。
2007年2月1日预计总投资高达7000万美元的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产业化项目,正式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建一期工程。晶能项目得到了金沙江、Mayfield和AsiaVest三家国际创业投资基金的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将为全国六大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的南昌构建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LED产业集群,更将为联创的发展创造一个很好的产业环境。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引入战略投资者。2006年末,公司得LED项目引入了战略投资者英孚国际。作为一家台湾企业,英孚国际在LED产业应用上具有一定得优势。根据协议,未来英孚将对联创得LED进行大规模得资金和技术投入,并把相关LED产业整合进入联创,从而提升联创LED产业得整体竞争力。
预计公司06、07和08年的业绩为0.11、0.29和0.4元,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3个月目标价为8.7元。
士兰微:LED领域的意外成功
士兰微从2004年开始进入LED领域,主要是通过旗下子公司士兰明芯进行。在开始研发时,公司引进了海外研究团队,经过消化和吸收,士兰微已经建立了一支自身的研发队伍。依托自身在传统IC器件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的丰富经验,以及现有的良好的半导体生产、制造平台,公司迅速掌握了LED芯片的关键技术。士兰微的LED采用倒装结构,定位于高端,整体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产品投放市场以来,获得了很高的市场评价和客户认可。
在产业发展上,士兰微对LED有明确的产业布局,从中游的芯片入手,逐渐延伸到上游的外延和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并通过和外资巨头进行合作,提升整体水平。士兰微LED发展迅猛,盈利能力很强,06年初LED单月收入为100万元,到年底以及达1000万元/月,毛利率高达40%,预计07年将达到1.5亿元。随着士兰微在LED行业的地位逐渐确立,其价值将得到整体提升。作为IC设计企业,士兰微在LED领域取得超越市场和自身预期的成功,可能在未来,LED将成为士兰微最主要的业务。
士兰微最近推出了一款降压型、PWM控制、功率开关内置的白光LED驱动芯片SB42510。
该款芯片是DC/DC功率LED驱动电路,3种不同的规格可以满足1W,3W以及5W的白光LED的驱动。SB42510采用先进的BCD工艺,输入电压可以达到25V,输出电流可达1A。驱动单颗LED时,效率可以达到88%;驱动两颗及多颗LED时,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芯片内置欠压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限流保护电路。其电流模式能提供快速的瞬态响应,环路稳定性设计简单。在关断状态下,芯片静态电流仅为20uA;LED驱动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范围很小,在工作电压范围内,可以达到±1%的稳流精度。
这相对于其他同类产品具有相当的优势。SB42510芯片工作频率在360kHz左右,外围所需电感电容小;芯片内部的功耗小,采用SOP8的封装,封装尺寸小,更有利于用户的使用。
造船行业:世界造船空前火爆 强烈推荐3只股
核心观点:
2006年世界造船空前火爆,新船成交量达到创纪录的最高水平。
2006年世界造船完工量约7640万载重吨左右,同比增长11.7%;新船成交量约1.33亿载重吨,手持订单达到2.86亿载重吨,双双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2006年6月份以来新船成交价继续快速上涨。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在2005年5月份达到历史高点169点后一直维持在162点的高位。2006年6月份以来又快速上升,9月份重新站上高点。
我国造船世界份额快速上升,产业转移趋势明显。2006年我国船舶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占世界份额的19%;新船成交量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占世界市场的32%;手持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占24%。
船舶行业运行继续向好,盈利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我国金属船舶制造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3.63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53.11亿元,同比增长129.57%;毛利率9.03%,同比增加约2.5个百分点;期间费率5.16%,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
2007年国际造船高位回落,国内造船仍将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07年世界新船成交量低于1亿载重吨,景气度有所下降;但产业转移和国内世界份额的快速增加,保障国内造船仍会快速增长。
行业投资建议。
我们维持对造船行业三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评级。沪东重机合理股价90~105元,广船国际31.5~35元。“强烈推荐”沪东重机和广船国际,“推荐”江南重工。
1. 2006年世界造船空前火爆
2006年世界新船成交量达到创纪录的最好水平。按照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的全国造船成交量和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例测算,2006年世界新船成交量约13300万载重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在2003年世界新船成交量达到1.177亿载重吨的新高后,2004和2005年成交量高位回落。业内专家普遍预计2006年世界新船成交量与2005年基本持平并略有反弹,全年在8500~9000万载重吨左右。
