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读书传统 建立书香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2:57
继承读书传统  建立书香社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肖东发 
2010年04月29日1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的好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理性精神。上薄拜神教,即不信怪力乱神,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而对人来说,文化教育最重要;下防拜物教,即节制物欲,追求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大学》等经典早就告诉我们读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进一步说,良好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达到这样三个目标:继承并重视文化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
读书活动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图书的着述到传播、流通、利用可细分为诸多环节,包括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赠书、征书、读书、校书、书之补阙、辑佚、编撰、刊刻以及整理加工、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保护、设施、建筑等皆是研究阅读史和藏书史不可忽视之内容。读书者、藏书家并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渊源、社会交游、专业联系乃至生活时代之政治风云、学术潮流、价值取向、建功立业等也与其阅读、着述、藏书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术角度看,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考据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被统称为“治书之学”。这些宝贵的遗产都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而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阅读可以开阔公民的眼界,启发公民的智慧,培养公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我们现在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一位西方哲人说得好:“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也明确指出“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而无他”。可是我们有些地方领导就热衷于建华丽的办公大楼、大喷泉、大广场等形象工程,而不注意踏踏实实抓教育和全民阅读。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共识,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促使不同国家的价值利益趋向一致,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安全保障。
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也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潜在的重视软实力的传统。从开辟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不输出武力,还依靠自己文化的感召力同化了昔日战场上的敌人,与邻邦和平共处。这种感召力依靠的是一种恒久弥新的文明,其载体就有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平均8%—10%的速度,经历了近30 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物欲和享乐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疲软,信仰危机,放松自身修养和素质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读书,大众阅读率下降,人均年购书量不足五册;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层次较低,追求低级趣味;中小学生读书单纯追求升学率等社会现象。所以从上至下,从国务院总理到“两会”代表,提倡建立“全民阅读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有远见卓识的。近年来,全国建立起数以万计的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以及军队系统连队阅览室。北京等城市在农村和打工子弟学校、建筑工地等设立了“益民书屋”示范点,组织进行知识竞赛、读书演讲、阅读征文、图书捐赠等系列活动,并向全国发出“享受阅读乐趣、共创学习型社会”倡议,号召广大妇女影响和带动子女培养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同时,各地组织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倡导家庭确定每天全家读书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希望不要流于形式,能够持之以恒。