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人类南极探险史上的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35:11

程晓/文

2005年1月,中国人向世界宣告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丰碑,世界南极科考探险的一次伟大壮举!时隔5年,在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成功建站一周年之际,探险记录者陈晓夏之新著——《世界尽头的奇迹》,给我们带来了一部中国人坚强征服南极冰盖最高点历程的史诗力作。

全书近29万言,讲述了晓夏跟随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从上海出发至征服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完整历程。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巅峰之旅,后续的第24次南极考察选取内陆站站址以至第25次南极考察建立南极内陆“昆仑站”都是在21次的艰苦卓绝工作基础上才得以完成的。

全书分为4个章节,“向南,向南,雪龙出征”展现了21次队从上海出发,经历香港、赤道、西澳,跨越“魔鬼”西风带而最终到达南极中山站的历程。这段航程对于像我这样的南极考察队员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的。通常是兴奋,而后是平淡。而在晓夏的笔下,这一程的经历十分鲜活而且充满了乐趣,读来趣味横生而令人向往,在平淡的文字中向读者展示了南极考察队员在“雪龙”征途的艰苦、单调而又新奇的生活。

第二章被命名为“水晶雨的召唤”,尽管我没读懂为什么用这个标题,但其中所描述的雪龙船开始卸货以后21次队在科考和生活物资集结上所遭遇的不平凡的历程。破冰受阻、直升机险情、生死大转运之雪地车飞越海冰冰缝以及队长的积劳成疾给队伍带来的压力,等等。考察队员们以苦为乐,战胜艰难险阻,终于迎来了出征冰盖的时刻。21次队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能力建设工程之前最后一次远距离内陆冰盖考察,所以车辆装备是最差的一次,后来频繁出现的车辆故障给队员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第三章以“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为题,讲述了探险队伍向冰盖最高点出发的历程,途中遭遇了冰裂隙、白化天、无奈放弃雪地车等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而最后留给读者的却是让人感动异常的两名老队员在前次折返点的相拥而泣,体现了中国南极人的坚强精神。

经过不断的艰难险阻,胜利在即,第四章题为“为了这一刻”,让人预想到即将大功告成。可第一节呈现给读者的却是“极地大营救”,讲述了在即将登顶的前夕,机械师老盖不能继续前行而被迫请求国际营救的事件。这是国际和中国南极探险史的一个重要事件,而13名队员之一未能与大家同赴巅峰亦让人扼腕叹息。

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驾驶着落后和故障频发的车辆装备,中国人终于到达冰穹A地区并找到了冰盖之巅。2005年1月18日3点15分,对于人类探索南极历史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时刻。4093米则是中国人告诉世人的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最精确数值。全书在最高潮处结束,“沉寂千万年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又归于平静……”

“生与死的洗礼,坚强与忠诚”,这是《世界尽头的奇迹》通篇所展示给读者的。

晓夏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经历了这次重要的南极科学考察,见证并报道了这一伟大事件。

晓夏是非常勇敢和敬业的,他和他的搭档李亚玮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工作,他们冒着随时会被巨浪吞噬的巨大危险,直面惊涛骇浪,首次在西风带拍摄了极具震撼力的巨浪场面,他们深入冰缝拍摄,这都是后续随队记者们所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展的南极冰盖征程全程密集报道,掀起了国内新一轮的南极热潮,其影响比后续的国际极地年更加深远,Dome-A也因此深入国人心中。

笔者曾参加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进入长城站;参加晓夏之后的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进入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并于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再次进入Dome-A地区,绘制了冰穹A地区400km2的冰面地图。尽管南极探险经历较晓夏丰富,但仍然无法超越晓夏的此次征服冰盖巅峰之旅,更无法写出如此好的南极著作。

本书文笔流畅,叙述朴实不做作。图片经典而具震撼力。

纵览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众多南极作品,这本是最好的,值得您去用心一读。

《世界尽头的奇迹》陈晓夏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定价:35.00元

 

(程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副院长,曾三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及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格罗夫山及冰穹A地区,是我国唯一一位完整参与两大内陆冰盖科学考察计划的科考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