但实际上全年新船成交量达到了创纪录的历史最高水平,为2003年以前年均水平的3倍左右。
世界新船成交量创出新高源于造船规范的实施。我们认为,2006年世界造船火爆源于两个规范的颁布和实施。2006年4月1日和12月8日,世界海事组织(IMO)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分别发布了散货船和油船结构规范(CSR)和涂层新标准指导性方案。IACS要求12月8日以后签订的CSR船舶订单必须满足涂层新标准的要求。这两个规范(标准)的颁布,分别使造船成本增加3%~8%左右。因此,船东纷纷赶在这两个规范实施之前签单,这就造成了2006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的世界新船成交的两个高峰。
世界船舶完工量稳步增长。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和我国世界份额的预期,我们预计2006年世界船舶完工量7640万载重吨左右,同比增长11.7%。过去5年世界造船产量年均复合增长10.87%;过去10年世界造船产量年均复合增长8.75%。
世界船厂手持订单量再达新高。我们预计,截至2006年底,世界船厂手持订单达到2.86亿载重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比2005年底手持订单量增长约26%。
2. 6月份以来船价快速上涨并维持高位
新船价格指数自2006年6月份开始重新快速上涨。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自2002年的最低点105点逐年快速上升,2005年5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69点。2005年下半年新船价格指数逐渐回落,年底保持在161点水平。2006年前5个月,新船价格指数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162点。但自2006年6月份开始,新船价格指数重新开始快速上涨,9月份重新站上历史高点169点并维持到2006年年底。
06年各种船型价格都在上涨,散货船涨幅较大。具体到各种船型,我们以挪威威力士公司的统计数据为准,各种油船和散货船的主力船型中,17万载重吨好望角型散货船新船价格涨幅最大,达15.25%,06年底为6800万美元。4.7万载重吨灵便型成品油船涨幅9.3%,06年底新船价格为470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5月和2006年6月新船价格指数同样处于历史高位169点时,油船和散货船的主力船型新船价格都有所下降,只有4.7万载重吨灵便型成品油船价格微涨1.12%,为4500万美元
2007年2月初,除30万载重吨VLCC和4.7万载重吨灵便型成品油船外,其他油船和散货船主力船型新船价格还在上涨。和2006年底相比,其中17万载重吨好望角型散货船和5万载重吨大灵便型散货船涨幅较大,同为2.94%。
3.我国造船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国际造船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我国造船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从船舶完工量来看,按照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船舶完工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世界份额占有率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
从新船成交量指标来看,2006年我国承接新船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2%。世界份额占有率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从手持订单量指标来看,由于新船成交量份额的快速增加,截至2006年底国内船厂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4%。世界份额占有率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比2006年中期末提高3.7个百分点。
如果不考虑克拉克松在统计日本造船指标时可能存在的偏小影响(即某些隐性没有统计到),我国新船成交量世界份额已经连续第二次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而位列世界第二。
4.我国船舶出口继续高速增长
出口数量和金额继续高速增长。根据海关的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船舶18.08万艘,同比增长32.70%,低于2005年的出口数量增速;出口金额80.06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74.90%,高于2005年的出口金额增速。船舶出口平均单价进一步上升,从2005年的每艘均价3.36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4.43万美元
进口数量下降,金额小幅上升。2006年,我国进口船舶1722艘,同比下降5.40%,这是继2005年进口船舶数量大幅下降后的又一次下降;进口金额4.65亿美元,同比却增长12.70%。这说明进口船舶平均单价进一步上升,从2005年的每艘均价22.70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01万美元。
和出口船舶相比,我国进口船舶的平均单价要贵6倍左右。这说明我国出口船舶还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的低附加值船舶为主;而进口船舶则是以目前国内无力建造的高技术含量的的高附加值船舶为主。
5.我国船舶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从行业运行的各项财务指标来看,我国造船业、修船业和船舶配件制造业运行质量都显著提高。船舶业低毛利率的状况显著改善,将有越来越多的船舶类公司达到上市的要求。
