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芜湖历史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8:10

源远流长的芜湖历史文化

      时间:2008-10-29 13:35:26

        芜湖历史悠久,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春秋干将铸剑于神山赤铸山,工艺流传,冶炼、锻铸业由此连绵发展,遂有工艺精湛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驰名于世,更有享誉三百余年独秀艺坛的奇葩——铁画,具有江南传统艺术风格的建筑有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筑的城隍庙、唐乾宁年间(894——897)的广济寺、宋元符三年(1100)始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的文庙、宋治平二年(1065)建成的赭山塔、明万历四十六(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竣工的中江塔,书法瑰宝有唐李阳冰铁线篆书“谦卦”碑和宋米芾“芜湖县学记”碑,80年代先后抢救清理的自战国至明清各代古墓葬中的出土文物。无不展示出芜湖古代文化的发达水平。

      芜湖山水锺秀,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名人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姑孰画派创始人肖云从,铁画创始艺人汤天池,诗人黄钺,音乐家缪阗,戏曲家王墅,文学家阿英(钱杏村),艺术家王莹等,是芜湖文化史廊的璀灿明星。唐杜牧、温庭筠;宋沈括、苏轼、黄庭坚、陆游、林逋、梅尧臣;明吴敬梓;清汤显祖、袁昶、王士桢;近代陈独秀、蒋光慈、胡适、郭沫若等文化巨擘,都在芜湖留下行踪,游览山水,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宋黄庭坚贬官宣州不赴任而流寓芜湖赭山广济寺桧轩(后更名滴翠轩)读书;明吴敬梓名作《儒林外史》中部分街景人物取材于芜湖;清汤显祖名剧《牡丹亭》创作于芜湖雅积楼等,为芜湖文化史增添光采。

      近代文化史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刨建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同年陈独秀在芜湖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冲击旧文化、旧思想,对辛亥革命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积极贡献。民国四年(1915)9月,芜湖科学图书社经售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9年增售《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杂志,进一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三天,受《新青年》杂志影响的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萃文中学等学校进步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发表宣言和通电支援北京青年爱国救亡运动。

      适应新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芜湖书店业蓬勃发展,先后有商务印书馆(1922)、中华书局(1925)、世界书局(1927)开业,并于1927年成立书业公会。民国十年(1921),安徽省立芜湖通俗图书馆成立(1928年及1930年两次改名为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馆和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翌年,芜湖鼓楼书报社成立,开创了公共阅报读书事业。

      芜湖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唐代诗人杜牧在《再过芜湖感受》,诗中描述芜湖民歌:“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风起如电,青襟散如烟”。民间戏曲“平安戏”(即“芜湖泥簧”)也有230多年历史。旧俗元宵节、端阳节及孟兰会等神社赛会有玩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赛龙舟等等群众喜爱的绚烂多采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其渊源更早。清宣统三年(1911),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进化团来芜演出,1921年复有文明戏登台。嗣后,歌舞、京剧、魔术等进入芜湖人民文化生活,京剧拥有爱好者最多。电影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芜湖就放映过外国无声片。民国十年(1921)芜湖青年会对外营业放映我国早期影片。最早的专业的营业电影院是民国十九年(1930)落成的“芜湖电影院”(后改名光明电影院)。

      日军侵占及汪伪统治时期,芜湖文化事业畸型发展,情壑欲海,纸醉金迷,受到正直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反对。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这时芜湖文化事业还未有振兴。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接管“国安大戏院”(更名为“人民电影院”),组建芜湖市青年俱乐部和文工团,建立新华书店,组织革命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市人民政府设文教科主管文化事业。1956年3月成立芜湖市文化局。三十几年来,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芜湖市文学、艺术、美术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至1985年,有新建芜湖市图书馆一座,藏书31万册。市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市少年宫、人民美术研究会(书画院)、美术工场、美术馆各一处。市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员1019人,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53名,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329名。正式出版的文学、戏剧作品15部。国画、版画、水彩画有近300幅(次)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展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5年共有文学、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篆刻、摄影等作品10件获全国级奖(内少儿文学作品1件,音乐舞蹈4件),49件获省级奖。芜湖解放初只有私营书店7家。1949年5月成立芜湖新华书店。1985年,全市有新华书店所属书店、供应部、销货点71个,集体书店7家,个体书摊28家。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采,市级文艺团体有市越剧团、黄梅戏团、文工团(歌舞团)各一个,梨簧戏研究组1个,职工业余演出队13个。分布全市的专业影剧院8家,拥有座位8557个,开放俱乐部27家,拥有座位22651个,为解放初期的十几倍。

      芜湖广播事业也有较长的历史,1932年芜湖就出现了安徽历史上第一座无线电台——大有丰广播电台。1934年亨大利钟表店老板沈友良,从国外进口设备,办起一家电台。1937年冬,日本飞机轰炸芜湖,这两家电台停办。解放后,市区先后建立有线广播站、芜湖人民广播站、芜湖实验电台、芜湖人民广播电台、芜湖电视台。

      电影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芜湖就开始放映美国的无声片,四十年代放映过《苏联之光》、《松花江上》等一些进步影片,到解放时仅有三家影院放映电影,到1985年全市有35所影剧院场放映电影。

      档案事业解放后有很大发展。芜湖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派人清查接收了国民党县政府及其它机构的档案。1949年底,市政府和市委办公室先后建立了档案室,承担着对我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1956年我市开始对党政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1960年6月12日,芜湖市档案馆、芜湖市人民委员会档案科同时成立,档案工作进入有专门管理、统一收集、整理、保管机构的发展阶段。1980年10月6日市档案局成立。1985年市区已建立档案馆五个(市馆,城建馆和新芜区、镜湖区、郊区档案馆);市区已建立档案室1021个(占应建单位的100%),配备专(兼)干部1249人;全市馆(室)藏档案达290000余卷,其中:市档案馆共收集、保管各类档案52个全宗、37754卷、资料10201册。在科技档案方面:全市到1985年底已建立科技档案室140个,配备科档干部175名,科技档案藏量10万4千卷,底图46万张。1985年开始新建市档案馆大楼一座3300平方米,1987年竣工。1985年新建城建档案馆大楼一座2000平方米。在内部设施上购置了现代化检索、教学工具及设备,为档案的保管、保护及提供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