全国368家金属船舶制造企业2006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3.6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有所下降;利润总额53.11亿元,同比增长129.57%。我国金属船舶制造业利润已经连续4年保持翻一番以上的增速(2003年利润增速为负是由于2002年全行业亏损)。
金属船舶制造全行业利润增速远快于收入增速是由于毛利率的持续上升和期间费率的逐年下降。从年度来看,造船毛利率从2003年的5.05%到2004年的5.48%、2005年的6.56%和2006年的9.03%,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的幅度正在加大。我们认为,船价上涨和各大船厂造船效率的提高是造船毛利率的主要上升原因,同时船板价格波动较小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从费用控制来看,2006年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为5.16%,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更是低于2004年6.79%和2005年6.21%的水平。
2006年,我国金属船舶新产品产值469.36亿元,同比增长33.20%,略低于2005年的增速水平,但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率,连续4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这说明我国船舶设计和研究水平正在快速提高。
从出口来看,2006年船舶出口交货金额622.5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3.96%,增速快于2005年的47.91%的高水平。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金属船舶出口逐年快速增长,而且增速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体现出我国船舶世界份额正在逐年稳步上升。
从我国新船及拆船行业运行情况来看,全国214家修拆船企业2006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5.12亿元,同比增长32.99%;利润总额37.42亿元,同比增长74.18%;毛利率达到20.48%,比200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全行业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加快,期间费率同样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出口交货值150.65亿元,同比增长43.91%。
从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业来看,各项财务指标整体趋势基本相同。2006年全行业225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3.58亿元,同比增长42.21%;利润总额8.16亿元,同比增长59.20%;毛利率上升到15.36%。
6.国际造船高位回落,国内造船快速增长
我们预计2007年国际造船会高位回落,全年新船成交量应该在10000万载重吨以下。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船东把定造船的计划提前,而这种状况在2007年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极小。2007年世界船价会保持稳中有升的格局。目前世界造船市场基本维持在卖方市场格局或买卖相持格局,主要船厂都拿到4年左右的订单,因此船厂不急于接新单,如果船东定船价格较低,就不会有船厂接单。
同时,世界船舶产量的绝大部分都由中、日、韩三个亚洲国家生产,而亚洲货币特别是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阶段,大多以美元计价的新船成交价会参照升值状况小幅度上升。
我们认为,国际造船高位回落不改国内造船长期发展趋势,未来5到10年我国造船业仍处于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造船景气度不会大幅度下滑,世界外贸增长速度仍会处于较高水平,年均增长速度略低于世界运力的增长速度;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国内造船新接单和手持订单世界份额逐年上升,而且上升明显,因此在国际造船稳中趋降的情况下,国内造船由于份额的快速提升,未来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
7.造船行业投资策略
我们维持对造船业3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评级,沪东重机、广船国际“强烈推荐”,江南重工“推荐”。
沪东重机作为中船集团民品整体上市的A股平台超出绝大部分人预期。此次置入资产为外高桥造船集团100%股权、澄西修船100%股权和远航文冲修船54%股权。新资产的盈利能力极强。我们认为2007年船舶行业整体利润增幅达到30%~50%应该没有问题,2006年、2007年公司每股收益0.95、3.00元,合理股价在90~105元。我们看好新置入资产的盈利前景和公司07年底临港基地建成投产带来的业绩增长,同时此次置入资产仅是中船集团上海资产的一小部分,为后续资产注入留下很大想象空间。维持对沪东重机“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中船集团借沪东重机整体上市给船舶业其他两家公司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单纯从集团整合的角度出发,中船上海资产整体上市可能会加快对配件资产和南方资产的整合进度,从而给江南重工和广船国际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从基本面来看,江南重工07年底搬迁长兴岛新基地后,主营会变更为以船舶配件为主,公司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化。相对于竞争激烈的钢结构业务而言,背靠大集团的船舶配件业务在订单上有保障,而且盈利能力会有较大提升。我们认为,2008年公司业绩会出现高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06、200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04和0.07元。暂时不对公司进行估值,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广船国际利用2006年船舶订单火爆之际,签约了大量订单,超出市场普遍预期。预计公司去年四季度签单16艘,超过60万载重吨。我们预计公司2006年底手持订单超过225万载重吨,生产任务安排到2011年。船价的继续高涨保障了公司未来几年造船毛利率仍将上升。
我们预计公司2007年毛利率达到16%,2006年、200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2、0.90元。公司合理股价31.5~35元。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通讯行业:3G规模初步规划100亿 4只龙股评级
近日有报道,国产3G标准TD-SCDMA升级建网的方案已确定,中移动、电信、网通进行北京、上海、青岛、保定、广州、深圳、秦皇岛、天津以及沈阳十个城市的TD建设,具体投资规模报道在100-200亿之间,中兴占据30%市场份额。对此,我们和行业各方人士作了多方交流,主要观点如下。
报道基本属实,但细节上和我们了解的有出入:
(1)此轮TD建设都由中移动主导。(2)系统类投资规模初步规划在100亿左右,终端尚未定。(3)中移动正于各厂商作积极谈判,招标结果预计3月才能揭晓。
此次TD扩建的意义在于:(1)确立了TD先建设再发牌照的3G政策,此次TD名为测试,实际商用,2007年3G元年确立。(2)将揭示TD的重要意义,验证了我们对TD一贯前瞻性的判断,TD的天空有多大,中国3G投资机会就有多大。(3)在TD未完成真正完全商用之前,电信行业重组将不可能实施。
3G,再次强调我们不同于市场的三个观点:(1)
前景问题,我们对3G和TD标准的前景并不悲观,3G并非概念泡沫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机会。(2)3G建设时间和规模的问题,时间上有较长时间延续性,规模上08年将比市场预期要来的迅猛。(3)3G特别是TD对中国通信行业影响深远,上市公司除财务受益比预期的大外,更多的是内在竞争力的锻炼和提升。
根据3G实业投资的深入,资本市场将逐步意识到3G的重大投资机会。2007年将是通信行业转折之年,2008年将是通信行业爆发之年。上半年上涨将完成价值回归,下半年将上涨完成对08年预期。投资品种上。重点推荐中兴通讯、华胜天成、中创信测、亿阳信通。
1、2007年TD投资规模和结构分析
根据我们了解,此次TD投资将完全由中国移动主导和采购,北京、上海、青岛、保定、广州、深圳、秦皇岛、天津以及沈阳十个城市将完全按照商用的标准来建设。
投资规模:总投资规模大概在130亿左右。
投资时间:07.4月——07.10月(一些室内覆盖可能到08年)。
投资结构:其中系统设备类产品大概在120亿,终端类产品大概在30亿。
如下表。
2、TD建设的意义
此次TD扩建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2007年3G元年确立,关于3G政策,确立了TD先建设再发牌照的3G政策,此次TD名为测试,实际上是按照完全商用的规格来建设的。
其次,这次TD建设打通了国内通信产业链,国内企业主导了所有环节。
TD牛刀小试,就对中兴、华胜天成等上市公司盈利带来积极正面影响。
一旦较大规模展开,国内上市公司将受益巨大,如果能够走出国门,那将是10以上空间的巨大投资机会。验证了我们对TD一贯前瞻性的判断,TD的天空有多大,中国3G投资机会就有多大。
TD是中国通信行业目前最重大的事件,在TD完成真正完全商用之前,电信行业重组将不可能实施,等TD完成大规模商用前准备的时候,重组也并非必然,只是存在可能性。因此,2007年联通重组的可能性很小。
3、TD建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根据目前的态势,我们调整了3G和运营商投资规模的预测
总体来看,TD对国内企业的影响较大,目前市场的情况,也符合我们前期行业和公司报告中对TD的预判。
对中兴通信的影响
系统类产品,预计中兴将得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取得合同销售额30亿,收入25亿左右,毛利率大概50%左右,净利润率为15%-20%左右。
终端类产品估算将得到20%的市场份额,收入5.8亿,毛利率为25%左右,净利润率为10%左右。
我们测算,此次TD建设将总计为中兴增加收入30亿,净利润4.5-5亿,增厚EPS0.45-0.5元。
由于原先预计的07年CDMA2000的投资落空,而CDMA的投资对中兴的业绩同样重要。我们调整了中兴06-08年的盈利预测如下(不包括股权激励方案的费用)。测算中兴06-08EPS为0.95、1.63、2.43元。扣除股权激励费用为095、1.41、2.18元。
维持中兴买入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48元(相当于07年30倍PE),1年目标价为61元(相当于08年25倍PE)。
对华胜天成的影响
此次TD投资对华胜天成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我们预计该投资将增加华胜天成1亿的收入,增加公司EPS0.035元。调高华胜天成07年EPS到0.984元。
维持华胜天成买入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36元(相当于07年30倍PE)。
对中创信侧、亿阳信通的影响
由于,此次TD投资的影响对中创信侧、亿阳信通要到08年才能体现。这已经在我们先前报告中考虑到了,维持两公司增持评级。
4、投资策略
根据3G实业投资的深入,资本市场将逐步意识到3G的重大投资机会。
2007年将是通信行业转折之年,07年我们推荐的上市公司停止前两年的下滑趋势,业绩将出现同比30-50%不等的增长。2008年将是通信行业爆发之年,我们推荐的上市公司业绩将继续30-50%的快速增长。
在投资策略上,上半年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符合或者将完成价值回归。
下半年将上涨完成对08年预期。投资品种上,中兴通讯、华胜天成、中创信测、亿阳信通仍然是3G投资的首选。
机械行业:资本运作开启 强烈推荐4只龙头股
投资要点:
从06年下半年信贷和流动性调控开始,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也相当明显,我们预期07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将会反弹。专用设备整个行业销售和利润水平都处于近年来难得的良好状态,调控使行业的景气以理性的增长方式延续。
船配、采矿设备、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建筑工程机械、铁路机车车辆及配件、金属船舶、印刷专用设备、金属切削机床销售增速都处于较高水平;建筑工程机械、金属船舶、金属切削机床、印刷专用设备利润增速远高于销售增速,行业盈利水平有较大提高;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纺织专用设备两个行业利润增速大幅超越销售增长。起重设备、叉车、数控机床、粉末冶金产量维持前几年高增势头;尤其是数控机床和粉末冶金产品最后几个月增速迅速抬头。
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再次修订,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生产高端产品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数控机床、锻件、模具获“增值税先征后返”,沈阳机床、秦川发展、交大科技、巨轮股份受益。未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大飞机、数控机床专项政策值得期待。
07年非经营层面的资本运作将给行业带来重大投资机会,沪东重机集团借壳上市只是资产注入惊喜的开始。有强大实力母公司的上市公司具备格外的战略投资价值,建议关注沪东重机、天地科技、上海机电、西飞国际等公司。
工程机械建议增持安徽合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造船及港口设备建议增持沪东重机;机床增持秦川发展、交大科技、沈阳机床;铁路设备增持北方创业;航空制造增持西飞国际;煤炭机械增持天地科技。
1.上半年投资增速将触底反弹
从06年下半年信贷和流动性调控开始,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也相当明显,这是趋势的开始还是在酝酿07年上半年的反弹?从新增投资额方面,06年底增速下降的趋势相当明显,到年底时已接近近三年的最低点;设备投资06年一直低于总体投资增速,下半年处于增速回升过程中,基本未受调控影响,说明设备采购的内在动力还在;再从06年底年底的新开工和施工项目数看,虽然增量相对05年有所下降,但数值仍处于很高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期07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将会回升。由于行业采购状况基本上从3月份开始才能看出全年的势头,我们上述判断的验证要看3月份的数据。
2.主要细分行业收入、盈利状况
由于我们重点关注的建筑工程机械、采矿机械等都属专用设备,我们考察其增长以对整个行业的状况有个总体的把握。从截止到2006年12月份的数据看,专用设备行业延续05年以来的高增势头;利润增速04年以来首次保持全年高于收入增长;行业销售利润率不仅延续了0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全年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整个行业销售和利润水平都处于近年来难得的良好状态。不过,从逐月递减的销售增速看,06年下半年的调控对行业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所幸的是行业利润增速并没有像04年二季度一样迅速下滑,估计调控将使行业的景气以理性的增长加以延续。
从细分行业看,船配、采矿设备、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建筑工程机械、铁路机车车辆及配件、金属船舶、印刷专用设备、金属切削机床销售增速都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建筑工程机械、金属船舶、金属切削机床、印刷专用设备利润增速远高于销售增速,行业盈利水平有较大提高;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纺织专用设备两个行业虽然销售增速不高,但是利润增速大幅超越,估计行业里优势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较大。
从产量上看,起重设备、叉车、数控机床、粉末冶金产量维持前几年高增势头,并且,受06年下半年调控影响不大,尤其是数控机床和粉末冶金产品最后几个月增速迅速上升,预计势头有望保持到07年上半年。建筑工程机械的三个细分行业06年后几个月受调控影响也不明显,铲土和混凝土机械仍维持全年平均增速,压实机械增长三季度见底后逐渐反弹,最后两个月增速都在25%以上,细分行业有回暖迹象;按照行业惯例,头两个季度是销售旺季,再考虑到去年调控影响有限,07年上半年至少可以期待平稳增长。
3.振兴政策大政无形
3.1.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再次修订,机械龙头公司受益
政策由来:为鼓励国内企业采用国外先进设备,98年起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除外。随着国内设备制造实力的增强,设备提供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国内已能生产且技术水平已基本达到国外水平的设备未能列入《目录》,部分列入产品技术规格明显偏低,导致一些国内已能生产的产品通过免税进口到国内,使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此次修订的是“国内投资目录”,是继2000年后的又一次全面修订,不过,“外商投资目录”仍未变动。
修订的主要内容:新目录新增192条,主要是通用机械、冶金、矿山机械、食品、包装、环保、仪器仪表和电子等国内已具备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已能满足要求的设备,以及部分市场容量较大,国内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制造能力的设备。修订的207条,主要是技术规格提高及设备名称力求精确,便于企业和海关执行。另外,原目录中个别条目的技术规格偏高,此次也实事求是地进行了下调。
主要影响:此次政策调整,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对企业短期盈利影响不大,但是将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长远发展相当有利。相对于上次修订,由于对很多不免税设备的规格进行了提升,生产高端产品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
3.2.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
12月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就数控机床、锻件、模具行业出台了“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政策对列入各通知附件的企业产品2006-2008年增值税近还的各自比例做出了新的规定,预计从2007年起后三年将对相关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享受政策的数控机床产品范围包括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70家数控机床企业生产销售的数控机床产品,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退还50%的办法先征后返。
受影响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沈阳机床、秦川发展、交大科技,预计增值税返还额分别为4000万、800万、1000万,对EPS的影响分别在0.12元、0.034元、0.04元左右。另外,近期进入秦川集团的汉江机床和汉江刀具估计也在增值税返还名单当中。
享受政策的锻件产品是指利用锻造工艺生产的金属件,锻件分为大中型自由锻件、模锻件、挤压件、环件、粉末冶金件和封头成形件等。263家铸件企业生产销售的用于生产机器、机械的商品铸件,以及154家锻压企业生产销售的用于生产机器、机械的商品锻件,实行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退还35%的办法。受影响的上市公司包括晋西车轴、北方创业、太原重工,不过,由于此次返还比例较前期并无提高,对这几家公司业绩影响不大。
享受政策的模具产品包括模具、模具标准件和模夹一体化的检具。230家模具企业生产销售的模具产品实行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退还50%的办法。受影响的上市公司包括巨轮股份、三佳科技,此次返还从前期的70%下调到50%。对于模具行业大家更关心的是返还政策能否持续下去,并且两公司收入的增长完全可以对冲比例下降的影响,政策对两家公司当属利好。
3.3.后续有那些政策可期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人大常委会12月24日首次审议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议案草案,新税法将法定税率水平确定在25%左右,对外资企业的过渡期设定在3~5年,并将税收优惠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这将使内资企业整体实际税负将有所下降、外资企业整体实际税负上升。
考虑到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机械行业符合未来所得税优惠的方向。前期个别税率较高的公司,将受正面影响。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公司包括沈阳机床、龙溪股份、天奇股份、湘电股份、三花股份,如果税收调整到25%,业绩提升在10%以上。
大飞机专项规划:国防科工委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首次披露,“十一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将适时启动大飞机的研制。此后不久,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大飞机与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一起被列入该纲要十六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今年1月初,国防科工委也称,正在对大飞机研制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积极、谨慎的论证。
大飞机规划包括大型军用运输机和干线客机两部分,研制难度很大,周期较长,预计将跨两到三个“五年规划”。受影响的上市公司主要是西飞国际,预计将承担主要的制造任务。
数控机床专项规划:2006年三季度,《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草案)》就由协会上报至发改委,到目前一直处于征求意见过程中,预计近期可能正式公布。按照草案,未来5年机床工具行业将营造数个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为之配套的基础功能零部件产业基地,基地企业将享受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其中,规划中提出配套的增值税返还、进口设备不免税目录调整政策已经公布。受影响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沈阳机床、秦川发展、交大科技。
4.集团资产注入提供外延式增长空间
盈利超预期增长和估值提升是06年机械行业有抢眼表现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07年机械行业的投资机会或许更多的在于非经营层面的资本运作,集团资产注入给个股带来外延式增长空间。沪东重机集团借壳上市只是07年机械行业资产注入惊喜的开始。在市场高估值时,母公司理性的选择是将未上市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卖个好价钱。在这个过程中,有强大实力母公司的上市公司显然具备格外的战略投资价值。
从现有的公告看,已明确为集团相关业务整合平台的公司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比如:
沪东重机、天地科技、上海机电、西飞国际、三一重工、北方创业、贵航股份、秦川发展、洪都航空。由于具体方案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将母公司及上市公司规模、盈利状况列出,以供参考。

5.主要行业点评
5.1.工程机械:基本面的超预期将源自出口
去年下半年投资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趋缓酝酿着新一轮高潮的到来,在政府调控技巧提升后,我们并不担心投资的过分下降,毕竟,调控的意图是延长经济景气周期。调控技巧提升的另一个结果是06年那种火爆也不会再现。正如我们在年度策略里所提,工程机械行业基本面的超预期将源自出口的超预期增长,这在传统淡季的1-2月份或许表现的更为明显,我们静待数据的出现。
从推荐公司看,出口和细分行业增长状况依然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我们建议增持安徽合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此外,潜在资产注入的公司也值得关注,比如徐工科技。
5.2.造船及港口设备:船价理性回归难掩业绩高增
截至2006年11月底,全球手持新船订单量已突破3亿载重吨的整数关口,达到3.04亿载重吨。预计全年有望达到3.1亿载重吨,接近全球现有商船总吨位的1/3。
06年,全球船队吨位增速6.1%,以高于海运量5-6%的增速,07年差距将更加明显。从手持订单和船队保有量比例看,集装箱船已达52%,油船33.2%,散货船20%,预计前期带动景气的油船和集装箱船需求将会趋缓甚至下降(不过散货船市场将更加活跃,尤其是考虑到20年以上船龄的比例高达42%)。
不过,短期看,07年上半年,由于新压载舱防护涂层、燃油舱双壳化和油船双壳化等诸多规则的实施,订单仍将维持旺盛,并且,考虑到现有船坞的接单超满状况,船价仍将维持高位。另外,从更长的时间长度看,全球造船业景气的主要驱动因素自然是全球经济繁荣带来的国际海运需求,景气的回落自然也看全球经济的走向。
因此在全球经济衰退确认前,我们并不急于看空造船业,在火爆之后至少还有一段平稳期。
并且,07年还是造船厂业绩爆发年。05年签的高价单以及造船效率的提高都将对今年的业绩产生正面影响。总之,07年将是造船企业日子比较好过的一年。建议增持沪东重机,持有广船国际。
根据我们前面的统计,船配行业的增长速度、利润率改善状况有目共睹,并且在中船集团以沪东重机作为大型船舶上市平台以后,大家对江南重工的船配平台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再考虑到公司新基地年底建成,明年投产,建议重点关注该公司。
港口机械尤其是岸桥需求的增速趋缓是不争的事实,振华港机的投资价值或许更多的取决于集团资本运作的步骤。这个过程当中,海上重型和钢结构虽然会锦上添花,但是对收入和利润构成较大影响还需时日,我们建议持有。
5.3.机床:行业增长与资源的整合是主要看点
从历史数据看,机床行业的景气落后于投资,预计06年的投资景气将对07年的机床产生积极影响。从06年底的增长数据看,金切机床和数控机床的增速都有明显的抬头迹象。在投资火爆的03-04年,数控机床产量增速基本都保持在40%以上,而06年增速一直在20-25%之间,增长较为温和。并且,经过前几年的调整,行业技术水平、经营状况都有较大改善;机床行业也是振兴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对机床行业的07年的增长我们相当看好。
此外,秦机集团和沈机集团对旗下资源的整合也是此后的几年值得期待的内容,给主要上市公司秦川发展、交大科技、沈阳机床带来外延式发展的机会,建议增持。
5.4.铁路设备:投资大幅增加带来机会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将达3320亿,对工程机械、铁路设备行业形成利好。1月中旬召开的铁道部全路计划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拟安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320亿,其中基建2560、更新改造160亿、车辆购置600亿。新开工项目70个,以铁路客运专线、煤运通道、区际联系通道等重大项目为重点。
虽然项目开工数量同比减少17个,但是总投资规划增速仍保持在近50%的水平。
其中,基建投资规划增速为55%,预计对工程机械、铁路建设用部件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仍相当明显。车辆购置费用规划增长36%,增加额在160亿左右,预计对车辆的采购将保持高增。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工程机械行业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徐工、山河智能、北方股份以及上海机电下的金泰工程;铁路建设用部件提供商时代新材、晋亿实业;车辆及部件生产商北方创业、晋西车轴。
考虑到客运专线建成后需求以及铁路自备车采购比例上升,我们更倾向于推荐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车辆生产企业北方创业、晋西车轴。并且,这两家公司具有母公司兵器集团的强大背景,有可能成为相关业务的整合平台。
5.5.航空制造:战略地位决定投资价值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航空制造业是去年少有的几个利润增速大幅超越收入增长的细分行业,从04年以来的利润率提升相当明显。不论是从收入、利润的波动状况,还是从产品的成熟度看,航空制造业刚刚开始进入景气期,而军用、民用以及外包业务的巨大前景都让我们无法忽略这个行业。从政策看,大飞机也是少有的几个被列为专项的行业。并且,航空制造公司,如西飞国际、哈飞股份、贵航股份、成发科技,集团实力都较为强大。国内两大航空集团,一航集团民品上市的思路较为明确,二航基本完成地方公司的航空与汽车业分离,未来的资本运作走向也在酝酿当中。这些公司具有战略性融资平台价值,建议重点关注,尤其是方案已经确定的西飞国际。
5.6.煤炭机械:下游需求高端化带来新机遇
从煤炭行业的规划看,未来煤炭行业将向企业规模大型化、生产机械化、高效率、高安全性方向发展,未来煤机行业的需求将不只是依靠新增产能,老设备的更新换代将是带动煤机景气的主要看点,从而给煤机行业尤其是高端产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天地科技得益于母体继承而来的技术垄断优势,随着制造能力的加强,未来几年将处于粗放式高增长阶段。集团大量的非上市优质资产也给公司带来外延增长预期。建议增持。

农业行业:一号文件锁定 重点公司前景看好
投资要点:
1月29日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再一次锁定农业。这是我国2004年以来连续第四个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专门支持农业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可以说,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空前,甚至提高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高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会不断加强,相关的农业公司也会受益匪浅。
多数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认真阅读文件会发现,文件多处明确指出要重点扶持的领域都会使相关上市公司受益,简单点评如下:
1)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相关的种业公司的政策环境将会更好,直接受益的重点公司包括:登海种业、华冠科技和隆平高科等等。
2) 国家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管理力度,加大对各种标准产品的认证,保护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大型的龙头公司、特色品牌公司以及具有相关认证资格的公司都将直接受益,比如:通威股份、中牧股份、獐子岛、九发股份、福成五丰和天康生物等。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将直接受益,包括水产饲料领域的通威股份,动物疫苗领域的中牧股份以及种业领域的登海种业。
4) 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连片种植,加大对粮食加工转化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样一方面会催生大型的农业企业,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对饲料、动物生物制品的需求,直接受益的公司包括:北大荒、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通威股份、新希望、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
5) 发展健康养殖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畜牧业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时将有效的带动上游的饲料业和动物保健业的发展,受益的公司包括:福成五丰、通威股份、新希望、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等。
6) 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将得到政策支持,我们关注的企业包括:新中基、新疆屯河、九发股份和东方海洋。
一、事件描述
1月29日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再一次锁定农业。这是我国2004年以来连续第四个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专门支持农业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空前,甚至提高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高度,"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会不断加强,相关的农业公司也会受益匪浅。
二、事件分析及评论
1、 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向农业,显示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空前。
2、 多数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认真阅读文件会发现,文件多处明确指出要重点扶持的领域都会使相关上市公司受益,简单点评如下:
1)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相关的种业公司的政策环境将会更好,直接受益的重点公司包括:登海种业、华冠科技和隆平高科等等。
2)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继续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国家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管理力度,加大对各种标准产品的认证,保护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大型的龙头公司、特色品牌公司以及具有相关认证资格的公司都将直接受益,比如:通威股份、中牧股份、獐子岛、九发股份、福成五丰和天康生物等。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科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将直接受益,包括水产饲料领域的通威股份,动物疫苗领域的中牧股份以及种业领域的登海种业。
4)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连片种植,加大对粮食加工转化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样一方面会催生大型的农业企业,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对饲料、动物生物制品的需求,直接受益的公司包括:北大荒、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通威股份、新希望、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
5)发展健康养殖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牧区要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农区有条件的要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扩大对养殖小区的补贴规模,继续安排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水产养殖业要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提高健康养殖水平。畜牧业面临良好的机遇,带动上游的饲料业和动物保健业的发展,包括:福成五丰、通威股份、新希望、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
6)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将得到政策支持,我们关注的企业包括:新中基、新疆屯河、九发股份和东方海洋。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